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tǒng)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后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nóng)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于傅友德 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傅友德 (約1330-1394)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
元末參加劉福通 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后率部歸朱元璋 ,從偏裨升為大將。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 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zhàn)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后與湯和 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云南。
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被朱元璋稱為:“論將之功,傅友德第一”。后坐事賜死。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謚“武靖”。
人物生平
棄農(nóng)從軍
傅友德 世代為農(nóng),家境不是很寬裕。元朝 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
元至正十年(1350年),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 到碭山迎接韓林兒 ,傅友德即投奔紅巾軍,成為起義軍中的一名士卒。1357年六月,劉福通 遣部將出擊,傅友德隨李喜喜入關中。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四月,李喜喜進軍鞏昌,兵敗后傅友德跟隨他進入蜀地。這一年,徐壽輝 的部將明玉珍 占據(jù)重慶,攻打成都,盡有蜀地,傅友德便歸順明玉珍 。因為不被明玉珍 重用,傅友德又轉而到武昌投奔陳友諒 。陳友諒 讓他協(xié)助丁普郎駐守小孤山(位于江西彭澤縣北長江中)。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稱漢帝,明玉珍與之斷交,傅友德對陳友諒不滿。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 收復安慶,進攻江州(今江西九江),驅兵至小孤山,陳友諒之將傅友德、丁普郎率眾來投,傅友德聽說朱元璋 前來,喜悅地說:“我得到了真正的主人了!”朱元璋 一看到他就感到很特殊,立即提拔為將領,讓其跟隨常遇春 征戰(zhàn)。
開國功臣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傅友德隨常遇春救援安豐,掠取廬江而還,朱元璋與陳友諒雙方發(fā)生了鄱陽湖之戰(zhàn),傅友德從戰(zhàn)鄱陽湖,駕輕舟挫敗陳友諒軍前鋒。多處受傷,卻愈戰(zhàn)愈猛,又在涇江口攔擊敵軍。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3月4日,朱元璋以武昌久攻不下,親自前往視察軍隊。3月20日,朱元璋到武昌,對攻城很關心,諸將從城東南的高冠山可俯視城中,卻被漢兵占據(jù),諸將相互觀望,不愿前進。傅友德率數(shù)百人一鼓先登,面頰雖中一箭,并未因此退卻,拔箭再戰(zhàn),繼而肋下又中一箭,仍不為所動,終奪高冠山。后傅友德被任命為“雄武衛(wèi)指揮使”。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傅友德隨朱元璋下淮東,攻取張士誠 江北轄區(qū),破張士誠 援兵于馬騾港,繳獲敵軍戰(zhàn)艦千余艘。閏十月,奪取泰州,圍困高郵,轉戰(zhàn)江淮各地。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攻下湖州,攻破蘇州。由于傅友德軍功卓著,擢升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明洪武 元年(1368年),傅友德又隨徐達 揮師北上,破沂州,下青州,攻萊陽,取東昌,很快就平定了山東。隨后南下,平定汴洛。閏七月,會師河陰。傅友德為先鋒,北渡黃河,克衛(wèi)輝、安陽、磁州及廣安,集結臨清,分兵北進,攻占德州、滄州,直逼元大都(今北京),迫使元朝降明。十二月,又進軍山西,攻占榆次,進軍太原,元守將擴廓帖木兒來援,萬騎突至,傅友德以五十騎沖卻之,又夜襲其營,擴廓帖木兒倉皇逃走,追至士門關,獲其士馬萬計。又大敗元將賀宗哲于石州、脫列伯于宣府??藦吞?,山西平定。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傅友德進軍陜西,攻克臨洮,平定陜西。而后出潼關,西進甘肅,克慶陽,搗定西,大破擴廓帖木兒。而后,移兵伐蜀,領前鋒,奪略陽關,克漢中。蜀將吳友仁犯漢中,傅友德率三千騎兵救援,攻其山寨,又令兵士點燃十支火炬布于山上,蜀軍驚慌撤退。傅友德因戰(zhàn)功受到朱元璋的犒賞,賜白金、文綺。
明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以其超群的武略,席卷天下之大功,位次列第二十八勛,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免死鐵券,子孫世襲。
西伐巴蜀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與征西將軍湯和 分道伐蜀。湯和 率廖永忠 等乘舟從水路攻瞿塘,傅友德率顧時等以步騎出隴西。朱元璋對眾將說:“蜀人聽說我軍要西伐,必定將其全部精銳部分東守瞿塘,北阻金牛,抵抗我軍。如果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戶已毀,腹心自潰。兵貴神速,只怕軍隊不勇猛啊?!备涤训录柴Y至陜,召集諸軍聲言兵出金牛,而暗地里卻率軍直趨陳倉,攀援巖石,晝夜行進。抵達階州,擊敗蜀將丁世珍,攻克此城。蜀人弄斷白龍江橋。傅友德軍修橋渡江,攻破五里關,于是攻克文州。然后渡過白水江,直趨綿州。當時漢江水漲,不能渡江,傅友德軍為此伐木營造戰(zhàn)艦。為將軍威通達瞿塘,于是便削成數(shù)千木牌,將攻克階、文、綿的日期刻上,投入漢水,讓它們順流而下。蜀守軍見后,全部解體。
當初,蜀人獲悉大軍西征,丞相戴壽等果然聚集所有部眾防守瞿塘。等到聽說傅友德攻克階、文,直搗江油,才分兵支援漢州,以保成都。還未到達時,傅友德軍已經(jīng)在城下打敗其守將向大亨,并對將士說道:“援軍遠道而來,聽說向大亨兵敗,便已經(jīng)喪膽,無能為力了?!比缓蠹右杂瓝?,大敗蜀人。遂拔漢州,進圍成都。戴壽等驅象來戰(zhàn)。傅友德下令以強弩火器沖擊,身中飛箭卻毫不后退,將士也殊死作戰(zhàn)。大象調頭而跑,踩死許多蜀人。戴壽等獲悉其主明升已降,才登記府庫、倉廩錢糧,反綁雙手到軍門投降。成都平定。然后分兵巡行未下州縣,攻克保寧,將吳友仁捉拿押送京城,蜀地全部平定。傅友德進攻漢州時,湯和還屯軍于大溪口。在江流中得到木牌后,這才進兵。而戴壽等此時已撤其精兵西救漢州,留下老弱防守瞿塘,所以廖永忠等才得以乘勝直搗重慶,降服明升。因為這樣,太祖寫作《平西蜀文》,盛贊傅友德功勞第一,廖永忠次之。
北征大漠
洪武五年(1372年),傅友德隨征西將軍馮勝 北征大漠,大敗元將失刺罕于西涼至永昌,大敗元朝太尉朵兒只巴,獲馬牛羊十萬余匹。而后,又攻占甘肅,射殺平章不花,降太尉鎖納兒等,至瓜沙州,獲金銀印及雜畜二萬余匹。當時,朱元璋共派出三路大軍北伐,唯獨只有傅友德大獲全勝,七戰(zhàn)七捷,創(chuàng)下傳奇式的戰(zhàn)功。
洪武六年(1373年),傅友德出雁門,為大軍前鋒,俘獲平章鄧孛羅帖木兒。還鎮(zhèn)北平后,傅友德被朱元璋召還,陪太子講武于荊山,俸祿每年又增加一千石。
洪武九年(1376年),傅友德再次率兵北伐,生擒伯顏帖木兒于延安,降甚眾。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大將軍徐達出塞,討乃兒不花,渡北黃河,襲灰山,斬獲甚眾。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隨晉王、燕王再征大漠,擒乃兒不花。還軍駐元上都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后,復征寧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為征虜將軍,備邊北平,復從燕王征哈者舍利,追殺元朝遼王軍隊。此役,傅友德又施以詐計,追殺間忽令大軍班師,敵軍得知后便放松了警惕和防備。這時,傅友德又令大軍悄悄地潛至黑嶺,大破敵軍。得勝后,出任練兵山陜總屯田事,加封太子太師。
南平云貴
明朝 建立之初,貴州尚未歸附,云南為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盤踞。
洪武十四年(1381年)秋,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 、沐英為副將軍,率步騎30萬征云貴。傅友德率部至湖廣,便分遣都督胡海等領兵5萬經(jīng)永寧赴烏撒(今貴州威寧),自率大軍經(jīng)辰州、沅州奔貴州,克普定、普安后直逼云南曲靖。元梁王遣司徒、平章達理麻領十余萬精兵屯駐曲靖以抗拒明軍。傅友德率部趁大霧逼近白石江邊,采取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沿江擺開陣勢,做出強行渡江的樣子。達理麻也集中全部精銳把守白石江另一邊,準備迎戰(zhàn)。而傅友德則暗中另派數(shù)十人從白石江下游偷偷渡江,進至達理麻軍后,鳴金擊鼓,搖旗吶喊,達理麻聞報急撤將士抵御,引起江邊元軍的陣勢騷動。這時,傅友德乘機揮師渡江,以勇猛且善游泳的兵士作先鋒,攻破達理麻的前軍,傅友德又令沐英率鐵騎直搗達理麻中堅,元軍大敗,活捉了達理麻,平定了曲靖。
接著,傅友德又分遣藍玉、沐英率師進軍昆明,自率數(shù)萬兵馬奔烏撒,馳援胡海等部。元梁王得知達理麻失敗被擒,便棄城逃跑,與妻子一起投滇池而死,元右丞觀音保出城投降。
段氏占據(jù)大理,傳了十代后到了段寶手上。段寶聽說明太祖 是從江南開奠基業(yè)的,便派他的叔叔段真從會川奉表向明朝廷投誠。洪武十四年(1381),征南將軍傅友德攻克云南,授予段明宣慰使的職務。段明派都使張元亨給征南將軍送一封書信,說:“大理是與唐朝 相互交好的外國,鄯闡實際上也是宋朝 的玉斧畫下來不要的國家。這兩個地方很難駐扎軍隊,動用武力也沒什么用。請求你依照唐朝、宋朝 的事例,允許我們蒙氏、段氏獨立成國,則我們會在每年的正月初一佩戴印章向你們通好,每兩年向明朝廷獻小貢一次,每三年獻大貢一次?!备涤训驴春蠛軕嵟?,羞辱了段明的使者。段明又送書信來說“:漢武帝 大動干戈,僅僅設置了一個益州郡,元太祖親自出征,也只是為了一個小小的鄯闡。請求你們還是班師回朝吧。”傅友德回書給段明說“:大明王朝是龍從淮河郊區(qū)起飛,統(tǒng)一海內。我們看不上漢朝 、唐朝那些小小的智計,也看不起宋朝、元朝那些淺薄的圖謀。我們明朝大軍一到,神龍會來且助陣,天地也會與我們呼應。你們段氏承接了蒙氏的領地,運數(shù)在元代已經(jīng)斷絕了,只不過是寬待你們而延續(xù)至今。我們的軍隊已經(jīng)殲滅了梁王,替你們報了世代的怨仇,你們此時不向朝廷投降還等什么?
傅友德僅用百余日就平定了貴州、云南。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晉封傅友德為潁國公,食祿三千石,再次授予免死和世襲鐵券。
無罪賜死
親家朱棡,女婿朱濟熺貴為九大攘夷藩王之一,藩王國地處山西沖要所在手握精騎重兵,且傅友德本人也常在山西前線布置防務。太子死皇孫幼藍玉案后,傅友德因為跟藍玉走的很近而且戰(zhàn)功赫赫,更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參加一個大型宴會,當他走到門口的時候,看到門口的那個守衛(wèi)者沒有按照規(guī)定佩帶劍囊,當時他很生氣,但是沒有發(fā)作。這個守衛(wèi)者不是別人,正是傅友德的兒子傅讓。在大宴文武百官的宴會上,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友德兒子傅讓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級,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么忍心?”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后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fā)配遼東、云南。
魏國公徐 達
吳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鄂國公常遇春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軍。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平王,謚忠武。
常 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鄭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龍州。二十四年卒。
韓國公李善長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韓國公,祿四千石,世襲。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黨死,爵除。
曹國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曹國公,祿三千石,世襲。十七年三月戊戌獲譴,卒。追封岐陽王,謚武靖。
宋國公馮 勝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賜死,爵除。
衛(wèi)國公鄧 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衛(wèi)國公,祿三七石,世襲。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寧河王,謚武順。
信國公湯 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中山侯,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進封信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東甌王,謚襄武。
延安侯唐勝宗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八,勛祿同前。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坐事削爵。久之還爵。二十三年坐胡黨誅,爵除。
吉安侯陸仲亨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九,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與唐勝宗同削爵,已同復。二十三年坐黨誅,爵除。
江夏侯周德興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二十五年八月己未以罪誅,爵除。
淮安侯華云龍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一,勛祿同前。七年六月癸亥自北平召回,道卒。
濟寧侯顧 時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二,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二年十一月甲寅卒。追封滕國公,謚襄靖。
長興侯耿炳文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三,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永樂二年以嫌自殺,除。
臨江侯陳 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四,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一年十一月壬辰卒。追封杞國公,謚定襄。
鞏昌侯郭 興
一名子興,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五,勛祿同前。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七年十一月癸酉卒。追封陜國公,謚宣武。
六安侯王 志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六,勛號同前,祿九百石。七年八月加祿至二千五百石。十九年八月己亥卒。追封許國公,謚襄簡。
滎陽侯鄭遇春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七,勛祿,加祿皆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除。
平?jīng)龊钯M 聚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八,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坐胡黨死,除。
江陰侯吳 良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十九,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加祿千石。十四年十一月丁未卒。追封江國公,謚襄烈。
靖海侯吳 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勛祿,加祿同吳良。十二年卒。追封海國公,謚襄毅。
南雄侯趙 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一,勛祿,加祿同前。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除。
德慶侯廖永忠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二,勛祿,加祿同前。八年三月甲申卒。
南安侯俞通源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三,勛祿,加祿同前。二十二年三月戊戌卒。明年附黨事發(fā),以死不問,爵除。
廣德侯華 高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四,勛號同前,祿六百石。四年四月乙未卒。追封巢國公,謚武莊,無子,爵除。
營陽侯楊 璟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五,勛號同前,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加祿千石。十五年八月乙巳卒。追封芮國公,謚武信。
蘄國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軍。追封推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蘄國公,謚武康。
康 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蘄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贈蘄國公,謚忠愍。
永嘉侯朱亮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二十七,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三年九月庚寅坐罪死,爵除。
潁國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潁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勛祿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進封潁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賜死,爵除。
臨川侯胡 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豫章侯,第二十九,勛祿,加祿同楊璟。十三年四月乙丑改封臨川。十七年有罪賜死,爵除。
東平侯韓 政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勛祿,加祿同前。十一年二月癸亥卒。追封鄆國公。
宜春侯黃 彬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一,勛祿,加祿同王志。二十三年坐胡黨死,爵除。
宣寧侯曹良臣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二,勛祿同王志。五年六月甲辰歿于陣。二十三年甲申追封安國公,謚忠壯。
汝南侯梅思祖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三,勛祿,加祿同王志。十五年十月壬午卒。已,坐胡黨除。
河南侯陸 聚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第三十四,勛祿,加祿同前。已,坐胡黨死,除。
忠勤伯汪廣洋
洪武三年十一月以文臣封,祿三百六十石。七年八月加祿至一前九百石。十二年貶死。
誠意伯劉 基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八年四月丁巳卒。二十三予世爵。正德八年十二月追贈太師,謚文成。
永城侯薛 顯
洪武三年十二月戊辰封,以罪安置海南。已,召還,該祿一千五百石。二十年九月癸巳卒于軍。追封永國公,謚桓襄。無子。后追論胡黨,以死不究,除。
西平侯沐 英
洪武十年十月戊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二十五年六月丁卯卒于云南。十月己巳追封黔寧王,謚昭靖。
安慶侯仇 成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祿二千石,世襲指揮使。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七月辛巳卒。追封皖國公,謚莊襄。
涼國公藍 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進封公,加祿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謀反,伏誅。
永平侯謝 成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仇成。二十六年坐累卒。
鳳翔侯張 龍
洪武十二年封,祿襲同前。后予世襲,加祿五百石。三十年卒。
安陸侯吳 復
洪武十二年封,祿襲同前。十六年十月己亥卒。追封黔國公,謚武毅,加祿五百石,世襲。
宣德侯金朝興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十五年七月丙子卒。明年追封沂國公,謚武毅。十七年予世襲,加祿五百石。
懷遠侯曹 興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玉黨死,除。
靖寧侯葉 升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五年八月丙子坐胡黨誅。
景川侯曹 震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會寧侯張 溫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雄武侯周 武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二十三年三月庚午卒。追封汝國公,謚襄勇。
定遠侯王 弼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封,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加祿至二千五百石。二十七年十二月己亥卒。
崇山侯李 新
洪武五年十二月己卯封,祿一千五百石。二十八年九月戊戌以罪誅。
普定侯陳 桓
洪武十七年四月壬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二十六年坐藍黨死,除。
武定侯郭 英
興弟。洪武十七四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永樂元年二月甲子卒。追封營國公,謚威襄。
鶴慶侯張 翼
洪武十七四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
航海侯張 赫
洪武二十年十月戊申封,祿二千石,世襲。二十三年八月甲子卒。追封恩國公,謚莊簡。
舳艫侯朱 壽
洪武二十年十月封,祿襲同前。二十六年坐藍黨誅,除。
海西侯納哈出
洪武二十年九月以元降將封。二十一年七月辛丑卒于軍。
東莞伯何 真
洪武二十年七月封,祿一千五百石,世襲。二十一年三月己卯卒。
全寧侯孫 恪
興祖子。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戊辰封,祿二千石,世襲。坐藍黨死,除。
樂浪公濮 英
洪武二十年閏六月庚申戰(zhàn)歿金山。追封金山侯,謚忠襄。二十一年
七月進封公。
徽先伯桑 敬
世杰子。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壬寅封,祿一千七百石,世襲。已,坐
藍黨誅,除。
越巂侯俞 淵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戊午封,祿二千五百石,世襲。明年五月戊辰削
爵,放還里。建文初,召還,戰(zhàn)歿白溝河。永樂初除。
越國公湖大海
壬寅二月,金華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謚武莊。
泗國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處州死事。初封高陽郡公,謚武壯。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
蔡國公張德勝
龍江戰(zhàn)歿。癸卯十月追封,謚忠毅。
梁國公趙德勝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謚武桓。
濟陽郡公丁普郎
鄱陽湖戰(zhàn)歿。
河間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鄖國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吳不屈,遙封楚國公。丙午七月卒于吳。謚武閔。洪
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東??す┏?br> 丙午十一月伐吳戰(zhàn)歿。
虢國公俞通海
廷玉子。吳元年四月卒于平江軍。追封豫國公。洪武三年改封,勢
忠烈。
濟國公丁德興
吳元年卒于平江軍。洪武元年追封。
天水郡公嚴德
吳元年九月討方國珍戰(zhàn)歿。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東丘郡侯花云
庚子閏五月,太平死事。
高陽郡侯王鼎
同前。
太原郡侯許瑗
同前。
太原郡侯王道同
處州死事。
南陽郡侯葉琛
壬寅三月死祝康宗之難。
忠節(jié)侯張子明
癸卯六月,南昌死事。
高陽郡侯韓成
癸卯七月,鄱陽湖戰(zhàn)歿。
潁上郡侯陳兆先
同前。
下邳郡侯余昶
同前。
潁川郡侯陳弼
同前。
東海郡侯徐公輔
同前。
京兆郡侯宋貴
同前。
汝南郡侯昌文貴
同前。
隴西郡侯李信
同前。
太原郡侯王勝
同前。
清河郡侯李志高
同前。
隴西郡侯李繼先
南昌戰(zhàn)歿。
彭城郡侯劉齊
同前。
天水郡侯趙國旺
同前。
永義侯桑世杰
伐吳戰(zhàn)歿。癸卯十月追封。
燕山侯孫興祖
洪武三年北征戰(zhàn)歿。謚忠愍。
定遠侯蔡 仙
洪武三年九月追封,謚武襄。
東勝侯汪興祖
洪武四年四月伐蜀戰(zhàn)歿。十二月追封,予世爵。以子幼,停襲。
廬江侯何 德
洪武十四年七月卒。追封,謚壯敏。
霍山侯王 簡
洪武十三年五月卒。追封。
臨沂侯王 真
洪武十三年七月卒。追封,謚桓義。
汝陰侯高 顯
洪武十三年九月卒。追封,謚武肅。
富春侯蘇 世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卒。追封,謚忠勇。
合浦侯陳 清
洪武十五年三月卒。追封,謚崇武。
東海侯陳 文
洪武十七年十月卒。追封,謚孝勇。
英公侯于 顯
洪武二十年十二月卒。追封,謚襄武。
昌樂侯丘 廣
洪武十一年五月卒。以文臣追封,謚景成。
天水郡伯趙天麟
癸卯,臨江死事。
隴西郡伯牛海龍
南昌戰(zhàn)歿。
安定郡伯程國勝
鄱陽湖戰(zhàn)歿。
太原郡伯王咬住
同前。
縉云郡伯胡深
吳元年取閩戰(zhàn)歿。洪武元年四月追封。
康安郡伯孫虎
落馬河戰(zhàn)歿。
譙郡伯戴 德
洪武四年二月卒。追封,世襲指揮僉事。
盱眙縣子王清
鄱陽湖戰(zhàn)歿。
羅山縣子王鳳顯
同前。
定遠縣子姜潤
同前。
梁縣子石 明
同前。
合肥縣子王德
同前。
含山縣子丁宇
同前。
廬江縣子汪澤
同前。
巢縣子陳 沖
同前。
定遠縣子王喜仙
同前。
汝陽縣子逯德山
同前。
宣遠縣子裴軫
同前。
當涂縣男王愷
金華死事。
丹陽縣男孫炎
處州死事。
合肥縣男徐明
南昌戰(zhàn)歿。
五河縣男王理
鄱陽湖戰(zhàn)歿。
舒城縣男王仁
同前。
定遠縣男史德勝
同前。
萬春縣男常惟德
同前。
含山縣男曹信
同前。
虹縣男鄭 興
同前。
隋縣男羅世榮
同前。
洪武實錄所載南昌死事有許圭、朱潛、張德山、夏茂成、葉思誠五人,鄱陽湖死事有張志雄、劉義、朱鼎、袁華四人,凡九人,封爵無考。
右洪武朝。洪武中所封,有歸德侯陳理、歸義侯明升、崇理侯買的里八刺三人,以非功臣,故不載。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文弼明朝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明朝文貞公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你想了解的問題,關注本站哦。
明朝最后的名將張輔,四次征討越南過程中,建立了哪些功勛?
因為朱能當時還沒有到達安南就死了,所以朱棣就又任命了一個年寧大概在三十多的張輔作為新的士兵長官,按照之前朱能的職位還是要率軍去打安南。張輔字文弼,這個人是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屬下的排行第一的將領張玉的大兒子。
因為明軍都是來報仇的,所以他們很快就攻了進去。在最后的時候,安南就守不住了宣布退兵,死守著來防御他們。在之前多邦山就是南梁山。地理位置優(yōu)異,可以守衛(wèi),但又不好進攻。因為張輔待著明朝軍隊,所以安南的士兵就在城里面,做起了防御的準備。
張輔在對地勢進行了分析之后,轉身就對周圍的士卒說:這個地方是比較難打的,如
果想要打贏,那就必須直接沖,有斗志才能打得過。說完后,他就帶著自己的士兵,在晚上的時候就開始偷襲這個城市。安南的軍隊因為措手不及,當時只能用象來防御。但是明朝的軍隊也沒有反應過來,死了很多的人。因為他們用了象,他就用盡了法子來想怎么打。之后他就讓士兵畫了獅子的頭像放在馬的身上。第二次打架的時候,象就開始亂跑了。明朝軍隊就通過這個機會馬上進攻,后來獲得勝利。這個戰(zhàn)爭,當時就讓明朝的皇帝所稱贊,并且把這個事情計入了他的史冊里面,所以這在當時也是一場重要的戰(zhàn)役,而這場戰(zhàn)役也理所應當?shù)谋挥涗浽诹藦堓o的四次征戰(zhàn)里面。
明朝最可惜的名將張輔一生戰(zhàn)無不勝,最終是如何死亡的?
明代著名將領張輔是在跟隨明英宗御駕親征時去世的,當時明英宗極度信任王振,在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討伐瓦刺部落,他們在河北懷來境內的土木堡地區(qū)展開戰(zhàn)役,張輔卻在這場戰(zhàn)役中不幸遇難,享年七十五歲。
一,張輔簡介,張輔,字文弼,今河南開封人,是明朝著名將領張玉之長子,張玉特別器重這個兒子,張玉作為燕王朱棣的左膀右臂,在起兵打仗時經(jīng)常帶領張輔參戰(zhàn),遺憾的是在北平起兵靖難時,張玉在東昌戰(zhàn)死,他的不幸去世使燕王朱棣非常難過,為了褒獎張玉,便讓張輔繼承了他的官職,自此以后,張輔便成為了國家重臣。
二,張輔作為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重臣,他參與了哪些戰(zhàn)爭?張輔跟隨父親身經(jīng)百戰(zhàn),在戰(zhàn)事上非常有能力,他所參加的幾場戰(zhàn)役都是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享有盛譽,他曾經(jīng)歷了“靖難之戰(zhàn),戰(zhàn)夾河之戰(zhàn),藁城之戰(zhàn),靈璧之戰(zhàn),彰德之戰(zhàn),在這幾場戰(zhàn)役中功勛卓越,燕王朱棣為了嘉獎他封張輔為信安伯,同時給了他免死金牌,對于他的爵位聲稱子孫后代可以繼承。
三,張輔經(jīng)歷了幾代帝皇?張輔作為四朝元老,他在明成祖時期經(jīng)歷了靖難之役,后來又成為南征南安戰(zhàn)役中的主將領,在這場戰(zhàn)役中立下戰(zhàn)功,從此威名遠揚。后來經(jīng)歷了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時代,在陪同明英宗北伐瓦刺時,不幸遇難,這場戰(zhàn)役稱之為土木之變,張輔是一位位高權重的重臣,他經(jīng)歷了明朝由盛轉衰的整個過程,他在職期間,大臣們都很尊敬他,包括王振,也不能對他過于放肆。只是在明英宗時期,皇帝太過于信賴王振,導致他不幸去世。
明朝將領袁崇煥的兒子是誰
袁崇煥的兒子是袁文弼。
東莞學者張次溪輯錄的《袁督師后裔考》及《東莞縣志》載:袁崇煥崇禎年間納一新妾,為他生下了遺腹子袁文弼。
除此之外,在不同地區(qū)的地方志以及當時人筆記中,都有著差不多的記載。如楊鐘羲的《雪橋詩話余集》,魏毓蘭的《龍城舊聞》。
還有黑龍江省至今尚在的《江寧將軍富明阿去思碑》、繆荃蓀《藝風堂文集外篇》中《吉林將軍富明阿碑》。
繆荃蓀輯《續(xù)碑傳集》中屠寄所撰的《袁富將軍戰(zhàn)略》、《齊齊哈爾市的《御賜富將軍碑》等碑文、拓片中,均有袁崇煥遺腹子袁文弼一系的記載。
擴展資料:
袁崇煥擔任遼東巡撫后,在老家置田買地,后被查抄田產(chǎn)5000余兩,在寧遠納妾。先有妾生二女,后又有妾在袁崇煥下獄前懷孕,后生子,即東莞學者張次溪詳加考證后所謂的遺腹子。
長大后從軍東北,故與廣東老家沒有聯(lián)系?!肚迨犯濉穬蓜t記載都是可信的,并無矛盾。袁文弼后代中比較出名的有清朝吉林將軍富明阿。
清朝黑龍江將軍壽山及軍閥張作霖的五姨太袁氏。據(jù)新聞報道,臺灣歌手黃大煒也是袁崇煥這一系的后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袁文弼
明朝有那些名將?
一、徐達: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
二、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后來投奔朱元璋,攻占集慶后,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
三、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箵糍量苁嗄辏瑨咂搅硕嗄隇榕把睾5馁粱?;后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余年,保衛(wèi)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四、李如松(1549年—1598年5月8日),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wèi)(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明朝名將。
五、傅友德(約1330-1394)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后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
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zhàn)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后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云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后坐事賜死。1644年追封為麗江王,謚“武靖”。
擴展資料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徐達出身農(nóng)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jù)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以后,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參考資料: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百度百科
對傅友德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我?guī)砹嗽敿毜奈恼鹿┐蠹覅⒖肌?/p>
傅友德,祖上是宿州人,后來搬家到碭山。他自幼家貧,連吃飯都是問題,更別提讀書什么的,所以傅友德是沒什么文化的。不過窮苦人家的孩子,身體素質是很好的,傅友德更是武藝高強,從小驍悍勇猛,精于騎射。
既然有本領,又生在元末亂世,自然不會埋沒了。
至正十一年(1351年),蕭縣人芝麻李在蕭縣起義,響應紅巾軍劉福通,起義軍雖然不算勢如破竹,但也打了些勝仗,官軍為了向上級交差,往往會抓那些平民當成起義軍殺掉,碭山離蕭縣不遠,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可謂惶惶不可終日。傅友德因此被逼無奈,離家從軍,加入了芝麻李的隊伍。
但芝麻李畢竟只是小股部隊,鎮(zhèn)不住場面。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朝丞相脫脫率大軍圍剿起義軍,攻克徐州時順帶干掉了芝麻李。沒了首領的傅友德又跟隨了另一位頭領李喜喜,投靠在劉福通麾下。
至正十九年(1359年),傅友德跟隨李喜喜率軍入四川,之后投靠了明玉珍,但明玉珍的眼光是不行的,完全沒看出來傅友德的才干。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在明玉珍手下得不到重用的傅友德就投靠了陳友諒。
但是陳友諒手下大將如云,新來的傅友德毫不起眼,自然是不受重用,被安排在丁普郎手下。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進攻陳友諒,丁普郎率眾投降,傅友德也在其中。這一回,傅友德自己也有感覺,聽說朱元璋前來時就異常欣喜地說:“吾得真主矣!”
果然,朱元璋看人的本領不是一般強的,那是相當強的。朱元璋一見傅友德,就感覺到他不一般,立即把他從小兵升格為將領,并讓他跟著常遇春作戰(zhàn),要知道,常遇春可是朱元璋嫡系中的嫡系。
受到重用的傅友德也不負眾望,在接下來的征途中屢立戰(zhàn)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鄱陽湖進行決戰(zhàn),傅友德駕著一葉輕舟就沖上去直纓敵鋒,身上多處負傷,但卻越戰(zhàn)越猛,砍了幾百個人,接著還跟其他將領在涇江口埋伏陳友諒。最終,鄱陽湖之戰(zhàn)以陳友諒的失敗告終。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武昌久攻不下,朱元璋親自出馬,前去督戰(zhàn)。武昌城城墻高固,陳友諒軍又占據(jù)了制高點,居高臨下防守,朱元璋軍根本攻不進去。
見狀,朱元璋只得下令奪取制高點,但是眾將面面相覷,誰也不說話,廢話,送命的活誰干?不過,傅友德干。他親率精兵數(shù)百,一馬當先直攻武昌城。
攻城過程中,傅友德臉上中了一箭,他一步不退,直接拔箭再戰(zhàn),接著肋下又中一箭,他也不拔了,管都不管就繼續(xù)攻城,其余士兵受他激勵,全都不要命地往前沖,成功奪下制高點。接下來的事就容易了,朱元璋軍一擁而上,武昌城再激烈的抵抗都改變不了被攻破的結局。
此役以后,傅友德跟著朱元璋東征西討,干掉了其他所有起義軍,接下來,他們的敵人是元朝。勇猛無畏的傅友德即便是在面對元朝政府軍的時候,也毫不畏懼,反而躍躍欲試。
在明軍的北伐攻勢之下,元軍竟然節(jié)節(jié)敗退,元順帝更是直接逃回漠北。在此之后,明軍開始轉向攻取處于半獨立狀態(tài)的四川和云南,當然也曾出兵征戰(zhàn)漠北。在這一系列的戰(zhàn)役中,傅友德功勛卓著,幾乎每戰(zhàn)必勝,曾創(chuàng)下七戰(zhàn)七捷的記錄。
立功無數(shù)的傅友德職位也是蹭蹭地往上漲,從最開始投靠朱元璋時候的小小偏將到最后的大將軍,還獲封潁州侯,之后晉封為潁國公,朱元璋還賜給他免死鐵券。他的兒子也被朱元璋招為駙馬,女兒還嫁給了皇孫,可謂滿門顯貴。
但是,歷朝歷代,免死鐵券都是不免死的,皇帝想殺你,你還是得死。尤其是在明朝,收到朱元璋賜下的免死鐵券的那些功臣,幾乎全都收到了一張單程車票,目的地陰曹地府,發(fā)票人朱元璋。
晚年的朱元璋猜忌心極重,動不動就要殺人,而且殺的還都是那些功臣,一幫開國功臣,天天都過得提心吊膽的。但傅友德過得還行,因為他極其小心,從未有過一丁點的的過錯,朱元璋想殺他都找不到理由。
但是朱元璋是誰,沒有理由,就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理由唄!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群臣。席上,朱元璋對傅友德的二兒子傅讓表現(xiàn)得異常疼愛,不斷地給他加菜加湯,這樣一來,到傅讓離席的時候,他的桌上還有許多菜沒有吃完。
皇帝賞菜也敢不吃,朱元璋頓時不高興了,指責傅讓禮儀有失,目無君上,同時,他還斥責傅友德教子無方。傅友德連忙跪下告罪,朱元璋見狀更是勃然大怒,賜給傅友德一柄寶劍,讓他去教育一下傅讓。
傅友德無奈接過寶劍,含淚而去。不久,他提著傅讓的腦袋來見朱元璋,朱元璋還嘆息說:”你怎么忍心?“傅友德忍無可忍了,怒目而視,道:“你不就是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說完就自刎而死。
被說中心思的朱元璋大為光火,下令剝奪傅友德的公爵爵位,并誅其九族,女眷發(fā)配邊疆,只有朱元璋的女兒免罪。
一代功臣,為驅逐異族立下功勛,可惜碰上朱元璋這樣的老板,除了可惜也沒有什么能說的了。
徐達 (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占鎮(zhèn)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tǒng)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占淮東,繼平浙西,連戰(zhàn)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后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于謀略,治軍嚴整,戰(zhàn)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常遇春 (1330~1369)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安徽懷遠人。體貌奇?zhèn)?,沉毅果敢,長臂善射。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zhàn)必先,屢立戰(zhàn)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zhàn)。此后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zhàn)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xù)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zhàn),統(tǒng)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劉基 (1311~1375) 中國明朝軍事謀略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時人比之為諸葛亮。元末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等職。元至正二十年(1360),被朱元璋聘至應天(今南京)參加農(nóng)民起義軍。他根據(jù)當時形勢,獻時務十八策,提出避免兩線作戰(zhàn)、利用矛盾、各個擊破的方略。朱元璋遂集中兵力,西滅陳友諒,東滅張士誠,數(shù)年內占據(jù)長江中下游諸省。二十七年十月,參與制定的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后進兵大都(今北京)的滅元作戰(zhàn)計劃,得到實現(xiàn)。劉基參與軍機八年,被認為有建策之功。朱元璋稱帝后,劉基奏立衛(wèi)所軍制,加強海邊防建設。官至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后遭誣陷,憂憤成疾,于洪武八年病逝。其有關軍事謀略的論述,輯于《誠意伯文集》。 傅友德 (?~139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人。少年驍勇,善擊刺騎射。初參加劉福通起義軍,后歸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在鄱陽湖之戰(zhàn)中,先以輕舟挫陳友諒前鋒,后帶傷截擊陳軍于涇江口。次年,又從征武昌,他率數(shù)百人勇登高冠山(今蛇山),奪取全城制高點,克武昌后,授雄武衛(wèi)指揮使。繼而轉戰(zhàn)江淮等地,因戰(zhàn)功卓著,升江淮行省參知政事。明洪武四年 (1371),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任征虜前將軍,統(tǒng)軍10 萬由文縣(今屬甘肅)打開入川門戶,趁勢拔漢州(今四川廣漢),圍成都,迫夏蜀丞相戴壽出降。朱元璋作《平西蜀文》,盛贊傅友德功為第一。十四年,任征南將軍,率步騎30萬征云南,出奇制勝,消滅元梁王軍主力,梁王聞敗自殺,余部先后歸降(見明攻取云南之戰(zhàn))。十七年,進封潁國公。二十七年,被朱元璋賜死。 鄧愈 (1337~1377)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顏,虹縣(今安徽泗縣)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16歲的鄧愈繼承父志,領兵繼續(xù)抗元。次年,率部加入朱元璋軍,在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 19歲升廣興翼元帥。后轉戰(zhàn)今皖、浙、贛等地,連戰(zhàn)皆勝。二十三年夏,陳友諒率軍號60萬圍攻洪都(今南昌),他防守撫州門,城破30余丈,率軍且戰(zhàn)且筑,協(xié)助都督朱文正堅守85天。鄱陽湖之戰(zhàn)后,他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縣,升江西行省右丞。明洪武三年(1370),從徐達遠征甘肅,身先士卒,擊敗元軍。后分兵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東北),招降吐蕃(今川、青、藏交界地區(qū))、烏斯藏(今西藏中、西部)諸部。四年,在明攻滅夏蜀之戰(zhàn)中,坐鎮(zhèn)襄陽(今屬湖北),籌運糧秣軍馬,供應從征各部。十年,任征西將軍,平定吐蕃反抗勢力,至昆侖山而還。因病卒于壽春(今安徽壽縣)。 湯和 (1326~1395)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人。為人謹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起義軍,授千戶。次年歸屬朱元璋。在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zhèn)江(今屬江蘇)諸戰(zhàn)中,屢破元軍,累功升統(tǒng)軍元帥。十七年,鎮(zhèn)守常州(今屬江蘇),多次擊敗張士誠部。二十七年,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俘獲2.4萬人、海船400余艘。爾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獲占據(jù)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陳友定。繼又從徐達率軍征今山西、甘肅、寧夏等地。明洪武三年 (1370)封中山侯。次年為征西將軍,在傅友德部從陸路配合下,與副將軍廖永忠率水軍溯長江西進,抵重慶,迫夏國主明升出降。九年,以征西將軍進兵延安(今屬陜西),迫使伯顏帖木兒乞降。十一年,封信國公。十七年,巡視海防。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設衛(wèi)所城59處,使倭寇不得輕入。后以年邁為由,自請還鄉(xiāng)。二十八年八月病卒。 李文忠 (1339~1384)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思本,江蘇盱眙人。喜愛讀書,作戰(zhàn)驍勇,治軍嚴明。19歲率親軍,從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徽貴池),初建戰(zhàn)功。繼又率部連挫元軍,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臨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帳前左副都指揮兼領元帥府事。后與鄧愈會師,再克浙西重鎮(zhèn)建德。不久,元水陸軍數(shù)萬突然反擊,他先破其陸軍,取部分首級置于木筏,順流而下,水路元軍見之驚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張士誠派兵20萬攻新城(今浙江諸暨南)。李文忠率軍馳援,因敵眾己寡,將士有疑懼,他激勵將士說:兵在謀不在眾。次日,乘霧進攻,沖其中堅,果獲大勝,殲張軍數(shù)萬,俘將校600 人。二十六年秋,率軍進克杭州,迫守軍3萬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將軍從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職繼續(xù)遠征漠北,俘斬元兵萬余。次年,與徐達分道北征,俘獲元主之孫及大臣數(shù)百人,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十年,負責大都督府,十二年兼領國子監(jiān)事。十七年病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79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