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tǒng)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wèi)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后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nóng)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于袁彬 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袁彬 (1401年—1488年),字文質(zhì),江西新昌縣義鈞鄉(xiāng)(今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zhèn)秀溪村)人,明朝官員,官至前軍都督府僉事掌府事。
他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聰穎,能詩善文。土木堡之變后,追隨明英宗左右。明英宗復辟后,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請之事無不聽從。當時內(nèi)閣首輔商輅罷免,袁彬乞其居所,之后又請別建,都得到批準。袁彬娶妻,明英宗 命外戚孫顯宗主婚。并時常召入宴請,談論當年患難時事,歡洽如故。
成化年間,袁彬遷為都指揮同知、都指揮使。成化 十三年(1477年),為前軍都督府僉事掌府事,卒于任上。去世后,追贈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
人物生平
忠心護主
的父親袁忠于建文四年(1402年)為錦衣衛(wèi) 校尉。袁彬 自幼聰穎,善屬文。正統(tǒng) 四年(1439年)袁忠以疾辭官,袁彬代其校衛(wèi)職。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七月,北方的瓦剌部首領也先兵分四路、大舉南犯。此時;正值宦官王振 掌權,面對瓦剌的進攻,王振 不與諸大臣商議,慫恿明英宗 親征。明軍至大同后,王振風聞也先兵力強大,沒等交鋒、便嚇得收兵回京。八月,明軍行至土木堡,瓦剌追兵殺到,明軍陣腳大亂,王振被殺,英宗被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
也先挾持明英宗,明英宗的眾多侍從拋下英宗不顧,倉皇逃命去了,唯有袁彬和哈銘跟隨英宗寸步不離、吃飯穿衣、行走睡覺,與瓦剌首領交涉等一切事務,全由袁彬承擔。他對明英宗的照料無微不至。明英宗被擄后,住的是破舊不堪的蒙古包。每到夜晚,北風刺骨,明英宗難以入睡,袁彬便解開衣服將英宗凍僵的腳裹人懷中取暖;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他便背著明英宗而行;當英宗仰頭南天,長吁短嘆時,他便反復開導,堅定英宗回國的信心。明英宗對袁彬的依賴也到了片刻難離的地步。有一次,袁彬感冒發(fā)燒不省人事,明英宗急得不知所措, 趴在他的背上大哭。不料經(jīng)明英宗這么一壓,袁彬出了身大汗,感冒竟不治而愈。
君臣情深
明英宗被擄時期,袁彬不但在生活上百般照護他,在政治上也千方百計免遭外族人的玷污。有一天,也先派人到明英宗住處提親,欲將他的親妹妹許配給英宗,以“美人計” 達到逼降的目的。于是袁彬規(guī)勸英宗道:“以陛下中原大國之君,若成為外族人的女婿,不但氣節(jié)喪失,尊嚴丟盡,今后還將處處受制于人。而且,你在作俘虜?shù)臅r候娶親,會讓人覺得你身為流亡之君,不思返國,卻在敵營貪圖享樂,于大明國,于陛下今后的聲譽都很不利。因此,望陛下能顧全大局,辭掉這門親事”。
明英宗聽罷,點頭贊許。后來,也先又選了六名美女去服侍明英宗,袁彬又教明英宗回復說:“待朕歸國娶令妹時,再將六女納為媵從,也算不負令妹了?!币院螅蚕扔侄啻伟凑罩泄傧矊幍膭澆咝惺戮?。
喜寧深知,明英宗之所以能夠一次又一次對付也先逼降之計,是袁彬為他出謀獻策。于是他極力唆使也先殺掉袁彬。一天深夜,也先、喜寧把袁彬五花大綁,拖到野外,要將他五馬分尸處死。袁彬臨刑前,怒斥喜寧,潑口大罵,喜寧令人趕緊行刑。在這緊要關頭,明英宗趕到,他置皇帝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將袁彬救下。
事后,袁彬對明英宗說廣喜寧經(jīng)常挑撥也先,犯我中國,制造邊事,只有除去此人,回歸才有希望。明英宗點頭稱是,即令袁彬想好計策,密書兩封,遣另一侍衛(wèi)帶回給朝廷兵部尚書于謙 。按照信中的計策,于謙 將喜寧處死。也先失去喜寧又遭大明的齊心抵抗,英宗在袁彬策謀下一時難以降服,于是在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將英宗送返,袁彬等人也一同回京。袁彬護駕北征,深得史家的贊賞,家鄉(xiāng)人民也為他建了二座“保駕樓”(遺址在今新昌二小內(nèi)),以紀念他的護駕大功。
深受重用
明英宗返回北京后,明代宗 只授其為錦衣衛(wèi)試百戶。明英宗復辟后,遷為指揮僉事,之后改為指揮同知。明英宗十分眷待袁彬,袁彬所請之事無不聽從。當時內(nèi)閣首輔商輅罷免,袁彬乞其居所,之后又請別建,都得到批準。袁彬娶妻,英宗命外戚孫顯宗主婚。并時常召入宴請,談論當年患難時事,歡洽如故。
成化 二年(1466年),進都指揮同知,又進都指揮使,與都指揮僉事王喜同掌錦衣衛(wèi)。二人嘗受太監(jiān)夏時囑咐,私遣百戶季福偵事江西。季福為明英宗乳母之夫君。明英宗問誰所派遣,兩人請罪,英宗稱必有后面主事者,御史逮捕夏時,仍恢復兩人官職,但下詔以后受囑遣官者必殺無赦。之后王喜解職,袁彬掌管錦衣衛(wèi)。
天順五年(1461年),因平定曹石之變有功,進遷都指揮僉事。
當時錦衣衛(wèi)指揮門達恃帝寵,勢傾朝野,廷臣多下詔獄,唯獨袁彬不屈服。門達于是誣陷,請求逮捕袁彬,明英宗雖欲法行,卻對之說:“隨便你怎么辦,但要把活的袁彬還給我。”之后多虧漆工楊塤訟冤,方才解獄。但袁彬仍被調(diào)南京錦衣衛(wèi),帶俸閑住。隨后明英宗駕崩,門達得罪,被貶都勻。召袁彬恢復原職,仍掌管錦衣衛(wèi)。不久,門達下獄,充軍至南丹。袁彬在郊外設宴送別并贈予金錢。
成化年間,袁彬晉遷為都指揮同知、都指揮使。成化十三年(1477年),為前軍都督府僉事掌府事。
弘治 元年(1488年),袁彬卒于任上,朝廷賜給他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母、妻都誥封為一品夫人,后代世襲錦衣僉事。
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勢力增強,瓦剌首領也先統(tǒng)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余人貢馬,向明朝政府邀賞,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并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制造釁端。遂于這年七月,統(tǒng)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nèi)地騷擾。
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tǒng)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明史紀事本末》卷32《土木之變》)。大同參將吳浩戰(zhàn)死于貓兒莊。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準備親征。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執(zhí)意親征。
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萬大軍從北京出發(fā),由于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隨征的文武大臣卻不使參預軍政事務,軍內(nèi)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
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后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時經(jīng)過其家鄉(xiāng)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
13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饑渴疲勞,倉猝應戰(zhàn)。瓦剌軍四面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于是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敝炱铈?zhèn)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隨征大軍幾乎全部戰(zhàn)死,王振被護衛(wèi)將軍樊忠以棰棰死。明50萬大軍,“死傷過半”。這次戰(zhàn)役,明史上稱為“土木之敗”。這次大敗影響深遠,成為明王朝由初期進入中期的轉折點。
此一戰(zhàn)役,明軍死傷數(shù)十萬,文武官員亦死傷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傳來,京城大亂。廷臣為應急,聯(lián)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侍笸獗娮h,但郕王卻推辭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為難之時,英宗秘派使者到來,傳口諭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為景帝,以第二年為景泰元年,奉英宗為太上皇。瓦剌俘虜明英宗,便大舉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為名,令明朝各邊關開啟城門,乘機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荊關、居庸關,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勢不可擋,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遷都城。兵部侍郎于謙極力反對遷都,要求堅守京師,并詔令各地武裝力量勤王救駕。隨后,調(diào)河南、山東等地軍隊進京防衛(wèi),于謙主持調(diào)通州倉庫的糧食入京,京師兵精糧足,人心稍安。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挾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衛(wèi)戰(zhàn)開始。
明景帝讓于謙全權負責守戰(zhàn)之事。于謙分遣諸將率兵22萬,于京城九門之外列陣,并親自與石亨在德勝門設陣,以阻敵人前鋒。十三日,于謙派騎兵引誘也先,也先率數(shù)萬眾至德勝門時,明朝伏兵沖出,神機營火器齊發(fā),將也先兵馬擊潰。也先又轉攻西直門,城上守軍發(fā)箭炮反擊,也先又敗。京師之圍解除。
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母為孝恭章皇后孫氏。?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號正統(tǒng)。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任用"三楊內(nèi)閣"主理朝政,發(fā)動麓川之役,導致綜合國力耗損。正統(tǒng)八年,正式親政,勵精圖治,寵信王振制衡文官集團,導致宦官專權。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御駕親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fā)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lián)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勝利。 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于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策動奪門之變,廢明代宗為戾王,殺少保于謙、名將范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任用李賢等人, 追復胡善祥為恭讓皇后,釋放建文帝后代,廢除宮妃殉葬制度,后來又聽信讒言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門達、逯杲等奸臣,致使弋陽王一家冤死,民間又爆發(fā)了數(shù)十萬的流民起義,導致明朝自景泰時期恢復的國力再度受創(chuàng)。?
明正統(tǒng)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不顧群臣反對,偏信宦官王振讒言,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執(zhí)意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蒙古擊潰,50萬大軍(一說20萬)被屠戮殆盡,50余位大臣被殺,宦官王振被殺,朱祁鎮(zhèn)本人也被俘虜,時間長達一年之久。
然而朱祁鎮(zhèn)在北方生活的一年時間,瓦剌首領也先常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解悶。朱祁鎮(zhèn)的飲食供應,從來沒有缺少的時候。也先為加深與朱祁鎮(zhèn)的感情,還打算把親妹妹脫不花嫁給他。不僅如此,朱祁鎮(zhèn)過生日,也先竟然親自給朱祁鎮(zhèn)祝壽,?進黃蟒龍、貂鼠皮襖,殺馬做筵席?。也先的弟弟伯顏貼木兒也和朱祁鎮(zhèn)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三天兩頭去找朱祁鎮(zhèn)聊天,安慰他??傊炱铈?zhèn)在北方生活的一年,和他的敵人打成一片,關系好得一塌糊涂。瓦剌上至高級官員、下至普通百姓,都對朱祁鎮(zhèn)很尊重。與其說是俘虜,不如說是貴客。
“土木堡戰(zhàn)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志著什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為理由想明朝邊境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進攻。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淪陷,邊界戰(zhàn)報傳至朝廷之后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鎮(zhèn)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的勸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自率大軍出征。結果由于組織不當,所有軍政事務都皆有王振專斷,結果55萬大軍在土木堡慘敗殆盡。王振被殺,明英宗被俘,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zhàn)死,史稱“土木之變”,也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萬明軍被瓦刺殺得幾乎全軍覆沒嗎?各類史料筆記記載此次戰(zhàn)役的戰(zhàn)斗人數(shù)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看得是眼花繚亂,不知真假。我們下面列舉一些當時的記載:
第一種說法是出發(fā)時號稱五十萬大軍。劉定之在《否泰錄》末說道:“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約其繁復,著為此錄?!崩顚崱独钍汤墒贡变洝肺从洺稣魅藬?shù),楊善《奉使錄》今不傳,估計亦不及此。錢溥《袁彬傳》今亦不見,其內(nèi)容應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跡,也不太可能提到明軍人數(shù)。則劉定之所記應來自“目擊耳聞”,即明軍出發(fā)時的確有號稱五十萬之舉。
第二種說法是官軍私屬共五十余萬人。關于土木之戰(zhàn)中明軍參戰(zhàn)人數(shù),最早的記載見于劉定之《否泰錄》:“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等。 官軍私屬共五十余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彼綄僦傅氖撬饺说募遗?、奴隸,有時甚至還指奴婢?!斗裉╀洝芬馑颊f正規(guī)軍是沒有五十萬的,加上這些家奴、奴隸和奴婢共有五十萬。
第三種說法是官軍共五十余萬人。嘉靖后期以來,幾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數(shù)的明代史家均沿襲此說,直至談遷猶于“官軍私屬”強調(diào)甚明,而清人谷應泰的《明史記事本末》開始寫作“官軍五十萬”,絲毫不涉及“私屬”兩字之差,語意全非。
第四種說法是明實錄中含糊其辭,稱數(shù)十萬?!睹饔⒆趯嶄洝贰罢y(tǒng)十四年八月壬戌”條目下記載“中官惟喜寧隨行振等皆死官軍人等死傷者數(shù)十萬”?!睹魇酚⒆谇凹o》則記載“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shù)十萬”。就連明代的官方史書都語焉不詳,含糊其辭,籠統(tǒng)地稱數(shù)十萬。
上面提到的四種說法不盡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個,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下面清風明月就和眾位一起慢慢來研究和推敲這些史料筆記,努力解開這個謎團。
第一種說法是說當時明軍號稱五十萬,我覺的是有可能的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嚇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軍的戰(zhàn)斗人數(shù)絕對不到五十萬。古代兩軍對壘,都喜歡夸大其詞,嚇唬對方。如當年三國曹操赤壁之戰(zhàn)時,號稱八十萬大軍,實則二十萬而已。所以我相信明軍當時號稱五十萬,其實遠遠不到五十萬。
第二種說法官軍私屬共五十余萬人,但是私屬多少人,里面沒有說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規(guī)軍隊有多少了,但是也能從這里看出,官軍也是不足五十萬。
第三種說法是清人谷應泰說的,沒有私屬二字,直接說官軍五十萬,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許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訛傳訛,私屬兩個字就丟了,但是差兩字,差別太大了。二是清人編寫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屬兩字,來羞辱明朝。
第四種說法是明實錄的記載,實錄沒有沿用五十萬,而是含糊其辭數(shù)是萬,清風明月認為,很有可能,“五十萬”的說法已經(jīng)引起廣泛懷疑,并且沒有公認說法出現(xiàn),遂有這樣的含糊其辭說法,僅僅用“數(shù)十萬”。
經(jīng)過一番分析,我們已經(jīng)能夠確定明軍的正規(guī)軍隊肯定不到五十萬,那么正規(guī)軍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尋訪真相。
第一,出征部隊的主力是京營軍隊。《明英宗實錄》中記載:“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余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國榷》中記載“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七月甲午”條目下記載“遣告廟社,發(fā)京師親征。詔下,逾二日即行?!庇纱丝梢姡舜纬稣?,明軍的準備十分倉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隊是京營軍隊,而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第二,五軍營的編制。五軍營是由馬軍、步軍組成。明太祖時設大都督府,以節(jié)制中外諸軍,京城內(nèi)外置大小二場,分教48衛(wèi)卒。成祖北遷后,增為72衛(wèi)。明史兵志中記載“分教四十八衛(wèi)卒。”其中士卒“二十萬七千八百有奇?!?,那么按照這個折算,72衛(wèi)應該有三十一萬一千七百人。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為五軍。除在京衛(wèi)所外,每年又分調(diào)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16萬人,輪番到京師操練,稱為班軍。從這里可以看出班軍要輪崗的,也就是說八萬人駐扎在京城。當時駐守京城的五軍營大約有三十九萬一千七百人左右。
第三,三千營的編制。三千營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干的,當然后來隨著部隊的發(fā)展,實際人數(shù)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shù)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zhàn)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從這里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騎兵中的精銳,人數(shù)不止三千,但絕不會超過太多,主要擔任突擊任務。
第四,神機營的編制。神機營也是三大營之一,是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zhàn)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后”的作戰(zhàn)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zhàn),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yè)化。該營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后期又添置火繩槍。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處于領先地位,比歐洲最早成為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創(chuàng)建于1510 年),要早一個世紀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隊領先于世界的佐證。在《皇明經(jīng)世文編》中有關于該營的編制記載,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現(xiàn)在我們一起統(tǒng)計下當時京師京營的總人數(shù)為三十九萬八千三。這應該是京軍滿編的情況下才會有那么多人。但是,明軍的缺編是一個正?,F(xiàn)象,而且數(shù)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營缺伍至七萬五千有奇?!比绱丝磥恚y(tǒng)十四年的京軍,大約是三十二萬人。
當然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還要留下一部分來留守京城。《明史于謙傳》“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余疲卒不及十萬”。根據(jù)此語和古人的運用約數(shù)習慣,,此時京中所剩部隊,是不足十萬的疲卒,但應該七八萬左右吧。還有在撤退過程中,英宗調(diào)派朱勇、陳懷、吳克勤等人率領部份京軍,去打先頭陣?!睹饔⒆趯嶄洝分刑幔骸懊3蓢煊逻x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xiāng)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jiān)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萬五千往宣府,各備虜。”,在《天順日錄》中又說是“率五萬兵迎之。”說法五花八門,不盡相同,我們折中一點,就算四萬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萬人,和阻擊的四萬五千人后,最后跟隨明英宗到達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萬人左右。
作為親歷戰(zhàn)場的當事人李賢在《天順日錄》一書中寫道,二十多萬人死了三分之一,受傷者過半。騾馬亦二十余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還有,就是《七修類稿》有記載,二十萬人,傷之半,死三之一。兩者口徑吻合,也和我們上面的數(shù)據(jù)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風明月認為,明英宗當時率領部隊二十五萬人左右,后來派出了朱勇的五萬人后,最終二十萬人到達土木堡,卻被瓦刺幾萬人沖殺殆盡,王振被部將所殺,明英宗被俘,百余名大臣陣亡,這便是歷史上大明由盛轉衰的土木堡之變。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8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齊妃李氏為何再也沒得到雍正晉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