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時,明朝時期名臣,官至內(nèi)閣首輔,是天順、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杰出代表之一。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受儒家思想統(tǒng)治地位的影響,政治與文化兩者聯(lián)系緊密,尤其在隋唐科舉制度形成之后,“學而優(yōu)則仕”基本成為士人學者們的終極目標及根本出路。在科舉取仕達到鼎盛的明朝,科舉更是幾乎成為入仕的唯一途徑,可以說,士人學者們的求學致知都是為了入仕。
彭時亦是如此,在他登進士,入翰林院之后,隨著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其學術(shù)思想便成為致政求治的一種理論工具,他的人生歷程也以政治人物的定位和方向而展幵。
一、初入仕途
彭時是歷仕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的四朝元老,其仕宦經(jīng)歷從正統(tǒng)十三年登進士算起,大體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正統(tǒng)十三年的魁甲入仕,景泰年間的入閣與仕途低谷,天順年間的再次入閣,成化年間的從輔臣到首輔。
同時,其仕宦經(jīng)歷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彭時恪盡職守、敢于任事的為政風格。明代的科舉角逐競爭非常大,不僅需要刻苦奮斗的精神,還需過人的才識悟性,對經(jīng)史的掌握達到熟稔洞悉的程度。前文提及彭時出生在一個詩書世家,父輩都很重視教育,彭時本人自幼聰穎絕倫,勤奮刻苦,19歲便跟隨叔父彭琉學習經(jīng)史,見解獨到,經(jīng)常語出驚人,彭琉以“他日必為宗工”對他寄予厚望。
正統(tǒng)十年會試,彭時中副榜,不接受任命,與其他副榜并下第者900余人,入國子監(jiān)學習。在進入當時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后,彭時在治學上更加刻苦,經(jīng)常從清晨鉆研到深夜,當時以識人聞名的國子監(jiān)祭酒李時勉非常器重彭時,“以公輔期之”。當時在士大夫中也流傳童謠云,“眾人知不知,今年狀元是彭時”。這說明彭時在就讀國子監(jiān)時便因才識出眾而聲名遠播。
在太學刻苦求學三年后,彭時參加了正統(tǒng)十三年戊辰科的會試,并在這次會試中脫穎而出,在會試中位列第三名。后來在奉天殿舉行的殿試中,彭時的對策受到英宗的高度評價遂被列為第一甲第一名,賜朝服冠帶,并按例授翰林院修撰。
翰林院是國家選才、育才、儲才之地,是內(nèi)閣閣臣的儲養(yǎng)之地,是躋身于國家權(quán)力中心的階梯??梢哉f,彭時以高起點開啟了仕途。正統(tǒng)十四年八月,在內(nèi)閣學士陳循、高穀的薦舉下,郕王“令翰林院修撰商輅、彭時入文淵閣,參預(yù)機務(wù)”。同年十二月,彭時升任翰林院侍讀??梢哉f,彭時當時的仕途是一帆風順的。然而,之后彭時卻遇到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嚴厲的打擊。
事情起因于彭時甫一受命入閣即逢繼母余夫人去世,遂上疏請求守制,但景帝沒有同意,令其奪情辦事,彭時以時事多艱接受了任命,卻在景帝已經(jīng)下令奪情的情況下,于景泰元年正月再次力請終制,忤逆景帝旨意,讓景帝非常不悅,彭時也不再受到景帝的信任與重視。
因而景泰三年服闋起復(fù)后,彭時的仕途便進入低谷期。在景泰后期的四年里,他只擔任翰林院侍讀,不再參預(yù)內(nèi)閣機務(wù),只是以普通京職官員的身份,主要從事修書、提督考校、主考鄉(xiāng)試等事務(wù),與朝政要務(wù)幾乎無直接聯(lián)系。天順元年,彭時以正統(tǒng)舊人的身份再次被擢入內(nèi)閣,再加上英宗對彭時風度的欣賞,終天順一朝彭時都受到重用,與大學士李賢、呂原共同輔政,組成了一個和諧融洽、相互配合的內(nèi)閣。天順初期,奪門功臣曹吉祥、石亨得勢,專權(quán)亂政,李賢、彭時等閣臣努力經(jīng)營和運籌,通過盡心輔佐具有蒙塵和被禁錮復(fù)雜人生經(jīng)歷的英宗,抑制曹、石勢力,使其失去英宗的信任,最終使天順初期動蕩的政局趨于平穩(wěn)。
在這個過程中,以李賢、彭時為代表的閣臣在平允庶政方面可謂費盡苦心。除了平庶政外,作為翰林院學士的彭時還兼理其他事務(wù),主要參與侍讀、修志及主持科舉等事務(wù)。天順二年三月,皇太子即后來的憲宗出閣,李賢、彭時與呂原擔任侍班講讀官,李賢日侍不更,彭時與呂原每人更侍一日。
二、擔任要職
天順二年八月,任命彭時、李賢與呂原為總裁,負責重修《大明一統(tǒng)志》。在天順四年二月的殿試中,彭時擔任讀卷官。在天順七年八月的會試中,彭時、錢溥擔任主考官。天順八年正月,明英宗病危,口述遺命,太監(jiān)牛玉執(zhí)筆成書后,令其交與閣臣李賢、彭時等人潤色。此外,天順時期,彭時還多次被賜觀騎射、游上苑等。如天順三年十月,上御西苑閱將臣騎射,召大學士李賢、彭時等侍。明憲宗即位后,由于彭時既是前朝重臣,又為東宮舊臣,因此繼續(xù)得到重用。天順八年二月,彭時升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成化元年十月,升任兵部尚書,兼職如故。成化三年八月,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四年四月,繼陳文成為內(nèi)閣首輔。成化十一年三月,彭時卒,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文憲。在此期間,彭時作為重要閣臣,其主要是按照內(nèi)閣的執(zhí)掌來行事,具體而言就是,“凡車駕郊祀、巡幸則扈從。御經(jīng)筵,則知經(jīng)筵或同知經(jīng)筵事。東宮出閣講讀,則領(lǐng)其事,敘其官,而授之職業(yè)。冠婚,則充賓贊及納征等使。修實錄、史志諸書,則充總裁官。春秋上丁釋奠先師,則攝行祭事。會試充考試官,殿試充讀卷官......”。
按照此范圍,可將成化時期,彭時的仕宦經(jīng)歷分為以下幾類:第一、作為內(nèi)閣重臣,在朝廷許多重要的儀式、場合中擔任代表官員是彭時從政的一項重要經(jīng)歷。在成化時期,彭時參加的這一類事務(wù)主要包括釋奠先師孔子、為新冊立的皇太子舉行儀式等。如成化元年二月,憲宗祭先農(nóng)之神,彭時等受命行九推禮。是年三月,憲宗謁拜孔子,行四推禮,命彭時等大臣分獻四配十哲兩廡。
在這期間彭時還分別于成化六年二月、成化六年八月、成化七年二月、成化八年二月、成化十年二月共五次在太學舉行釋奠禮。此外,成化七年十二月,命彭時充副使持節(jié)冊寶立皇子祐極為皇太子。雖然參加這些活動不像處理具體政務(wù)那直接體現(xiàn)行政效應(yīng),但選擇彭時這樣權(quán)位的重臣可以表明朝廷對此類事務(wù)的重視,其政治意義相當深遠。
作為閣臣,尤其是首輔,充當經(jīng)筵講官、殿試讀卷官、修書總裁,則是彭時必須承擔的責任。天順八年六月,開經(jīng)筵講學,除月講外,并令彭時等大學士每日侍班進講。
殿試通常每三年一次,在緊接二月會試后舉行。憲宗在位期間,彭時分別于天順八年三月、成化二年三月、成化五年三月、成化八年三月、成化十一年三月共5次擔任殿試讀卷官,并為成化五年的進士題名碑再撰碑文。
天順八年八月,憲宗詔諭李賢、彭時等人為總裁官撰修《英宗實錄》。成化九年十一月,主持編纂《續(xù)宋元通鑒綱目》,憲宗要求其按照《朱文公通鑒綱目》凡例進行編纂,以宋元二史上接通鑒,彭時以學士劉珝等七人分為七館撰修,后加起復(fù)學士丘浚同編撰,共八館。
三、禮儀規(guī)勸
陳規(guī)諫,輔養(yǎng)君德,幫助憲宗彌補禮、政、德方面的缺失。憲宗即位不久便在朝政方面有所懈怠,身為次輔后至首輔的彭時一方面通過在日常侍講中,講解經(jīng)史以啟發(fā)開導憲宗,輔以君德,另一方面竭力通過論疏對憲宗進行勸導規(guī)諫。
根據(jù)上文對成化時期彭時為首輔時內(nèi)閣上呈的奏疏的統(tǒng)計,共19篇,其中專門規(guī)諫憲宗的有成化四年六月的“議陵廟禮制屬”,成化四年七月的“再諫合葬祔廟疏”,成化五年十二月的“災(zāi)異陳言疏”,成化七年十二月的“修政彌災(zāi)疏”,成化七年十二月的“請圣躬召見大臣疏”,成化八年三月的“諫否劉永誠封謚疏”,成化八年七月的“民情馬政疏”。其中,在議兩宮尊號和錢皇后陵廟禮上,飽含彭時等閣臣的一番苦諫。憲宗初即位,議兩宮尊號,“獨李賢開端,(彭)時力繼之”,經(jīng)過多番開導勸諫,“乃尊(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貴妃位為皇太后”。
結(jié)語
成化四年,錢皇后崩,英宗死前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倍芴髤s強烈反對合葬,憲宗無奈只好讓大臣再次合議,彭時等閣臣則反復(fù)勸導,最后只好攜朝臣于伏文華門進行哭諫,“始從時議”。此外,作為閣臣,彭時最重要的職責還在于通過上疏等途徑對朝政事務(wù)提出意見和建議,并決定庶務(wù)的處理方案。
如成化四年五月的“論先賢熊禾從祀疏”,成化四年七月的“四夷改革疏”,成化六年九月的“論米價疏”,成化九年五月的“起用錢溥倪謙疏”等。這些奏疏既關(guān)系朝廷人事,另外其論米價、馬政,四夷館改革等一類的奏疏,更是與當時朝廷制度、措施的實施密切相關(guān)。
明清是科舉考試最盛行的時期,以功名而論分為三級制,即秀才、舉人、進士。一般情況下,只有到了舉人這個級別才能入仕為官,從實際情況來看,清代舉人入仕也有很高的難度。只有進士才是天子門生,可以享受優(yōu)先授官的待遇。 秀才雖然也是功名,但它是明清社會一個比較獨特的群體,他們的地位既高于普通的百姓,同時又不能出仕為官,只能有限度地享受讀書帶來的特權(quán)。秀才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和當?shù)氐母改腹儆袑υ挼馁Y格,見面也無需下跪。 除了在政治上享有特權(quán)外,真正帶給秀才實惠的是經(jīng)濟利益。按制度,秀才可以免除部分地丁錢糧和差賦徭役,不僅如此,秀才這個名號也可以成為讀書人的一種謀生手段。秀才可以擔任私塾教師,盡管收入不算豐厚,但養(yǎng)家糊口不算難事。據(jù)統(tǒng)計,清代的秀才擔任私塾的年收入為24兩銀子左右,這個收入顯然高于壯年雇工的年收入10兩。然而,取得秀才的讀書人大多不會止步于此,他們的目標是向舉人發(fā)出沖刺。 那么,考中舉人又有那些好處呢?舉人是明清時期一種正式的科名,即使他們在會試中落榜,也已經(jīng)是一只腳邁入了官場。清代初期,在進士人數(shù)不多,官缺又多的情況下,舉人一般可出任知縣、教職。因此也有「 ”頭頂知縣,腳踏教官”這個說法。 清代中后期,舉人入仕難度較大,新科舉人是沒有任官資格的,只有三次會試落榜的歷屆舉人才能參加朝廷十年舉行一次的大挑。但說實在的,清代的大挑主要看中的還是長相,只有那些遺傳基因好的舉人,才能選得一官半職。 不過,當不成官也不會阻礙舉人在經(jīng)濟圈吸金。舉人向來是封建社會士紳最重要的群體,他們在地方大多都是有權(quán)有勢有實力的人物,舉人見知縣,與秀才拜見不同,他們是同等級的會見,甚至還可以稱兄道弟。 明清時期,出身舉人的名人不少,明代的海瑞就是舉人功名,有「 ”海青天”的美名;清代的左宗棠也是舉人出身,他的功績更了不起,鎮(zhèn)壓太平天國,收復(fù)新疆,興辦洋務(wù),被譽為「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既然秀才不能入仕,舉人也只有一只腳踏入官場,那么最高功名的進士又是一個什么情況呢? 自宋代開始,進士及第后即可馬上授官,明代大抵也是如此。但清代的情況略有不同,清制,狀元授翰林院編撰,為從六品官,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為正七品。二、三甲進士被分派到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觀政,還有一種叫法稱「 ”學習行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實習。 這些新科進士只有通過了實習期(一般為期二年),然后由各部堂官考核通過后,吏部才能授予官職。順治三年(1646年)規(guī)定,二甲前50名授主事;51名至三甲前10名授中行評博,11至20名授知州,21名至70名授予推官,其他進士以知縣選授。 康熙時期又規(guī)定:二甲進士授推官,三甲進士授知縣。其后雍正、乾隆朝對進士授官都有不同的規(guī)定,從整體趨勢來看,進士們的待遇也是一朝不如一朝,倒不是皇帝們不看中進士,而是確有苦衷,國家的文官編制總數(shù)才三萬人左右,進士三年一科,短時間內(nèi)朝廷也根本找不到這么多缺,所以只能論資排輩,挨個排隊等缺。 如果有上進心,又有一顆能守得住貧窮的心,那么新科進士們還可以通過朝考進入翰林院庶吉士的隊伍。只不過通過考試后,要在翰林院過上三年清湯寡水的日子。不過,回報同樣也是豐厚的,庶吉士是國家稀缺的精英分子,有了這個金字招牌,不管在京城還是外省任職,其提拔速度都要遠遠高于一般進士,而且還有入閣拜相的機會。
漢武帝(前156年—前87年),名劉徹,是漢朝的第六個皇帝。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十個兒子,七歲時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
漢武帝是中國歷代皇帝中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登基后繼續(xù)他父親的政策,削弱諸侯的勢力,頒布推恩令,讓諸侯封他們的兒子為侯,使諸侯的封地被分裂。同時他引入了刺史的官級,用來對地方加強控制。在軍隊和經(jīng)濟上他也加強中央集權(quán),將冶鐵,煮鹽等事物編成由中央管理,同時他禁止諸侯國鑄錢,使得財政集中于他的手中。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議,“廢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為儒學在中國古代的特殊地位鋪平了道路。但是認為他表面利用儒學統(tǒng)一思想,事實上是采用法家思想亦不乏其人,即是所謂的“表儒法里”。當時的汲黯和對司馬遷用宮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漢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wěn)定,國家經(jīng)濟狀況也比較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繼續(xù)推行景帝時各項政策的同時,采取了一系列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分封子弟為侯,王國封地被分割;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權(quán),鞏固了皇權(quán)的神圣地位;再設(shè)置部刺史,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在軍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權(quán),充實了中央的軍事力量;在經(jīng)濟方面,整頓財政,頒布"算緡"、"告緡"令,將冶鐵、煮鹽收歸官營,禁止郡國鑄錢,大大增強了國家經(jīng)濟實力。在思想方面,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使儒學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對后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外他采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對匈奴他一方面派衛(wèi)青、霍去病征伐。他消滅了南越政權(quán),使今天的兩廣地區(qū)進入中國版圖。同時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為中西文化的交流開創(chuàng)了基礎(chǔ)。
漢武帝非常注重人才的開發(fā),他確立了察舉制度,是中國有系統(tǒng)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后世影響很大。
漢武帝晚期由于連年對匈奴和西域用兵,徭役加重,捐稅增高,農(nóng)民生活困苦,盜賊四起。漢武帝頒下罪己詔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
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
徐溥
徐溥(1428年~1499年),字時用,號謙齋,南直隸宜興縣_溪(今宜興宜城鎮(zhèn)溪隱村)人。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士。弘治五年八月至十一年七月(1492年-1498年)任當朝首輔一職。性凝重有度,居內(nèi)閣十二年,從容輔佐,愛護人才,屢遇大獄及逮系言官,委曲調(diào)劑,安靜守成。卒年七十二,謚文靖。徐溥撰有《謙齋文錄》四卷(見《四庫總目》)傳于世。是吳儼的舅舅。
(概述圖片來源:清代修《江蘇宜興翰瀆徐氏宗譜》)
中文名:徐溥
別名:字時用,號謙齋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
出生地:_溪(今宜興宜城鎮(zhèn)溪隱村)
出生日期:1428
逝世日期:1499
職業(yè):內(nèi)閣首輔
代表作品:《謙齋文錄》四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謚號:文靖
人物生平
天資聰慧
徐溥自幼天資聰穎,讀書用功。他8歲進私塾念書,就把圣言要語、經(jīng)典法言抄錄匯集成冊,隨身攜帶,供作平時閱讀。塾師見他口袋總是鼓鼓的,疑是玩物,便責他貪玩。取出看時,原來是他抄錄的“圣賢要語錄”。塾師非常驚異,問明原委,頗覺自愧,即對其父漁隱公說:“你兒乃是神童異才,我不能為其師。”遂請辭而去。
徐溥儲豆
少年時代的徐溥性格沉穩(wěn),舉止老成,他在私塾讀書時,從來都不茍言笑。徐溥還效仿古人,不斷地檢點自己的言行,在書桌上放了兩個瓶子,分別貯藏黑豆和黃豆。每當心中產(chǎn)生一個善念,或是說出一句善言,做了一件善事,便往瓶子中投一粒黃豆;相反,若是言行有什么過失,便投一粒黑豆。開始時,黑豆多,黃豆少,他就不斷地深刻反省并激勵自己;漸漸黃豆和黑豆數(shù)量持平,他就再接再厲,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久而久之,瓶中黃豆越積越多,相較之下黑豆?jié)u漸顯得微不足道。直到他后來為官,一直都還保留著這一習慣。
高中榜眼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徐溥廷試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憲宗初,選拔為左庶子,再升太常卿兼學士。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拜禮部右侍郎,不久轉(zhuǎn)左侍郎,后改吏部。孝宗即位(公元1487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yù)機務(wù)(宰相),進禮部尚書。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晉升為太子太傅、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次年任首輔。弘治七年,加少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弘治十一年二月,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華蓋殿大學士。
入閣輔政
徐溥入閣初期,正處于萬安、劉吉弄權(quán)之后,為了穩(wěn)定局勢,徐溥嚴守成法,與同僚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同心協(xié)力,輔治朝政。如孝宗剛繼位時,鑒于宦官勢力上升,曾革除了許多太監(jiān)的官職。其中原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李華因幫昌國公張巒選了一塊墳地,孝宗就認為有功,要恢復(fù)他的官職。徐溥等加以抵制,認為此例一開,佞人又要紛紛鉆營求官,礙難執(zhí)行。又如,在安南(今越南)攻擾邊境時,孝宗欲遣大臣前去處理。徐溥等又勸諫道,“外邦相侵,由有關(guān)衙門發(fā)令處理足夠了,不需要陛下親自派使臣去。如安南萬一不予理睬,為了維護天子的尊嚴,我朝勢必要征調(diào)大軍遠途去征討,這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事情會鬧大?!毙⒆谝簿蜎]有派使臣前去。
孝宗自弘治八年后,漸漸懈怠,懶于理政。徐溥曾多次進諫說,如今奏章批答不及時,有的公文竟稽留數(shù)月而不理,或者不施行,政事壅塞,應(yīng)當依照舊制,除了每日朝堂奏事外,遇有重要軍政事務(wù),宜隨時允許上奏,陛下也應(yīng)經(jīng)常召見儒臣詢問國事。
孝宗一度信用宦官李廣,好道家神仙之說,并大事燒煉、設(shè)壇祭禱。徐溥又曾多次上奏,以唐憲宗偏信好講神仙方術(shù)的柳泌服用丹石而亡、宋徽宗崇尚道學以致亡國的教訓,勸諫孝宗疏遠奸佞,勤政愛民。
愛護人才
徐溥很愛護人才,常說,“要造就一個人才不容易,不能以一些小過就棄而不用”。他凡見人有小過,總是諄諄善誘,耐心教育;每遇大獄或言官因進諫而被逮捕,總盡力相救,使大多數(shù)人得以幸免。
徐溥平生樂善好施,對鄉(xiāng)里族人關(guān)懷備至,而自己生活則很儉樸。他仿效宋代范仲淹義田之舉,叫他二弟復(fù)齋到京城商量置辦義田,以贍養(yǎng)宗族。他決定將自有田產(chǎn)800畝作為義田,分給族里村人耕種,如遇災(zāi)荒,減租免征,并開義倉賑濟,凡鄉(xiāng)里族人遇有婚喪之事或遭意外災(zāi)難,均有補急救濟。還聘請塾師,興辦義學,凡徐氏子弟和村里貧家子弟,一律免費入學。又在進城的袱溪河口設(shè)置渡船,雇人擺渡,方便行人,鄉(xiāng)人稱之為“徐氏義渡”。
為官清廉
徐溥在朝為官多年,沒有在北京城里建造府第,直到將要告老回鄉(xiāng)時,才由家人在故里建造一所住宅。弘治十年,徐溥因年屆70古稀,向皇帝求退,皇帝竭力挽留。翌年,他因目疾嚴重,再次要求告老退休。九月,徐溥以“四朝元老”的殊榮奉旨南歸。到家后,他不顧雙目失明,首先命兩僮攙扶著他在整個宅第轉(zhuǎn)了一遍,并用雙手撫摸著每座墻壁和每根楹柱。家人問:“相爺何必如此?”他說:“我是怕兒輩們把宅第造得太華麗啊!只要能住就可以了?!币蝗?,徐溥由家人扶著在門外散步,忽然問道:“門外原是東南山鄉(xiāng)上城大路,怎么聽不到車履之聲?”家人告訴他:“為了相爺能安靜休息,故把大路遷到河的對面去了。”徐溥聽了,勃然大怒,喝問:“這是誰的主意?怎能為我個人的安逸,而勞鄉(xiāng)親們繞道而行呢?”他即命恢復(fù)大路于相府門前。民眾無不贊嘆。
四朝宰相
徐溥,四朝宰相,多不易啊。皇上終于恩準他告老還鄉(xiāng)了。他記得離開京城的那一天,是一個薄霧淡陽、陰晴不定的早晨。紫禁城沉重的紅色宮門打開了一道縫隙,這是皇上給他的極高榮譽。幾千年來,即使是得到皇帝的特別恩準得以“瞻仰天顏”的帝國功臣,沒有一個不是早早地穿戴好表示自己官階的錦繡蟒袍,天色未明之時就候在宮門之外,緊張地等待著宮門里那些皇家侍衛(wèi)呼叫他的名字。這樣的時刻,即便是統(tǒng)領(lǐng)數(shù)十萬軍隊、征戰(zhàn)于遙遠疆場的強悍無比的將軍,也會由于恐懼而雙腿顫栗。如果皇上咳嗽一聲,跪成一片的金鑾大殿上的百官們會齊嶄嶄地打一個冷顫。
對于走出紫禁城的徐溥來說,這一切終于結(jié)束了。
伴君如伴虎,是老百姓的說法;其實大內(nèi)里的勝殘去殺,足以把一個血氣方剛的漢子變成精神上的侏儒。游宦40余年,歷經(jī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四朝皇帝,見過了太多的朝廷變故、人事代謝,徐溥早就膩煩了熙熙攘攘、刀光劍影的官場。是的,帝國的體制就像一個巨大的陰魂,它攀附在每個人的身上;你可以擊潰一個政敵,卻永遠不可能戰(zhàn)勝體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像長城一樣厚實嚴密的倫理與朝綱,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精密的理論與運作體系,每一個置身其中的人不可能不就范順從。過了70歲,眼睛老花了,兩個膝蓋也跪不動了。做官之人,如果連上朝跪帝的力氣都沒有,還怎么分出心思來斡旋于翰林呢?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去向皇上乞恩告退,那天皇上高興,龍顏一直是開著的。老生姜了,不能走,你辦事,朕放心;刮風下雨的日子,朕準你不必上朝。
閣老出了一身汗,但趕緊得見好就收了。日頭一落山,天就要暗下去;潮,早該退了。是一個冥冥之中的聲音在提醒他。
弘治十一年(1499年),皇太子出閣,加授他少師兼太子太師,進華蓋殿大學士。徐溥已經(jīng)被推到了權(quán)力與榮譽的巔峰。這一年他的眼睛壞得厲害,基本上不能看文件了;寫字的手老是哆嗦。又去跪見皇上乞準回鄉(xiāng)?;噬蠂@了一口氣,用他的朱砂筆極不情愿地畫了一個圈。
告老還鄉(xiāng)
自由了。把泰山一樣沉重的朝服放在一邊,徐溥一定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輕松。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他終于平安地降落;畫這個圈,用了畢生的精力,畫得好累啊。
總是在斷斷續(xù)續(xù)的殘夢里隱現(xiàn)的故園江南,就在眼前了;古城宜興郊外的溪隱村,那陌上青青的老家,一直在他靈魂的深處招搖著還鄉(xiāng)的旗幡。從此可以悠游于竹籬茅舍,有泉石天籟伴隨著桑榆晚景,那才是皇帝也過不上的神仙日子呢。
這一天黃昏降臨的時候,被別人尊為“閣老”的徐溥,以他顫巍巍的老邁之身,終于撲進了故鄉(xiāng)的懷抱。
在朝為官多年,徐溥沒有在京城建造府第;回家了,該有個安身之所吧。平生積蓄的銀子不多,閣老大人只在縣城東南的溪河畔建造了一座住宅。里人以他祖輩累世積德,將此宅定名為“世德堂”。他跨進門去的時候沒有喧鬧的樂隊和震天的鞭炮。當?shù)赜虻墓賳T也被勸回去了,接風洗塵的宴席也被取消。天色微暗,閣老目力不濟,基本上看不清什么東西。只覺得宅院深深,好像過于奢華了些。老人家在兩個小童的攙扶下,沿著宅第轉(zhuǎn)了一圈,并用雙手撫摸著每一堵墻壁和每一根楹柱。他向著北方喃喃自語:“皇上,臣罪該萬死,棲身之所茅廬即可,如此奢華則寢食不安矣!”
家人說,“好歹也是個四朝的宰相,人家當個三年窮知府,還十萬雪花銀呢!”
“不可妄言!”閣老把一張飽經(jīng)風霜的老臉繃得緊緊的?!皬慕袢掌穑戏蚓褪且粋€普通百姓?!边€說了一些司馬溫的家訓之類,下人聽得半懂不懂。第二天清晨他起得很早。江南的秋天沒有北方寒冷,濕潤的空氣里還帶一點清香;緩緩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比走在宮殿里的青磚地上要舒坦得多。雖然視力模糊,他依稀能感受到秋天豐富的原色與萬物生命的蓬勃。腳下那無拘歡快的溪流消解了太多的清規(guī)戒律;林叢中那些晃動跳躍的樹葉述說著生命的歡愉;綢緞般的陽光平均地撒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塵世間的富貴在這里變得脆薄。一路走去,在田塍上勞作的農(nóng)人們看見他紛紛一頭跪下了,原來這里是他的“義田”,早在弘治二年,他的二弟復(fù)齋先生就進京和他商量置辦義田,以贍宗族之事。他把自己名下的800畝良田作為“義田”,分與族里村人耕種。如遇饑荒,則開義倉賑濟,凡鄉(xiāng)里族人,遇有婚喪大事或遭受意外災(zāi)難,均有補急救濟。
莊稼成熟的香氣撲面而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閣老在這里有些陶醉了。
一日,徐閣老在家門外散步,四野悄然,不似往常,這里原是蜀山、大浦等地鄉(xiāng)民上城必經(jīng)之路,今日為何這般靜寂?家人答曰:為了能夠讓相爺安靜休息,所以把大路改道到河對面去了。閣老聞之大怒,既令恢復(fù)原路。鄉(xiāng)民們無不為之贊嘆。
他忽然想起一件事:早年京城的一位同僚曾經(jīng)送他一幅畫,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那可是國寶級的極品。他多次戴上老花鏡,細細端詳這幅畫,每次都會一陣陣地激動而沉浸在畫的氛圍之中。但今天他想到的是,應(yīng)該把它送回京城,物歸原主了。所謂“原主”,是他原來的同僚李東陽,畫上有李東陽的叔祖李祁的題跋。閣老命他的孫子專程攜畫赴京,此后一個多月,他一直耿耿于心。有一天傍晚,孫子終于風塵仆仆地回來了??戳死顤|陽充滿感激和掛念的親筆信,他才放下一顆心。今人大約不會知道,《清明上河圖》原來一直在這位退休的宜興籍宰相手里藏著。在徐閣老博大的胸懷里,不屬于他的東西,哪怕金山銀山,他也不會染指。
接下來的日子,他去了古城東門外的_溪河口,這里河水洶涌,河面寬闊,過往行人殊多不便,他出銀子設(shè)置了一條能坐8人的擺渡船,這里便有了“徐氏義渡”的美稱。
義田,義渡,義學,義倉,義莊一個帝國體制外的溫情的閣老,在他生命最后的歲月里,盡情釋放著他的人格魅力。他一生不喜歡錢,每日吃素,穿布衣,最后的銀子都用在他的諸多義舉上了。洗盡鉛華的人生,生命將盡的人生,就是每天做一件好事。原來,一個讀書入仕的書生,他的一生就是在自己的道德碑上添磚,一支精神的蠟燭于風雨飄搖中燃到盡頭,何其不易啊。江河浩蕩,誰解心懷?
徐溥家祠
閣老廳,是徐溥的家祠,前后四進,建于明代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坐落在_溪河畔、東_之濱,具有明代建筑特色。第一進為祠門屋宇。第二進四間為碑屋,現(xiàn)在僅存《宜興徐氏義田記》碑一塊,記述著徐溥置義田、興義莊的事跡。第三進為花廳,即“白虎堂”,在太平軍進駐宜興時部分遭戰(zhàn)火焚毀,修復(fù)后改為“保義堂”,在后墻上嵌砌著宋代蘇軾“桔頌碑”及元代趙孟_和徐溥手書的碑文。另有正草字體的詩詞碑一塊。其梁、椽、枋、柱均為彩繪。第四進五間,為徐氏祖先神位之屋。西部另有四幢建筑,每幢四間,為徐氏祠堂,供祭祀祖先之用?!伴w老廳”現(xiàn)已列為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評價
徐溥入閣為相十二年,忠于王朝,盡心盡力,對朝政多所匡扶,被譽為明朝賢相之一。
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九月十一日,徐溥病逝,享年72歲,葬宜城東南山林村瑞云山荷花蕩,背山面_。卒后特贈太師,加特進左柱國,謚文靖。著作有《謙齋文集》4卷、《文靖疏稿》2卷。
徐溥卒后,經(jīng)朝廷批準,在宜興城內(nèi)鬧市區(qū)的蛟橋南堍建“柱國太師”坊,宜興地方人士為紀念徐溥,還在學街東、_溪、小東門外分別建有“榜眼”坊、“及第”坊、“義莊”坊等。因年代久遠,現(xiàn)已蕩然無存。
史籍記載
徐溥,字時用,宜興人。祖鑒,瓊州知府,有惠政。溥,景泰五年進士及第。授編修。憲宗初,擢左庶子,再遷太常卿兼學士。成化十五年拜禮部右侍郎,尋轉(zhuǎn)左,久之改吏部。孝宗嗣位,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yù)機務(wù)。旋進禮部尚書。
弘治五年,劉吉罷,溥為首輔,屢加少傅、太子太傅。溥承劉吉恣睢之后,鎮(zhèn)以安靜,務(wù)守成法。與同列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協(xié)心輔治,事有不可,輒共爭之。欽天監(jiān)革職監(jiān)正李華為昌國公張巒擇葬地,中旨復(fù)官。溥等言:“即位以來,未嘗有內(nèi)降。幸門一開,未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卑四辏侍笳俪缤鮼沓?,溥等與尚書倪岳諫,帝為請乃已。占城奏安南侵擾,帝欲遣大臣往解。溥等言:“外國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無勞遣使。萬一抗令,則虧損國體,問罪興師,后患滋大?!庇谑橇T不遣。
是年十二月,詔撰三清樂章。溥等言:“天至尊無對。漢祀五帝,儒者猶非之,況三清乃道家妄說耳。一天之上,安得有三大帝?且以周柱下史李耳當其一,以人鬼列天神,矯誣甚矣。郊祀樂章皆太祖所親制,今使制為時俗詞曲以享神明,褻瀆尤甚。臣等誦讀儒書,邪說俚曲素所不習,不敢以非道事陛下。國家設(shè)文淵閣,命學士居之,誠欲其謨謀政事,講論經(jīng)史,培養(yǎng)本原,匡弼闕失,非欲其阿諛順旨,惟言莫違也。今經(jīng)筵早休,日講久曠,異端乘間而入。此皆臣等無狀,不足以啟圣心,保初政。憂愧之至,無以自容。數(shù)月以來,奉中旨處分未當者封還,執(zhí)奏至再至三。愿陛下曲賜聽從,俾臣等竭駑鈍,少有裨益,非但樂章一事而已?!弊嗳耄奂渭{之。
帝自八年后,視朝漸晏,溥等屢以為言。中官李廣以燒煉齋醮寵。十年二月,溥等上疏極論曰:“舊制,內(nèi)殿日再進奏,事重者不時上聞,又常面召儒臣,咨訪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參之外,不得一望天顏。章奏批答不時斷決,或稽留數(shù)月,或竟不施行。事多壅滯,有妨政體。經(jīng)筵進講,每歲不過數(shù)日,正士疏遠,邪說得行。近聞有以齋醮修煉之說進者。宋徽宗崇道教,科儀符_最盛,卒至乘輿播遷。金石之藥,性多酷烈。唐憲宗信柳泌以殞身,其禍可鑒。今龍虎山上清宮、神樂觀、祖師殿及內(nèi)府番經(jīng)廠皆焚毀無余,彼如有靈,何不自保?天厭其穢,亦已明甚。陛下若親近儒臣,明正道,行仁政,福祥善慶,不召自至,何假妖妄之說哉!自古奸人蠱惑君心者,必以太平無事為言。唐臣李絳有云:‘憂先于事,可以無憂。事至而憂,無益于事?!癯衅饺站?,溺于晏安。目前視之,雖若無事,然工役繁興,科斂百出,士馬罷敝,閭閻困窮,愁嘆之聲上干和氣,致熒惑失度,太陽無光,天鳴地震,草木興妖,四方奏報殆無虛月,將來之患灼然可憂。陛下高居九重,言官皆畏罪緘默。臣等若復(fù)不言,誰肯為陛下言者。”帝感其言。
三月甲子,御文華殿,召見溥及劉健、李東陽、謝遷,授以諸司題奏曰:“與先生輩議?!变叩葦M旨上,帝應(yīng)手改定。事端多者,健請出外詳閱。帝曰:“盍就此面議?!奔犬叄n茶而退。自成化間,憲宗召對彭時、商輅后,至此始再見,舉朝詡為盛事。然終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尋以災(zāi)異求言,廷臣所上封事,經(jīng)月不報,而言官論救何鼎忤旨待罪者久,溥等皆以為言。于是悉下諸章,而罷諸言官弗問。溥時年七十,引年求退,不許。詔風雨寒暑免朝參。
十一年,皇太子出閣,加少師兼太子太師,進華蓋殿大學士。以目疾乞歸。帝眷留,久之乃許,恩賚有加。逾年卒,贈太師,謚文靖。
溥性凝重有度,在內(nèi)閣十二年,從容輔導。人有過誤,輒為掩覆,曰:“天生才甚難,不忍以微瑕棄也?!睂矣龃螵z及逮系言官,委曲調(diào)劑。孝宗仁厚,多納溥等所言,天下陰受其福。嘗曰:“祖宗法度所以惠元元者備矣,患不能守耳?!弊錈o所更置。性至孝,嘗再廬墓。自奉甚薄,好施予。置義田八百畝贍宗族,請籍記于官,以垂永久,帝為復(fù)其徭役。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89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