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國于禁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三國里有很多投降的名將,為何于禁結(jié)局那么慘?
東漢末年分三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句話,三國時期因為是亂世,所以是人才輩出的一個時間段,也是那些有志之才建功立業(yè),一展宏圖的大好時機。早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給劉備的軍營送軍餉的時候,兩人就分別對這個時代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認為生在亂世是幸福的,不然自己的宏圖大志就不能得到發(fā)揮,要是生在和平的年代,那么這樣的機會就只能交給那些無能的士族。但是劉備與他有相反的想法,劉備認為還是不要在亂世好,這樣只會讓百姓受苦。其實從這對話當中很多人覺得劉備是非常仁德的,但是考慮到他最后做的事情,其實還是有一點虛偽的,明顯是他內(nèi)心其實與曹操有著一樣的想法,曹操敢于說出自己的野心,但是劉備卻不能,可見兩人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從劉備建立蜀國來看,他的野心不輸曹操。這個場景其實是曹操去拉攏劉備,想讓劉備效力于自己,但是劉備有著更大的目標,所以就沒有同意。
三國時期對于人才的渴望是非常大的,曹操給劉備送軍餉是了解劉備,關(guān)羽還有張飛是人才,所以才愿意這樣做。我們都了解三國更換自己的勢力是很常見的事情,一些戰(zhàn)敗的人選擇去投靠別的勢力,正是利用了那個時代人才急需的心理,不管你屬于哪一方的勢力,只要你肯投降,而且還是一個人才,就一定會得到重用。所以很多將領(lǐng)在對戰(zhàn)失敗之后就選擇投降,這其中也有很多名將這樣做過。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三國時期投降的八大名將,七人名垂青史,只有此人被唾棄千年!
這7名名留青史的人分別是張遼、徐晃、關(guān)羽、張郃、魏延、馬超、姜維。張遼、徐晃、張郃,他們都是非常非常厲害的將領(lǐng),其中張遼之前是呂布的手下,徐晃是楊奉的部下,張郃是袁紹的手下,他們最終都成為曹魏的名將,為曹操一統(tǒng)北方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關(guān)羽是當時投降曹操,不過最后又回到了劉備身邊,馬超本來也是西涼一方霸主,但是在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只能投靠劉備。姜維曾經(jīng)是曹魏將領(lǐng),后來投靠了蜀國,魏延則是韓玄的手下,不得不說因為他們的存在,才能讓原本非常弱小的蜀國能夠做到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實這七人在三國里面都是非常有名氣的,不過這第8個人就沒有這么好的名聲了,可以說是經(jīng)常被人唾棄的。
這個人就是于禁,提起他很多人都覺得他也很厲害了,還是曹操的五良將,個人能力肯定非常的出色。不過他在被關(guān)羽水淹七軍之后被俘虜了,于是就投靠了蜀漢,之后關(guān)羽敗走麥城于禁又投降東吳,沒想到東吳又把他遣送回曹魏,這個時候就比較尷尬了,回去之后曹丕非常瞧不起他,并且認為他對曹魏不夠忠心,不過念在他曾經(jīng)有很多的功勞,也沒有殺了他,但是也沒有在繼續(xù)重用他。
于禁是三國的猛將,深得曹操器重,由于當時自己所帶的陸戰(zhàn)軍隊無法和關(guān)羽的水軍對抗,無奈之下選擇投降,這也成了他一生的恥辱,被認為是貪生怕死,不顧臉面投降,但如果不投降,最終的損失就會越大,于禁自己無所謂,但他要考慮將士們的生死,投降是最好的選擇,但最后的結(jié)局也不好,關(guān)羽被孫權(quán)擊敗,于禁輾轉(zhuǎn)為孫權(quán)所虜。于禁為曹魏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晚年的結(jié)局有點悲慘。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各方勢力都能人才備出,沒位大將都有讓人津津樂道的成名史,其中于禁為曹魏立下了顯赫的功勛,但結(jié)局確實當中最慘的,于禁追隨了曹操三十年,但最后因為投降壞了名聲,被曹操認為叛徒,一生的榮譽被抹殺。當時于禁要援救曹仁,關(guān)羽用計,擒獲于禁龐德,龐德誓死不降被斬殺,于禁投降保全了性命。
但于禁投降絕不是因為貪生怕死,而是為了保住自己三萬士兵的性命,當于禁剛到樊城安排好軍隊,無奈這場戰(zhàn)爭于禁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占,傾盆大雨卻一連下十多天,江水暴漲,于禁的陸軍不是關(guān)羽水軍的對手,輸給了關(guān)羽,龐德之所以堅持不投降,不是因為他忠于曹操,而是他的父母妻兒都在曹操手中,如果投降,曹操絕不會放過他的家人,所以堅持應(yīng)戰(zhàn)。
后來于禁被呂蒙帶到江東,孫權(quán)下令把于禁放了,于禁回去后,曹丕送來一幅關(guān)羽水淹七軍、龐德站立不降、于禁屈膝投降的畫作,于禁見后,羞愧難當,最后抑郁而終,世事無常,就算毀了于禁的一世英明,他也是守住了大魏三萬士兵的性命。從某種角度上講,于禁是放下了個人榮辱,為了部下們的性命投降關(guān)。
三國時期投降過的人很多。“五子良將”里的張遼、張?和徐晃都是投降曹操后受重用的,就連關(guān)羽關(guān)二爺也曾投降過。
曹操手下還有一個叫魏種的人,194年張邈、呂布叛曹時他也跟著叛變了。
后來曹操抓住他,又繼續(xù)重用他,魏種后來官至河內(nèi)太守。
那么,為什么同為“五子良將”的于禁投降后回到曹魏,遭到曹丕用壁畫羞辱而死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guān)羽攻樊城,于禁與龐德一起救援曹仁,此時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眾將登高坡望水,沒有可以回避的地方,關(guān)羽乘船攻打于禁等人,于禁隨即投降,被關(guān)押在荊州江陵。
龐德大罵關(guān)羽而寧死不降,龐德向關(guān)羽說:“豎子,什么叫投降!魏王率領(lǐng)雄兵百萬,威振天下。你們的劉備只是庸才而已,豈能敵魏王??!我寧肯做國家的鬼,也不當賊人的將!”逐為關(guān)羽處斬。
曹操得知后,哀嘆良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么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這就得說道說道了,真是點背不能怨社會??!
于禁就是太太太點背了。你瞧瞧這都什么事兒?
首先碰上龐德這個寧死不降的愣頭青,顯得于禁老將軍太沒氣節(jié),但是情況不一樣啊,龐德是已經(jīng)降過一回了,再降就變成無間道了,除了死沒別的選擇。
當年張遼降曹的時候,高順、陳宮也是寧死不降的好嗎?
從一出征就注定了結(jié)果點背+1
曹操派人救曹仁,沒人敢去,曹操親點的于禁。主公讓去的,不是我打保票的??!大家都知道扛不住,不敢去,于禁是被逼的啊。
這時夏侯淵剛死,夏侯不能去了,張遼在合肥防著東吳趁機鬧事,能信賴的人真找不著了。
再者,于禁領(lǐng)兵打仗雖然沒問題,但是對陣關(guān)羽,那肯定是打不過的啊!畢竟他擅長的其實是治軍,在西北于禁屯田,夏侯淵在一線防守,曹操真有點老糊涂了,病急亂投醫(yī)。
遇上曹丕這個二貨點背+2
曹丕的心胸就有些狹隘了。人家好不容易回去,還去羞辱人家,在歷史上留下笑話,這笑話不是曹魏的笑話嗎?
看他爹,關(guān)羽要走,一點沒攔著??椿适?,陳登先投己,再投呂布,再投曹操,在劉表那皇叔還是那么維護他,黃權(quán)降魏,糜芳降吳,照樣善待家小,如黃權(quán)所言:“漢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
碰上羅貫中點背+3
一部《三國演義》尊劉抑曹,寫得栩栩如生,只能當了關(guān)二爺?shù)呐诨?。因為我們每每提及武圣人關(guān)羽的業(yè)績時都會說“水淹七軍,降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于禁不是一般人,他乃曹魏陣營的“五子良將”之一。正因為于禁是名將,才越發(fā)顯得關(guān)羽的牛逼。
正所謂“貞女失節(jié)不如老妓從良”,于禁同志做了最完美的演繹。為什么要說晚節(jié)呢?關(guān)鍵就是一個順序問題。年輕的時候栽個跟頭,干點啥不靠譜,有損節(jié)操的事,沒關(guān)系,后面還有時間補救,只要你有點功績,成王敗冠,老大們還是會原諒你的。
但是晚年就不行,你沒機會補救了,這一次是徹底的GAME OVER,緊接著蓋棺定論,那還能好的了?
所以,現(xiàn)在也有很多歷史愛好者為于禁喊冤。
不過說實在的,我是很不能理解,于禁追隨曹操征戰(zhàn)了一輩子,一生以紀律嚴格、態(tài)度穩(wěn)重而聞名,又身居高位,可以說是肩負著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
結(jié)果就這么降了,或許真的是年紀大失去雄心壯志了吧。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12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珍妃死后,她娘家結(jié)局如何
下一篇: 楊秀清死后,石達開為何屢吃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