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生前為什么就定了自己的廟號?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只有皇帝死后才能擬定的謚號和廟號
在很多電視劇中,皇帝還活著的時候就稱皇帝的謚號和廟號,實際上這是不符合歷史的,一般來說謚號和廟號都是皇帝死后才有的。
在電視劇《唐太宗李世民》中,唐太宗的臺詞:“我唐太宗乃一代名君?!币l(fā)巨大的歷史嘲諷,暴露了該劇編劇史學(xué)知識的匱乏,更是不尊重歷史的表現(xiàn)。
在《辭?!分袑χu號的解釋是:“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p>
對廟號的解釋是:“專指皇帝死后,由有司擬定尊號奏上而立的?!?/p>
比如“唐宗宋祖”里面的兩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太宗和太祖都是他們的廟號,而“秦皇漢武”中漢武帝劉徹,武帝就是他的謚號,按照道理來說每一個皇帝都有謚號,但是嬴政卻沒有。
因為謚號是有對人物的評價的,《逸周書·謚法解》說:“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比欢J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所以就把它廢除了。
當然,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稱“皇帝”。
綜合起來說,就是皇帝的謚號和廟號只能在皇帝死后才能評出,而皇帝是不可能知道自己廟號的。
然而,本文要介紹的這位皇帝,不僅生前就確立了自己的廟號,還將自己的廟號設(shè)立為祖號,今天就來看看曹操的孫子曹睿是何德何能,竟然生前就敢稱烈祖。
曹操的孫子,魏國的第二任皇帝曹睿何德何能
都說虎父無犬子,從一代奸雄曹操的角度來看,虎爺無犬孫也說得過去。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漢獻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曹魏政權(quán)之下,到曹操的兒子曹丕時期,取漢獻帝而代之,成為魏國第一任皇帝。
曹丕死后將皇位傳給23歲的曹睿,曹睿在位時期雖然沒有曹操那樣的突出的事跡,但是相對于曹丕來說,曹睿在位期間也做了很多事情。
諸葛亮北伐期間,正是曹睿主政,面對諸葛亮來勢洶洶的北伐,曹睿調(diào)兵遣將,沉著應(yīng)對,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時,曹睿親自前往長安壓陣,穩(wěn)定局勢,張郃在街亭大敗馬謖后,使得蜀軍第一次北伐失利,其后曹魏采取堅守的策略,最終使得諸葛亮多次北伐無功而返。
除此之外,面對來自南方孫吳政權(quán)和進攻和內(nèi)部叛亂,尤其是派司馬懿平定遼東,更是穩(wěn)定了北方邊境。
在政治上,曹睿改革漢朝時期的法律,制定新的律法,對刑罰上采取輕罰的思想,減少屈打成招,減少死罪,休養(yǎng)生息。
盡管曹睿也算開明的君主,然而23歲繼位,年僅36歲就去世,生前稱祖顯然是有點不夠格。
漢朝時期廟號惜“祖”如金
對于廟號的選定,一般來說不是祖號就是宗號,選定的標準一般是按照唐朝劉知幾在《史通·稱謂》中說的:“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開山為祖,守成為宗”,說白了就是開國皇帝才有資格在廟號上配祖。
以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這樣文韜武略,對國家做出極大貢獻的君主,死后都沒能稱祖號,劉徹的廟號是世宗,李世民的廟號是太宗。
很明顯曹睿作為魏國第二任皇帝,是沒有資格稱祖的。尤其是兩漢時期,對廟號的使用更是謹慎的不能再謹慎。
盡管根據(jù)《史記·殷本紀》的記載“褒帝太甲,稱太宗”、“帝太戊稱中宗”以及“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記載,早在商朝時期就有廟號。
然而真正意義上的廟號出現(xiàn)則是劉邦死后,漢景帝時期將劉邦的廟號命名為太祖廟,西漢12帝,除劉邦是太祖外,漢文帝廟號是太宗,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漢元帝的廟號是高宗,漢成帝的廟號是統(tǒng)宗。
像景帝這樣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二分之一功勞的皇帝連個廟號都沒有,可見西漢時期的廟號有多寶貴。
相對于西漢來說,東漢廟號相對還能普及一些,原因就是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的時候為了宣揚自己是正統(tǒng),就把祖宗都追封為各種各樣的祖。
到東漢時,光武帝劉秀被定為世祖,其余六位皇帝被稱為宗,就這樣?xùn)|漢末年的蔡邕(蔡文姬的父親)還認為“和帝以下,功德無殊,而有過差,不應(yīng)為宗。”就是將漢和帝后面的穆總、恭宗、敬宗、威宗的稱號給免去。
由此可見,兩漢時期廟號是十分珍貴的東西,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即使有了,如果沒有功績,別人還會質(zhì)疑。
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稱烈祖
曹睿的廟號之所以不尋常,首先是不符合禮法,其次是不符合資格。
從資格上來看,只有開國皇帝廟號才有資格稱祖,兩漢時期的皇帝稱祖號的只有劉邦和劉秀,而曹睿是魏國的第二任皇帝,嚴格上來說是曹魏政權(quán)的第三任接班人。顯然是不夠資格。
從功績上來說,曹睿的確有一些政績,但是要說到開疆拓土,奠定曹魏政權(quán)基礎(chǔ),曹睿顯然也沒有做到,因為曹睿托孤不慎,還導(dǎo)致曹魏政權(quán)被司馬家族篡奪,對于曹魏政權(quán)來說,曹睿不但無大功,反而有大過。
從禮法上來說,只有死去的帝王才能夠有廟號,曹睿這個廟號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是活著的時候就有了,直接推翻了帝王死后才有廟號的定律,堪稱“千古一帝”了。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主管曹魏禮儀的官員在給曹睿上表為烈祖時,是這樣跟曹睿說的:“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yīng)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制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p>
意思就是曹操“撥亂反正”(狹天子以令諸侯)可以稱祖,曹丕“和應(yīng)天受命”(謀權(quán)篡位)可以稱祖,而曹睿是“制作興治”,所以也可以稱祖。
簡直就是不要臉坐公交到站,不要臉到家了,這種公開吹捧曹睿的方法,反而被曹睿所認可,受之不疑,因此就將死后才能得到的廟號提前得到了。
曹睿也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活著的時候知道自己廟號的皇帝。
總結(jié):
從兩晉開始,廟號開始泛濫,不但每一個皇帝都有,而且只要當個皇帝就要稱個祖,否則就感覺到下面去了對不起列祖列宗。
據(jù)縱橫查閱資料顯示,從劉邦之后,廟號被加上太祖的皇帝就多達36位,高祖21位,世祖17位,其他各種祖號多達68位,不止是皇帝能稱祖,皇帝的祖宗阿貓阿狗也能稱祖。
可以說,在古代君主集權(quán)的封建社會,想要形成一種評價皇帝的文化體系,顯然是很難的,經(jīng)常為君主個人意愿喜好所左右。
謚號,讀音:shì hào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br> 謚號----在我國古代,統(tǒng)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得稱號,如“武”帝,“哀”公等。 [編輯本段]謚號的歷史 謚號制度形成,傳統(tǒng)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jù)金文考釋得出的結(jié)論謚法應(yīng)當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xiàn)在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zhàn)國各國廣泛施行謚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后又恢復(fù)了謚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謚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謚號用得多,后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shù)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xiàn)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zhì)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quán)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于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dǎo)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里。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么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钪臅r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tǒng)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燁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后來才開始出現(xiàn),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wù)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謚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謚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xí)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xí)慣稱他的年號,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fā)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fā)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xí)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quán),死后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quán)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后宣布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謚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獲謚。這是謚法之始?!吨芏Y》說:“小喪賜謚?!毙剩杆篮笠欢螘r間?!兑葜軙ぶu法解》:“謚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br> 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
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謚、美謚;中者稱為下謚,惡謚;后者稱為中謚。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xué)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謚“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謚號制度的終點。
惡謚是后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后來死在了那里?!墩俟G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厲王的專制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nèi)怠政”、“外內(nèi)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始皇倨傲廢謚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盎实邸北壬现u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tǒng)治者欣然接受。西漢又恢復(fù)了謚號。 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獻帝劉協(xié),字伯和,是漢代第24代皇帝。建工二十五年,即公年220年,他禪讓給曹丕,結(jié)束了大漢王朝的歷史時間。大家今日叫法他為漢獻帝,來自曹軍給的謚號“孝獻皇帝”,后人省去“孝”字,稱“漢獻帝”。但很有可能有些人不清楚,蜀國也給他上過謚號,那便是“孝愍皇帝”。那麼,為何后人挑選了曹叡給的謚號,而無需三國劉備給的呢?三國劉備或是漢室宗親啊。
不應(yīng)給在世皇帝起謚號最先,三國劉備是在劉協(xié)還活著的情況下給他起的謚號,這一點就十分不符合規(guī)定。說白了謚號,就是指對遠去的君王、重臣的毀譽參半。謚號規(guī)章制度的產(chǎn)生,多覺得追朔至西漢初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及的周公英制謚。聽說,周公旦做謚法,每一個君王去世后依據(jù)他死前的個人行為,給他一個代名。但郭沬若在1932年出版發(fā)行的《金文叢考》中提出異議,覺得《逸周書》是戰(zhàn)國時期的偽書,收集前代君主的稱號,穿鑿附會弄出了謚法,導(dǎo)致了很多謚號有多種多樣表述這類嘲笑。但是,《逸周書》即便為假,歷史時間上星期皇室和春秋時期的確普遍實施謚法規(guī)章制度,直到始皇帝覺得謚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才把它廢止了。直至漢朝創(chuàng)建后,在儒家思想專家學(xué)者的提議下又修復(fù)了謚號。
謚號依據(jù)貶褒水平,分成上謚、中謚、下謚。上謚全是贊美之詞,比如“文”,表明具備“經(jīng)緯天地”的才可以或“社會道德博厚”“勤奮好學(xué)”的品行,如西伯侯;“武”為有開創(chuàng)局面、辟疆拓土等盛業(yè),如漢武帝劉徹。
中謚,多見憐憫類謚號,比如蜀國懷帝劉禪的“懷”,表明“慈仁短折”。下謚,即抵毀類的謚號,比如隋煬帝的“煬”表明“好內(nèi)遠禮”,周厲王的“厲”表明“暴慢無親”或不吉利,魯荒王朱檀的“荒”表明“好樂怠政”“內(nèi)外從亂”,漢靈帝的“靈”表明“亂而不損”。
假如一個皇帝擔(dān)心自身去世后被裝上一個下謚,一般會出現(xiàn)二種做法:一是當政時提心吊膽,盡可能推行善政,避免惡政;二是健在時為自己定好謚號,但是幾千年來只有一個皇帝那么干過,那便是魏明帝曹叡。他在死前就為自己定好了廟號和謚號,廟號“烈祖”,謚號“明帝”。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不符合規(guī)定的,但是后人為了更好地重視逝者死前的意向,也就沒有變更。
《三國志》中記述,曹丕稱帝時,三國劉備聽見劉協(xié)遇害的傳言,深信不疑,追謚劉協(xié)為孝愍皇帝。“愍”在《謚法》中的含義是:“在國遭憂曰愍,在國逢囏曰愍,禍亂方作曰愍,使民憂傷曰愍?!?/strong>意思是,皇帝自己沒有創(chuàng)建豐功偉績,并不是自身沒有工作能力,只是造化弄人,沒有充足的資源去整治好我國,乃至都沒有充足的工作能力去保護自己。因而,三國劉備針對劉協(xié)的遭受,是一種同情、憐憫的心態(tài)。
蜀國喪失正統(tǒng)性從中國歷史上的“正統(tǒng)”觀講,三國時代的蜀和吳都并不是正統(tǒng),僅有魏是正統(tǒng)。劉協(xié)傳位給曹軍,因而僅有曹軍能夠 給劉協(xié)起謚號,別的政黨給劉協(xié)起的謚號也不合規(guī)管理。說白了正統(tǒng)性,最開始發(fā)軔于遠古傳說中華“諸夏”與四夷的“華夷之辨”。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孟子根據(jù)編寫《春秋》,圍繞尊王、攘夷兩大主題風(fēng)格,嚴格執(zhí)行中華民族正統(tǒng)與政冶正統(tǒng)。自此,這類核心理念被西漢時代的秋春公羊?qū)W充分發(fā)揮得酣暢淋漓。在其中,政冶正統(tǒng)的牙根是帝位正統(tǒng),帝位正統(tǒng)確保了皇室血緣關(guān)系的正宗,也就是血系上的嫡子承繼制,比如《漢書·郊祀志下》記述“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tǒng)興”,意即宣帝乃武帝嫡子之孫,因此合情合理。
儒家思想在論歷代皇帝是不是正統(tǒng)的基本上規(guī)范有三:一看是不是統(tǒng)一天下;二看是不是居天地之正;三看是不是合五德之運。第二條規(guī)范是抽象性的社會道德規(guī)律,第三條是玄而又玄的哲學(xué)基礎(chǔ)理論,全是言人人殊的規(guī)范,無法量化分析。僅有第一條規(guī)范,是不是一統(tǒng)天下,莫得見看得清。
劉備起謚號的目的劉協(xié)傳位以后,被曹丕封為山陽公,屬司隸河內(nèi)郡,“邑一萬戶,位在列侯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君王車服郊祀乾坤,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曹丕還對衛(wèi)臻說:“天地之珍,吾與山陽共之?!闭w看來,曹丕對劉協(xié)給予了比較豐富的工資待遇。劉協(xié)過世后,曹叡給他的謚號“獻”,在《逸周書》的表述是:“聰慧澼哲曰獻。”這還真并不是一家之言,袁術(shù)也曾點評劉協(xié)“圣主聰叡,有周成之質(zhì)?!?br>
曹丕僅僅驅(qū)使劉協(xié)禪讓,并不是弒君。從營造本人善良品牌形象的視角考慮,曹丕也會對外開放宣傳策劃劉協(xié)安然無事,而且日子過得非常好。三國魏國的政冶趨勢,三國劉備不太可能徹底不清楚。因而,三國劉備極有可能了解劉協(xié)活著。他往往要給活著的劉協(xié)謚號,可能是想為此來昭告天下,漢帝被曹軍謀害了,期待天地的人本未倒置。這一“愍”也非常有深刻含義,它代表著劉協(xié)在曹軍遭到到侮辱和摧殘,既能主要表現(xiàn)劉協(xié)的萬般憋屈、委曲求全,也可以主要表現(xiàn)曹軍的冷酷無情、目無君上。
公年234年4月21日,三國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同一年,劉協(xié)病逝,壽終五十四歲。曹叡聞訊后,“素服發(fā)哀,遣使持節(jié)典護喪禮……追謚山陽公曰孝獻皇帝,冊贈璽紱……車旗服章喪葬禮儀,一如漢氏故制”,并公布大赦天下。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xiàn)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后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quán)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fù)了謚法制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zāi)?。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后人以為史遷敢于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說說廟號?;实鄣膹R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shù)闹v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后的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但是,為什么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1.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么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nèi)里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于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睋Q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于高祖同義。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jié),像劉知遠等死后一律是高祖,連割據(jù)一隅的箿爾小國創(chuàng)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并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 2.太祖。 這是自從宋元以后開始大規(guī)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則在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后來那樣的規(guī)模。 3.太宗。 這是僅次于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歷史上謚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余幾,晉太宗(司馬昭)、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梁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chuàng)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于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jīng)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后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比較值得一提的荒唐事就是西晉、東晉雖然是一個祖宗,竟然有兩個太宗,西晉的太宗是司馬昭,而東晉的 太宗則是簡文帝司馬昱,禮制之糊涂由此可見。 4.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tǒng)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后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tǒng)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fā)生新的轉(zhuǎn)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jīng)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后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梢?,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后五胡十六國,北魏統(tǒng)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么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于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yīng)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zhuǎn)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guī)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重新轉(zhuǎn)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guān)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guān)鍵人物。
曹操做為三國時期的奸雄,是軍事家,是政治家,更是詩人,這些都足以說明曹操的了不起。
曹操通過自己的努力統(tǒng)一了北方,安定了民眾,可以說為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并且實現(xiàn)了自己最終的權(quán)利欲望,成為了魏王,并且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自己的子孫奠定了繼位的基礎(chǔ),這也才有了曹丕,曹睿。
但是終其曹操一生,曹操都不敢稱皇,而只敢成為魏王罷了。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可就沒有那么多的顧忌了,直接讓漢獻帝進行了禪讓,成功當成了皇帝。在當了皇帝之后,曹丕自然不敢忘了打江山的老爹曹操,曹丕給父皇的廟號是太祖,謚號是武皇帝。這一稱謂自然也是十分合適的,武皇帝,曹操是軍事家,并且統(tǒng)一了北方。而曹丕自然也是一位十分有能力的皇帝,在位雖然不能像老爹一樣打仗,但是他的文采,還有一些治國理念自然也是非常了不起,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皇帝。
但是可惜的是曹丕壽命不長,在短短的三十幾歲就魂歸天下了。之后他的兒子曹睿繼位,給他父皇上的廟號是高祖,謚號是文皇帝,這一稱謂自然也是非常合理的,曹丕雖然是首位皇帝,但是卻并不是打天下的,所以自然也就成為了高祖。在曹丕死后他的兒子曹睿繼位,曹睿也是十分英明的皇帝,對于許多軍事的判斷,還有朝臣的運用,尤其是司馬懿的運用,都可以說達到了君御臣下的這一宗旨。
但非??上У氖遣茴R不畹牟婚L,甚至沒有他老爹活的長,就這樣這位英明的君主也早早的離開了人世。曹睿的廟號是烈祖,謚號是明帝。
也就是歸納下來,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曹睿是烈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1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在中國古代,私自宰殺牛是犯法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