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眄椨鹬\士范增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對百科小編一起看一看。作為楚霸王項羽的謀士,范增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怎么樣?
范增充滿了傳奇色彩。他70歲出山,手握兵權,宛如800年前的姜子牙。但后人卻普遍質(zhì)疑他的能力,宋代丞相直言:“世謂范增為人杰,予以為不然?!?/p>
對比同時代的謀士,張良獲得了一致稱贊,為何范增卻有褒有貶?
范增的能力到底如何?
要了解范增的真實水平,我們還是要回到歷史本身。
最早評價范增的人,是項羽的敵對陣營——劉邦。
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劉邦認為,項羽沒有重用范增,才給了自己可乘之機。若是項羽重用范增,或許他就沒有了勝利機會。
這個評價,很高,為何后世卻對范增的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呢?
我們先來梳理下范增的經(jīng)典事例。
范增的經(jīng)歷
《史記》中有關范增的記載,一共是五件事。
第一件事:見項梁,說服項梁立楚王孫心為王。
范增出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說服項梁等人,扶持楚王的后裔。
這個謀略非常精彩。
秦滅六國的過程中,楚國是最無辜的。
范增是楚人,一直以“滅秦復楚”為志向。他很清楚“楚王”旗號的號召力。
此前,陳勝吳廣以“張楚”為旗號,一呼百應,如今項梁要起兵,以“楚王”為旗號,是最好的選擇。
《史記》: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建議被采納后,群龍無首的局面瞬間被打破。
楚王孫心為王,一聲號令,不管是項梁、宋義,還是劉邦,都聚集起來,一起滅秦。
可以說,這是亡秦路上最關鍵的一步。
而這,是范增的計謀。
第二件:項梁兵敗戰(zhàn)死,范增被楚王任命為末將。
項梁因為輕敵,戰(zhàn)敗而亡。此后,楚王重新調(diào)整將領的布局。
他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
《史記》: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
此時,范增還不是項羽的謀士,而是僅次于項羽的將領,并且手握兵權。
要了解,范增已經(jīng)70多歲了。
另外,宋義、項羽都有自己的大軍,能手握大軍不足為奇。
但是范增一個70多歲的老頭子,之前一直沒有出山,卻能擁有兵權,顯然,他在軍中肯定有威望,地位也比較重要。
第三件事:勸項羽殺劉邦,鴻門宴上殺劉邦。
范增在鴻門宴的事跡,是最為大家熟知的。
他力勸項羽殺劉邦,徹底解除后顧之憂。
只惋惜,前一天,項羽還在和范增商量怎么殺劉邦。當晚,項羽被項伯策反,也不和范增商量,直接放棄了暗殺計劃。
在鴻門宴上,范增的座位,僅次于項伯,被尊為“亞父”。
可見,他在項羽手下是非常受欣賞的。
此時,他應該還手握兵權,見項羽沒有動手,他直接讓項莊舞劍,趁機殺掉劉邦。
但鴻門宴上,項羽猶豫不決,項伯誓死保護劉邦,樊噲突然闖入,打亂計劃……最終,范增的計劃失敗,劉邦成功逃走。
可以說,在殺劉邦這件事上,范增已經(jīng)竭盡所能在幫“不成器”的項羽的忙了。
但最終結(jié)果不如人意,他感慨: “豎子不足與謀!”
不得不說,范增的眼光很毒辣。
這個時期的劉邦,謹小慎微,不敢稱王,連項伯都不認為劉邦能爭天下,但范增卻信誓旦旦,認定劉邦是項羽最大的對手。
只惋惜,項羽不相信他。
第四件事:參與項羽分封王侯,把劉邦遠放。
鴻門宴上,范增和項羽的意見出現(xiàn)了分歧,但他依然為項羽出謀劃策。
當年,秦采用郡縣制,迅速滅亡;周天子采用分封,延續(xù)了幾百年。
于是,范增與項羽商議,以分封諸侯的方式,滿足了各路將領的愿望,收買人心。
《史記》: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諸將皆曰:“善。” 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在范增的操作下,劉邦被刻意分到了偏遠閉塞、道路難行的蜀漢之地。
第五件事:遭反間計被懷疑,范增無可奈何出走。
分封后3年內(nèi),項羽時不時就進犯蜀漢的甬道,導致劉邦所在地生活困難,食物缺乏。
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圍困在滎陽,糧道斷絕,危在旦夕。
劉邦實在活不下去了,便主動向求和。
范增認為,這是殺掉劉邦的好機會,應該一鼓作氣,擊敗漢軍,直取蜀漢。
只是,項羽卻心軟了。
而且,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身邊的謀士陳平,來了一招反間計。
在項羽使者來見劉邦時,劉邦準備了隆重的宴席,結(jié)果,看到使者,劉邦說:“我還以為是范增的使者,沒想到你們是項王的使者?!?/p>
說完,他就讓人把食物換成粗陋的食物。
項羽得知后,便認定范增和劉邦有勾結(jié),再也不信任他,并且奪走了他的權柄。
范增大怒,就此告老還鄉(xiāng),只惋惜還沒有走到彭城,就生病死掉了。
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 原賜骸骨歸卒伍?!表椡踉S之。 行未至彭城,疽發(fā)背而死。”(《史記》)
以上,就是范增的5件經(jīng)典事例,其中,除了殺掉劉邦,被公認為“有遠見”外,其他事件都經(jīng)受了不少質(zhì)疑。
范增的能力不行?
范增70歲出山,能被楚王任命為將軍,手握兵權,可見,他的軍事能力肯定不錯。
那么謀略水平呢?
清代王鳴盛,對范增很不認可,他認為范增勸項梁打“楚王”旗號,是一個繆計。
“范增謬計,既誤項氏,亦誤懷王?!?——清代王鳴盛
這個指責很重。
而贊同王鳴盛觀點的人,大部分認為項梁本身就是王公貴族的后代,可以直接打自己的旗號。
打著楚王的旗號,后面就受制于楚王,會成為項氏稱霸天下的障礙。
比如,在劉邦窮途末路時,也曾想過把六國后人尋回來,打他們的旗號積攢人氣,但張良對此表示反對,認為此舉可能造成分裂。
因此,劉邦在整個稱霸過程中,都沒有打別人的旗號。
還有人認為,范增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計謀,同樣不可取。
當時,項羽是主人,劉邦是客人,還是立下大功、謙卑有禮的客人。
此時殺掉劉邦,只會讓項羽腹背受敵。
而且,他們稱:如果范增是頂尖謀士,為什么不做應急預案,不想辦法阻攔劉邦逃跑?
還有人說,范增徒有其名,把劉邦遠放蜀地,一個餿主意。
以劉邦的危險性,項羽應該把他留在身邊,才是最安全的。
此外,還有不少人認為,范增能中陳平的反間計,說明他水平不行,畢竟,這個反間計非常低劣。
鑒于上述分析,宋代丞相洪邁直言:
“世謂范增為人杰,予以為不然。夷考平生,蓋出戰(zhàn)國縱橫之余,見利而不知義者也?!?/p>
但我認為,以上的指責,其實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范增的真實水平
范增的謀略水平真的不行嗎?
我并不這樣認為。
第一,打楚王旗號反秦,并無問題。
在亡秦路上,最關鍵的是齊心協(xié)力。
范增出招打“楚王”旗號,是因為此舉能夠收買人心,且事情若是失敗,還有回旋余地。
當時的情況,和劉邦找六國后人的情況并不相同,不能直接類比。
另外,此時的范增,并不是誰的謀士,就算他有自己的私心,也不存在可以指責的地方。
第二,范增的軍事能力很強。
前文提到,范增70多歲,還能在楚王帳下當將軍,手握兵權,可見他在大軍中是有威望的。
換言之,范增不止是謀士,他更是手握兵權的將軍。
他有著非常強的軍事能力。
第三,項羽不殺劉邦,并未和范增商量。
在鴻門宴上,范增是項羽的謀士。
他的任務是出謀劃策,并且根本沒料到項羽居然反悔了。
成大事者,必然有狠辣、果斷的一面。
范增建議項羽殺掉劉邦,是出于風險預防的角度,當項羽反悔,范增直接派出項莊舞劍,準備殺掉劉邦。
此時,他已經(jīng)做好了為項羽付出的準備。
可是,項羽卻一直要放掉劉邦,連項伯也出來維護。
樊噲進來后,劉邦已經(jīng)不可能被殺了,就算留下劉邦,項羽也不會殺他。
因此,沒有留下劉邦,并不代表著范增謀略不行。
第四,劉邦被放逐蜀漢之地,毫無問題。
劉邦被放逐到偏遠的蜀漢之地,這個計策沒有任何問題。
站在上帝視角,的確,把劉邦留在身邊軟禁是最好的。
可問題是,在事情發(fā)生的當下,沒有人有上帝視角。此外,劉邦被封王是注定的,項羽沒有理由把他留在身邊。
范增對沒露出獠牙的劉邦非常警惕,這才一定要在封地上對付他。
而范增的計謀沒有問題,后來劉邦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要項羽愿意,劉邦立刻就要喪命。
只是,項羽最終放過了劉邦而已。
第五,范增或許不是中了反間計,而是寒了心。
范增因為陳平的反間計,最終怒而出走。
很多人認為這是范增謀略不行,因為這個反間計很低劣。
但是,恰恰因為低劣,范增才寒了心。
古話說:士為知己者死。
可如今,項羽已經(jīng)不信任他了,他再留下也沒有意義。
另外,范增的出走,看似因為反間計,實則是長久以來的委屈。
從勸項梁開始,范增就已經(jīng)成為項家的將領和謀士。項羽的很多軍事行動,都會詢問范增的意見。但是,每次到了具體行動時,項羽就單邊行動,忽視他們之前的商議。
北上滅秦時,項羽殺上將宋義,沒有和范增商量;
項羽坑秦國士兵時,沒有和范增商量;
就連后來的逐楚王孫心,弒義帝,燒秦宮……都是項羽一人決斷的結(jié)果。
《史記》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
《史記》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庇谑浅娨箵絷l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
項羽的營壘,距離范增并不遠。
只要他愿意,任何一件事,他都可以詢問范增的意見。
然而,項羽自詡行軍打仗第一,無需和任何人商議。
這種剛愎自用,是他和范增隔閡的開始,也是他對范增的不信任。
因為他們意見不同,項羽有理由擔心范增壞了他的計劃。
對于謀士而言,主上的信任,至關重要。
而項羽沒有給范增信任。
在劉邦的問題上,范增一直要求殺掉他,但項羽每次在范增面前很堅定,出門就聽信了別人的話,優(yōu)柔寡斷。
這些委屈,每天積累,漸漸地,就成了他們之間的雷。
陳平拙劣的反間計,就是引爆這顆雷的炸彈。
他只用一句“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就策反了項羽。
這個時候的范增,或許連解釋的心情都沒有。
作為士人,范增有忠心,有不事二主的心性,即項羽剛愎自用、兇狠殘暴、優(yōu)柔寡斷,他也愿意追隨。
可他的追隨,換來的只是不信任:建議不被采納、兵權被奪、戰(zhàn)局逆轉(zhuǎn)無力回天。
他不走不行。
畢竟,他若繼續(xù)待在項羽身邊,下場絕對不會好。
項羽可以殺宋義,可以殺義帝,可以屠城,可以坑秦卒,那也絕對可以殺范增。
有句話說得好:千里馬易得,而伯樂難求。
范增沒有遇見伯樂,所以他的才華沒辦法完全展現(xiàn)。
但失去范增的項羽,不到兩年,就被劉邦逼到了烏江。
烏江自刎之時,項羽不肯過江東,無顏面見的不僅是江東父老,更有亞父范增。
寫在最后
我認為,范增絕對是非常有遠見的謀士,也有軍事才能。
只是,他沒有遇見自己的伯樂,最終以悲劇收場。
或許,他的才能不比陳平差,只是,陳平算計的不是他,而是項羽。
關于范增的結(jié)局,民間還有另外一個傳言。
即范增并沒有疽發(fā)而死,他只是詐死,讓項羽放心。真正的范增,到了浙江天臺的九遮山,此后,他隱姓埋名為民治病。
得知項羽烏江自刎后,范增大哭:“豎子不聽吾言,終有今日!”
范增的才能,雖然一直被質(zhì)疑,但也有不少人力挺他。
劉邦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曹魏名臣蔣濟,說:“項羽若聽范增之策,則平步取天下也?!?/p>
蘇軾評價范增與項羽:“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若項羽能任用范增,你認為,楚漢之爭的結(jié)局,是否會改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18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蘇秦潦倒時,親戚家人是如何對待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