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伍秉鑒,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事跡。
談到清朝的富豪,對很多人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珅,在和珅被抄家后民間流傳著一句話叫:“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焙瞳|究竟多有錢呢?在《清朝野史大觀·和珅家財》等野史有這樣一段話,“和珅以二十年之閣臣,其所蓄當一國二十年稅(歲)入而強”。
當然這個數(shù)字并不一定非??尚?,和珅到底貪污了多少稅收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他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貪官。在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推出的《縱橫一千年》???,列出了一千年以來亞洲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就有和珅。
和珅不僅是富豪,而且是他那個時代的世界首富。除了和珅以外,清末還有一個人上榜,因此他也被稱為清朝最后一個世界首富,這個人名叫伍秉鑒,跟和珅相比他的名氣似乎要小得多,伍秉鑒究竟是什么來頭,他是如何登上世界首富之位的?
伍秉鑒又名伍敦元,他1769年出生在廣州,是當時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伍秉鑒的祖上并非世代從商,而是在老家福建靠種植業(yè)為生,到了他父親這一代才移居廣州。因為父親是富人家的賬房,伍秉鑒和哥哥伍秉均自小就對理財非常擅長。
1792年,伍秉鈞利用父親的資產創(chuàng)辦了怡和洋行,但沒幾年后他就病逝了,留下的產業(yè)被弟弟接手。自從1801年起,伍秉鑒接連對怡和洋行進行業(yè)務擴大,并且大膽地嘗試和外國人做絲綢和瓷器交易。
在他積累資本以后,經常有外國人來他的洋行借錢。對此伍秉鑒也非常大方,每次出手就是幾百萬銀元,作為交換條件他提出讓外國商人將船只借給他用來進行海外貿易。由此,伍秉鑒打開了自己向國外進行投資的大門。
之后不到幾年的時間里,怡和洋行成為廣州最具聲望的商行,伍秉鑒也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超級富豪。他將自己手里的銀兩作為資本,對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是想也不敢想的。
因為他獨到的眼光和果敢的謀略,他手下的怡和洋行逐漸發(fā)展成一個跨國大財團,他不斷跟英國人做生意,在東印度公司資金鏈出問題時大筆放出貸款,成為其最大的債權人。到1834年時,伍秉鑒已經成為當時的世界首富,他名下的資產達到2800萬銀元,是美國首富的4倍。(當時美國首富身價大約700萬銀元)
但是即便如此,伍秉鑒身為一個商人對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也深感力不從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廷向英國進行賠款,伍秉鑒捐出100萬銀元,為此清政府賜給了他一個三品官職。此后,清政府就像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盡管伍秉鑒一次次地捐錢,還是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加上時局的動亂,1843年,伍秉鑒含恨病逝廣州,這樣的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初的《縱橫一千年》中一共出現(xiàn)了6個中國人的名字,除了伍秉鑒和和珅,還有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宋子文。但是伍秉鑒是唯一一個純粹的商人,他在那個官商合流的年代能夠憑一己之力坐上世界首富的位置,實屬不易。
世界首富”伍秉鑒。
伍秉鑒的祖上種茶葉的,后遷徙到廣州,但還是以賣茶葉為主。等到伍秉鑒這一代,已經積累了不少財富,而伍秉鑒為了把生意做大,開設了商行,開始與外國人做生意。伍秉鑒是正經商人,他與外商交易的也是絲綢和瓷器等中國特產,并且他只接受白銀付款,為國家減少了白銀的流失。但是外商卻不這么看,他們?yōu)榱吮├?,往往在與伍秉鑒交易的貨物中夾帶鴉片,最終被林則徐查到,逮捕了伍秉鑒。而在鴉片戰(zhàn)爭中,伍秉鑒給清軍修碉堡、造戰(zhàn)船、供軍火,但換取的結果是,自己一個人要賠110萬白銀給英國,占總賠款的約二十分之一!伍秉鑒死后,后世統(tǒng)計他的資產大約2800萬兩,要知道,當時美國最富的人也才約有700萬兩,可謂是真正的世界首富!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tǒng)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名中國人,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伍秉鑒和宋子文。相對其他幾人,伍秉鑒則是惟一一個憑借商業(yè)貿易成為世界首富的中國人。
伍秉鑒生在已經走下坡路的滿清晚期,不但擁有大清的三品頂戴,更因坐擁2600萬兩白銀的家產而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在他的晚年為何又生出移民美國的愿望呢?
當我們了解了伍秉鑒和他領導的廣州十三行的興衰史,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為了迎合當朝皇帝的這項政策,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布了一項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
廣州十三行
以此公告為契機,廣東地方 *** 于當年招募了13家較有實力的行商,指定他們與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關征繳關稅。
至此,近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
1757年,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僅保留廣州一地作為對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則成了當時中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
正是當年李世禎的這則公告,在以后的歲月里為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伍秉鑒,同時也為中國催生出“廣州十三行”這樣世界級的富商群體。
伍秉鑒
也就在十三行的生意如日中天時,1789年伍秉鑒接管怡和洋行的生意,并成為十三行公行的總商。
之后,他開始了長達40余年的外貿代理生涯,并始終駕馭籠絡其他行商。直到十三行沒落,他一直擔當行商領袖。同時伍秉鑒也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成為了從事商業(yè)活動的官員。
因此,每年經手數(shù)百萬元對外進出口貿易額的十三行行商,其性質一半是官方的工具,一半只是守在廣州口岸算計貨物差價,抽取“規(guī)例”、“行用”的“牙商”。
按照大清朝廷的規(guī)定,十三行在外商與清廷之間還起一個擔保制衡的作用,清 *** 為了保證天朝大國的尊嚴,要求十三行不得對外商拖欠,一旦發(fā)生,所有行商負連帶責任,其債務由其他行商負責清償。
此外,清 *** 還規(guī)定,任何外商都必須由十三行中最富有的商家作擔保,一旦外商拖欠清 *** 稅款,則由行商負連帶責任。這就形成了十三行的“保商制度”。
按照當時的“保商制度”,外商走私鴉片一旦查實,為其擔保的行商連同整個十三行都要承擔責任。
按說,大清朝廷對官員、行商、外商的職責和行為都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行商之間也有“保商制度”,那么,讓大清帝國國民成為“東亞病夫”的鴉片是如何上岸而后被一些不法商人分銷到全國各地的呢?
伍秉鑒作為十三行中的首富,在遵循“保商制度”做代理商的同時,還憑借他與各國商人的友好關系,建立起其世界性的商業(yè)網(wǎng)絡。
生存在夾縫中的十三行決定了自身職責的雙重性,首先它不是一個單純的貿易團體,在政.府政策的框架內,還肩負著海關的責任。
當年廣州鴉片走私猖獗,作為十三行的領袖,伍秉鑒父子自然脫不了干系。一些伍家擔保的外國商人為了牟取暴利,往往夾帶鴉片,在伶仃洋外與不法商販進行鴉片貿易,這其中包括最大的鴉片販子英國人顛地。
憑著在官場的特殊關系,伍秉鑒早已獲知林則徐來廣州的消息,也明白林則徐所為何來。因此,他提早就安排兒子伍紹榮警告那些外國商人,不要往刀尖上撞。
伍紹榮將外商上繳的1037箱鴉片交給林則徐,但林則徐認定這1037箱鴉片是十三行行商與英商串通一氣欺騙官府。
在林則徐采取了諸多果敢措施終于迫使英國最大的鴉片商顛地交出所有鴉片才促成歷史上著名的虎門銷煙!在整個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中,伍秉鑒呈現(xiàn)出的商人的兩面性,令他在國民和林則徐面前的威望大打折扣。
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伍秉鑒帶頭倡捐26萬兩,以購買新式戰(zhàn)艦,鞏固海防。
但無論伍秉鑒捐獻多少銀兩,也難以抹去“勾結洋商,走私鴉片”的惡名。
1842年12月23日,伍秉鑒寫信給在馬薩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飄揚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
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在內憂外患、謗頌不一中,于他的伍氏花園里,溘然長逝,終年74歲。
縱觀伍秉鑒的一生,作為寄生在官僚體系之上的官商領袖,他身上展現(xiàn)出的是一種雙重面孔,在維護官僚體系及其貿易根基的時候,他不惜出錢幫助林則徐造戰(zhàn)船、鑄大炮,《南京條約》賠款中獨自貢獻百多萬兩白銀。
漫漫歷史長河,留給后人的,除了豐富的精神文明,還有時刻讓人警醒的事實,就像是今天給大家說的這位。有時候,個人的榮辱興衰和身處的國家是緊密相連的,若是國家出了問題,最終為此承擔后果的,是這個國家的每一位公民。
在17世紀后期,康熙皇帝暫時放寬了海禁政策,來華從事貿易的商人逐漸增多,于是廣東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行商,指定他們與外國人做生意同時代海關進行關稅征收,于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廣州十三行”誕生了。
在“廣東十三行”逐漸與外國人進行商貿交易的過程中,其財富不斷積累,據(jù)記載,當1822年廣東十三行街發(fā)生了一場大火災時,竟有價值4000萬兩白銀的財物化為烏有,甚至出現(xiàn)了“洋銀熔入水溝,長至一二里”的奇觀。如此驚人的財富聚集量,涌現(xiàn)了當時的一批“巨富”,其中伍秉鑒以巨額的財富成為當時的首富,名揚天下。
伍秉鑒最初是接手了其父親的外貿生意,再加上他超前的經營理念,同歐美各國的客戶建立了重要聯(lián)系,其財富在當時實現(xiàn)了快速崛起,當時的英國東印度公司,有時因為資金周轉不靈,向伍秉鑒借貸,使得他成為了當時東印度公司的最大債權人。后來伍秉鑒在1834年,清點自己的財產時,估算財產達到了2600銀元,成為當時外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然而遺憾的是,到了清朝末年,國力衰微,社會動蕩,傾巢之下,安有完卵?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為與英國鴉片商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伍秉鑒不得不向朝廷繳納巨額的金額來保全自己,然而這并不能挽救他的事業(yè)。
伍秉鑒死后,“廣東十三行”開始逐漸走向沒落,許多行商在清政府的壓榨下紛紛破產,屬于清代商貿的傳奇謝幕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3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