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歷史上興洛倉有多重要嗎?興洛倉一共有多少糧食?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感興趣的朋友就接著往下看吧~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大興土木、三征高麗,把積攢下來幾十年的國力幾乎消耗一空。由此帶來的負面作用就是,隋朝政府對各地失去了掌控,門閥起兵、農民起義,大隋朝如同汪洋大海、狂風巨浪中的一葉小船,傾覆也只是旦夕之間的事情。
率先發(fā)難的是農民起義,公元616年,李密來到瓦崗寨,舉起反隋起義大旗,他胸有成竹,深謀遠慮,為了擴大實力,提出了奪取隋朝糧倉,以“就倉吃米”來實現(xiàn)壯大擴張。
原來隋朝統(tǒng)一后,政治中心設在北方,但是受黃河泛濫影響,糧食供應非常緊張。在隋文帝年間,下詔在衛(wèi)州設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陜州置常平倉,華州置廣通倉,。這四座國家儲備糧庫都在黃河沿岸,儲存糧食都在百萬石以上。隋煬帝年間,又增修了兩座糧倉,都在洛陽附近,即洛口倉和回洛倉。
洛口倉又叫興洛倉,該糧倉周圍二十余里,是隋帝國最大的糧食儲備基地,它位于鞏縣東南,跟大運河相接,東南地區(qū)運來的大米多儲存在這里。隋煬帝三征高麗時就此從這里調糧運到遼東前線的。
李密正是看著了興洛倉的糧食儲備,一旦拿下此處,將對起義事業(yè)如虎添翼。要攻占興洛倉就必須先拿下重鎮(zhèn)滎陽,它還能威脅東都洛陽,并斷了隋煬帝從江南回北方的路線。一番謀劃之后,瓦崗寨起義軍勢如破竹,很快打到滎陽。
為奪回生命紋關的重鎮(zhèn)滎陽,隋煬帝派大將張須陀帶騎兵2萬,前往鎮(zhèn)壓,面對大軍壓境的形勢,李密認為張須陀“勇而無謀”,就提出了以智取勝的作戰(zhàn)方略,帶領瓦崗軍在榮陽以北的大海寺設下埋伏,大敗隋軍,殺元了張須陀。這樣,為瓦崗軍攻占在洛陽附近的興洛倉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萬事俱備后,公元617年,李密與翟讓領精兵五千人,突襲興洛倉,一舉打敗駐守的隋軍,成功占領興洛倉。這座隋朝最大糧倉設有3000個地窖,每個地窖可儲糧8000石糧食,總計加起來就是2400萬石糧食,足夠一千萬人吃上一年之久。
瓦崗寨攻占興洛倉后,開倉放糧,任百姓所取。據(jù)史書載:“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shù)千萬”數(shù)千萬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農民,個個喜笑顏開。在亂世,糧食就是最值錢的硬通貨,有糧食就能招兵買馬。占領興洛倉的瓦崗寨起義軍憑借天量的糧食儲備很快擴軍到30萬人,逼近洛陽,周邊郡縣無不望風歸附。連遠在江淮一帶的起義軍也爭著響應瓦崗軍,此時的瓦崗寨兵強馬壯,已成為中原地區(qū)最為強大的是一股軍事力量。
大好形勢,瓦崗軍本是有希望平定四方群雄,實現(xiàn)天下一統(tǒng)。然而,奪下興洛倉的瓦崗軍“戀于倉米,未遑遠略”。李密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以為憑借手中糧食,再攻下東都洛陽,天下唾手可得。
于是長期屯兵洛陽城下,與王世充的軍隊交鋒不下百次,極大地消耗了自身實力。不但洛陽沒能攻下,反而喪失了向周邊地區(qū)發(fā)展的大好時機,埋下了后來失敗的伏筆!
早年的李密,沒有想到自己有宏圖霸業(yè)的野心,直到隋朝末年,當權者荒淫無道,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他深知隋朝滅亡的時間不遠了,還不如造反,剛好此時自己的朋友楊玄感正在籌劃起兵,李密得知這件事后,立刻朝楊玄感的方向奔去,此時楊玄感也在到處找李密,看見李密跑來找自己十分高興,便把軍中的日常事務交由李密打理。在李密的謀劃下,楊玄感的軍隊還是打了幾場勝仗,但是好景不長,楊玄感不聽李密的勸阻,擅自領兵去攻打洛陽,由于敵強我弱,最終以楊玄感被殺,李密被俘收場。李密在被押送的途中因為押送官員的疏忽得以逃脫,經(jīng)過千辛萬苦來到了瓦崗寨。
來到瓦崗寨的李密為了得到瓦崗寨首領翟讓的信賴,真是煞費苦心,利用翟讓身邊的人獻謀略來博取關注,在這段時間里,翟讓聽取李密的建議拿下了滎陽郡等幾座城池,讓翟讓對他刮目相看,得到重用的李密,志向變得更加遠大,想要謀求更大的.發(fā)展,想要實現(xiàn)這要的目標,就要第一步打下張須陀,第二步就要奪取素有天下糧倉之稱的的興洛倉。李密離夢想近了一步,改朝換代還得靠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就要得人心,李密想百姓最缺少糧食。
有興洛倉,是隋最大的官倉,糧食多,沒像樣的防備,如果開倉放糧,百姓一定會追隨,發(fā)展到一百萬人,都不在話下。再想改朝換代,易如反掌。翟讓也放手讓他去做,不負所愿,李密攻克下興洛倉,他開倉放糧,百姓真的全來領糧,百姓自然感恩戴德。瓦崗軍的仁義之師的名聲傳遍中原,李密的名聲也如日中天,翟讓也是心服口服,他干脆推李密為主,但后來兩人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大,李密遂暗中除掉了翟讓。這件事情讓瓦崗寨內部改革換面,瓦崗軍的實力日益衰弱,全部政權落在了李密手里,此時的李密不再撫恤將士,甚至打了勝仗李密都不把戰(zhàn)利品分給將士們,使得瓦崗軍將領離心離德,后來被王世充為代表的隋軍打的屢次戰(zhàn)敗。
戰(zhàn)敗后的李密只好率領瓦崗余部投靠到李唐,這不論是對于自己還是李淵,都各有好處。李淵也沒有嫌棄他,反而還賞他一官半職,封他為邢國公,還跟李密以兄弟相稱,可見對李密的重視。但是李密是一個有野心的人,這從他參加瓦崗寨起就可以知曉,不會甘心于久居與人下,而且對自己的境況十分的不滿,這為他不久反唐埋下伏筆。
公元618年年底,李淵派李密去黎陽安撫昔日的舊部,隨同前往的還有瓦崗舊將王伯當,這就讓本就多疑的李密有了防備之心,在李密趕到東邊的稠桑驛的時候,突然接到李淵的命令,把他召回去。李密感到十分恐懼,多疑的性格一下就爆發(fā)了,遂決定發(fā)動叛亂。隨行的王伯當好心勸阻他,他不但不聽,還痛罵王伯當甘心當李淵的走狗,便率眾攻打臨近的桃林縣,并掠奪了多數(shù)的糧食,逃亡至熊耳山,想要投奔到身處襄城的張善相。此時,熊州的副將盛彥師得知此事,派兵埋伏在此處,將李密的首級砍下傳回長安,李淵看后直接派人將其送往到黎陽,李密昔日的舊部希望把李密的首級還給他,就舉城投降,得到了李淵的許可,將李密葬于黎陽城附近,年僅三十七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3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