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毌丘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毌丘儉,字仲恭,襲父爵高陽鄉(xiāng)侯,明帝即位,為尚書郎,遷羽林監(jiān)。以東宮之舊,甚見親待。出為洛陽典農,遷荊州刺史。238年從司馬懿攻滅公孫淵;244年至245年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53年擊退吳國諸葛恪的大舉進犯,戰(zhàn)功累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毌丘儉的生平與正史大體相當,孫權去世后,曹魏起兵伐吳,與東吳太傅諸葛恪大戰(zhàn)。毌丘儉引兵十萬攻武昌,大破之,吳兵大敗而歸。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掌握了朝中大權,大將軍曹爽及其親信皆被誅滅三族。數(shù)年后的嘉平六年(254年),與毌丘儉相厚的夏侯玄、李豐等重臣密謀誅殺司馬師而事泄,皆被誅滅三族。同年九月,司馬師將曹芳廢為齊王,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司馬師的擅自廢立讓毌丘儉大怒不已,有感于昔日魏明帝之恩,決定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揚州刺史文欽、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謊稱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詔,于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
司馬師親率十萬大軍征討淮南,又派諸葛誕、胡遵、王基等到附近駐守,同時命令各路大軍不可與毌丘儉交戰(zhàn)。毌丘儉、文欽不能進攻,退軍又怕壽春被襲擊。日久生變,因為淮南將士的家屬都在北方,軍中士氣低落、無心戀戰(zhàn),越來越多的士兵投降,最終被司馬師擊敗。這次勤王起兵因準備不足而以失敗告終,毌丘儉被梟首送入洛陽并誅滅三族。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曹操雄才大略,一統(tǒng)北方奠定了曹魏的基礎,他知人善用,破格提拔人才,重用寒門,打擊士族,讓曹魏逐漸強盛,盡管如此,曹操絕對想不到自己死后29年,就被司馬懿篡奪政權。曹操更想不到,在司馬家族篡權的時候,只有一位忠臣,愿為曹家赴湯蹈火,起兵反司馬家族,結局還非常慘,被殺。
這個到底是誰呢?不要說是王凌,他看不慣司馬懿的作法,想廢曹芳,想另立以曹彪為代表的中央,多半是自私的。不要說是諸葛誕,他早期可是幫助司馬家族四處平叛,在看到好友鄧飏、夏侯玄等先后被誅殺后,想自保而反司馬家。他不是別人,正是毌丘儉(Gu?nqiū Jiǎn)。
毌丘儉,字仲恭,其父親曾是任武威太守毌丘興。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毌丘儉先后任尚書郎及羽林監(jiān),因為曾在東宮辦事,得到曹叡親待。在擔任洛陽典農的時候,上疏勸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宮的工程,被重視,遷為荊州刺史。青龍三年(235年),毌丘儉徙為幽州刺史,加度遼將軍、使持節(jié)、護烏丸校尉。
公元236年(青龍五年),毌丘儉跟隨司馬懿平定公孫淵(三國時遼東地方割據(jù)軍閥,曾自立為燕王),在這次平定公孫淵的戰(zhàn)役之子,有功封安邑侯。之后,正始五年(244年)至正始六年(245年)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毌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qū)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原屬高句麗統(tǒng)轄的朝鮮半島嶺東濊貊地區(qū),也歸入了樂浪、帶方二郡。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僥幸茍延殘喘了下來。
毌丘儉在對吳作戰(zhàn)的過程也戰(zhàn)功累累,嘉平四年(252年),為鎮(zhèn)東將軍都督揚州。次年與揚州刺史文欽、司馬孚擊退圍攻合肥新城的東吳太傅諸葛恪。
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殺死曹爽,控制了朝政。毌丘儉是魏明帝一手提拔起來的,對曹魏很忠心。對于司馬懿操控朝政,他很是不滿。他暗中積聚勢力,試圖挽救曹魏。其中主要拉攏對象,就是揚州刺史文欽。文欽是曹爽的嫡系,因曹爽被殺,已經(jīng)非常畏懼。又加上司馬師殺夏侯玄、李豐等重臣,廢魏帝曹芳,改立高貴鄉(xiāng)公曹髦為帝。毌丘儉與夏侯玄、李豐平素友好,二人被害令毌丘儉不安,同時亦感昔日魏明帝之恩,想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所以就聯(lián)合了文欽在城西筑壇,歃血為盟,于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
司馬師親征毌丘儉,又派諸葛誕、胡遵、王基等大將參與圍剿,無奈毌丘儉士氣低落,文欽又中了司馬師設下的誘敵之計,被魏軍擊破敗走。毌丘儉聽到文欽戰(zhàn)敗的消息后慌忙棄城,乘夜逃遁。走至慎縣,左右侍從各自逃命,毌丘儉藏匿在草,被平民張屬射殺,毌丘儉梟首送入洛陽。
一代名將,出于恩義,對曹魏的赴湯蹈火,才起兵反抗司馬家族,雖然事情辦的不咋地,但也是一代忠臣,古人有言:?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若毌丘儉可謂不愧也。如果毌丘儉不敗,那么曹魏政局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司馬懿父子相篡位非常難。
毌丘儉最出名的是有一場戰(zhàn)役。他曾經(jīng)兩次打敗高句麗,是中原王朝對朝鮮最遠的征服。吳秋澗是山西省聞喜縣人,關羽的半個同鄉(xiāng)。曾任荊州刺史,后轉任都遼將軍、幽州刺史。吳秋澗兩次出征高句麗,都是在幽州刺史任上。吳秋澗擔任幽州刺史后,首先攻打公孫淵,但被公孫淵打敗。隨后,司馬懿率領軍隊進攻公孫淵。吳秋澗打敗了公孫淵,征服了遼東。
征服遼東后不久,武秋澗開始進攻高句麗。從公元244年到245年,兩簽高句麗,大破高句麗,魏軍醞釀兩路,一追高句麗國王東川路南,東北作戰(zhàn)支援高句麗部落,取得勝利,不僅將俄羅斯遠東沿海地區(qū)納入魏國,而且在東漢王朝從此不再控制戰(zhàn)車郡(今朝鮮東北部)再次納入中原王朝控制。征服高句麗后,吳秋澗將自己的貢獻刻在石碑上,1906年在吉林省集安市發(fā)現(xiàn)。
吳秋澗的功績對當時的中原王朝具有重大意義。吳秋澗的功績不僅擴大了中原王朝的版圖,而且使其聲譽遠播。多年后,毋丘儉調鎮(zhèn)東都,總兵督揚州,同時因司馬懿高平陵政變,司馬氏專制,而毋丘儉好夏侯玄,廊下人等紛紛被殺,晉武帝曹芳。毌丘儉聯(lián)合揚州刺史淮南三司造反,由于準備不足,缺乏支持,毌丘儉和刺史的叛亂被晉文帝鎮(zhèn)壓,毌丘儉被平民射殺,而文欽則逃往東吳。
吳秋澗一生都是英雄,成就斐然。他反抗司馬氏的獨裁統(tǒng)治,最后被砍了頭。三國演義》中吳秋澗的結局與正史中的結局相似,名聲也不低。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太多,沒有辦法詳細解釋。而且,《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tǒng),以蜀漢為主。但在《三國志》中,魏國被視為正統(tǒng)的國家,而吳國的對外戰(zhàn)爭的貢獻實際上是曹魏的貢獻,所以會寫得很詳細。
毌丘儉(Guànqiū Jiǎn,?-255年),字仲恭,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后期的重要將領。繼承父毌丘興爵位高陽鄉(xiāng)侯,任平原侯文學。魏明帝即位后,上疏勸魏明帝停止加建皇宮的工程,升為荊州刺史。景初二年(238年)從司馬懿攻滅公孫淵;正始五年(244年)至正始六年(245年)兩次率兵征討高句麗,攻破丸都,幾亡其國,刻石紀功而還;253年擊退吳國諸葛恪的大舉進犯,戰(zhàn)功累累。司馬師廢帝,毌丘儉感昔日魏明帝之恩,為曹魏政權做拼死一搏,于正元二年(255年)發(fā)動兵變,即后人所謂“淮南三叛”(王淩、毌丘儉、諸葛誕)之一,惜準備不足,兵敗身亡。(概述圖片來源1)
被人冠以“小趙云”的文鴛,別看名字文縐縐的,其實很生猛。歷代史學家評價文鴛,都對他的神勇感嘆,說他“姿器膂力,萬人之雄”,“出入萬眾,單槍匹馬,所向無前”,“百戰(zhàn)百勝,貔貅為群”。
已經(jīng)沒有人可以相比,只好與貔貅這類猛獸為伍,按這個戰(zhàn)力,估計也只有項羽再世,才能以跟他比劃比劃。所以,有人稱他為三國后期“第一戰(zhàn)神”。
文鴛的成名戰(zhàn),對手就是個猛人——司馬師。
文鴛是魏將,怎么跟司馬師較上勁了呢?原來司馬師廢黜了曹芳,引起毌丘儉和文欽(文鴛之父)的不滿,二人在淮南起兵,跟司馬師翻臉了。
高平陵之變后,司馬懿殺了曹爽,把曹操的子孫們當糖人捏。毌丘儉和文欽都是曹爽的心腹,失去靠山的二人,早就對司馬家族心懷不滿,曹芳的被廢,點燃了他們對司馬氏的怒火。
毌丘儉是曹魏政壇和軍界重量級的大佬,司馬師不敢怠慢,他不顧自己剛剛做了眼部手術,親自率領大軍平叛。
司馬師不愧于老奸巨猾,深得老爸精髓,他令鄧艾詐敗,將毌丘儉和文欽吸引到汝陽,以精銳騎兵發(fā)動襲擊。當文欽看到黑壓壓的騎兵,才發(fā)現(xiàn)中了司馬師的計,不由叫苦不迭,竟然害怕得手足無措。
時年只有18歲的文鴛,卻表現(xiàn)得比老爸還要鎮(zhèn)定,他提議:司馬師大軍剛到,我們應該趁他立足未穩(wěn),立刻迎頭痛擊!
文欽這才定下神,逃跑就是司馬師的活靶子,看起來也只能接受文鴛的建議,搏一把或許有生路當夜,爺倆各率一軍,對司馬師發(fā)動偷襲。司馬師根本沒料到文鴛居然有膽主動攻擊,他正在大帳休息,大營外已經(jīng)是戰(zhàn)鼓雷鳴,殺聲震天。司馬師大驚,下意識眼部用力,結果傷口崩裂,眼珠都從眼眶脫落出來!
這時候,如果司馬師失去定力,恐懼的心理立刻會蔓延,軍心一亂那就是潰??!關鍵時刻,司馬師表現(xiàn)出驚人的意志力,他裝作鎮(zhèn)定自若,令全軍堅守,自己則閉營不出。
主帥“蒙頭大睡”的鎮(zhèn)定,安定了人心,眾將奮力廝殺保衛(wèi)大營。其實司馬師哪是“蒙頭大睡”,他頭蒙著被,嘴里咬著被頭,強忍著疼痛,一聲不發(fā)!戰(zhàn)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被子被司馬師咬得稀碎!
文鴛對大營數(shù)次進攻,然而,文欽率領的另一路人馬遲遲不出現(xiàn),爺倆分兵進攻的策略,變成了文鴛的獨角戲。三遍鼓聲后,文欽依然不到,文鴛獨木難支,只得下令撤軍。
以勇猛著稱的文欽,關鍵時刻掉鏈子,連親兒子都不顧,棄城出逃,文鴛也只得隨父親一起撤離。
司馬師大營里,眾將這才長舒一口氣,嚇死寶寶了,怪獸終于退了。司馬師不顧疼痛,下令追擊。眾將一哆嗦:文欽那是老江湖,文鴛猛得像怪獸,撤退肯定是假的,一定貓在半路等咱們呢,太可怕了,俺不去!
司馬師捂著眼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文鴛三遍鼓文欽都不來,說明他們的氣勢已經(jīng)沒了,此時不追待到何時!
眾將面面相覷,再不去追擊,估計司馬師另一只眼球也得氣掉出來,于是硬著頭皮上馬追擊。
文鴛追上父親,說:這么跑不是個事,如果不讓司馬師折了氣勢,咱們跑不掉。文欽這時候膽都破了,只顧逃遁,文鴛只好帶了十幾名勇士,調轉馬頭:
“乃與驍騎十余摧鋒陷陣,所向皆披靡,遂引去?!?br>
文鴛等十余騎,殺入8000魏軍中,如同開花彈,炸得魏軍“所向披靡”。把他比作“小趙云”,名副其實。
就這樣,文欽安全撤離,父子們一路向東,投降了東吳??上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兵敗被殺!
司馬師雖然贏得了勝利,但是文鴛的神勇,讓他眼傷復發(fā),第二個月就活活疼死了!
兩年后,征東大將軍諸葛誕,由于反對司馬昭稱帝的企圖,也舉兵反叛,并投降了東吳。司馬昭派大軍平叛,將諸葛誕圍困在壽春。
東吳主政的孫綝,派人增援諸葛誕,可是他犯了個昏招,增援的主將居然是文欽。
原來文欽和諸葛誕,當初雖然都是曹爽的黨羽,但二人一直不和,諸葛誕根本看不起粗魯、投機、勇而無謀的文欽,曾經(jīng)多次彈劾他。兩年前文欽追隨毌丘儉起兵,諸葛誕就因為文欽,拒絕跟毌丘儉合作,還參與了司馬師的平叛。
這會兒孫綝派來文欽救援,諸葛誕心里一驚:咋回事?該不會乘機吞并我吧?
其實諸葛誕想多了,文欽真的是盡力了。為了救出諸葛誕,文欽奮力廝殺,把自己都陷進城中不得脫身。
眼看城中的糧食告罄,部下紛紛投降,文欽建議:干脆咱把北方人全部趕走,他們本就跟咱不一條心。諸葛誕一口拒絕,多一個人多一份力,你安的什么心?
后來文欽每提一個建議,都被諸葛誕否決。兩人原本就相互不順眼,生死存亡關頭,依然相互拆臺。結果,諸葛誕下手更快,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殺了文欽!
文鴛和弟弟文虎,守在壽春邊上的小城中,聽聞父親被殺,頓時勃然大怒。哥倆決定殺過去替父親報仇,可惜部下都是諸葛誕的人,沒人聽他們的。
哥倆一合計,再不逃估計跟老爸一樣,成了諸葛誕的刀下鬼。于是他們乘人不備,跳城逃離壽春,投降了司馬昭。
文鴛、文虎兄弟投降后,司馬昭沒有聽從部將處死哥倆的建議,而是給他倆加官進爵,封了關內侯。哥倆好不高興,充當司馬昭的宣傳工具,騎著馬到壽春城下高喊:投降吧,“蝗軍”優(yōu)待俘虜。
城里的守將一看,連間接害死司馬師的文鴛都能受到優(yōu)待,咱還撐個屁。就這樣,軍心渙散的壽春,不出意外被攻破,諸葛誕被殺,誅滅三族。
3兜兜轉轉,文鴛兄弟倆又回到曹魏。當然,曹魏后來就變成了司馬晉,二人成了晉朝的臣子。時間一晃12年,期間文鴛、文虎兄弟掛著將軍銜默默無聞。直到泰始六年,西涼出現(xiàn)變故。
這一年,鮮卑禿發(fā)部反叛,首領“禿發(fā)樹機能”連殺西晉三位封疆大吏。鮮卑人怪獸級的戰(zhàn)力,讓司馬炎寢食難安,派誰去平叛呢?打怪獸就得用“貔貅”!司馬炎想起了閑置多年的文鴛。
估計史官寫作時打瞌睡,筆一滑,直接寫到結果:大破禿發(fā)樹機能,迫降胡人部落二十余萬眾,文鴛名震天下!
二十余萬人,不是二十萬根木頭,這么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怎么連板凳都沒放好,好戲就結束了?堪比當年WBA金腰帶之戰(zhàn)的喜劇。難不成這里有也有黑幕?有!搬個板凳稍坐,一會兒說。
又一晃N年過去了,文鴛接到一份新任命:東夷校尉。東夷校尉是駐防遼東的最高軍事長官,秩比二千石。
文鴛高高興興,準備上任。當然,離京之前還有一件事要做,邊防高級將領臨行前得向皇帝辭行。沒想到一次例行公事,成了文鴛的“例假”,司馬炎胡亂找了個別的借口,讓他回家度假去了!
史書沒有記載,司馬炎究竟為何要這么做,也不知道他以什么理由做借口,反正從此文鴛靠邊站了。
永熙二年,賈南風聯(lián)合楚王司馬瑋發(fā)動政變,誅殺了輔政大臣楊駿。有一個人因為功勞,立刻“抖”起來——司馬繇。司馬繇的父親司馬伷,是司馬昭的弟弟,他還有一個身份——諸葛誕的外孫。
對了,就是三十多年跟文欽相互傷害,一起玩完的諸葛誕。諸葛誕雖然背叛了司馬氏,但是他的外孫卻是貨真價實的司馬家骨血。當年文欽和諸葛誕的舊恩怨,被“完美”地延續(xù)到文鴛、司馬繇這一輩。
如今司馬繇大權在握,對付一個落魄人文鴛,那還不是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于是司馬繇舌頭打個滾:文鴛、文虎是楊駿的黨羽,滅族!
就這樣,“小趙云”、“貔貅”文鴛,和弟弟文虎,冤死在司馬繇手上,跟諸葛誕一樣,被滅了三族!
故事講完了,下面開始上瓜,不能讓你們白等。
文鴛那場對禿發(fā)樹機能的大勝究竟是怎么來的?司馬炎為何不喜歡文鴛?文鴛為何這么倒霉呢?
其實在文鴛大勝的第二年,禿發(fā)樹機能就卷土重來,又殺了西晉派駐的第四位封疆大吏,搞得司馬炎一個頭兩個大。最后思慮再三,決定派馬隆為將,才徹底干掉了禿發(fā)樹機能。
問題又來了,既然文鴛這么牛,司馬炎為何不派文鴛二次披掛上陣呢?我從文虎的經(jīng)歷中找到了答案:“因姻招西涼,破涼州虜?!?br>
原來,文鴛對禿發(fā)樹機能的勝利,靠的不是軍事,而是聯(lián)姻!
文虎跟鮮卑某個部落聯(lián)姻,導致禿發(fā)樹機能內部瓦解,所謂降服二十萬眾就是這么來的,根本沒打什么像樣的仗,所以史官沒啥可寫的,并不是他們打瞌睡。
而且,文虎與鮮卑某部的聯(lián)姻,還不同于一般的嫁娶,是“姻招”,意思是文虎“嫁到”鮮卑,給人家當了上門女婿。
仗是勝了,以不流血的方式,看起來很完美,卻留下了定時炸彈。我替司馬炎問文鴛幾句:
一,你是平叛將領,有什么資格跟敵人聯(lián)姻?政治聯(lián)姻是你一個武將該做的事嗎?
二,文虎“嫁給”了鮮卑人,他還是我晉朝的臣子嗎?你們文家想干啥?
三,禿發(fā)樹機能第二年就又反叛,你是不是當初就跟他約定好了?你們究竟有什么交易沒有?
估計三問會讓文鴛汗流浹背!只是文鴛這事做得有點像擦邊球,雖然讓司馬炎很不爽,但是又抓不到實錘,更何況人家好歹達成了“勝利”的結果,司馬炎只能捏鼻子承受了。
所以,當禿發(fā)樹機能二次反叛,司馬炎根本就不再信任文鴛,不可能再次派他出征,剝奪文鴛東夷校尉資格,也應該就是這個原因。
那么就可以解釋,文家父子為何以悲劇收場的原因了。
其一,文家父子都是那種頭腦簡單的武將,不具備政治素質。
尤其是文欽,為人粗魯,屢屢犯罪,還總想著靠投機取巧的方式,在政治權力混。其實以文家父子的能力,老老實實當執(zhí)政者的一把刀,沖鋒陷陣建功立業(yè)就好了,非要糾纏于政治利益,這就叫德不配位。
其二,文氏家族被豪門士族集團邊緣化,缺少堅實的整治后盾。
那個時代就是豪門士族集團的天下,聯(lián)姻就是讓家族扎根于豪門的最常見方式。如果你仔細扒扒司馬、陳、諸葛、荀、楊、曹、夏侯這些家族,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坐在一起時,相互之間全是舅舅、姐夫、姨夫、姑父地叫成一片。
可惜那里面沒有文家的份!從文欽開始,他們就被豪門集團看不起,被邊緣化了,能榜上一個主子就算最好的結果。
所以,無論從環(huán)境還是個人素質上講,文鴛少在政治上出頭冒尖,恐怕才是最好的出路。都說人往高處走,可是下腳之前,你總得照照鏡子,看看腳下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4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