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jīng)濟上外貿(mào)高度發(fā)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shù)和文化藝術(shù)高度發(fā)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tǒng)地位,并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葉適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葉適(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字正則,號水心居士,溫州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稱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年),葉適中榜眼。歷仕孝宗、光宗、寧宗三朝,歷官平江府觀察推官、太學博士、尚書左選郎、國子司業(yè)、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職,曾參與策劃“紹熙內(nèi)禪”。
葉適對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但在韓侂胄謀劃北伐時提出異議,被改授權(quán)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葉適不肯為北伐草詔。其后又建議防江,但韓侂胄仍不采納。開禧北伐失敗后,葉適出任沿江制置使等職,節(jié)制江北諸州。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累遷至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于鞏固邊防。韓侂胄被誅后,葉適以“附韓侂胄用兵”罪名被彈劾,奪職奉祠長達十三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葉適去世,年七十四,贈光祿大夫,獲謚“文定”(一作忠定 ),故又稱“葉文定”、“葉忠定”。
葉適主張功利之學,反對空談性命,對朱熹學說提出批評,為永嘉學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學派,與當時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并列為“南宋三大學派”,對后世影響深遠,是溫州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思想發(fā)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別集》、《習學記言》等。
人物生平
家境貧寒
葉適于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五月初九(5月26日)出生在溫州瑞安縣城南門望江橋一帶,葉氏祖籍處州(今浙江麗水地區(qū))龍泉縣,在葉適的曾祖葉公濟時方徙居瑞安。
葉適的少年時代,家境貧困?!白蕴幹蔟埲阌谌鸢?,貧蕢三世矣”。其父葉光祖,字顯之,性情開朗,有大志而未入仕途,以教書為業(yè)。母親杜氏嫁到葉家的那一年,正逢水災,家中器物被大水沖盡,自此更為艱難,居無定址,先后遷過二十一處,“窮居如是二十余年”。杜氏生于瑞安,勤勞賢慧,善于教子,她對童年時代的葉適影響很大。
少年求學
紹興三十年(1160年),11歲時,葉適師從名儒陳傅良,據(jù)他自己的回憶,葉適此后受教于陳傅良達40年之久 。后又在永嘉楠溪從劉愈學習,并與當時名流戴溪、王楠、陳武、劉鳳、劉朔等結(jié)識交游、問學。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13歲時,葉適隨父從瑞安遷到永嘉(今浙江溫州),時浙南水災頻發(fā),葉家遭災。少年葉適無定居,飄泊于瑞安。
隆興二年(1164年),15歲時,葉適學詩及時文,這些對他一生學術(shù)深有影響。
乾道元年(1165年),16歲時,葉適在溫州樂清白石北山小學講舍講習,為稻粱謀,這樣的生活一直維持到乾道三年(1167年)。其間從學與結(jié)交的師友,除陳傅良外,還有王十朋的門人葉士寧與林鼐、林鼒兄弟等。乾道五年(1169年),葉適于金華拜訪薛季宣,向其問學,此后書信往來頻繁 。
從19歲開始,一直到28歲的十年間,葉適主要活動是在婺州地區(qū)游學,曾從學于鄭伯熊,因家貧無以為養(yǎng),于乾道九年(1173年)奉母命赴臨安(今杭州)謀生,就學于太學 。
志存恢復
淳熙元年(1174年),葉適上書簽書樞密院事葉衡,在《上西府院書》中,他縱論天下大勢,指出天下之患在于“朝廷之上,陋儒生之論,輕仁義之學,則相與擯賢者而不使自守以高世”。因此他望宰執(zhí)能夠酌古今之變,權(quán)利害之實,以先定國是于天下。具體地說,一是政治上的有為:收召廢棄有名之士,斥去大言無驗之臣,辟和同之論,息朋黨之說。重臺諫而任刺史,崇館閣以親講讀。二是經(jīng)濟上的措施:據(jù)歲入之常以制國用,罷太甚之求,以紓民力。三是軍事上的廣武舉之路,委諸路以擇材,鼓舞士卒之勇氣,不用增兵而加緊訓練,屯田耕種以代軍輸。四分上流之地,積極準備北伐。
葉適提出中興的“大略”,進一步指出關(guān)鍵在于為政要“誠”、“賞”與“罰”。誠,是指發(fā)號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計,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賞,是指愛人之功,求人之善,舉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賤之丑。罰,是懲人之過,明人之惡,加之竄殛之戮而遺其貴近之厚。但他的這次上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反響。以后,葉適多次上書朝廷,其要點多是這些內(nèi)容。
淳熙二年(1175年),葉適赴武義招明山訪呂祖謙,與陳亮、呂祖謙相聚,其后又結(jié)識了周必大。
淳熙三年(1176年) ,葉適教諸生于樂清。
踏入仕途
淳熙四年(1177年),葉適娶永嘉人高子莫之女為妻 。同年,葉適得周必大的保薦,漕試合格,中舉人。
淳熙五年(1178年)春,中進士第二名(榜眼)。葉適在廷對中,對孝宗和宰執(zhí)提出了批評。雖然孝宗也力圖精實求治,但十多年過去了,卻沒有尺寸之效。王業(yè)偏安于一隅,庶政積廢于今日。他提出不可因循守舊,要革去弊政,收復失地。同年,授文林郎、平江府(今蘇州)觀察推官。閏六月二十三日,母杜氏病逝,丁母憂家居。
淳熙七年(1179年)秋七月,陳亮應徐誼邀請,由永康到永嘉,與葉適、陳傅良等諸子相聚論學。
滓熙八年(1181年),葉適守制已滿,改任武昌軍節(jié)度推官,到鄂州(今屬湖北)赴任 。同年秋,獲少師史浩薦,孝宗命其赴都堂審察。葉適具狀申省并致書宰相趙雄,力辭不就。
淳熙十年(1182年),葉適以浙西路提刑司干辦公事出任平江府。吳、越等地之士慕名前往問學者甚多。 在蘇州葑門講學授徒,培養(yǎng)了滕朗、周南、厲仲方、薛仲庚等一批學者,并游覽許多名勝古跡,寫下《虎丘》,《齊云樓》、《靈巖》、《葑門》等詩篇。
輪對薦賢
淳熙十二年(1185年),葉適被召自蘇州入都(臨安)。以宰相王淮、參知政事龔茂良薦, 改京官,授太學正,改太學博士。撰奏稿凡四十余篇,以應召對。
淳熙十四年(1187年),葉適上殿輪對,進《上殿札子》,在奏對中,論說國事之中有四難、五不可。四難是:國是、議論、人才與法度方面的四難;現(xiàn)實是:兵以多而至于弱,財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賢能而用資格。葉適向孝宗說:“此五者舉天下以為不可動,豈非今之實患歟。沿習牽制,非一時矣。講利害,明虛實,斷是非,決廢置,在陛下所為耳?!毙⒆谠缒甑匿J意恢復的精神此時已沒有了,對這一番刺耳的忠言,也無可如何,說自己的眼病很重,這樣的志向已經(jīng)沒有了。誰能擔當此任的,你就同他說去吧。葉適再次進言,孝宗“慘然久之”。 同年,除太常博士兼實錄院檢討官,上書丞相周必大,薦舉陳傅良、劉清之,陸九淵、鄭伯英、呂祖儉、徐誼、楊簡、戴溪等三十四人。這些人“后皆召用,時稱得人”。 葉適上書、薦士的舉動,在當時的知識分子中反響強烈。朱熹在致陳亮的信中十分贊賞葉適。葉適在任滿改官的過程中,同陳亮,朱熹都有書信往來。
淳熙十五年(1188年),林栗發(fā)起對朱熹的攻擊,葉適上《辨兵部郎官朱元晦狀》,為朱熹伸張 ,說從鄭丙、陳賈到林栗,以道學之名指斥朱熹,是沒有道理的,是小人殘害忠良的慣用的手法。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禪位,太子趙惇即位,是為光宗。葉適作為太常博士,對儀禮頗預討論 。五月,葉適任秘書郎,仍兼實錄院檢討官。作《上光宗皇帝札子》,言國家有六不善,即:今日之國勢未善,今日之士未善,今日之民未善,今日之兵未善,今日之財未善,今日之法度未善。葉適說:“不先明治國之意,使此六者本傷而末壞,心蠹而枝披,支離而渙散,而臣之議論無所復用矣?!笨墒侨匀缓翢o反應。后自求外調(diào),由秘書郎出知蘄州(今湖北蘄春),六月離永嘉赴任,陳亮送至甌江邊,作詞《祝英臺近·六月十一日送葉正則如江陵》。到任后,朝廷又命葉適兼提舉淮西鐵冶司。
奪職奉祠
開禧三年(1209年)十月,禮部侍郎史彌遠及楊后謀殺韓侂胄,取其首級,以向金人求和。之前諂事韓侂胄的許及之及御史中丞雷孝友彈劾葉適,罪名是“附韓侂胄用兵”,葉適因此被奪職奉祠,回到永嘉。
潛居水心
嘉定元年(1208年),葉適定居水心, 杜門家居,悉心講學十六年,著《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學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黃巖人柯大春等。問學者有著名人物如永嘉四靈、薛師石、曹豳,以及臺州、余姚、福建等地來受業(yè)的學者。南宋學者劉宰記述葉適講學情況,稱“葉水心在永嘉,戶外之履常滿,蓋其師友相從,亦徘徊而不忍去”。
嘉定四年(1211年),轉(zhuǎn)中奉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獲祠祿,其后奉祠凡13年。 十二月,夫人高氏病逝,終年五十二歲 。
嘉定五年(1212年),葉適再提守淮之議。
嘉定八年(1215年),提舉隆興府玉隆萬壽宮。
嘉定十年(1217年),除華文閣待制,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嘉定十一年(1218年),轉(zhuǎn)中大夫。奉祠居家,著述講學。
嘉定十三年(1219年),請求致仕,未獲準許。
嘉定十三年(1220年),《習學記言序目》大致成書。
嘉定十四年(1221年),轉(zhuǎn)大中大夫,除寶謨閣直學士,提舉鳳翔府上清太平宮。辭,未準。
嘉定十五年(1222年),轉(zhuǎn)通議大夫。仍奉祠居家,著述講學。
嘉定十六年(1223年),除敷文閣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乞致仕,除寶文閣學士,轉(zhuǎn)正議大夫。 正月二十日 (2月21日),葉適于永嘉辭世,終年七十四歲,獲贈光祿大夫,謚號“文定”(一作忠定)。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5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