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臨死前為什么會說子孫會遭報應?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前209年,大澤鄉(xiāng)起義爆發(fā),原山東六國的貴族、豪杰紛紛響應,其中魏咎被擁戴為魏王。陳平聞訊后,便前往臨濟卻投奔魏咎,等到魏咎兵敗自殺后,又轉而投靠項羽。然而,陳平并不受項羽的器重,并因殷王司馬卬投降劉邦一事受到牽連,險些被項羽處死。陳平自知楚營非久留之地,遂在前205年初掛印封金,偷偷地投奔劉邦。
前195年,漢高帝劉邦駕崩,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后少帝劉弘相繼即位,但實權卻掌握在太后呂雉手中。呂雉臨朝攝政期間,瘋狂的迫害劉氏皇族,并大封諸呂為王,由此引起朝廷內外的憂懼。此時,已晉升為右丞相的陳平,表面上聽命于呂太后,但在暗地里卻與太尉周勃等人密謀,準備伺機反撲、匡扶漢室。
前180年,呂太后薨逝,臨終前任命侄兒呂祿為上將軍,呂產(chǎn)為相國,分別掌管北軍、南軍。呂雉既死,呂祿、呂產(chǎn)意圖發(fā)動兵變,殺死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重臣,以便永久執(zhí)掌朝政。然而,陳平、周勃卻先發(fā)制人,先是脅迫酈寄欺騙好友呂祿,從而奪取北軍的指揮權,然后又命朱虛侯劉章協(xié)助周勃擊殺呂產(chǎn),由此徹底掌控全部禁軍。
呂產(chǎn)被殺后,劉章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謹遵陳平的命令誅殺諸呂,甚至連自己的岳父呂祿、老婆呂氏也沒有幸免。事后,陳平經(jīng)與周勃等人商議后,最終選定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恒為帝,并在劉恒登基前,以“清理宮殿”為名,授意太仆夏侯嬰殺死后少帝劉弘和他的三個弟弟(濟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堪稱極度殘忍。
漢文帝上臺后,陳平因為周勃在誅殺諸呂中功勞最高,所以主動把右丞相的職位讓給他,而自己則屈居左丞相(秦漢以右為尊)。不過,周勃只是一介武夫,根本做不好職在輔佐天子、調理陰陽的丞相,所以很快便主動辭職。周勃去職后,陳平復任右丞相,直到文帝二年(前178年)卒于任上,享壽情況不詳。
陳平為漢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立下蓋世奇功,然而,在臨終前回顧完自己的人生后,陳平卻用憂傷的口吻對兒孫們說:“我一生喜歡使用陰謀詭計,雖然立下很多功勞,但卻是道家所禁忌的。我死之后,你們的命運將會因為我生前的作為而衰落,難以興旺發(fā)達,想來這也是一種報應吧。”(詳情見《史記·卷五十六》)。
一個王朝的誕生,離不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更與軍隊實力、賢能輔佐息息相關,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漢高祖劉邦戰(zhàn)勝西楚霸王,最終稱霸天下,亦是與當時輔佐他的陳平、韓信、張良、蕭何等賢能有才之人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韓信、張良、蕭何更是備受后世之人贊頌,三人合稱"漢初三杰"。
在劉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韓信、張良、蕭何三人亦少不了封侯拜爵,蔭及子孫后代,煊赫一時。然而,這種美好的表象最終湮滅于權謀斗爭之中,蕭何、張良和陳平合力誅殺了韓信。這一事件成為后世文人史家筆下的歷史之殤。盡管如此,仿佛一切自有因果循環(huán)。蕭何、張良和陳平的后代,境遇凄慘,令人唏噓。
漢初三杰,運籌決勝韓信善用兵,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后世遵其為兵家四圣之一。韓信曾從西楚霸王項羽的帳下轉投入劉邦麾下,使得劉邦的軍事實力如虎添翼。與項羽一樣,轉投劉邦的張良,用計如神,決勝千里。蕭何在政治上頗具才能,從劉邦起義時便輔佐其左右,亦是漢初建國的一大功臣。
韓信、張良、蕭何等賢能皆為劉邦所用,楚漢爭霸時才有所向披靡之勢,最終才成就了大漢王朝。韓信在垓下打敗項羽之后,因功高,被劉邦奪了兵權,封為楚王,后來又被貶為淮陰侯。
張良、蕭何、陳平諸位功臣在西漢建國之后,憑借其卓著功勛,封侯拜爵,封邑千戶。據(jù)《史記》的記載,張良還被劉邦稱贊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最初,劉邦欲將齊地作為封地給張良,并且享有食邑三萬戶。在張良的婉拒后,改封張良為留侯,享有食邑五千戶。
蕭何則被封為酂侯,享有食邑八千戶。不久之后,蕭何再次得到漢高祖劉邦的嘉獎,增食邑兩千戶,甚至還分封蕭氏子弟,下令準許蕭何入宮可佩劍、朝堂之上可以穿著鞋履、面見皇帝不用行禮的各種特殊權利。
陳平素有惡名,更沒有顯赫的出身,亦非從最初就跟隨劉邦起義。他憑借用計成功離間項羽和其亞父范增,而逐漸受到重用。再后來還參與擒獲韓信,并得到呂雉的重用,得以輔佐漢惠帝劉盈。其后,又參與誅殺呂氏,并在漢景帝劉恒即位之后官至丞相。官爵功績各有不同的蕭何、張良和陳平,卻在一件事情上有重要交集,即誅殺韓信,連坐三族。
帝王之術,兔死狗烹早在漢初四年,漢高祖劉邦就已經(jīng)猜疑忌憚韓信。全因這時候韓信的實力已經(jīng)威脅到劉邦的統(tǒng)治地位。韓信平在三秦之地,滅掉齊燕趙之后,更使得西楚霸王自刎江東。他的勢力已經(jīng)足夠稱霸一方,甚至可以聯(lián)合其他諸侯統(tǒng)一天下。
在韓信絕項羽之前,他的使臣武涉和齊人蒯通曾勸說韓信聯(lián)合項羽而攻劉邦,以圖陳霸天下的大業(yè)。韓信表示受過劉邦的食祿就要誓死效忠,從而拒絕了這一提議。后以齊地民風剽悍,難以管轄為由,向當時被圍困的劉邦提出,封自己為假齊王的要求。這引得劉邦勃然大怒,最終卻在陳平和張良的勸說下,派張良為使臣,封韓信為齊王。劉邦對韓信的忌憚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漢六年,有人上書說韓信謀反。陳平知道韓信不會謀反,卻和劉邦分析韓信勢力過于強大,對漢王朝的統(tǒng)治威脅頗大的時局形勢,并且借韓信不知被告之事,用假裝游云夢的計謀,將獨自面見劉邦的韓信擒獲。劉邦知道韓信沒有謀反,便將其貶為淮陰侯。
西漢十年,劉邦出征平反,而韓信因病留于長安。韓信府中的奴仆犯錯被囚,卻被誤傳為韓信要殺死這個奴仆,使得奴仆的弟弟去呂雉處,狀告韓信欲用假的詔書赦免諸官的奴仆,進貢擊殺呂雉和太子。
呂雉向蕭何求助,蕭何亦知道韓信多是被誣告,卻仍使出讓韓信進宮后被殺的惡毒計策。呂后假意說劉邦已經(jīng)平反歸來,要眾臣入宮慶賀。蕭何還親自去勸說在家養(yǎng)病的韓信,讓他務必出席。只身入宮的韓信,被埋伏的武士捆綁后,被長戟刺殺身亡,并且三族之人被誅殺,結局凄慘。
因果循環(huán),終有報應韓信被毒計殺害之后,蕭何、張良、陳平三人的因果報應也漸漸而來。
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而蕭何在漢惠帝二年去世,其爵位酂侯給他的后代帶來了不盡的災難。據(jù)《漢書·蕭何曹參傳》記載,蕭何的長子蕭祿襲封酂侯后,無子嗣。呂雉便讓蕭何之妻承襲爵位,其幼子蕭延獲封筑陽侯。蕭何之妻子后因過遭除國,蕭延承承爵不久后便去世,其亦無嗣無子。到漢景帝時,蕭何一脈已絕嗣。
陳平用奸計害忠良,受他的牽連,其后人壽短福薄。陳平之孫襲爵之初,強奪他人之妻,觸犯法律,被當眾斬首,爵位和封國被廢除。曾煊赫一時的陳平,其子孫淪為平民,消失于歷史長河。
張良可能鑒于韓信之訓,逐漸遠離政事,學習道家之術。其子張不疑承侯后,以不敬罪,被免去留侯之位,消逝在歷史的記述中。
圍繞"漢初三杰"的各種典故流傳至今。韓信胯下之辱、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中的張良等等,比比皆是。韓信、張良、蕭何三人在風起云涌的楚漢爭霸之際,叱詫風云,揮斥方遒,功勛卓著,堪稱時代人杰。最終,三人卻在政治權謀之中,給這一傳奇畫上一個不完美的句號。韓信毒計殺害,而陳平、蕭何、張良亦因果報及后代。"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說的亦是一代兵圣韓信的人生之殤。
當然有??!
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專利,是客觀定律,也不是佛教發(fā)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發(fā)現(xiàn)的,儒家、道教、婆羅門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規(guī)律,只不過表述的方式和名詞不一樣而已。
因果報應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guī)律?!耙颉本褪瞧鹨?,“果”就是結果“報應”就是從起因到結果的演變過程,簡單的理解,因果報應就是:好的起因引發(fā)好的結果;壞的起因引發(fā)壞的結果(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遠遠不止這么簡單),用現(xiàn)代科學的理論來說,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要構成因果,就像種稻子一樣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1、播種,也就是起因。拿“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來看,其中,“春種”就是起因,也就是你開始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開始發(fā)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樣種到田里去了。
2、緣。也就是這個“一粒粟”種下去了以后,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發(fā)芽,譬如陽光、水分、養(yǎng)料、土壤等,包括還不能被害蟲吃掉,——這一點你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念頭起來為何沒結果呢,因為條件不具足,其實也是有了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但是沒有達到你所要的結果,這就是“因緣不具足”。99%的念頭都死在這里了,偏偏別人沒有關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緣·果·報”的簡稱,因為簡稱,所以很多人把“緣·報”忽略掉了。
3、時間:為何不是馬上發(fā)生呢?很明顯啊,春天種下去,要秋天才發(fā)出來啊,為何春夏不發(fā)出來呢,因為需要一個醞釀成熟的時間,時間不夠,果也無法形成。
4、結果:“秋收萬顆子”就是結果,一是說明了時間,二是產(chǎn)生了比對,由“一粒粟”增長到“萬棵子”,顯然因果形成,而且還擴大了好多,這就是正確的“因”,能過得到更多正確的“果”;那么錯誤的“因”呢?由于有違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干擾,所以往往結不了正確的“果”,連錯誤的“果”也會受到影響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5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朝初期著名的空印案最后什么結果
下一篇: 歷史上唯一坐過牢的皇帝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