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太子造反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那些本可以順利繼承皇位卻選擇謀反的太子,他們動機何在?
“太子”是對我國古代封建君主繼承者的稱呼,一般而言,太子指的都是皇帝所選定的繼承人,且按照“嫡長子繼承制”這一基本原則,大部分的太子都是皇帝諸子之中嫡出且年長的。作為皇帝親自確立的繼承人,太子往往能夠順理成章繼承皇位,成為帝國的下一任統(tǒng)治者,不過,也存在一些比較特殊的情況。
舉例來說,我國歷史上曾經(jīng)多次發(fā)生過本可以順利繼位的太子選擇謀反的事件,讓人不禁感慨“何苦為之”。按理來說,太子除非面臨重大變故,否則基本就是除了皇帝之外國家最尊貴的人,明明已經(jīng)身居如此高位,且只需要等待就能夠更上一層樓,實在讓人難以理解。那么,歷史上都有哪些選擇了謀反的太子呢,他們的動機又是什么?
從時間順序來看,我國歷史上最早選擇了謀反的太子便是漢武帝的太子劉據(jù)。作為武帝與衛(wèi)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劉據(jù)從小就接受了嚴格的培養(yǎng),并成為了一位寬厚愛民的優(yōu)秀太子。不過,在江充等人的構陷之下,劉據(jù)為了自保而矯詔起兵,結(jié)果遭到武帝的鎮(zhèn)壓。最終,劉據(jù)兵敗逃亡,為了不被抓捕而選擇了自盡。
南北朝時期,宋文帝劉義隆的太子劉劭也選擇了謀反。作為嫡長子的劉劭六歲就被立為了皇太子,但因為他反對父親發(fā)動北伐,導致父子之間產(chǎn)生了矛盾。后來,劉劭的生母袁皇后又因為失寵而憂憤致死,這讓劉劭更加厭惡父親,以至于找來女巫行巫蠱之事詛咒。盡管此事后來暴露,但劉義隆并沒有加以深究,只是稍微動了廢立之意。
元嘉三十年(453),已經(jīng)在太子之位待了二十四年的劉劭先下手為強,發(fā)動了宮廷政變,將父親殺害,并自立為帝。因為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奪位,劉劭僅僅當了三個月的皇帝便受到武陵王劉駿的討伐而兵敗身亡,結(jié)束了自己短暫的統(tǒng)治。
對于隋煬帝楊廣是否弒父奪位,至今史學界仍然議論紛紛,一部分人認為正是他主動下手害死了隋文帝楊堅,這才順利繼承了大統(tǒng);不過,也有人認為楊堅死時本就身患重病,楊廣已經(jīng)等待了那么久的時間,沒有必要急這一時。對此,就連《資治通鑒》都表示:“中外頗有異論。”
而唐太宗李世民也遭遇了太子的背叛。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名叫李承乾,他從小聰穎仁厚,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儲君。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腿部的疾病和來自兄弟的奪位壓力,他開始變得暴躁且陰狠,甚至試圖暗殺對自己有威脅的四弟李泰。此舉失敗后,李承乾于惶惶不安中選擇了起兵逼宮,打算直接搶奪皇位,永久掃除后患。最終,李承乾被輕松鎮(zhèn)壓,但李世民愛子情深,于是只將其流放,而沒有趕盡殺絕。
李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權,而戎馬一生的他并沒有死在戰(zhàn)場上,而是被自己的兒子李寧令哥所殺。李寧令哥是李元昊的嫡次子,因為其兄長李寧明沉迷“氣辟”走火入魔而死,他便成為了西夏的新任太子。盡管身為太子,但李寧令哥過得卻并不自在,不但訂婚的妻子被父親奪走,母親被父親廢掉皇后之位,還差點被李元昊與新皇后沒藏氏之子李諒祚取代太子的位置。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心中積怨已久的李寧令哥在皇后之兄沒藏訛龐的教唆下發(fā)動政變將父親殺害,但他隨即也被沒藏訛龐以弒君之罪誅殺。隨后,沒藏訛龐順理成章扶持了還不到一歲的外甥李諒祚為新君,并把持了朝政。就這樣,李寧令哥冒死發(fā)動的政變卻為他人做了嫁衣。
結(jié)合上述的這些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太子盡管有著儲君的身份和繼承大統(tǒng)的美好未來,卻并不是個個都愿意安安分分等待繼位。在這些謀反的太子中,有的是為求自保,有的則是與父親有矛盾,真正只是等不及就選擇起事的少之又少。因此,太子們往往并不是故意要放棄正當繼承皇位的機會,只是迫不得已。
歸根到底,即使是尋常人家,父子之間尚且會有矛盾和嫌隙,何況人心更加冷漠和復雜的帝王之家,所謂“親情”是很難經(jīng)得起考驗的。另一方面,作為太子要面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失寵、來自兄弟和各方勢力的爭搶、陷害,以及其它許多未曾預料的情況。正所謂“可憐紅顏總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不僅僅是宮妃命途多舛,其實太子們也有各自的難言之隱,并沒有表面看上去那么風光。
明明是真正的儲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寵愛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甘愿放棄自己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所有天下人“比你優(yōu)秀的人還在努力”。
那么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驅(qū)使?還是道德的淪喪?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歡迎收看本期靜夜史說事兒。
作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卻落得個冒險造反最后還失敗的悲慘命運。而導致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對的錯綜復雜的內(nèi)外形勢。
某種程度上說,李承乾的悲劇是封建時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劇。
在那個皇帝乾綱獨斷的時代,皇權是遠遠高于法權的,更是高于倫理道德的。
雖然根據(jù)嫡長子繼承制的倫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釘釘?shù)幕侍?。在唐太宗駕鶴西去后,他將是大唐帝國名副其實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沒有明確將“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樣寫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沒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內(nèi)心的那塊石頭就始終無法落地。
而且即使寫入也沒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憑皇帝主觀意志。
也就是說,在“人治”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穩(wěn)固,完全取決于九五至尊的父親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人。
首先,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當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樣英明神武,將大唐帝國的基業(yè)發(fā)揚光大。
但是從小長在深宮嬌生慣養(yǎng)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劍影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唐太宗一樣勇武,這也是封建時代帝位傳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兩代開拓者經(jīng)歷了腥風血雨,他們對于江山的來之不易有著切身體會,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后的繼承者基本長在深宮之中,像漢宣帝這樣自小流落民間的天子實屬罕見。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無憂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他們的性格相比于先輩而言更加優(yōu)柔寡斷。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這樣的一個太子。在母親長孫皇后的庇護下,李承乾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按照父親唐太宗設置的路線穩(wěn)步前行著。
但是在636年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人生發(fā)生了巨大改變。因為沒有了母親的庇護,特別是沒有母親長孫皇后在自己和父親間充當良好的緩沖,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開始逐漸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漢王李元昌送給他一名太常樂人稱心,非常嫵媚,史載承乾“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雖說同性戀在我國古代皇室并不少見,但望子成龍的唐太宗決不允許自己的兒子有這樣的行為,于是憤怒的唐太宗賜死了稱心。
李承乾謀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敗的體現(xiàn),當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這樣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選擇皇儲時依然會十分頭痛。
康熙處理的還算不錯,九子奪嫡的情況下尚未發(fā)生流血政變,而且也選了一位比較優(yōu)秀的皇帝;趙武靈王應該是最死的最慘的英明君主,被兒子活活餓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寢中。
本文主要講講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已經(jīng)是皇太子了,為何還會舉兵謀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關于他上位時發(fā)動的玄武門之變,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其上位的艱難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養(yǎng)。
唐朝嫡庶觀念很嚴重,唐太宗一共14個皇子,其中為長孫皇后所生的三個兒子最為唐太宗所重視,他們分別為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對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繼承皇位的同時就立李承乾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時代早期,他的人生還是挺順利的,因為有長孫皇后的照看,聰明伶俐的李承乾還是很受太宗皇帝喜愛的,史載其“性聰敏, 太宗甚愛之”。在李承乾八歲的時候,唐太宗就任命剛剛卸職的丞相蕭瑀為太子少師,后來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綱為師。
唐太宗這樣為李承乾找老師大概是受了自己當初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影響,一直有一種說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失敗,是因為李建成沒有聽從魏征的建議。李綱之后是唐朝著名的史學家李百藥。這些優(yōu)秀的老師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間,唐太宗對李承乾十分看重,貞觀五年的時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后來又允許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并不是一個迷信宗教的人;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請了天竺高僧來給太子祈福。為了李承乾健康狀況,太宗不惜以此種方式來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時候,都是讓李承乾留在京城監(jiān)國,可以說對李承乾是相當重視了。
這種狀況在貞觀十年的時候發(fā)生了改變,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護。
盡管貞觀十二年的時候,李承乾生下嫡長孫,唐太宗很高興,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員加官一等,但是關于李承乾的負面消息越來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貪玩,沒有節(jié)制,諸如“騎射畋游, 酣歌戲玩” , “私幸太常樂童稱心, 與同臥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陳大呼交戰(zhàn), 擊刺流血, 以為娛樂” 。尤其是“私幸樂童”這種在古代看起來大逆不道的斷背情,更是不為當時的社會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師,也不是采取引導的方式進行規(guī)勸,大部分都是斥責似的進諫,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批評,誰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對這類的進諫產(chǎn)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干掉老師的打算。
在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種種作為,導致唐太宗對李承乾逐漸不滿。
李承乾會有這樣的作為,估計跟他坡腳有一定關系,在古代的時候,如果作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殘疾的話,那是十分有傷大雅的事情。
縱橫在這里講一下明朝萬歷皇帝的事情,萬歷皇帝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懶惰的皇帝,因為在他執(zhí)政期間竟然長達二十多年沒有上朝,很多抨擊明朝的人經(jīng)常拿這個說事,認為萬歷是一個沉迷女色的人,其實萬歷早年也是一個很勤奮的皇帝,關于為什么后來不上朝,眾說紛紜。直到建國后,考古學家打開了萬歷皇帝的陵墓,才發(fā)現(xiàn)萬歷皇帝的兩條腿的骨頭不一樣長,右腿有一些彎曲,由此可見,萬歷皇帝應該是個行走不方便。
在這個時候,唐太宗十分寵幸魏王李泰,讓李泰產(chǎn)生了奪嫡念頭,李承乾看在眼里,自然是傷在心里,認為唐太宗有換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對李泰的寵愛導致當時的大臣都有點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進諫“有逾于皇太子”。
當這些東西都疊加在一塊施加在嬌生慣養(yǎng)的李承乾身上時,李承乾未能頂住壓力,最終選擇了自暴自棄,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終走上了逼宮謀反的路。
對于李承乾的謀反行為,大概唐太宗后來也感覺出來并非全是李承乾的問題,最后唐太宗把參與謀反的人全部誅殺,李承乾卻只是被貶為庶人,盡管很失望,然而還是下不去手。
所謂,子不教父之過,李承乾身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敗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為失敗的,這種為了權力發(fā)生宮廷政變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個,也絕對不是最后一個。
眾所周知,古代的皇帝就是皇位的繼承人,如果沒有什么意外的話,當皇帝去世之后,太子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了新的皇帝,但是這僅僅是沒有意外的情況下,在歷史上依舊有著以太子卻沒能做成皇帝的實例,比如說,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在最初就已經(jīng)是太子的位置了,但是他卻想要造反,缺丟了太子的位置。他已經(jīng)是太子了,并且當皇帝加工之后,他可以名歸言順地變成了皇帝。那么為什么還是要謀反呢?在古代太子歷來不好,當任何時候都是作為太子,意味著你就是下一屆的皇帝,會有許多人勾引你,誘惑你,在你身上進行政治投資,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你,更有一些覺得自己在政治上不安全的人會去慫恿太子去造反。而對于太子來講的話,自己最大的危險就是在順利登機之前一切都是不安全的,因為現(xiàn)任的皇帝隨時可能換人,一旦太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位置,不保持便會鋌而走險。作為太子是皇位的繼承人,如果很不幸的遇到一位長壽的父皇,那么自己的處境就十分的悲劇,只能一直當備胎,有些更悲劇的事,好不容易等到父皇去世了,而自己卻已經(jīng)很老了。
李承乾之所以造反的原因是因為他的性情大變漸漸失去了父皇的寵愛,而且魏王李太又千方百計地奪得了唐太宗的歡心,導致唐太宗友誼,廢除李承乾,改立魏王李泰為太子。這時候,李承前感覺到了自己壓力十分巨大,感到自己位置可能不保,于是效仿父皇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控制了皇宮,迫使唐太宗提前退位,但是因為準備不足,還沒有發(fā)動便被鎮(zhèn)壓,于是乎失去了太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61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