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為“祭天”,禪為“祭地”,封禪即中國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人尊泰山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yīng)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到泰山下的梁父或云云等小山祭祀過地,才算受命于天。
泰山封禪是歷代帝王夢寐以求的事情,似乎只有封禪過,才能彰顯他們自己的“豐功偉績”。
之所以有這樣的認識,似乎起源于秦始皇的封禪,千古一帝登臨泰山,那么后面的帝王自然不甘落后。
可是殊不知,在秦始皇以前竟然有七十二位帝王封禪過。
秦始皇封禪
其實秦始皇的封禪并不成功。
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帶著從齊魯征集來的儒生博士七十人,一同到泰山下。
秦始皇自然是想封禪的,但是儒生們看不上以武力統(tǒng)一天下的嬴政,故意給他出難題
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秦始皇感覺這種言論很荒謬,也沒法做到,就不聽儒生們的意見,按照自己想法到泰山上封禪。
儒生們因此很不高興,雖然他們看不上自己的皇帝,但皇帝不接受他們建議,他么還是很氣憤。這時,傳來秦始皇封禪半路被澆成落湯雞的事,都幸災(zāi)樂禍起來。
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fēng)雨,則譏之。
秦始皇也因為這件事,對儒生們產(chǎn)生了厭惡。漢代儒生們?yōu)榱私o自己的先師們復(fù)仇,甚至說秦始皇沒有封禪,或封禪失敗……
雖然司馬公已經(jīng)明確記載始皇帝是封禪并成功了,但這次封禪無疑是不順利的。
封禪的開端
秦始皇之所以封禪不順利,是因為對于古代封禪儀式的不了解,而這也說明封禪不是秦始皇的發(fā)明。
確實,秦始皇不僅不是封禪的發(fā)明者,而且還是排名很靠后的帝王,最起碼是第七十三位。
《史記·封禪書》記載,從舜帝開始,古代帝王們就形成了封禪這一禮儀性習(xí)俗。
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還瑞。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
七十二位封禪者
自從舜帝開了封禪先河,后面的帝王就齊齊跟進,到了齊桓公稱霸時,他也動了封禪的心思。
管仲深知齊桓公還不夠格,于是對齊桓公說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齊桓公聽了后,還認為自己不比先賢們差,執(zhí)意封禪,聰明的管仲馬上提出封禪需要天下四方至寶,這個齊桓公確實得不到,遂作罷封禪之事。
正因為此,秦始皇成了第七十三位封禪者,后世帝王也更加重視封禪,如無豐功偉績或特殊自負者,輕易不會封禪。
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恒。
1、秦始皇
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yè)。同時召集齊、魯?shù)娜迳挤舛U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其實質(zhì)則為鞏固皇權(quán),粉飾太平,帶有一種君權(quán)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tǒng)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并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的強大國家——秦朝,并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gòu)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tǒng)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于邢臺沙丘。
2、漢武帝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后,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后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之后,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jié)束后,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后,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zhàn)略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chuàng)設(shè)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quán)。
在經(jīng)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jīng)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并設(shè)立太學(xué)。
對外,漢武帝采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zhàn)外,還破閩越、南越、衛(wèi)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并開辟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chuàng)設(shè)年號、頒布太初歷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shù)、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fā)統(tǒng)治危機,晚年爆發(fā)巫蠱之禍,后因?qū)ν鈹U張受挫而頒《輪臺詔》。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于五柞宮,享年70歲,葬于茂陵。
3、漢光武帝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
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后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漢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郡蔡陽人(今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生于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中國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廟號“世祖”,謚號“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nèi)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的漢室宗親劉秀在南陽郡乘勢起兵。更始三年(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quán)公開決裂,于鄗縣南千秋亭登基稱帝, 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經(jīng)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guān)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jù)政權(quán),結(jié)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zhàn)與割據(jù)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fēng)氣,精簡結(jié)構(gòu),優(yōu)待功臣;經(jīng)濟上解放生產(chǎn)力,采取休養(yǎng)生息,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
文化上大興儒學(xué)、推崇氣節(jié),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fēng)化最美、儒學(xué)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劉秀死后,其子劉莊繼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劉秀于原陵,上廟號世祖 、謚號光武皇帝,后人多稱呼為光武帝。
4、唐高宗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nèi)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shù)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
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筑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
封禪結(jié)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為善,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與唐太宗嫡長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為同母兄弟。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東宮麗正殿。貞觀五年(631年)被封為晉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長子太子李承乾與四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他才于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繼續(xù)執(zhí)行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jīng)濟制度,李勣、長孫無忌、褚遂良共同輔政。
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fēng)” ,史稱“永徽之治”。高宗還在廢立皇后問題上堅持自己的主張,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擾。
顯慶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經(jīng)常頭暈?zāi)垦?,影響處理政?wù)。武皇后乘機開始參與國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狀況不佳,政權(quán)由高宗向武則天手中轉(zhuǎn)移的趨勢逐步形成。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后滅西突厥(657年)、滅百濟(660年)、滅高句麗(668年)。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咸海(一說里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維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享年五十五歲,葬于乾陵,廟號高宗,謚號天皇大帝。天寶八年(749年)增謚為天皇大圣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增謚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5、唐玄宗
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
封禪后,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寶十五載(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知曉音律,儀表雄偉俊麗。初封楚王,后改封臨淄王,歷任衛(wèi)尉少卿、潞州別駕。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李隆基于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 。
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為。他勤于政事,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鞏固和發(fā)展了唐朝政權(quán)。唐玄宗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
但是在位后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且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wěn)定唐王朝的邊疆,結(jié)果導(dǎo)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天寶十五載(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
寶應(yīng)元年(762年)病逝于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于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6、宋真宗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fā),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cè)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現(xiàn)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于岱廟院內(nèi)。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親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趙德昌,后改趙元休、趙元侃。
趙恒歷封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為帝。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于政事。
景德元年(1004年),趙恒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zhàn)于澶淵。局勢有利于北宋,但因趙恒懼于遼的聲勢,并慮及雙方交戰(zhàn)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此后,北宋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趙恒在位后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恒也沉溺于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nèi)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乾興元年(1022年),趙恒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累加謚號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于永定陵。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泰山封禪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6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