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思想集大成者,其中就有這么一個人比孔子還聰明,就光是徒弟就能讓各諸侯畏懼,這個人就是鬼谷子。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不認識鬼谷子,怎么能說自己有文化?單憑這句話就足以證明鬼谷子的顯赫身份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
鬼谷子,姓王名詡,又名王禪。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代表人物,同時也是縱橫家的創(chuàng)始人,戰(zhàn)國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因時常隱居于鬼谷,故稱自己為鬼谷先生。鬼谷子一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聰明絕頂,智慧超群,他這一生憑著自己的智慧教育出了蘇秦、張儀、孫臏等500多位在歷史上叫得出名字的徒弟,可謂是千古第一人。
鬼谷子是中國歷史上極具神秘色彩的一位人物,他輝煌的一生可以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來形容。在這里我簡單給大家介紹鬼谷子眾多徒弟中的一位吧。孫臏大家都很熟悉吧,戰(zhàn)國時期的軍事家,是孫武的后代。他師從鬼谷子, 此后逢戰(zhàn)不輸,從他雖身體殘疾,但依然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取得桂陵之戰(zhàn)和馬陵之戰(zhàn)的勝利就可以看出鬼谷子對他的意義重大。
孫臏
相傳鬼谷子識得一本無字天書,這本書是他的師傅給他留下的,打開看時書中竟然一個字都沒,鬼谷子覺得十分奇怪。當時他的師傅剛剛去世,他心中十分思念,輾轉反側睡不著,索性從床上爬起來繼續(xù)研究師傅留下來的無字天書。這一看嚇了一跳,在燈光的照射下,竹簡上竟然閃出道道金光,一行行蝌蚪文浮現(xiàn)在竹簡上。鬼谷子不禁感嘆道莫非這就是世傳的“金書”。
鬼谷子自從得到了金書的奧秘,便沒日沒夜的研究,并且每讀一遍變可得到另一本不一樣的書。這日是第三夜,得到的是一本發(fā)家致富的書,里面講了一些養(yǎng)殖方法和從未聽聞過的貿(mào)易規(guī)則,鬼谷子將這些方法傳授給了呂不韋、計然、白圭等徒弟。
第四夜得到的是一本關于修身養(yǎng)性的書籍,名叫《養(yǎng)性修真大法》,里面主要講述《本經(jīng)陰符七術》,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得其身心達到完美的境界,要靜和養(yǎng)氣,才能成為真人。鬼谷子將這一秘訣傳授給茅瀠、徐福,以后又傳陶弘景等徒弟。
第五夜得到的是推命相面術,現(xiàn)代稱為高級面相書。在民間人們常常將鬼谷子與星命先生聯(lián)系在一起,可見其算命占卜之了得。這本書神奇之處在于能夠推演出人的命數(shù)、面相及人生禍福。鬼谷子將其傳授給了茅瀠等徒弟。此后鬼谷子每日夜里可得一本奇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鬼谷子將這本書當做自己的珍寶,愛不釋手。同時也將這些秘訣傳授給自己各個徒弟,讓他們?nèi)ジ鲊üαI(yè),因此鬼谷子的徒弟都很尊敬他。
撒豆成兵這個詞語大家都很熟悉吧,是鬼谷子傳授給孫臏和龐涓的兵法,后演變?yōu)槌烧Z。有一天,鬼谷子叫來他的兩個徒弟用綠豆給他們演示自己的見解,只見鬼谷子嘴中喝道:“疾”,然后將豆子扔了出去,這些豆子居然就變成了活的兵將,孫臏和龐涓都看呆了。鬼谷子就在一旁講這個陣法的奇效,兩人在鬼谷子的指導下掌握了其精髓。
鬼谷子的思想對后代影響極深, 后人對他評價不一。有人說他是未卜先知的神仙,還有說他是神通廣大的智者,民間則流傳他是預測人命理的命相師。鬼谷子最大的成就莫過于徒弟遍布整個戰(zhàn)國,并且對各諸侯國都有深遠的影響,有人說這是鬼谷子自娛自樂布下的棋局,但他卻掌握一切。
《鬼谷子》是一本書,表面上是談論當時的君王之間的游說,縱橫捭闔之道,識人用人的兵家謀略,但時至今日,古為今用仍有很多深刻道理,并可以借鑒,因此用在外交軍事,為人處事,職場用人管人,都能舉一反三,得以應用。
《鬼谷子》亦是先秦時期以縱橫思想為主的縱橫家、兵家、道家、陰陽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它與各家既有共同性,又有自己創(chuàng)特殊性。該書側重于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
該書以政治、軍事斗爭案例和商用案例為經(jīng)典案例,深入剖析《鬼谷子》的智慧謀略,本著批判地繼承之的原則,去其阿諛奉承等封建糟粕,汲取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精華;去其弄權斗術等封建糟粕,汲取謀略方法的精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諸子百家,哪一家對后世的影響最大?可能我們不用多想就會回答:儒家、道家、法家這三家。這話不錯。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三家的影響大,其實是表面上的影響,深層的影響,骨子里的影響。卻是另一家鬼谷子的思想。
我并沒有說鬼谷子是什么家。我為什么沒說,因為鬼谷子究竟有什么樣的思想,我們其實一概不知?,F(xiàn)在雖然傳世有一本叫做《鬼谷子》的書,但是據(jù)考證,這本書絕大多數(shù)是后人偽造的,并不是鬼谷子寫的,或者像《論語》那樣,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寫的,起可信度不高。因此,們要研究鬼谷子的思想,就只能去看他的徒弟的作為。
鬼谷子的徒弟非常多,最有名的是蘇秦、張儀、龐涓、孫臏。這四個徒弟又代表了兩種重要的思想:一種是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一種就是以龐涓、孫臏為代表的兵家。
不過,雖說這是兩家,但是,這兩家的核心精髓,是一樣的。
咱們先來看看兵家。在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傳統(tǒng)打仗的方法,并不是孫臏龐涓那樣打的。而是要很講究禮儀的。舉三個例子:一是宋襄公和楚成王打,他一定要等楚成王渡過河,把隊伍擺整齊了以后再打,大家都覺得宋襄公比較迂,其實是宋襄公講禮儀的表現(xiàn)。二是晉國曾經(jīng)和楚國打過一仗,當時楚將打不贏的時候,就下車去射了一只鹿送給晉將。晉將于是就決定不再追擊了,這就是禮儀。三是當時晉國的正卿智伯想攻打衛(wèi)國,衛(wèi)國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但是智伯卻怎么也要找一條理由才能去打。他找了三條理由,都被衛(wèi)國給識破了,所以最終他也沒有打成。
而孫臏和龐涓玩的打仗完全不是這種套路的,他們講究的東西,說得好聽點兒叫“謀略”,說得不好聽點兒就叫“詭計”。包括孫臏和龐涓打仗,最后孫臏技高一籌,殺死龐涓,就是謀略比較厲害。
而作為縱橫家的蘇秦、張儀,大家都知道,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謀略詭計。所以說,兵家和縱橫家的思想核心,其實是一樣的。
謀略詭計在古代正統(tǒng)思想中是不被接受的。正統(tǒng)思想要求的是儒家的“禮儀”和法家的“秩序”,再不好也得道家的“無為”。為什么謀略詭計不被接受呢?因為謀略詭計指向的是“欺騙”,禮儀指向的是“誠信”,秩序指向的是“契約精神”。
但是,盡管如此,謀略詭計卻深入了中國古代的各個人的層面,朝堂、后宮、戰(zhàn)爭、生意場等等。
而這種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顯然是糟粕,它極大地敗壞了社會風氣。在整個古代都是被人不齒的。
鬼谷子的思想在當下也是非常風行的。別的不說,只看我們現(xiàn)在流行的書籍和影視劇,就明白了。凡是寫謀略宮斗、朝斗這樣的東西東西就非常受觀眾歡迎。由此延伸下去的商戰(zhàn)、諜戰(zhàn)等等也大行其道。這就是鬼谷子的普遍運用。而另外一些東西,比如說誠信,比如說契約精神反而被嚴重忽視。從這個角度來說,鬼谷子的思想在當下社會中所起到的負面影響更大一些。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另外一個方面,鬼谷子的思想,對于智力的開發(fā),對于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我們把鬼谷子的思想用在這方面,同時又堅守誠信和契約精神,那么鬼谷子的思想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就會大放異彩。
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一群不同身份,但為了天下再度統(tǒng)一的學者們周游列國,宣揚自己的主張,輔佐諸侯。在春秋后期已出現(xiàn)頗有社會影響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zhàn)國中期,許多學派紛呈,眾多學說豐富多彩,但說到能攪動天下風云,以一己之力而亂世的卻只有鬼谷縱橫家,這是為何呢?
一、諸子百家,唯我縱橫
縱橫家鼻祖鬼谷子,身懷曠世絕學,智慧卓絕,精通百家學問,已然被后世奉為?神人?,有人說他雖不出世,但在他眼里,春秋戰(zhàn)國只是一盤棋,他既持白子,又捏黑子;既是對弈人,也是觀棋者。也有人認為其是被史書?神話?的普通人。不可否認的是,在他的培養(yǎng)下,弟子龐涓、孫臏、張儀、蘇秦、白起、王翦等都成為名動一時的各國棟梁,這些壯志凌云之士為了?統(tǒng)一?的理想前赴后繼,匡扶正義,拯救天下。但暗中都是他置于亂世的棋子,而掌控局勢的鬼谷子,旋轉乾坤,執(zhí)手黑白,推動棋局。
?蒼生涂涂,天下繚燎,諸子百家,唯我縱橫?,鬼谷門人遍布各地、風云一時,又以兵家與縱橫家者成就最為顯著且最為人所熟知,兵家代表人物孫臏逢戰(zhàn)不輸、白起屠趙人四十余萬、王翦滅六國之功;縱橫家則有?憑口舌而說六國事秦?的張儀、掛六國相印?合縱攻秦?的蘇秦等等,?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勝過百萬雄師!?縱橫家以其對天下局勢把握之精準、口舌言語之銳利,游說各國諸侯或連橫強國,或縱弱伐強,說其一家?以口舌亂世?,一點都不過分。
二、諸侯國相繼變強、縱橫家閃亮登場
歷經(jīng)孝公商鞅變法后,大秦可謂是蒸蒸日上,兵強馬壯的同時,也日益被山東六國忌憚,張儀入秦,以?舉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獻橫強之計于秦惠文王,受到秦王重用。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張儀還憑借兩片薄唇,使魏國送秦國兩個郡,被任命為相國,其風光無限的同時,也使縱橫家得以登上戰(zhàn)國這個大舞臺,為諸侯所重視。
經(jīng)過春秋時期的征伐兼并,在戰(zhàn)國早期,大量諸侯國已從百余數(shù)量銳減到十幾個大國,各國邊境相鄰,沒了之前的小國作緩沖,因此各國之間摩擦不斷,兼并戰(zhàn)爭也上升成了滅國存國之戰(zhàn)。而為了抵御嚴峻的形勢,各國國君相繼實行變法,得以富國強兵,但戰(zhàn)國七雄中又都沒有能以一己之力滅六國的國家,因此各國對邦交看得極重,推崇?上善伐交?。就是這樣的時代背景,給了縱橫家們崛起的機會。
《鬼谷子》思想學說之所以能在百家爭鳴戰(zhàn)國時期獨樹一峽,不僅在于他的與眾不同的縱橫理論,更在于他以“道”為理論依托,將其思想學說提升到哲學的高度。在書中鬼谷子的哲學思想對老子道家思想進行了吸收并有進一步的突破發(fā)展,運用到實踐領域,實現(xiàn)了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 先秦時代的文獻中常有提及“天道”、“人道”等概念,而首先將“道”提到一個哲學范疇高度的是老子,將“道”視為宇宙之本,將陰陽作為化生萬物之因。“道者萬物之奧”(六十二章)[|],這里的“奧”,有蔭蔽,隱藏的意思,即道是萬物藏身之所,是萬物生長的庇蔭?!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2]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產(chǎn)生原始混沛的氣,再產(chǎn)生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產(chǎn)生中和之氣,陰陽二氣與其作用產(chǎn)生的中和之氣產(chǎn)生萬物。萬物都有陰陽二氣,互相沖擊滲透成為和氣。之后的《莊子》也繼承了這一思想:“夫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知北游》)13]天無“道”則不高,地無“道”則不廣,日月無“道”則不行,萬物無“道”則不能昌盛,世間萬物都由“道”來決定。
從本體論的進路來看,《老子》和《莊子〉〉的“道”皆是是萬物之所以為萬物的形而上的根據(jù),《鬼谷子》也是如此,《本經(jīng)陰符七術》云:“道者,天地之始也,一其紀也” [4]首先就說道是天地宇宙的本源。紀,綱紀,“一其紀”就是一是道的綱紀,是由道產(chǎn)生的萬物的總原理。接著又說:“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容無形,化氣先天地而成,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養(yǎng)五氣,心能得一,乃有其術?!?[|] “一其化端”,一是化萬物的開端,認為“道生一”并非常重視“一”的作用,這點與老莊的“道”相合,《老子》的“道”有時也用一表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三十九章)【2]。《莊子》中也有相同論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天地》)13]。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鬼谷子》的宇宙生成模式,即道生一,一化氣,氣生天地而后有萬物,這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即道生成一,一生成陰陽二氣,陰陽交互生成天地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也是十分相近的。 上段引文提到道是“莫見其形,莫知其名,謂之神靈”的,陶弘景注曰:“言天道混成,陰陽陶鑄,萬物以之造化,天地以之生成,包容宏厚,莫見其形,至于化育之氣,乃先天地而成,不可以狀貌詰,不可以名字尋,妙萬物而為言,是以謂之神靈” [4]因此《鬼谷子》的道無形無名,不可被感知,《本經(jīng)陰符經(jīng)》篇又云“神道混純?yōu)橐?以變論萬,說義無窮” [5]是說道神妙混純莫測,在《反應》篇中也有相關描述“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6]。這些說到底都是對老子道論思想的吸收和利用。《老子》云:“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二十五章)【7】又“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菫闊o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丨8]。道不是現(xiàn)象,具有無形無名,不可感知,不可言說的特點。
在《鬼谷子》中,道的另一特點是周密貴微,“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捭闔篇》)[9]。捭貴在周詳,闔貴在隱密。周詳隱秘,與道相合。又“故謀必欲周密”(《摩篇》)[1W。將“道”的范疇引入游說縱橫的謀略中,自然也必須周詳隱秘。注重細節(jié),從微觀的角度,關注事物最細小的變化,以免招致禍患。上文介紹《鬼谷子?抵戲》篇提到“戲”有縫隙的意思,《抵戲》整篇所言都是對微小事物的防范,“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獨保其用。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jīng)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 [1]。這也是老莊思想所主張的,《老子》有:“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十五章)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比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六十三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六十四章)[2]。《莊子?齊物論》有:“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3],與上面的經(jīng)“經(jīng)秋毫之末,揮之于太山之本”的說法非常相似。 《老子》認為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4]。真正的修道工夫,須用減法,一步步否定減損固有的偏見思維和外部紛紛擾。老子的“無為”并非不為,什么都不去做,而是不妄為,要依照事物的自然屬性,順其自然地作為,因此又是無不為。
《鬼谷子》繼承了老子“為道日損”乃至“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在《本經(jīng)陰符經(jīng)》“損兌” 一段中有云:故圣人以無為待有德,言察辭合于事。兌者,知之也。損者,行之也。損之說之,物有不可者,圣人不為辭也?!庇嘘P損兌的含義,陶弘景有注:《老子》曰:‘塞其兌?!由瞎?'兌,目也’《莊子》曰:‘心有眼’然則,兌者謂之以心眼察理也;損者謂減損他慮,專以心察也?!盵5]
故這里的意思是指圣人用自然無為應對所得,言辭觀察與具體事情相符合。專心觀察,是為了了解事物;減少雜念,是為了堅持行動。減少雜念專心觀察之后,事情如果還是不行,圣人是不會加強辯解的。這里既提到了 “為道日損”的體道工夫,又與《老子》的“圣人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二章)的思想相契合。而對“無為”之強調(diào),《鬼谷子》中也時有體現(xiàn),認為謀略“無為而貴智”(《謀篇》),真人“無為以包志慮思意”,圣人“以無為待有德”“常為無不為,所聽無不聽”,養(yǎng)志“無為而求,安靜五臟,和通六腑”(《本經(jīng)陰符經(jīng)》);“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乃可捭,乃可闔,乃可進,乃可退,乃可賤,乃可貴;無為以牧之?!?《捭闔》) 。
在道之“無為”的基礎上,《鬼谷子》與《老子》都有著‘‘不爭”的思想?!独献印氛J為水與道相似的原因在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第八章)[1];《鬼谷子》則是將“不爭”的思想運用到為政治國、軍事戰(zhàn)略之中,這一點在《摩》篇中有著最集中的體現(xiàn):“所謂主事日成者,積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積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勝者,常戰(zhàn)于不爭不費,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敝鞒终驴傆谐煽兊娜?積累德政,人們安居樂業(yè),不知道是誰給了他們利益;積累善政,人們都去做,不知道是為什么。指揮戰(zhàn)爭常常勝利的人,通常不爭取什么,不耗費資材,老百姓不知道為什么歸服他,為什么害怕他。所以天下的人都把他比作明?!独献印吩谛熊娮鲬?zhàn)方面中也有“不爭”的論斷:“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六十八章)[2]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3],人們效法大地勞作繁衍,大地效法上天孕育萬物,上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即尊重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順其自然,順應天地四時之變化?!豆砉茸?持樞篇》雖然殘存簡賅,但寥寥數(shù)句,也表達出順應天地四時的觀點?!俺謽小敝^“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故人君亦有天樞,生養(yǎng)成藏,亦復不別干而逆之。逆之,雖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綱也?!雹冗@體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春天生發(fā)、夏天茂盛、秋天收獲,冬天蔽藏,這是自然的運行之道,自然界的都要遵循這一根本法則,違背他就會自取滅亡。
上面的“正”字,陶弘景注曰:“言春夏秋冬四時運用,不為而自然也。不為而自然,所以為正也”《莊子?德充符》言:“受命于天,惟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 [1],正生即正性,正”是標準或法則。這里都是告誡世人做一切事都要要依循自然規(guī)律,效法自然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6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