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吳三股和清代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假設吳三桂不病死,能否覆滅清代?
如果吳三桂不病死,會不會將清代一舉覆滅,這個問題一定有不少喜歡歷史的朋友思考過。惋惜歷史沒有“如果”,就算有,我想?yún)侨鹚阑虿凰赖南聢龆家粯?,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覆滅當時的大清王朝的。只不過自己病死還好一點,若是最后兵敗被俘而死,老吳的一生又要多一筆屈辱史了。
首先對比一下雙方的實力,老吳的實力不弱,南部三藩的人馬也算彪悍,起兵之后,連克數(shù)城,令清廷也很頭疼。但是此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的吳三桂了,也許是上了年紀的緣故吧,行事瞻前顧后,朝令夕改,而且還有多疑的毛病。本來戰(zhàn)局傾向自己這邊,只要乘勝過長江,便更有作為。但是這個時候吳三桂卻陳兵長江兩岸,單在松滋地區(qū)就停留了三個月,錯失戰(zhàn)略上的機會。令滿清八旗兵和蒙古騎兵(同盟軍)有了喘息機會,一舉擊敗了吳三桂的于陜西的同盟方王輔臣,鞏固了西北,而后又派遣使者說服耿精忠和尚可喜,答應不追究責任,還賦予許多好處,迅速瓦解了吳三桂的軍事聯(lián)盟。
此時的吳三桂越發(fā)的無能為力,兒子吳應熊也被宰了,如果滿清八旗與各路聯(lián)軍乘勝而來,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招架之力。此時吳三桂就算不病死,也無奈。天時地利人和自己都不占優(yōu)勢了。
而此時的康熙皇帝正值壯年,將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戰(zhàn)略眼光發(fā)揮到淋漓盡致,在吳三桂造反之前,早已洞察,并沒有被吳三桂打個措手不及,雖然開始戰(zhàn)局不利,但是很快挽轉(zhuǎn)。
反觀吳三桂老暮之年,在戰(zhàn)略方面遲疑不定,導致了自己兵敗的結(jié)果。再者吳三桂的起兵并不得民心,雖然打出來“反清復明”的旗號,但并沒有多少百姓一呼百應。老百姓已經(jīng)厭惡了戰(zhàn)爭,不管誰做皇帝,自己能過上安穩(wěn)日子是最關(guān)鍵的,不要期望老百姓有什么民族氣節(jié),管他是滿是漢還是蒙古,老百姓所求的安逸和平的生活。你吳三桂給不了老百姓這樣的生活,而康熙皇帝卻能賦予,你說老百姓向著誰呢?
所以不管吳三桂會不會病死,在起兵之前,就已經(jīng)注定失敗了,只不過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兒罷了。再者吳三桂這種人也是死有余辜,當年引清兵入關(guān)的不正是此人嗎!
覆水難收,開弓豈有回頭箭?
歷史上的吳三桂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也是一個無恥的人物。在明清交替的動蕩環(huán)境下,吳三桂審時度勢,運籌帷幄,;識時務地加入了滿清的陣營,成為清朝統(tǒng)一中原的馬前卒。
1661年吳三桂將永歷帝勒死在昆明,標志著南明政權(quán)正式覆滅。有感于吳三桂兢兢業(yè)業(yè)的打拼,清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
應該說清朝對吳三桂非常夠意思,特別是和洪承疇比起來。如果吳三桂安分守己鎮(zhèn)守云南,沒準除了善終,還能像明朝的沐英一族一樣,世代鎮(zhèn)守云南。事實上吳三桂也是這么想的。
但是最后吳三桂還是扯旗造反,和康熙決裂,最終被清朝徹底碾壓。
那么,造反是必然的嗎?如果吳三桂不造反,康熙能不能讓他善終?靜夜史認為兩個前提都不存在,原因如下:
1、吳三桂是個蠢蠢欲動的軍閥
我們發(fā)現(xiàn),從明朝滅亡,吳三桂救駕不力時,吳三桂就一直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對陣李自成時,吳三桂遲遲不投降,不是因為李自成不夠正義,而是在靜觀其變,結(jié)果李自成來了個逼降,最后殺掉吳三桂全家導致吳三桂狗急跳墻投降多爾袞。
直到這時,自以為是的吳三桂還做著和多爾袞交易的打算,即清軍幫助自己消滅李自成,然后吳三桂將北方大片土地割讓給清朝。
然后,多爾袞就坡下驢,帶領(lǐng)清軍殺進了山海關(guān)。在吳三桂拼命追殺李自成時,傳來了順治入主北京的消息。
得知被賣了的吳三桂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繼續(xù)追殺,從甲方成了乙方的下屬。
從吳三桂投降多爾袞開始,多爾袞就敏銳地看清了當時的中原形勢,當然,也看清了吳三桂的嘴臉。即:徹頭徹尾,寡廉鮮恥的軍閥!
所以多爾袞將計就計,讓吳三桂成為自己的家奴,在剿滅南明之后,順勢將吳三桂安排在云貴偏遠地區(qū)。而早于他投降的洪承疇被清朝解職,勒令退休!
從一開始,清朝就是在利用吳三桂,而吳三桂一直在做夢,夢想多爾袞和自己平起平坐,夢想著清朝會讓自己世代鎮(zhèn)守云南,裂土分疆做一個山高皇帝遠的土皇帝!
真的是想多了!
像吳三桂這樣的三姓家奴,無論何時都被人看不起,清朝對吳三桂沒有什么真感情,利用而已。
此時的吳三桂已經(jīng)鎮(zhèn)守云南十多年,該平定的都平定了,該消滅的都消滅了。真正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地步。接下來怎么辦?才能平安地活到死?
此時吳三桂的好同僚、三藩之一的尚可喜向朝廷上書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到遼東養(yǎng)老。這可要了命了,作為三藩之一的吳三桂,要是不表個態(tài)度,實在說不過去。
吳三桂認為,此時自己在云南根深蒂固,營造了;除了吳三桂,誰也鎮(zhèn)不住云貴的輿論,所以即使自己也和尚可喜一樣上書請求養(yǎng)老,朝廷為了社稷安定,不會輕易答應吳三桂。于是姿態(tài)表了,清朝也放心了,皆大歡喜。
吳三桂太天真了,一個快60的老頭了,還是一副投機取巧的伎倆。康熙也不想繼續(xù)玩下去了,于是再次就坡下驢,同意了吳三桂的請求,吳三桂懵逼了!
蠢蠢欲動、投機取巧且善于折騰的吳三桂,終歸難以得到善終!
2、康熙是個權(quán)力欲極強的皇帝
吳三桂的伎倆之所以失敗,在于其自以為聰明。從以為自己能和多爾袞平起平坐開始,吳三桂就沉浸在;我手里還有資本的幻覺中,這種幻覺伴隨著吳三桂降清后,一直到吳三桂扯旗造反。
吳三桂所做的一切,都讓清朝皇帝深深忌憚。吳三桂不知道,他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讓清朝皇帝,特別是康熙皇帝放心。
康熙希望,吳三桂自己掛掉,臨死還要將手下的一幫文臣武將跟著他陪葬,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或者是像尚可喜那樣自己請求致仕,離開自己的地盤。當然,必須是真心實意的。
因為這樣,即使自己不死,康熙也沒有理由趕盡殺絕,畢竟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是?
但是吳三桂完全在相反的道路上越奔越遠。
首先是殺掉永歷帝,永歷帝雖然沒有多大威脅,但是其政治意義大于本身意義,你吳三桂自作主張殺掉永歷帝,你是把清朝這個領(lǐng)導當什么了?
不過既然沒什么威脅,所以也不算太出格,畢竟原地殺掉永歷帝更能防止事變。但是吳三桂接下來做的一切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吳三桂鎮(zhèn)守云南期間,兵力達到53佐領(lǐng),綠營兵12000,丁口數(shù)萬。吳三桂功高兵強,收羅了很多精兵猛將。為了安撫吳三桂,朝廷擢升其部將王輔臣為陜西提督,李本深為貴州提督,吳之茂為四川總兵,馬寶、王屏藩、王緒等十人為云南總兵,吳三桂的勢力差不多占到了全國的一半!
不僅如此,朝廷還準予吳三桂便宜行事,云、貴督撫全受他節(jié)制,所除授文武官員,號稱;西選,當時有;西選之官遍天下的說法。
當時的吳三桂,每年的軍餉達到900多萬,和其他兩藩,消耗差不多占到了清朝的一半。
一般而言,為了保命,朝廷對自己越豐厚,自己應該越低調(diào)才是,但是吳三桂卻不這么做。吳三桂在云南期間,圈地建房,廣征關(guān)市,榷鹽井,開礦鼓鑄,壟斷其利。
吳三桂專鎮(zhèn)守云南期間,;日練兵馬,利器械,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達賴喇嘛,互市茶馬,同時在各省安插心腹,其子吳應熊為額駙,朝政巨細,可以旦夕密報。
這樣一個裂土分疆的軍閥,是康熙絕對不允許的!
按說吳三桂作為明朝高級指揮官,對于前朝的一些歷史典故應該很清楚才是,但是吳三桂卻朝著反方向狂奔起來。
也許是想以龐大軍力向清朝要條件,但是這種自鳴得意的做法無異于把自己送上不歸路。
此時的吳三桂,即使自己不主動上書請求撤藩,康熙遲早也會找上們來!沒辦法,樹大招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guān)注!
我認為即便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那么清軍也能夠入關(guān),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明朝末年,朝堂一片混亂,崇禎帝自登基之后碌碌無為,每日花天酒地盡情享樂,曾經(jīng)強盛至極的大明朝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衰敗,民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全國各地多處爆發(fā)起義,而在關(guān)外還有清軍的鐵騎虎視眈眈,明朝岌岌可危。
當時的明朝大將吳三桂奉命帶兵出征山海關(guān),他的任務是抵擋清軍入關(guān),對于這個任務,吳三桂不抱有任何希望,沒有人比他更了解明朝的情況了,打仗所需要的糧草準備的不足十分之一,馬上就要入冬,但將士們卻穿著單衣單鞋,這樣的隊伍如何能夠與清軍抗衡。不久吳三桂留在城里的愛妾又被叛軍捕獲,如此種種使吳三桂做出了投降的舉動,而他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明朝的罪人。
按照當時的情況,即便吳三桂不投降,選擇和清軍進行死戰(zhàn),那么也是戰(zhàn)場上多了幾個亡魂而已,畢竟清軍久居草原之上,惡劣的生存條件使他們變得更加勇猛,為了獲得更好的地盤,他們之間經(jīng)常進行爭斗,幾乎每一個人都擅長騎馬和射箭,而明軍則如養(yǎng)在溫室中的花朵,又缺衣少穿,面對如狼似虎的清軍毫無抵抗之力。
所以吳三桂的投降只是加速了清軍入關(guān)的時間,畢竟以清軍的實力入關(guān)是早晚的事情,況且當時的明朝內(nèi)憂外患,朝廷沒有多余的兵力去支援吳三桂。但在這要著重說一下吳三桂,他雖然沒有什么能力,但審時度勢的功夫還是非常厲害的,在迅速判斷形勢不利之后果斷投降,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傷亡,還為自己之后的榮華富貴打下了基礎(chǔ)。
如果沒有吳三桂,清朝的軍隊肯定不可能那么容易就入關(guān)了,甚至于最后天下是不是他們的都難說。
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廣寧前屯衛(wèi)中后所(今遼寧綏中)人,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年輕時候的吳三桂可以說是崇禎時期官場上的一個?明星?,年紀輕輕就被委以重任:崇禎皇帝封他為平西伯和遼東總兵,讓他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
當闖王李自成攻入紫禁城的時候,李自成派了人去向吳三桂招降。其實吳三桂當時都已經(jīng)同意向闖王李自成投降,但是壞就壞在李自成手里的人都是農(nóng)民,不知道怎么的就把吳三桂最寵愛的小妾陳圓圓給搶走了。
走到一半的吳三桂,聽說自己心愛的女人被搶了,這下子可是火冒三丈,直接就撂挑子不干了,說:我向你們投降,但是你們卻侮辱我,簡直是豈有此理!
之后吳三桂跑回山海關(guān)把清朝軍隊放了進來,這才有了清朝。入關(guān)以后清軍作戰(zhàn)勇猛,再加上手底下有吳三桂這些漢人將軍協(xié)同作戰(zhàn),所以很快就擊敗了闖王李自成手底下的農(nóng)民起義軍。之后清軍就入主北京城,正式宣告了他們對于中原王朝政權(quán)的接替。
如果說李自成手底下的人沒有搶走陳圓圓的話,那么吳三桂可能就會死守山海關(guān)。憑借山海關(guān)這個要害,明朝軍隊還是可以守得住的,最起碼這個天下不會一下子淪陷。
清朝軍隊如果想要從正面打敗吳三桂的軍隊,那無疑是要花上很大的代價和時間的。但是因為歷史的巧合,讓他們兵不刃血地?攻破?了山海關(guān)這一防衛(wèi)紫禁城的天險。
看到這個問題之后,我首先想的是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問題的提出,而這個問題一直也是很多人都在討論的問題。因為很多人把李自成的失敗,清兵的入關(guān),南明小朝廷的滅亡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歸結(jié)在了一個人身上,就是咱們要聊的這個主角,吳三桂??墒菃栴}來了,吳三桂在這個時候真的有這么重要么?他的降清到底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還是起到了催化作用呢?其實,在筆者看來,吳三桂的作用貌似并沒有咱們印象當中的大。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明朝滅亡之前,吳三桂所在的寧遠已經(jīng)變成了山海關(guān)外的一座孤城,孤城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山海關(guān)外已經(jīng)被幾乎被清軍全部占領(lǐng),留給吳三桂的只有寧遠和入關(guān)。這樣的戰(zhàn)爭局勢,吳三桂即便不降清恐怕也支持不了多久,更何況早在此之前,吳三桂就已經(jīng)和清軍有過接觸,早就為自己將來的走向做了鋪墊。不過既然問題問的是不降清,那么咱們就把這些事情放在一邊,咱們就看一下他不降清還可以做什么。
當時的天下局勢是,明朝已經(jīng)從實際意義上滅亡了,即便說明朝依然還有一些殘存勢力,但這個勢力在天下大勢之中也很難有力挽狂瀾的機會了,雖說后期的南明小朝廷成立的時候還有很大的勢力范圍,可明朝那個時候從上到下都出現(xiàn)了問題,沒人能夠挽救他。而擺在吳三桂面前的除了降清之外,無非三條路,第一個為明王朝效忠,第二個擁兵自重,第三個投降李自成。
那么咱們來看看吳三桂如果選擇為明王朝效忠會面臨什么問題。第一個問題,他就得把兵帶出寧遠,帶兵入關(guān),像明王朝的殘余勢力靠攏,這樣一來會出現(xiàn)什么局面呢?清朝就可以趁虛而入,拿下寧遠,然后如果,經(jīng)略遼東。第二個問題,在他像明王朝靠攏的過程中,他會面臨各方面的義軍阻礙,以當時義軍的實力來說,縱然不能把吳三桂消滅,但吳三桂像毫發(fā)無損的和明朝勢力靠攏那是不可能的。最后也必然面臨的損兵折將,帶著自己的殘余勢力和另一波殘余勢力匯合,依靠自己的關(guān)寧鐵騎還有左良玉的部隊,和李自成搞個劃江而治。治理的好了或許能看個坐山觀虎斗,等李自成和清軍對抗,然后尋找機會再重新奪取天下,當然這是往好了說。
但這個機會幾乎為零,即便李自成和清軍對抗,其他的義軍勢力也不能看著你們在這安穩(wěn)的發(fā)展,更何況,如果真到了這一步,或許清朝就會選擇長期經(jīng)略遼東,而是看著李自成和明朝殘余勢力對抗。畢竟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經(jīng)驗來看,李自成奪了大明江山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清除殘余,而不是抵抗外部勢力。當然,也有人會說,吳三桂可以選擇不去和明朝殘余勢力匯合,就在寧遠鎮(zhèn)守,起到牽制李自成,和清軍的作用。那么,你們有點太高看吳三桂了,沒有糧餉支援下的吳三桂真要是一直鎮(zhèn)守在寧遠,恐怕最后等待他的就是兵變。到時候都不用打,就完蛋了。也許有人會說吳三桂可以學毛文龍,他已經(jīng)沒有毛文龍在皮島上的條件了,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就是清軍案板上的一塊肉,之所以不動是等待他投降,如果真的想打吳三桂吳三桂根本抵抗不住。所以他只有選擇棄寧遠,而等待時機。如果這么選擇,或許這是一線生機。
第二個,擁兵自重。這一點我在上面其實也說了。他一旦擁兵自重,那么面臨的就是滅亡。而且對明王朝的結(jié)局是沒有改善的。第三點投降李自成,那就更不用說了,連吳三桂都投降李自成了,那么明王朝就只有滅亡一條路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6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