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明朝第一位太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父親,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朱元璋自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jīng)傳,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亦對他寄予厚望,多方培養(yǎng)。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他為接班人。其為皇太子時,監(jiān)國時宅心仁厚,體察百姓,深得朱元璋喜愛。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視察陜西回來后,因風寒病逝,八月葬孝陵東側(cè),即明東陵,謚“懿文太子”。建文元年(1399年)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燕王朱棣靖難之役稱帝后復稱懿文太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復稱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稱孝康皇帝。
主要成就
輔助朝政
朱標成年后就一直幫朱元璋處理朝政直到自己去世,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在小范圍內(nèi)付諸了實踐,很多仍有借鑒意義。
勸諫父皇
朱元璋對于一些不法勛貴采取嚴厲的做法,朱標表示反對,勸說朱元璋殺人太多,恐怕會傷了和氣。宋濂就是在馬皇后和朱標的勸諫下留下性命的。
考察關中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詔以汴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效仿周唐的兩京舊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遣朱標考察陜西,計劃為新都選址。然而第二年朱標病逝,這沉重打擊了朱元璋,令其不愿再勞師動眾地更換京師。
人物評價
史籍評價
《明太宗實錄》: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
《奉天靖難記》: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輒有怨言,常于宮中行呪詛。
《明史》: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shù)有過,輒調(diào)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后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后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名人評價
方孝孺(明初大臣):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少留臨宇宙,未必愧成康。宗社千年恨,山陵后世光。神游思下土,經(jīng)國意難忘。
談遷(明末清初史學家):不有所廢,其何所興?懿文之早世,天所以開靖難也。彼孝友仁慈,出自至性,周成、漢惠,將駕而三之。天之勿永其年,以免玄武門之血,懿文幸矣!然遺其憂于太孫,天未厭亂,罹此疾威,惜哉!
小約翰·郎洛瓦(美國學者):朱標的教養(yǎng)是文人型的和“右文”的君主……這種人治理國家可能用“文明”德化之治,而不是用以粗暴鎮(zhèn)壓為能事的“軍事”之治。
因為朱標背后有著朱元璋堅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標一定會繼承皇位,就連朱棣也不敢展現(xiàn)自己的鋒芒。
常言道:?自古無情帝王家?,出生于皇家,雖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貴,但彼此之間勾心斗角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為了爭奪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劍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懸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位置上的人時刻面臨著危險。
然而朱標是個例外。身為太子,他不但地位穩(wěn)固至極,還擁有非常大的權(quán)力,放眼整個中國古代史,他也算得上權(quán)力最大的太子。
朱標
朱標權(quán)力之大,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幾乎所有大臣都在東宮掛名
歷代皇帝為了讓太子日后能更好執(zhí)政,允許他們在一定限度內(nèi)培養(yǎng)屬于自己的班底,但絕不能和太多的大臣有牽連,否則會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時期,皇八子胤禩本來是皇位的絕佳繼承人,但因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他,康熙認為他交通大臣,不但將其臭罵了一頓,還直接取消了他繼承皇位的資格。
在古代,太子交通大臣是非常嚴重的一件事,往往會讓現(xiàn)任統(tǒng)治者感到不安。因為太子本身就算潛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夠順利繼承皇位,朝中大臣都爭先恐后巴結(jié)他們以便之后能夠加官進爵,久而久之他們心思也就從當朝統(tǒng)治者轉(zhuǎn)移到太子身上,辦事情不會像以前那么盡心竭力。
更嚴重的是,如果太子籠絡到足夠大的勢力,一些人就會慫恿東宮發(fā)動政變,提前奪取皇位。當初李淵就是沒有限制李世民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最后導致玄武門事變的發(fā)生,自己被迫退位讓賢。
李世民不是太子尚且能做到這一點,更不要說號召力更強的太子了。所以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會提防著太子,不讓他們過多接觸朝中大臣。
然而朱標的待遇有所不同。朱元璋讓明朝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在東宮掛職,左丞相李善長兼東宮少師,右丞相徐達兼東宮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同時還有馮勝、劉基、廖永忠、湯和、鄧愈等兼領東宮職事,這些開國大臣共同組建了東宮歷史上的最強班底。
這種待遇在整個歷史上絕無僅有,可見朱標的權(quán)力有多大。
二、代為監(jiān)國,全權(quán)處理政務
有時候皇帝御駕親征或者巡游天下,他們就會暫時將權(quán)力給予東宮,讓其代為處理政務。
不過這種權(quán)力下放是有一定條件的,皇帝通常會派人專門監(jiān)視太子,與此同時太子必須時不時地向他們匯報工作情況,遇到一些重要的大事還必須上報給皇帝讓他們親自處理。
更多情況下,說是讓太子監(jiān)國,其實就是給他們長長見識,皇帝處理政務的時候太子站在一邊看著,能夠擁有的實權(quán)微乎其微。
相較之下朱標才算真正擁有監(jiān)國的權(quán)力。洪武十年(1377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認為他的年紀已經(jīng)足夠了,便授予他監(jiān)國的權(quán)力。
朱標在監(jiān)國期間擁有?聽斷決定,然后奏聞?的極大權(quán)力,這意味著朝中文武大臣上報事情時,必須先先交給朱標處分,然后才上奏皇帝做最終決斷。
很顯然,朱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算得上皇帝了,而朱元璋則扮演著兜底的角色,朱標權(quán)力之大可見一斑。
朱標監(jiān)國時間長達十五年,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但也正是因為長期協(xié)助朱元璋處理朝務,他本就不好的身體越來越差,最后英年早逝,為后來朱棣篡位埋下伏筆。
為何朱元璋愿意給予朱標這么大的權(quán)力呢?筆者認為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朱標對于朱元璋有特殊意義
眾所周知,朱元璋小時候生活條件非常不好,經(jīng)常吃不飽穿不暖,根本沒有條件娶媳婦。
后來朱元璋在郭子興手下混出點名堂,他才娶了馬秀英,那時他已經(jīng)24歲,在古代算是晚婚的年紀。
又過了幾年,朱元璋憑借自己的努力已經(jīng)建立起一番事業(yè),這時他就非常需要能夠生下一個兒子作為繼承人。
27歲那年,朱元璋率軍在前線拼殺,突然收到兒子朱標出生的消息,一時間激動萬分,隨后他便攻下了南京,這讓朱元璋更加重視朱標,認為他就是祥瑞的化身。
戰(zhàn)事結(jié)束了,朱元璋興奮地在在當?shù)氐囊蛔绞峡滔?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的字樣,可見當時朱元璋有多么害怕自己沒有子嗣。而朱標的誕生滿足了朱元璋這種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才會如此寵愛朱標。
二、朱標具有嫡長子的身份
在封建社會血脈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宗法制皇位的第一順承人是嫡長子,顯然朱標滿足這個條件,所以朱元璋注重培養(yǎng)他無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深愛著馬皇后。在朱元璋還未飛黃騰達的時候,馬皇后嫁給了他,并且給他帶來了許多幫助,兩人結(jié)婚三十年,積累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而朱標是他與馬皇后的愛情結(jié)晶,自然得到朱元璋更多的寵愛。盡管朱元璋對于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疼愛,想要通過藩王制度保證所有人都能世世代代盡享榮華富貴,但真正能夠走入他內(nèi)心的,只有馬皇后與朱標這一脈,這也是為什么朱標能夠擁有那么大的權(quán)力。
三、朱標本身就很優(yōu)秀
前面說到,朱元璋很早就把朱標當做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yǎng),而朱標也從沒讓他失望過。
朱標經(jīng)常跟著朱元璋上下朝,耳濡目染不但積累了非常多的政治經(jīng)驗,還能時不時地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后來朱元璋讓他代為監(jiān)國,朱標將政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對此朱元璋非常滿意。
同時朱標性情溫和,待人寬厚。朱標的幾個兄弟當中,秦王、晉王、周王,哪怕是燕王朱棣都曾都犯過一些錯誤,而每次朱標都會從中調(diào)和,幫助他們減輕責罰或者免除責罰。久而久之朱標也就積累了一定的威信,其他幾兄弟對他都很佩服。
正是因為朱標如此優(yōu)秀,朱元璋才會愿意并且放心將大權(quán)交給他。
朱標
執(zhí)筆君言總而言之,朱標的確可以算歷史上地位最穩(wěn)固、權(quán)力最大的太子,不但擁有最為豪華的班底,還能掌握監(jiān)國的實權(quán),如果不英年早逝,鐵定坐上皇位。
而朱標之所以擁有如此大的權(quán)力,是因為他擁有嫡長子的身份,并且本身非常優(yōu)秀,同時對于朱元璋有著特殊的意義。毫無疑問,歷朝歷代的太子都希望有朱標這樣的待遇!諸位讀者,你們說呢?
我們都知道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的地位非常鞏固,在朱元璋沒有稱帝的時候就把朱標當作未來的繼承人,倘若朱標不英年早逝的話,明朝第二位皇帝必定是朱標。朱標的性格和朱元璋性格不同,朱標在其師傅宋濂的教導熏陶下采用以仁義而治國,加上朱標的威望,朱棣是斷然不敢反朱標的。
朱標不死的話其威望完全可以壓制眾多開國功臣,也能壓制各位藩王,也就沒有后來的朱允炆因為削藩而發(fā)生靖難之役。歷史沒有如果,如果也改變不了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根據(jù)已經(jīng)知道的歷史史實結(jié)合當時局勢來暢所欲言分析一番。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沒有篡位。那么朱標是不是會比朱棣做的更好呢?首先朱元璋的眾多子嗣之中,最像自己的莫過于朱棣,一樣的殺伐果斷,一樣的崇尚武力,而太子朱標則與他們二人相反,朱標以仁義治國。在朱元璋當皇帝之時就曾經(jīng)讓朱標監(jiān)國,朱標的表現(xiàn)在史書之上也是有目共睹的,朱元璋對朱標的治國之策也是非常滿意,也就說在治國方面朱棣是比不上太子朱標,朱標必定是以寬厚而治國。也許在我們的感覺之中,朱標做皇帝會比朱棣要好,可是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面對,朱標的性格屬于守成的君王,文治絕對要強于朱棣。
以我們的所了解的史實來看,倘若朱標不死稱帝的話,朱棣首先是不會反,其他藩王也是恪盡職守鎮(zhèn)守大明邊疆,朱元璋也不會大肆處死開國功臣。明朝這些開國功臣在我們印象之中好像跟貪官污吏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他們持功自傲,可他們都是當時的人才,對于朱標他們還是佩服之至,也不會造反朱標,反之朱標也能震懾群臣。朱標不死功臣不亡和藩王不亂,加上朱標仁義治國,有開國文臣輔佐必將當時的明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另外對于明朝的外敵來說,開國那些驍勇戰(zhàn)將加上朱棣這位藩王勢必也能保明朝疆土不失,也能有朱棣在位的一些成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太子朱標不英年早逝,朱棣不反也就沒有了后來的靖難之役,靖難之役其實對于當時的明朝來說也是損失巨大,不但是經(jīng)濟損失還有軍事?lián)p失,沒有靖難之役明朝實力只會更強,相對于朱棣做皇帝遇到的一些問題必然也是很好的解決。
統(tǒng)合以上個人認為,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沒有篡位。朱標是比朱棣做的更好,這個更好的并不是代表朱標比朱棣優(yōu)秀,朱棣和朱標都有各自之所長,只是朱標比朱棣擁有更多的資本,自然也就比朱棣要優(yōu)秀一些。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將嫡長子朱標冊立為太子,并對太子朱標寄予厚望。朱標也確實沒有辜負期望,具備成為優(yōu)秀帝王的潛質(zhì)。沒想到1392年,太子朱標在奉旨巡視西北地區(qū)歸來后染病去世。在太子朱標去世后,朱元璋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重新冊立儲君。傳統(tǒng)的繼承禮法,“立嫡不立庶,立長不立幼”深入中國人的思維中去,雖然這一繼承禮法有一定缺陷,但在實際中卻可以最大程度地明確繼承順序,避免家族內(nèi)部紛爭。所以,自周代以來,這一繼承制度得以較好地執(zhí)行貫徹。因此,朱元璋為體現(xiàn)復興漢家禮儀,也為了避免諸子紛爭不休,最終不出意料地選擇了由長房一系(朱標)繼承皇位,冊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而將其余健在的諸位成年皇子排除在外。
總體來看,朱允炆為人仁厚,講究以仁治天下,這也符合“大破大立”的原則,在經(jīng)歷了洪武皇帝苛政之后,反向而行之,一張一弛,可以更好地使帝國發(fā)展。正如《明史》所做的評價:
惠帝天資仁厚。踐阼之初,親賢好學,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銳意復古。嘗因病晏朝,尹昌隆進諫,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軍衛(wèi)單丁,減蘇、松重賦,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紀年復稱洪武,嗣是子孫臣庶以紀載為嫌,草野傳疑,不無訛謬。 但是,作為一個合格的帝王,光講究仁義是幼稚蒼白無力的,朱允炆為人仁厚的另一面就是性格優(yōu)柔寡斷,缺乏殺伐決斷的銳氣,講究仁義使得建文帝怕?lián)蠚⑹宓牧R名,不敢果斷處理。不但被燕王裝瘋賣傻騙過,還把作為人質(zhì)留在南京的燕王兒子放回北京,使得燕王沒有后顧之憂,并有時間整備軍力,建文帝錯失良機。
此外,建文帝識人不明,用人不當,對不堪大用的文臣武將不能堅決處理。雖然老將耿炳文在山東戰(zhàn)場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也遏制了燕王攻勢,時間拖延下去對朝廷有利,但此時建文帝屢出昏招,由草包李景隆代替出戰(zhàn),此人葬送了朝廷五十萬大軍,逃回南京后,建文帝并沒有嚴厲處理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反而偷開城門獻降,把建文帝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朱允炆不是一個好的統(tǒng)治者,他做事心慈手軟,沒有統(tǒng)治者該有的狠辣;他的軍事智囊團欠缺,敵我實力分析不透徹,處事不穩(wěn);他輕松登基稱帝,沒有政治手腕,也不懂人心,更不善于抓住時機。這些都成為他失敗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79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太監(jiān)娶妻是怎么回事,太監(jiān)也能娶老···
下一篇: 朱允炆登基后,有哪些為政舉措與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