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愛新覺羅·胤禵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的布爾哈蘇行宮,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之后眾多阿哥開始了對于皇位的覬覦,在這些阿哥們組成的勢力團體中以“四爺黨”和“八爺黨”實力最強,前者以康熙帝第四子胤禛為首,以皇十三子胤祥及四川巡撫年羹堯為羽翼,韜光養(yǎng)晦以謀奪嫡位,后者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等為羽翼,串連朝中大臣以爭奪嫡位,雖然八阿哥胤禩得到不少朝廷重臣如:武英殿大學士馬齊、國舅佟國維、領侍衛(wèi)內大臣阿靈阿等人的全力支持,但事情的結局卻出人意料,康熙帝以胤禩“結黨營私,圖謀不軌”為名將其大加斥責,并罷馬齊、佟國維官職,復立胤礽為皇太子,這場奪嫡之爭雖然表面上看來已經結局。但實際上卻是暗潮涌動,尤其是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兩個一母所生的兄弟,也在此事件后徹底反目,這也間接的預示了胤禵之后的凄涼結局。
愛新覺羅·胤禵,康熙帝第十四子,雍正帝同母弟,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滴醵吣?1688年)正月出生,自幼聰慧,才德雙全,為康熙帝所厚愛,從少年時代起,就頻繁地扈從其父出巡,日常生活中,也往往被給予一些特殊優(yōu)待。比如說部分皇子蒙父皇恩準,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權,由大內供給其一家的食用物品。這種做法通常是以一年為限,期滿后由父皇決定是否沿續(xù),而沿續(xù)時間愈長,愈能體現出父皇的厚愛,諸皇子中時間最長的則是胤禵。胤禵個性爽直,重情重義,他從小和才華橫溢、為人謙和的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而與自己的同母兄長、被稱為“冷王”的皇四子胤禛卻是關系一般。隨著康熙帝諸子的漸漸成年,康熙帝也開始將一些事權交給這些皇子們處置,于是,諸皇子紛紛借手中權勢之變串連大臣、結黨營私。康熙四十七年冬,失去父親寵愛的皇太子胤礽被廢,嫡位的空虛讓已經成年的阿哥位蠢蠢欲動。胤禵不出意料的加入了“八爺黨”(以皇八子胤禩為首)中,并成為其骨干成員,與自己的親哥哥胤禛成為了政敵。
但事情的結局卻是出乎意料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之名將他大加斥責,而胤禵此時卻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愿保之!”這樣的舉動非但沒有令康熙帝不悅,反而還令康熙帝感覺到他對兄弟的有情有義,并對胤禵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品質,有了進一步認識,因此之后更加寵愛他??滴跷迨吣?1718年)春,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請求清朝中央發(fā)兵救援。十月,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統(tǒng)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封大將軍王,并以天子親征的規(guī)格出征,“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
胤禵出征之時,康熙帝曾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說:“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系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巨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由此可見,胤禵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在之后的三年中,胤禵率軍將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徹底平定,胤禵也因此威名遠震。正當他將要揮師青海之時,傳來了康熙帝駕崩的消息。他的同母哥哥胤禛即位,是為雍正皇帝。雍正帝在即位的第二天就命貝子延信馳驛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并領其軍,領胤禵即刻回京。
經此一舉,胤禵當然十分悲憤,他抵京后,在景山壽皇殿拜謁乃父靈柩時,見到雍正帝,不肯下跪,厲聲咆哮于殿上。隨后胤禵被授于郡王虛銜,軟禁于景陵讀書,命馬蘭峪總兵范時繹監(jiān)視他的行動。雍正三年(1725年)冬,雍正帝展開了對當年參與儲位爭奪的兄弟的徹底打擊,允禵被革去王爵,后又革去允禵固山貝子,諭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壽皇殿內。在此之后的十年中,允禵都在禁所之中度過,但允禵生性爽直豁達,并沒有因此自怨自艾。直到乾隆帝即位后,允禵才被放出,封為奉恩輔國公,后封多羅貝勒,乾隆十三年(1749年)晉為多羅恂郡王,乾隆二十年卒,時年六十七歲。他死后,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謚“勤”。
歷史上十三阿哥胤祥確實被囚禁,也是因為廢太子事件??滴跛氖叩娇滴跛氖四瓯挥慕艘欢螘r間,并沒有十年那么長的時間。
而且雍正繼位后,因胤祥對雍正朝的治績助力甚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歷6月18日)去世,時年45歲。配享太廟,上謚號為“賢”,另賜有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于謚前。
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擴展資料:
九王奪嫡,四阿哥胤禛歷經千難萬險,最終取得了勝利。雍正的勝利,其實要感謝一個人,就是他的十三弟胤祥。
胤祥是雍正最鐵桿的兄弟,兄友弟恭,相親相愛,這在滿清一朝是十分罕見,被雍正特批使用“胤”字的胤祥,成為清代唯一不用避諱的例子,由此可見雍正對其感情之深。
老四胤禛登基之前,這時候胤祥對四哥是真心折服,特別是太子被廢,連累胤祥也跟著被幽禁,這時候他心里已經覺得四哥胤禛比老二更適合做太子了,他甚至直言相勸胤禛爭做太子。
胤祥在康熙一朝可謂經歷了大起大落,有過輝煌,更有過落寞。康熙前期胤祥得到了開闊眼界的機會,在康熙后期胤祥更是在長期的壓抑當中磨礪了自己的性情,胤祥在康熙朝受到挫折抑制后,對政治權力的殘酷有所認識。
因此,胤祥在康熙朝雖然處境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卻為日后在雍正朝的有所作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愛新覺羅·胤祥
大多數都被削爵囚禁,甚至最后死亡。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九子奪嫡死因如下:
身為皇太子的二皇子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終是按奈不住,蠢蠢欲動,最終令康熙感到不滿,多次被廢。胤礽本就是二皇子,被立為太子也是因為康熙感到對他母親的虧欠,不過他自己也確實有才能。
但是他在夜晚時候窺視康熙的營帳,加上以前康熙就對他有所不滿,就以“弒逆”的罪名將他廢黜。一年后復立太子,但是不久再次被廢,之后便永不立他了。
身為皇長子的胤褆,也是很有才能。曾隨康熙出戰(zhàn)葛爾丹,立下很多戰(zhàn)功,也是很受康熙喜愛,只是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庶妃,地位不高,所以他身為皇長子卻也沒能成為太子的人選。在太子被廢黜之后,他則是很慶幸,還讓康熙殺死皇太子胤礽,這讓康熙一下就變得反感他。
后來皇三子胤祉告發(fā)他用人偶詛咒皇太子,康熙更是生氣,罵他“亂臣賊子”,就把他囚禁了起來,直到他死。
皇三子胤祉其本身并沒有參與皇位之爭,他與太子交好,后來在雍正年間被削爵,并囚禁到宗人府,直到死。
皇四子胤禛是一個工于心計的人。在第一次太子被廢黜后,他明白康熙的心思,也就沒有參加爭奪,反而在支持復立太子的同時,與皇八子 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系。后來爭奪皇位的時候左右逢源,讓政敵都沒太在意他,同時他也培養(yǎng)了自己的勢力,有年羹堯和隆科多兩股勢力,都在后來的關鍵時刻派上用場。
皇八子 胤禩,在當時太子第一次被廢止后,讓大臣在除了皇長子之外的皇子中推舉,大臣都推薦他,這讓康熙有點意外,也感到厭煩,后來復立太子。太子在此被廢黜后再次參與奪嫡,但最后因為斃鷹事件,徹底沒有了機會,康熙更要是與他斷絕父子關系。雍正年間被削王圈禁。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三人本身并沒有參與奪嫡,老九和老十一開始是支持八皇子的八爺黨,后來 胤禩奪嫡徹底沒有希望后,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十三子胤祥是跟四皇子胤禛關系交好,支持胤禛爭奪皇位。后來九子、十子跟八子一樣被圈禁,胤祥成為了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
皇十四子胤禵本是胤禛的同母兄弟,但在奪嫡失敗后被囚禁半生。
大多數都被削爵囚禁,甚至最后死亡。
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九子奪嫡死因如下:
身為皇太子的二皇子胤礽,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終是按奈不住,蠢蠢欲動,最終令康熙感到不滿,多次被廢。胤礽本就是二皇子,被立為太子也是因為康熙感到對他母親的虧欠,不過他自己也確實有才能。
但是他在夜晚時候窺視康熙的營帳,加上以前康熙就對他有所不滿,就以“弒逆”的罪名將他廢黜。一年后復立太子,但是不久再次被廢,之后便永不立他了。
身為皇長子的胤褆,也是很有才能。曾隨康熙出戰(zhàn)葛爾丹,立下很多戰(zhàn)功,也是很受康熙喜愛,只是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庶妃,地位不高,所以他身為皇長子卻也沒能成為太子的人選。在太子被廢黜之后,他則是很慶幸,還讓康熙殺死皇太子胤礽,這讓康熙一下就變得反感他。
后來皇三子胤祉告發(fā)他用人偶詛咒皇太子,康熙更是生氣,罵他“亂臣賊子”,就把他囚禁了起來,直到他死。
皇三子胤祉其本身并沒有參與皇位之爭,他與太子交好,后來在雍正年間被削爵,并囚禁到宗人府,直到死。
皇四子胤禛是一個工于心計的人。在第一次太子被廢黜后,他明白康熙的心思,也就沒有參加爭奪,反而在支持復立太子的同時,與皇八子 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系。后來爭奪皇位的時候左右逢源,讓政敵都沒太在意他,同時他也培養(yǎng)了自己的勢力,有年羹堯和隆科多兩股勢力,都在后來的關鍵時刻派上用場。
皇八子 胤禩,在當時太子第一次被廢止后,讓大臣在除了皇長子之外的皇子中推舉,大臣都推薦他,這讓康熙有點意外,也感到厭煩,后來復立太子。太子在此被廢黜后再次參與奪嫡,但最后因為斃鷹事件,徹底沒有了機會,康熙更要是與他斷絕父子關系。雍正年間被削王圈禁。
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皇十三子胤祥,三人本身并沒有參與奪嫡,老九和老十一開始是支持八皇子的八爺黨,后來 胤禩奪嫡徹底沒有希望后,支持皇十四子胤禵。十三子胤祥是跟四皇子胤禛關系交好,支持胤禛爭奪皇位。后來九子、十子跟八子一樣被圈禁,胤祥成為了清朝的第九位鐵帽子王。
皇十四子胤禵本是胤禛的同母兄弟,但在奪嫡失敗后被囚禁半生。
姓名:愛新覺羅·胤禵(亦名胤禎,雍正朝改允禵)
出生: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
卒年: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終年:六十八歲
封號:恂郡王,謚曰“勤”
陵寢:薊縣黃花山恂勤郡王陵(與其子弘明合葬)
父親:圣祖康熙
母親:烏雅氏(孝恭仁皇后)
配偶:完顏氏
子女:四子
最得意:受封大將軍王西征
最失意:后半生多年的幽禁生活
最痛心:奪嫡失敗
最擅長:用兵如神,軍姓名:愛新覺羅·胤禵(亦名胤禎,雍正朝改允禵)
出生: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
卒年: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
終年:六十八歲
封號:恂郡王,謚曰“勤”
陵寢:薊縣黃花山恂勤郡王陵(與其子弘明合葬)
父親:圣祖康熙
母親:烏雅氏(孝恭仁皇后)
配偶:完顏氏
子女:四子
最得意:受封大將軍王西征
最失意:后半生多年的幽禁生活
最痛心:奪嫡失敗
最擅長:用兵如神,軍事謀略
嫡福晉完顏氏 侍郎羅察之女
側福晉舒舒覺羅氏 員外郎明德之女
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 典衛(wèi)西泰之女
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 二等護衛(wèi)石保之女
妾吳氏 常有之女。
子四人女七人。
第一子已革多羅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時生,母側福晉舒舒覺羅氏,員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時卒,年三十七歲。
第一女,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正月二十七日酉時生,母為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石保之女;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卒,年二歲。
第二子多羅恭勤弘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四月初三日寅時生,母嫡福晉完顏氏,侍郎羅察之女;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初六日申溘逝,年六十三歲。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月二十日巳時生,母為側福晉舒舒覺羅氏明德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七月,嫁喀爾沁貝子僧袞扎普;郡主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二日卒,年二十五歲。
第三女縣君,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卯時生,母為側福晉舒舒覺羅氏明德之女,與第二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十月,嫁那穆都魯氏哈祿;縣君乾隆二十六年庚辰五月初八日酉時卒,年五十六歲。
第四女縣主,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時生,母為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石保之女,與第一女同母;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嫁敖漢博爾濟吉特氏四等臺吉德綬;縣主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正月二十五日午時卒,年六十八歲。
第五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十一日未時生,母為側福晉舒舒覺羅氏明德之女,與第三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九月,嫁厄魯特多羅郡王色卜騰旺布;郡主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八月二十二日未時卒,年七十歲。
第三子散秩大臣弘映,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一月十九日戌時生,母側福晉伊爾根覺羅氏,二等護衛(wèi)石保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七月二十日酉時卒,年六十五歲。
第四子都統(tǒng)、散秩大臣弘暄,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初八日未時生,母嫡福晉完顏氏,侍郎羅察之女;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時卒,年五十二歲。
第六女,乾隆二年丁巳正月二十三日酉時生,母為媵妾吳氏常有之女;女乾隆六年辛酉八月十二日亥時卒,年五歲。
第七女縣主,乾隆十八年癸酉十月初五日子時生,母為庶福晉伊爾根覺羅氏西泰之女;選婿鈕鈷祿氏額爾登額,未婚;婿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一月卒,縣主守節(jié),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二月二十二日寅時卒,年二十四歲
1688-1755:康熙第十四子,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所生,與雍正為同母兄弟。原名為胤禎。雍正帝即位后,因“胤禎”與“胤禛”同音,遂改名為:胤禵,即“允禵”。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貝子。從五十年起,凡幸塞外皆隨從。五十七年十月,拜命為撫遠大將軍,統(tǒng)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喇布坦。十二月,于太和殿頒授大將軍印,遵親王例用黃旗。五十八年(1719)四月(即起程前夕),疏劾吏部侍郎色爾圖及都統(tǒng)胡錫圖,藉以振軍威、壯聲色。翌年正月,由西寧移軍穆魯斯烏蘇,遺平逆將軍延信率師入西藏,令宗查布防守西寧,訥爾素防古木。當時,更立新胡必爾汗,遣兵送之入藏。不久,延信于卜克河等地大敗準噶爾之策零敦多卜。六十年五月,率師駐甘州,進駐吐魯番。十月,應召來京,面授方略,翌年三月還軍。雍正即位,行文西路大軍,解除兵權,馳驛來京,參加其父葬禮。至京,命留景陵守祭。雍正元年(1723),以安慰皇妣皇太后,特封郡王。雍正諭道:“允禵無知狂悖,氣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今又恐其不能改,不及恩施,特進為郡王,慰我皇妣皇太后之心?!比耆?,以其的撫遠大將軍任內,所謂“苦累兵丁、侵擾地方、糜費軍帑”等等莫須有的罪名,降為貝子,繼而又禁錮于壽皇殿。乾隆即位,始獲寬釋。乾隆二年(1737),封輔國公。十二年,封貝勒。十三年,晉恂郡王。死后,謚“勤”。
康熙61年11月
諭總理事務王大臣等:
西路軍務,大將軍職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勢難暫離。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來,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將軍王,令與弘曙二人馳驛來京。軍前事務甚屬緊要,公延信著馳驛速赴甘州管理大將軍印務。
拜行文總督年羹堯,于西路軍務糧餉及地方諸事,俱同延信管理。年羹堯或駐肅州或至甘州辦利軍務,或至西安辦理總督事務,令其酌量奏聞。至現在軍前大臣等職名,一并繕寫進呈,爾等會議具奏。
尋議諭旨甚屬周祥,應速行文大將軍王將印敕暫交平郡王訥爾素署理。即與弘曙來京。副督統(tǒng)阿林保著隨弘曙來京。
PS:雍正辦事的條理還真清楚明晰。十四阿哥幾十萬大軍,瞬間就被雍正接手。他只能只身回京奔喪。整個諭旨分差不多分三步:(一)詔命十四阿哥回京奔喪,軍務由延信接管。(二)令年羹堯會延信一起管理西邊軍務。(三)令十四阿哥把大將軍印移交平郡王訥爾素。允禵就這樣成了孤家寡人。后來雍正對付年羹堯,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吧。
雍正奪嫡”案與胤禵
胤禵(1688-1767年)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為德妃烏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宮中爭奪皇位的斗爭中,這親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雍正帝登極后將胤禵幽禁起來,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恢復了自由。
"世宗奪嫡"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登上金鑾寶座的,歷來眾說紛紜。一說康熙帝本意傳位于第十四子(胤禵),臨終前寫下"傳位十四子"的遺囑置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狡詐的胤禛(雍正帝)設法得到遺囑,在"十"字上加上一橫一勾,變成"傳位于四子";一說康熙帝病重時,皇四子胤禛用一碗人參湯將父皇毒死,然后才奪得了皇位;也有的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皇孫弘歷(乾隆帝),因而把皇位傳給弘歷之父胤禛,以望相承。種種說法,似乎各有道理,但實際上前兩種說法各有各的漏洞,只有第三種說法能得到史家的認可。
胤禵比雍正皇帝小十歲,兩人雖系一母所生,感情并不深厚。允題與皇八子胤禵卻很說得來,稱得上情投意合。當康熙四十七年胤禵因奪嫡而被鎖拿時,胤禵拼命保允禩,并說:"八阿哥無此心。"當時把康熙帝氣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當場殺死胤禵。后來允禩受到幽禁至死的處置,胤禵卻逐漸在政治活動中嶄露頭角??滴跷迨觌S父皇出巡塞外,時年二十三歲;五十七年十月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氣派。
雍正帝在軍事上不如胤禵有作為,當廢了皇太子胤礽以及奪嫡的弟兄均失敗后,他卻得到康熙帝的賞識。在代替康熙帝處理政務或祭祀大典等活動中,都比其他皇子的機會多。康熙帝病危時,他正代皇上在南郊行大祀禮,每曰都派護衛(wèi)至暢春園請安。第五天康熙帝將他召回寢宮,命鎮(zhèn)國公吳爾占代行祭天,臨終前正式宣布皇四子繼皇帝位。
康熙帝病故時,胤禵正出征西藏,轉戰(zhàn)邊陲,屢建戰(zhàn)功。雍正帝即位,諭總理大臣;"西路軍務大將軍職務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來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將軍王,馳驛來京。"胤禵應召回京,對胤禛稱帝很不服氣,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禮。雍正帝對這位享有眾望、統(tǒng)帥大軍的弟弟無可奈何,只好采取攏絡手段,命胤禵留景陵侍大祭,實際上是奪了胤禵的兵權。雍正元年五月,雍正皇帝封胤禵為郡王,胤禵仍不服氣。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劾胤禵任大將軍時任意妄為等罪名,請降授鎮(zhèn)國公。雍正帝胤禵降為固山貝子,發(fā)落到馬蘭峪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胤禵在馬蘭峪也一直不屈服于雍正。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諸王大臣又劾請將胤禵正國法;雍正雖然沒親手殺死這位同胞兄弟,卻從馬蘭峪將胤禵撤回,以逐惑眾聽等種種罪名,將胤禵禁錮在景山壽皇殿,直至雍正帝死后才獲得自由。乾隆帝不僅釋放了親叔叔胤禵,還將他晉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胤禵薨,時年六十八歲,葬黃花山。其第二子多羅貝勒弘明也隨葬在他墓旁。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8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