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即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共二十二年,年號“永樂”。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他在位時,改善政治制度,發(fā)展經(jīng)濟,開拓疆域,派鄭和下西洋,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締造永樂盛世。1424年駕崩,廟號太宗(謚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后明世宗改上廟號為成祖(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人物生平
宮廷生活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應天府(今江蘇省南京市),五月,陳友諒兵寇池州,不久又傳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省當涂縣 [17] )的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作戰(zhàn)。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歷年底,朱元璋將在下一年稱帝,十二月二十四日,祭告太廟,為自己渡江后生的七個兒子逐一命名,第四子命名為“棣” ,此時朱棣已經(jīng)七周歲,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元璋不僅為兒子命名,還制定了后世子孫取名的規(guī)則,每一支擬定了二十字輩分,朱棣一支的字輩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同年,七歲的朱棣與眾兄弟受到了嚴格的軍事訓練,朱元璋認為七個兒子“宜習勞”,命令朱棣與兄弟們都穿著麻鞋,裹上纏腿,像士兵那樣到城外遠足,十分之七的路騎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時還要在演武場上練習武備。 由于朱元璋十分重視文教,朱棣與兄弟們幼年入學,接受了大儒教導的正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教育 ,早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就在宮中的白虎殿為諸子安排了專門的讀書場所,登基稱帝后,太子與諸皇子讀書的地方改為文樓,直到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宮中建成“大本堂”,廣集藏書、延請名儒,朱棣等皇子和勛貴子弟便開始在其中讀書學習。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冊封諸皇子為王,封十歲的朱棣為燕王,又設立大宗正院,即后來的宗人府,掌皇族內部事宜。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有一條重要原因就是主弱臣強,皇帝不得藩屏之助。因此,分封諸王便是要讓藩王拱衛(wèi)皇帝,以維護朱家皇朝的統(tǒng)治。
洪武六年(1373年)三月,朱元璋頒布《昭鑒錄》,四月,頒布《祖訓錄》給朱棣等藩王,令他們抄寫在王宮正殿和內宮的東壁,書中搜集了古代藩王的優(yōu)劣事跡,以對皇子們進行宗法教育。朱棣在宮廷中要遵守繁瑣的禮儀制度,經(jīng)常要參加各種朝見和祭儀。
洪武九年(1376年),十六歲的朱棣與魏國公徐達長女徐氏(即明成祖仁孝皇后)成婚。朱元璋以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即將前往封地,便派遣朱棣和秦、晉二王前往“中都”鳳陽,觀摩祖宗肇基之地,使他們了解明朝的基業(yè)由何而興。 自此之后,朱棣先后三次被派往鳳陽常駐,在練兵演武的同時,還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史載朱棣在鳳陽時“民間細事,無不究知”,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朱棣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
就藩北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每位親王擁有被稱作“護衛(wèi)”的少量軍隊,少的三千人,多的一萬五千人。名義上,親王不得干預地方事務。但是在緊急情況下,親王可調遣王國所在地的鎮(zhèn)守兵。每有軍事行動,諸王都要帶領護衛(wèi)隨軍出征,那些在疆場上叱咤風云的將帥,雖身為大將軍,有時也要受到親王的節(jié)制。
朱元璋篤信佛教,諸王初封時,都要為他們選一名僧人加以輔佐。有一位僧人法名道衍(朱棣賜名姚廣孝 ),是一位頗有謀略與學識的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道衍隨朱棣北上燕邸,后來與他交往密切,十分投緣,還向朱棣推薦了一位術士,名叫袁珙。這兩人都成了朱棣的謀士。朱棣還設法結納地方文武官員,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正月,朱元璋改大宗正院為宗人府,命朱棣擔任右宗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大將軍,率列侯趙庸、曹興、王弼、孫恪等赴北平,訓練軍馬,聽燕王節(jié)制,以出征漠北。山西的軍隊歸晉王節(jié)制。燕王率傅友德等出古北口,偵知北元太尉乃兒不花等駐牧迤都,遂麾師前進。這時適逢大雪,諸將欲待雪止再進軍。朱棣卻認為天降大雪,敵軍必然意料不到明軍將至,應當乘雪速進。大軍進抵迤都,與元軍僅隔一沙磧,竟未被發(fā)覺。雖以重兵壓境,朱棣仍欲智取。派部將觀童前往敵營勸降。觀童與乃兒不花是舊識,正在勸降時,明軍已大敗元軍,乃兒不花想乘馬逃走,觀童告訴他這是燕王的軍隊,不必害怕,邀請乃兒不花一同到明軍營帳中請降,果然被設酒款待,乃兒不花深受感動,便帶領部落和馬駝牛羊,一起歸降了明軍。捷報傳到京師,朱元璋高興地說:“肅清沙漠者,燕王也!”自后,朱棣威名大振,更受倚重,屢次被朱元璋授命參與北方軍事,節(jié)制士馬。
諸王之中,以晉王、燕王最被倚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命朱棣率潁國公傅友德出征,收捕番將阿失里等人。 [146]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三月,朱元璋命晉王節(jié)制山西、燕王節(jié)制北平各衛(wèi)將士,凡軍中事務,都要啟奏朝廷和晉王、燕王。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朱棣率軍北征至徹徹兒山,擒敵將孛林帖木兒等數(shù)十人,又追擊至兀良哈禿城,遇敵哈剌兀,打敗敵軍凱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晉王死后,朱元璋命朱棣節(jié)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wèi)兵馬,令他總率諸王防備邊患。
繼統(tǒng)紛爭
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引起諸王,特別是秦、晉、燕王的不滿。他們之間早已開始了明爭暗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棣招降乃兒不花后,晉王忌憚朱棣的功勞,到太子朱標處發(fā)告朱棣不聽自己的約束“勞師冒險”,使朱標將此事匯報給朱元璋。朱棣入朝,晉王又言語冒犯朱棣,還派人在燕王府內監(jiān)視,搜求朱棣的“國中細故”, 燕王每入朝,太子“數(shù)以語見侵”等等,其間劍拔弩張之勢十分明顯。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接受學士劉三吾的建議,立皇孫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秦王去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前夕,晉王去世,朱棣成為了諸王中最年長者。這時朱棣的羽翼已經(jīng)豐滿,不但有久征慣戰(zhàn)的護衛(wèi)軍,權限上也早已超出了“列爵不臨民”的規(guī)定。
晉王死后一個多月,朱元璋曾給朱棣一道敕諭:“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爾其統(tǒng)率諸王,相機度勢,防邊乂民,以答天心,以副朕意?!?無疑,這時朱元璋已把朱棣看作維護朱家皇朝的一個支柱,對他寄予很大希望。然而,朱元璋畢竟精明過人,他也慮及燕王及諸王權勢過大,對繼任皇帝構成威脅,所以,朱元璋臨死時下遺詔:“諸王臨國,毋得至京。王國所在文武吏士,聽朝廷節(jié)制”,正顯示出他的這一憂慮。
舉兵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遺詔諸王在封國,不得到京師奔喪。燕王朱棣自北平去南京,因朱允炆詔令而停止。朱允炆用齊泰、黃子澄之議削藩,不到一年時間,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先后被廢。朱棣則在加緊活動。他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wèi)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表面上,朱棣藏起鋒芒,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他還利用燕府崇深之便,趕制軍器。
接著,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市),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并調檢燕府護衛(wèi)軍士,加強對燕王防范措施。
朱棣的佯狂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為了在大軍到來之前做好準備,他命令親信護衛(wèi)指揮張玉、朱能率將士八百人入衛(wèi)王城。這時,北平都指揮使謝貴已經(jīng)接到朝廷的命令,帶領在城的七衛(wèi)軍隊和屯田軍士包圍了王城,并用本柵截斷了端禮門等的通道。朝廷削奪朱棣王號和逮捕燕府官屬的詔書也在這時到達北平。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fā)兵逮燕府官屬,并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以裝瘋麻痹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并命燕府護衛(wèi)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jù)北平。后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革除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他諭令將士,同時上書朝廷,聲稱根據(jù)《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之惡?!睆拇吮汩_始了一場歷時四年之久的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役”。
四載干戈
戰(zhàn)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zhàn)者甚多。朱棣先后下居庸關、懷來,捕獲南軍將領宋忠。趁勢攻下遵化,永平投降。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為大將軍,率師30萬伐朱棣。大軍到達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9千人全部戰(zhàn)死。 [30] 復戰(zhàn)于真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勛戚李景隆代耿炳文。九月,江陰侯吳高帶領遼東兵馬圍困永平。李景隆合兵五十萬,進軍至河間扎營。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zhí)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wèi)騎兵(相當于雇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zhàn)斗力極強),兵力驟增。 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zhèn)守,用冰凍住城墻,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后,于鄭村壩大破李景隆軍。李景隆退軍德州。朱棣趁機攻打蔚州、大同,引李景隆派兵救援、勞師無功。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雙方又戰(zhàn)于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zhàn)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 九月,朝廷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zhàn)于東昌(今山東省聊城市),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zhàn)死。
建文三年(1401年),建文帝恢復齊、黃官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在滹沱河打敗盛庸,再在藁城打敗吳杰等。 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他們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于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后又為朝廷兵所據(jù)。
建文三年(1401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zhàn)略。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朱棣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大軍。五月克泗州、盱眙, 兵指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zhèn)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80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晚清最不幸的皇后,最后什么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