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砻鞔实壑炱铈?zhèn)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對百科小編一起看一看。明英宗朱祁鎮(zhèn)真的是昏君嗎?
明英宗朱祁鎮(zhèn)是明代第六位皇帝,一位讓大多數(shù)明粉棄之以鼻的明代君主。在明粉心目中,這是一個讓明代由盛轉(zhuǎn)衰的無能皇帝;在大多數(shù)明史愛好者的觀念里,這是一個在土木堡斷送明代精銳的“叫門天子”,更是被眾多網(wǎng)友戲稱為“大明戰(zhàn)神”。得益于《大明風華》的熱播,明英宗年少昏庸,寵幸奸佞,剛愎自用,愚昧無知的形象深入觀影者,貌似如此昏庸窩囊的皇帝準是昏君沒跑了。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一期,小編就來說一說明英宗朱祁鎮(zhèn)到底是不是昏君!
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zhèn)繼承皇位,次年改元“正統(tǒng)”。縱觀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一生,最為人詬病和唾罵的莫過于:麓川之役、王振專權、土木堡之變、以及殺于謙。首先要說一點,以上四件事這里小編并沒有洗白的意思,但是要說一說其背景和因果。就麓川之役、王振專權、土木堡之變這三點來說,既有宣宗時期的歷史遺留問題,也存在英宗時期的人為因素,以及事件發(fā)生前后的連鎖反應。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小編說過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明代的邊防和軍事上轉(zhuǎn)攻為守,分別在北方和南方放棄了大量的國土和重鎮(zhèn),放任蒙古瓦剌發(fā)展壯大;內(nèi)政上開啟內(nèi)宦參政的先例,埋下宦官專權的隱患。而正是宣宗挖的這兩個坑,造成了英宗時期眾多的負面連鎖反應。
首先說正統(tǒng)初年的麓川之役,南方麓川地區(qū)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叛亂,明代發(fā)兵征討,歷時數(shù)年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卻以盟約形式結束。但這個鍋讓明英宗并不合適,因為這一時期主少國疑,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及“三楊內(nèi)閣”把持,可以說麓川之役是太皇太后張氏及“三楊內(nèi)閣”的主導下爆發(fā)的。而究其爆發(fā)的根源,更多是宣宗時期對南方領土放棄所造成的。
其次的王振專權,在寵幸宦官王振上英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宦官專權的苗頭其實在宣宗時期便已顯露頭角。為了減輕批閱奏折的壓力,加快辦事效率,明宣宗朱瞻基設“內(nèi)書堂”讓宦官們讀書識字,并讓宦官代為批閱奏折,參與政事,間接為宦官濫用權力、實行專權開辟了道路。王振在入宮之前便已經(jīng)識字,加之其善于洞察人意,機敏“狡黠”,入宮后便受到了宣宗的喜愛,任命其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朱祁鎮(zhèn),在朱祁鎮(zhèn)親政后,讓其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同樣的,錯是英宗,禍根在宣宗時期便已埋下。
再者就是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英宗確實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是鍋不能讓英宗一個人背,早在宣宗時期明代便大量放棄關外的土地及重鎮(zhèn),并且明宣宗對北方蒙古勢力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整個宣德年間瓦剌實力迅速恢復,并且逐步擊敗、歸并了韃靼部與兀良哈部。可以說,瓦剌部經(jīng)歷仁宣十年、正統(tǒng)前十年的發(fā)展,實力已經(jīng)非常強悍,領土從西北甘肅一帶一直到遼東地區(qū),其中還包含宣宗所放棄的關外大片土地。反觀明代,能打仗的將領少之又少,衛(wèi)所制度漏洞百出,加之麓川之役、三次北征對國力的損耗,大軍戰(zhàn)斗力下滑嚴重,而此時明代的九邊防御體系還未形成,北方的瓦剌部直接威脅著京師的安全。等到也先率領整個蒙古勢力南下的時候,明代從遼東到甘肅都受到了突襲,此時明軍的主力都不在京師周圍,明英宗只能倉皇組織一些大軍應戰(zhàn),加之英宗年紀輕、能力局限,又有王振的作亂,戰(zhàn)敗似乎就是個必然結果。但這戰(zhàn)敗的鍋,絕對要明宣宗朱瞻基跟他一起背。
最后就是殺于謙,明英宗奪門復辟后,便將于謙抓入大牢,不久將其處死。關于于謙的死,包含了石亨的報復和英宗復辟的必然性,先說石亨的報復,于謙在朝堂之上指責石亨顧及私情,讓石亨懷恨在心,想搞垮于謙,所以于謙被抓后,石亨便鼓動英宗將其處死。再者于謙帶領明軍取得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威望盛極一時,在兵部于謙集中了調(diào)兵權和指揮權,讓朱祁鎮(zhèn)非常忌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英宗奪門復辟的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作為千古忠臣,及民族英雄,確實死得冤枉,明英宗深知于謙的忠誠與能力,對于處死于謙,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也非常糾結,但如果不殺于謙,其“奪門之變”的正統(tǒng)性、合法性就會蕩然無存,所以只要英宗復辟成功,殺于謙就是個必然結果。
那么,明知是忠臣卻非要殺,明英宗到底昏不昏呢?
小編個人覺得,不昏!
英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宮廷教育,本性不壞,只是貿(mào)然出征淪為階下囚。土木堡之變前的英宗勵精圖治、很有進取心,由于“仁宣”的不勤遠略,導致英宗繼位的時候,大明王朝已經(jīng)危機四伏:南邊麓川常年侵擾邊境,北邊瓦剌如日中天,邊防一度頹廢。朱祁鎮(zhèn)繼位之后,整頓軍務,派遣將領戍邊,并且三次北征伐。加強邊防,建重要的戰(zhàn)略基地騰沖石城,使其成為后世明代在西南極邊的力量投射中心。設立波羅河衛(wèi)與忽魯木衛(wèi),鞏固明代東北的統(tǒng)治力。
不過,也許正是命運多舛,被囚、被禁的經(jīng)歷也使得英宗對命運多有敬畏,對人命多有尊重,對世事也多幾分理解。復位之后的他勤于政事,任用李賢、王翱等賢臣,并先后平定“石曹之亂”,釋放被朱棣囚禁的建文帝幼子朱文圭,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并下旨停止嬪妃的殉葬制度,這些好事都頗得史家贊賞,《明史》稱贊:“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其實從朱祁鎮(zhèn)的廟號就可以看出后世絕不認為他是一個昏君,在《謚法》中:“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說白了“英”代表著出類拔萃、聰明智慧,屬于美謚。我們的偉人也曾說過:“明代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識字的兩個皇帝搞得比較好,明武宗、明英宗還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盡做壞事。”
總的來說,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一生有功有過,文治武功可圈可點,有不足之處,也有閃光點?!睹魇酚⒆诒炯o》對英宗評價更多的是賦予肯定,“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英宗承仁、宣之業(yè),海內(nèi)富庶,朝野清晏”,明英宗前后在位24年,在仁宣之治的基礎上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朱祁鎮(zhèn)不是什么明君圣主,這沒什么問題;但要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昏君,比較冤枉。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庸君而已。
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那么朱祁鎮(zhèn)到底符不符合這個標準呢?
朱祁鎮(zhèn)一生其實污點不算多,就三個:用錯一人(王振),打錯一仗(土木之變),殺錯一臣(于謙)。
有關王振,其實鍋應該他爸背。因為是宣宗皇帝讓太監(jiān)學習文化的,還讓王振擔任太子的啟蒙老師。早年喪父的太子自然也就非常欣賞這個“大伴”,那么王振逐漸專權也就不足為奇了,畢竟你沒法要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對他從小到大最信任的老師有什么建設性的防備。
土木之變這個污點,確實沒得洗。二十多歲的朱祁鎮(zhèn)雖然信賴王振,但是這個罪責不僅是他一個人的,王振和文官集團都要負責。王振瞎指揮,文官們也集體失語,從而把這個國家推進了深淵。
其實就算殺錯于謙,也是朱祁鎮(zhèn)的無奈之舉。因為把他推上位子的石亨和徐有貞,對于謙實在是太不感冒。而他又確實是個沒主見的人,錯殺于謙的罪責自然也就扣在了他的頭上了。
然而除此以外,英宗實在是沒干什么傷天害理的事?!坝⒆诔腥省⑿畼I(yè),海內(nèi)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勛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后,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于上恭讓后謚,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這就是史官對他的評價。
在位二十四年,基本沒有什么不好的為政舉措,還釋放了建文帝的兒子,并廢除了皇帝死后宮女殉葬的陋習。這樣的皇帝,說他是昏君實在是太苛刻了。他只是一個性格柔弱又善良的過分了的皇帝,僅此而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8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