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狀元余復簡介,常學習至“筆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暈”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個時期
,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
,歷九帝
,享國152年
。南宋雖然外患深重,統(tǒng)治者偏安一隅
,但其經(jīng)濟上外貿(mào)高度發(fā)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fā)展
,理學成型確立正統(tǒng)地位
,并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
。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于余復的詳細介紹
,一起來看看吧!
余復,福建寧德古田一都三陽(今杉洋鎮(zhèn)杉洋村)人
,字子叔
。生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詳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庚戌科狀元
。余復為宋光宗朝第一位狀元,也是閩東狀元第一人
,人稱“余狀元”
。

人物生平
余復,字子叔
。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于古田縣一都三陽(今杉洋鎮(zhèn)杉洋村)教育世家
。余復祖父余丕
,應寧德縣城何姓人家之聘為塾師時
,攜年少兒子余孔惠前往。在塾館里
,孔惠與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讀
。仁娟見余家貧寒,常贈銀接濟
,并愛上孔惠
。后來,何家認為孔惠雖貧而有大志
,將仁娟嫁予余孔惠
。
何氏身懷六甲時
,其兄至杉洋探望,見胞妹家中拮據(jù)
,便攜返寧德
。何氏在娘家生下男嬰,這就是余復
。因此余復祖籍雖是杉洋
,卻生長于寧德。
余復七歲就學
,十四歲師事寧德名士張翰(乾道二年進士)
,得其指授,閉門苦讀
,常至“筆枯手成胝
,眼稀目生暈”。逐漸淹貫古今之學
,尤精于《周禮》
。余復舅舅以甥兒才華出眾,憐愛有加
,極力資助
。
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為余復籌資赴京應試
。余復啟程往臨安(今杭州)時
,余孔惠到寧德碼頭送行,為兒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隨只學儒
,常將筆硯代犁鋤
。汝今捧劍趨丹闕,我且安貧守舊廬
。酒酌十分休酩酊
,路行千里莫躊躇。來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后’)
,早寄平安及第書
。”
紹熙元年(1190)
,余復中庚戌科進士
。策試大廷時,光宗趙惇覽其所對
,議論國事見解精辟
,稱其“直而不訐”,擢為第一
。傳臚唱名時
,進士及第
、出身者共587人(從《宋史》載,《文獻通考》作557人)
。余復進士及第
,光宗皇帝召見,對策大廷
,見其言談直率
,且不攻擊別人之短,甚為滿意
,擢為第—
,并當場賜詩一首:“臨軒策士豈徒然,嗣守不基務得賢
。爾吐忠言攄素蘊
,我縻好爵副詳延。愛民憂國毋終怠
,厚澤深仁賴廣宣
。賜宴瓊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見詩篇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庇鄰透屑ぶ啵淳汀逗陀n登第詩》:“風虎云龍豈偶然
,信知盛世士多賢
。虞庠教育蒙深澤,漢殿咨詢愧首延
。釋褐遽沾瓊宴寵
,賜詩齊聽玉音宣。愛君憂國平生志
,敢負周王宴樂篇
。”
余復上殿時
,將赴試前父親的殷殷寄語
,贈詩勖勉向皇帝一一稟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謁祖后赴任
,授予洪州(治今南昌)軍節(jié)度僉判官職
。余復帶著御賜“狀元及第”匾及一道圣旨還鄉(xiāng)
。圣旨中載述余復所授官及對父母的誥封
。杉洋宗親為其撰賀辭:“喬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積;飛龍上第
,高名宣四海之傳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薄谤i翼風高,壯萬里扶搖之便;鰲頭浪暖
,居五百人變化之前
。”
北宋時期
,進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職
,到宋仁宗時,才有所重用
,但前三名者也只不過授予監(jiān)丞
、通判(知州副職)之類的小官。而余復先是被授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僉判
,不久改官
,授為宣義郎僉書鎮(zhèn)南軍節(jié)度判。八年后
,寧宗召余復入國史館任實錄兼檢討
,官至秘書省著作郎。余復在朝為官十五年
,在任時體恤民情
,興修農(nóng)田水利,修復名勝古跡
,政績優(yōu)異
,但官位不高,到慶元二年(1196)十一月
,才特授秘書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實錄院檢討官
。終于厭倦官場,于開禧元年(1205)退隱還鄉(xiāng)
。
途經(jīng)寧德十八都仙霞嶺時
,余復題詩(后人鐫于石壁)云:“二十年前過此間,旅囊羞澀筆頭慳
。時來山色與人好
,我亦詩腸似海寬。舊事消除身后夢
,新聲慚愧路旁官
。乘車衣錦渾閑事,留取功名竹帛看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鄰驮谏佳笥嗍献陟糇髠冉ā翱泼w”,將書寫列祖列宗名諱、科第與仕宦之木主擺置閣中
。后又在寧德縣城南辟園構軒
,觴詠其間。約七八年后
,他病逝于寧德縣城南門小軒樓
,旋葬于寧德九都貴村金嶂山(明坑余家山),入祀于鄉(xiāng)賢祠
。
先后著有《禮經(jīng)類說》
、《左氏纂類》及《祭禮》十四卷;《風集渚》、《余狀元集》等詩集
。
李清照介紹
李清照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詞》已散佚,今僅存四印齋本《漱玉詞》1卷
,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
,人民文學出版社本,黃墨谷有《重輯李清照集》
,齊魯書社版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
,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
,婉約詞宗
。生于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
,逝于臨安
,享年七十二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并稱“濟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
,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
、散文家
。母王氏,知書善文
。夫趙明誠
,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jù)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優(yōu)裕
,工書能文,通曉音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楹笈c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中原淪陷后
,與丈夫南流
,過著顛沛流離
、凄涼愁苦的生活
。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 幼承家學
,早有才名。以詞著名
,兼工詩文
,并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
,“文有李清照
,武有秦良玉?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缒晟畎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優(yōu)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
,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
。她的詩文感時詠史
,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
,兼通音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F(xiàn)存詩文及詞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主張“詞
,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huán)形山的女性
。
“ 大河百代
,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
;詞苑千載
,群芳競秀,盛開一只(枝)女兒花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極是當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
,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
,固不能不寶而存之
,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詞
,獨辟門徑
,居然可觀
,其源自淮海
、大晟
,而鑄語則多生造
,婦人有此
,可謂奇矣
。(《白雨齋詞話》)
易安佳句
,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
,精秀特絕
,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同上書)
【生平簡介】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后一同研究金石書畫
,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靖康之變后,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
,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
、越州
、金華一帶,在凄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她的《聲聲慢》就創(chuàng)作在此時
,所以詩中,從開頭的幾對復詞,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一位在詩
、詞
、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
,但最擅長
、最有名的是詞
。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
,別具一家」
。注重詞體協(xié)音律、重鋪敘
、有情致的特點
,并批評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
最有才華的女人
,生于名宦之家
,幼時過目不忘
,出語驚人,博覽群書
。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chuàng)作靈性
,少女時代即名噪一時,嶄露崢嶸
。
婚后
,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
,“夫如擅朋友之勝”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
,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
,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
后來金人鐵蹄南下
,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
,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
,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志不屈”
,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
,她殫精竭慮
,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
因此可說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開的
,從開始的情愁
,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愁
。這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圣殿
。真可謂萬古愁心!
清照文詞絕妙
,鬼斧神工
,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被尊為婉約宗主
,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不僅文學方面
,在史學方面她的《金石錄》同樣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
,表現(xiàn)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另一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
,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
,玉爐沈水裊殘煙
,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
,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濕秋千。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
,晚風庭院落梅初
,淡云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
,朱櫻斗帳掩流蘇
,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
繡幕芙蓉一笑開
,斜偎寶鴨親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
,別具一格
。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jié)又重陽」時,倍感孤寂
,于是以黃花自喻說:
薄霧濃云消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構思新穎
,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片抒發(fā)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她的后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
,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如《聲聲慢》上片表現(xiàn)詞人「尋尋覓覓」
,又無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的環(huán)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tài)
。下片觸景生情
、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明白
、節(jié)奏急促,情調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jié)」引起感傷
,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寫到: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捻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 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國家變故
、昔樂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
,后來宋末詞人劉晨翁讀此詞,不禁「為之唳下」
。
李清照的詞獨具一家風貌
,被后人稱為「易安體」。李詞的主要特點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經(jīng)歷寫詞
,塑造了前所未有的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
,從而擴大了傳統(tǒng)婉約詞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內(nèi)涵。二是善于從書面語言和日?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谡Z里提煉出生動曉暢的語言
;善于運用白描和鋪敘手法,構成渾然一體的境界
。
【重要詞集】
點絳唇
寂寞深閨
,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
,幾點催花雨
。
倚遍欄干
,只是無情緒!人何處
?連天衰草
,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蹴罷秋千
,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
見有人來
,襪刬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浣溪沙
莫許杯深琥珀濃
,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鐘己應晚來風。
瑞腦香消魂夢斷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時空對燭花紅。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
,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
,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
,玉爐沈水裊殘煙
,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斗草
,江梅已過柳生綿
,黃昏疏雨濕秋千。
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
。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
、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這次第
,怎一個
、愁字了得!
訴衷情
夜來沈醉卸妝遲
,梅萼插殘枝
。酒醒熏破春睡,夢斷不成歸
。
人悄悄
,月依依,翠簾垂
。更挪殘蕊
,更拈馀香,更得些時
。
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云碧,背窗雪落爐煙直
。燭底鳳釵明
,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
,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
菩薩蠻
風柔日薄春猶早
,夾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覺微寒
,梅花鬢上殘
。
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臥時燒
,香消酒未消
。
好事近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
。長記海棠開后
,正是傷春時節(jié)。
酒闌歌罷玉尊空
,青缸暗明滅
。魂夢不堪幽怨
,更一聲啼鴂
。
清平樂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挪盡梅花無好意
,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
,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勢
,故應難看梅花
。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
,棲鴉歸后,暮天聞角
。
斷香殘香情懷惡
,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
,又還秋色
,又還寂寞。
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
?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
、舒卷有馀情
。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
;點滴霖霪
,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攤破浣溪沙
揉破黃金萬點輕
,剪成碧玉葉層層
。風度精神如彥輔,太鮮明
。
梅蕊重重何俗甚
,丁香千結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夢
,卻無情
。
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
,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
,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
,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
翠貼蓮蓬小
,金銷藕葉稀。舊時天氣舊時衣
,只有情懷不似
、舊家時!
怨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
、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
,說不盡
、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
,青露洗
、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
,似也恨
、人歸早。
鷓鴣天
寒日蕭蕭上鎖窗
,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
秋已盡
,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隨分尊前醉
,莫負東籬菊蕊黃。
鷓鴣天
暗淡輕黃體性柔
,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
,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
,何事當年不見收.
玉樓春 紅梅
紅酥肯放瓊苞碎,探著南枝開遍末
?不知醞藉幾多時
,但見包藏無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
,悶損闌干愁不倚
。要來小看便來休
,未必明朝風不起。
小重山
春到長門春草青
,紅梅些子破
,未開勻。碧云籠碾玉成塵
,留曉夢
,驚破一甌春。
花影壓重門
,疏簾鋪淡月
,好黃昏。二年三度負東君
,歸來也
,著意過今春。
臨江仙
庭院深深深幾許
,云窗霧閣常扃
,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
,人老建康城
。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
,誰憐憔悴更雕零
,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
臨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幾許
,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
。夜來清夢好
,應是發(fā)南枝。
玉瘦檀輕無限恨
,南樓羌管休吹
。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
,別到杏花肥
。
蝶戀花
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
,已覺春心動
。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
。獨抱濃愁無好夢
,夜闌猶翦燈花弄。
蝶戀花 昌樂館寄姊妹
淚濕羅衣脂粉滿
,四疊陽關
,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水又斷
,瀟瀟微雨聞孤館
。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
,酒盞深和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