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異姓王有多難?需要滿足什么條件?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異姓封王之所以難上加難,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他在楚漢爭霸獲勝之后,最終選擇了延續(xù)秦始皇的皇帝制度,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分封異姓王的皇帝,他一共分封了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后來換成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等八個人為異姓王。
后來發(fā)現(xiàn)這些異姓王威脅中央政權(quán),就先后除掉了七個,然后換上自家的同姓王。劉邦是冊封異姓王的第一人,同時也是明文禁止異姓封王的第一人,這便是著名的白馬之盟——出自《史記.呂太后本紀(jì)》中“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梢哉f從劉邦之后,異姓封王的難度直接上了天,但是后世還是出現(xiàn)了許多異姓王,他們都是如何做到的,具備哪些條件呢?
第一,權(quán)臣或外戚。
皇帝年幼或失權(quán)成為傀儡的時候,真正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往往是權(quán)臣(這里的權(quán)臣指的是非皇族的,像宇文護(hù)、多爾袞這樣的皇族權(quán)臣不包括在內(nèi))、外戚,當(dāng)然有的人既是權(quán)臣又是外戚。這些人是事實(shí)上的皇帝,封自己或者家里人當(dāng)個王很簡單,有的人封王是篡位稱帝的準(zhǔn)備工作。
例如,劉邦死后,他老婆呂后臨朝稱制長達(dá)十六年,她視白馬之盟為空文,封了自己娘家呂姓親戚一大堆當(dāng)王——呂王呂臺、梁王呂產(chǎn)、趙王呂祿、燕王呂通;東漢末年的魏王曹操、曹丕,晉王司馬昭、司馬炎;東晉末年的楚王桓玄、宋王劉裕;南朝梁末年的陳王陳霸先;北周末年的隋王楊堅等等。
第二,割據(jù)一方的軍閥。
王朝末期,戰(zhàn)亂不止,很容易出現(xiàn)擁兵割據(jù)一方的軍閥。這些人完全不受朝廷的控制,掌握著自己割據(jù)地的全部軍政財大權(quán)。膽子大,條件成熟的軍閥甚至直接稱帝,但大多數(shù)人都是退而求其次,要么自立為王,要么裝裝樣子求封為王,或者先稱王,之后再稱帝。這一類比較著名的有東漢末年的漢中王劉備、吳王孫權(quán);隋朝末年的唐王李淵、鄭王王世充;唐朝末年的梁王朱溫、岐王李茂貞、晉王李克用、越王錢镠、臨清王羅弘信、太原王王處直等等。
第三,亡國皇帝。
自古謀朝篡位者,即使明目張膽到了極限,也會裝裝樣子、走走形式地去安置一下前朝皇帝。其中,降格成王就是一種方式。舊朝皇帝降格成王,篡位者升格為成皇帝,那這個降格而來的王相對于新朝就成了異姓王。這一類異姓王身份過于尷尬,幾乎都沒落什么好下場,數(shù)量也不多。
有三國時期魏國的末代皇帝曹奐,被篡位者司馬炎降格為陳留王;東晉末年原晉帝司馬德宗,被篡位者桓玄降格為平固王、其弟司馬德文被篡位者劉裕降格為零陵王;南朝宋的末代皇帝劉淮,被篡位者蕭道成降格為汝陰王;南朝梁的末代皇帝蕭方智,被篡位者陳霸先降格為江陰王,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訓(xùn),被篡位者趙匡胤降格為鄭王等等。
第四,附屬國(包括游牧部落)君主。
這些人受封為異姓王比較順理成章,因?yàn)閲?yán)格意義上講,這些人在地位上甚至和中原王朝的皇帝是平等的,只不過,一方面是實(shí)力不如中原王朝,不敢直接硬懟,只得自降身份,接受封王表示臣服;另一方面是文化差異,游牧帝國的首領(lǐng)稱號原本就五花八門,他們甚至對中原王朝的帝號與王號的區(qū)別沒有明確的概念,不做深入計較。例如,西漢初年的南越王趙佗、東甌王姒搖,清朝的科爾沁郡王等等。
第五,功臣。
他們是異姓封王的主力軍,能占到異姓王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不過功臣封王也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死后追封,第二類是活著受封。很明顯,第二類的難度要明顯大于第一類。
死后追封功臣既可以表現(xiàn)皇帝的寬厚,安撫人心,又因?yàn)槭芊馊艘呀?jīng)去世,且王爵不能世襲,國家不用付出什么實(shí)質(zhì)性的代價,一舉兩得。因此,死后追封的異姓王的人數(shù)量極多。光宋朝就有譙王郭守文、河南王慕容延釗、威武王石守信、渤海王高懷德、瑯琊王王審琦、韓王趙普(追封)、濟(jì)陽王曹彬、舒王王安石、鄂忠武王岳飛、鄜王劉光世、蘄忠武王韓世忠、循王張俊、申王秦檜、涪王吳玠、信王吳璘等多達(dá)十幾個。
異姓封王難度最高應(yīng)當(dāng)是功臣活著受封,王爵作為最高的爵位,要想憑著功勞受封,一般是需要取得極大的軍功才行。不過,歷朝歷代封王的功勞是不一樣的,因此難度也有所差異。
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權(quán)臣、外戚、軍閥,壓根就沒有異姓功臣被封王。
唐朝軍事活動較多,文臣武將有很多立軍功的機(jī)會,而且唐朝對于王爵也并不吝嗇,再加上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時間很長,可以說,唐朝應(yīng)當(dāng)是活著異姓封王人數(shù)最多的朝代(沒有之一)。
有吳王杜伏威、燕王羅藝、漢陽郡王張柬之、扶陽郡王桓彥范、博陵郡王崔玄暐、南陽郡王袁恕己、平陽郡王敬暉、東平郡王安祿山、西平郡王哥舒翰、汾陽郡王郭子儀、雁門郡王郭銳、武威郡王郭昕、定襄郡王郭英乂、大寧王仆固懷恩、臨淮王李光弼、西平王李晟、武威郡王李懷仙、晉昌王辛京杲、高平王薛嵩、南平王李希烈、通義王朱滔、雁門郡王田承嗣、張掖王段秀實(shí)、昌化王白孝德、常山王王景崇、潁川王陳敬瑄、瑯邪王王重榮、鉅鹿王時溥等等。
北宋封王的功績是收復(fù)被遼國占領(lǐng)的幽云十六州,終宋一朝只有宋徽宗時期的宦官童貫做到了,他奉行“聯(lián)金滅遼”,北上伐遼的時候卻令人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不得已花了一百萬貫錢將燕云之地從金國人手里贖了回來,被宋徽宗封為廣陽郡王,然而卻就此埋下了靖康之恥的禍根。
明朝活著封王的主要有忠勇王金忠、寧夏王李成棟、延平文王鄭經(jīng)、延平王鄭克塽、晉王李定國、秦王孫可望、蜀忠王劉文秀、延安王艾能奇、鞏昌王白文選、慶陽王馮雙禮、漢陽王馬進(jìn)忠、黔陽王皮熊、真定王鄭鴻逵、漢中王吳三桂、興化王洪承疇等等,但除了蒙古貴族出身的金忠以外,其余異姓王均是在明朝滅亡之后,處于四面楚歌的南明皇帝不得已才冊封的。
清朝活著受封的異姓王則比較典型,都是在清兵入關(guān)之后,充當(dāng)馬前卒的,有定南武壯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敬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等等,幾乎每一個人都是臭名昭著。
在中國古代,“家天下”的觀念深入每個人的骨髓,統(tǒng)治者最希望的就是“化國為家”,讓自家的子孫世世代代統(tǒng)治著國家,而異姓封王就意味著要與外人共享國家,這是統(tǒng)治者最不愿看到的。所以,歷朝歷代都在想盡各種方法提高封王的難度,或者是削弱異姓王的權(quán)力。
而真正名副其實(shí)的異姓王往往是謀朝篡位者,這也就是為何異姓王往往集中在王朝的建立初期和滅亡的末期的根本原因。國家是他們的私產(chǎn),要想盡辦法爭奪、保護(hù),只不過這些過程有太多苦難,連累了廣大的黎民百姓。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799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北宋尚書左丞趙野簡介,歷任監(jiān)察御史、···
下一篇: 辛棄疾的巔峰之戰(zhàn)是哪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