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弓箭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戰(zhàn)爭中,明知弓箭射不穿盾牌,士兵為何還不停射?
公元662年,回紇鐵勒九姓突厥聯合進犯唐代疆土,唐高宗李治便請大將薛仁貴率軍于天山迎擊。突厥人向來有勇有謀,尤其以騎術弓法為甚,其中三名將領元虎、元龍、元風又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武藝超群恃強自傲。
薛仁貴當即帶著自己的震天弓出城迎戰(zhàn),他連射三箭,原本還趾高氣揚的元家三兄弟就應聲倒下,突厥大軍由此大亂,薛仁貴便率軍乘勝追擊,最終大獲全勝。此即為薛仁貴“三箭定天山”的壯舉。
而薛仁貴當時使用的弓箭——震天弓,也就成為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神兵利器。事實上,在冷兵器時代,最厲害的殺器就是弓箭了,它威力強大而且還能遠程射擊,在戰(zhàn)場上唯有重甲盾兵才能抵擋。
盾牌常常被用來跟長矛相提并論,還有“自相矛盾”等等說法,但事實上,盾牌在戰(zhàn)場上主要還是用來防御弓箭的。弓箭出現得比盾牌早很多,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弓箭就已經出現了。
那時候的弓箭就是彎木系上樹皮樹藤,加上一根削尖的木條就成行了,因此攻擊力度、攻擊距離和攻擊準度都不高。后來經過上萬年的發(fā)展之后,弓箭的品質開始慢慢提升,造弓也成為了一門具有相當標準和規(guī)范的技藝。
在商朝的時候,我國進入了青銅時代,弓箭在箭尖出也加上了青銅箭鏃,大大加強了弓箭的力度,后來青銅箭鏃又演變成了鐵制箭鏃,近一步加大了弓箭的威力。
此外,在先秦時期,人們孩子箭尾處加上了羽毛,增大了箭支在飛行時候的穩(wěn)定性,大大提高了弓箭的精度,如此,弓箭慢慢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模樣,在弓箭的發(fā)展中,弩等等機括類變體也相繼出現,在戰(zhàn)場上表現極其卓越。
而盾的出現時間比弓箭要晚很多,因為在上古時代青銅器還沒出現之前,木質、藤制的類似盾牌的兵器根本無法抵擋弓箭,也無法抵擋很多其他兵器的進攻,因此那時雖然有了盾的雛形,但是卻不太用到戰(zhàn)場。
直到商朝時青銅冶煉技術得到了長足發(fā)展之后,青銅盾牌才終于形成。加上后又又進入鐵器時代,盾才成為了“堅不可摧”的代名詞,也成為了戰(zhàn)場上唯一可以抵抗弓箭的兵器。
彼時,除了一些大型重弩和火器之外,普通弓箭根本無法突破盾牌的防御。但是我們在史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當中,弓箭手雖然明明了解面對盾牌,弓箭的作用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但他們卻還要一刻不停地射箭,這是為何呢?
其實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即使是專門的盾兵,在防御弓箭時圍成一圈慢慢進兵,幾乎可以做到天衣無縫,但不過也只是“幾乎”而已,總會有一些士兵比較倒霉,而在戰(zhàn)場上,自然是火力覆蓋能多殺一個就很好 了。
第二個原因,是弓箭雖然不能射穿盾牌,但是能給打敵軍很大的壓力,使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到防御上,進兵的速度也就被拖延了。此外這些弓箭還會有火箭、毒箭甚至是從糞坑里攪過的箭支,火箭能夠點燃敵軍周圍草地和衣物,后二者則能夠以小小創(chuàng)口毒殺或者使敵軍感染,進而削弱敵軍力量,而己方就能夠用這些省出來的時間干更多的事。
第三個原因,就是弓箭雖然射不穿盾牌,但是力大的弓箭卻可以插在盾牌上,使盾牌變得更加笨重并且無法自由運用,進而削弱敵軍的戰(zhàn)斗力。
總得說來,就是戰(zhàn)爭實在太過殘酷,一上戰(zhàn)場,兩個原本可能無冤無仇的人就要生死相博,自然不論花費多大的代價,能殺一個是一個,由此才能保證自己活命,而這就是弓箭射盾背后的殘酷真相。
古時候是冷兵器時代,兩軍對陣,使用的武器大多是刀劍箭矛之類,像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岳飛岳家軍的長槍長矛等等。
而我們現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有時候就會看到滿天箭雨的打仗場景,覺得甚是厲害,感覺一陣箭雨下下去肯定是死傷無數,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古時候兩軍對陣,確實會有箭雨攻擊,看起來也厲害十足,但實際情況就是,箭雨并沒有太大的殺傷力,因為弓箭很少能夠射穿盔甲,那為何兩軍對陣的時候還是會拼命放箭呢?因為財大氣粗不怕浪費嗎?
當然不是的,在古代弓箭的發(fā)明遠比鎧甲要早,但兩種的發(fā)展卻不是共同進步的,弓箭反而要落后一些。因為鎧甲的材質在不斷改善,厚度在不斷增強,但弓箭卻始終會受到距離和士兵臂力的影響,所以到了后來,弓箭對身穿鎧甲的士兵來說,威脅越來越小,也正是如此,才會促成弩和炮的問世。
不過,兩軍對戰(zhàn),發(fā)射箭雨,還是有很大好處的。首先可以起到一個威懾的作用,鋪天蓋地的箭矢迎面飛來,看著都心里一陣發(fā)麻,心理防線就會也有所松動,要知道戰(zhàn)場上的士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會起到一個先發(fā)制人的效果。
其次,雖然射不穿盔甲但是可以射穿戰(zhàn)馬,士兵身上穿有厚厚的盔甲,如果把戰(zhàn)馬也全副武裝的話,勢必會影響沖鋒的速度,所以弓箭手一般都會選擇戰(zhàn)馬下手,馬受傷倒地,敵方的攻擊效果就會大大被削弱。
最后,弓箭威力小,射中率準,而弩射中率不高,但威力極大,所以兩者配合著使用,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弓箭雖然不一定能射穿盔甲,但還是很可能射傷士兵的,古時候醫(yī)療條件有限,被射中的士兵往往會因為傷口感染丟掉性命,這樣也能使地方戰(zhàn)斗力大大降低。
說到古人打架,很多網友都知道很復雜,很激烈。最近邊肖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古代弓箭其實看起來很厲害,但是實際使用的時候你會發(fā)現它根本射不穿盔甲,但是大家都知道,就是古代人作戰(zhàn)的弓箭不知道有多高。為什么不是浪費財力物力?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揭秘一下!
首先要知道,在古代,即使是唐朝最精銳的軍隊,也只有60%的護甲率。很多時候,不管是五代十國那樣的小軍閥,還是農民起義軍,裝甲率都很低。
而且很多時候正規(guī)軍的護甲率并不是很高。明代戚繼光也說浙江兵“赤條條去敵,無甲”。這還是明軍在經濟最發(fā)達地區(qū)的裝備水平。我們看明軍最精銳的邊防軍裝甲水平,正規(guī)野戰(zhàn)軍從20-200%都有。
所以古代才會想盡辦法射箭。甲率高,射箭能力強的軍隊在面對甲不足的軍隊時有絕對優(yōu)勢。
明朝末年,農民軍看到關寧軍入關參加滅關戰(zhàn)爭,就大喊:“這鐵帽子軍哪來的?”農民軍與關寧軍作戰(zhàn),百戰(zhàn)百勝。原因是關寧軍全是重甲,騎射技術比較強。農民軍缺乏盔甲,射擊技術一般。
最后出現了祖寬、吳顯等人,經常在關內以數百,多達3000人,殲滅數萬農民軍。但是真的穿上重甲就不怕弓箭了嗎?據明朝的記載,八旗軍在3尺之外用強弓射臉,幾乎每發(fā)都命中。
古代戰(zhàn)爭弓箭根本射不穿鎧甲,為何還要拼命放箭?原因太意外!
世界上最厲害的兩種弓箭,是英國的長弓和滿族的清弓。
明朝為什么打不過滿洲人是有原因的,清弓110米可以穿破皮甲,75米用重箭可以穿破鎖子甲,50米用重箭可以破板甲。而明朝當時的北方軍隊喜歡用的火器是三眼銃。大部分北方軍隊都是使用三眼銃。三眼銃的射程很短,二十左右才可以破雙層棉甲。
古代弓箭射不穿盔甲?怎么可能?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情況下,弓箭都可以射穿普通皮質盔甲,像那種鐵質的重甲雖然不能射穿,但是這種甲的數量也很少,一般只有高級武將或者主力親軍才會裝備,絕大多數士兵基本上都是穿布甲,能穿上皮甲的都算是精銳部隊了。
像歐洲人的近10萬重甲兵,根本就擋不住幾萬蒙古人的弓箭,又沒有機動性,所以變得不堪一擊,幾乎全軍覆沒。歐洲變得惶惶不可終日,幸好蒙古大汗窩闊臺病死,使得拔都等人不得不撤退回去爭奪汗位,歐洲才逃過一劫。
在鄭成功反攻南京的戰(zhàn)役,鄭成功出動5000鐵人軍,全身披甲,面部也有防護,而且3個人一個戰(zhàn)斗小組,2個人持盾,一個人持刀。非常兇悍,但是,八旗軍出動了強弓手和速射手。導致鐵人軍還是損失慘重,其中鄭成功手下第一戰(zhàn)將甘輝渾身上下被射中30多箭,很多箭都直接穿透了甘輝的雙層重甲。
所以所謂弓箭射不穿盔甲的說法根本是不存在的,你有更強的盔甲我就有更強的弓箭,而盔甲的制作成本又遠大于弓箭,所以弓箭永遠是勝利方,盔甲只能用來減少傷亡,而不能杜絕。
雙方為什么要以弓箭對射呢?弓箭的作用不一定一定要穿透鐵質板甲,尤其是弓箭手齊射的情況下能夠有一定的概率射中對方陣列中的一員的防護薄弱的部位,若多次齊射無疑會造成對方陣列的一定程度的混亂,而且防守方舉著盾牌挨箭雨也對防守一方的士氣打擊頗深,這已經足夠了!后續(xù)的沖擊兵力已經有機會沖破對方方陣!
如果是大規(guī)模人數的戰(zhàn)爭,士兵們對弓箭的精準度就沒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能夠做到地毯式的射擊就完全可以達到目的了,在雙方沖鋒的時候,弓箭手可以降低對面的士氣,并且還能削弱對面的力量,弓箭作為一個遠程武器,在古代戰(zhàn)爭中還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0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大清最殘忍的一頓午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