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為您講述呂不韋的故事。
呂不韋,衛(wèi)國濮陽人,戰(zhàn)國末期著名的商人,由于嫪?dú)奔瘓F(tuán)的叛亂,他被免除職務(wù),不久,秦始皇寫了一封信,讓呂不韋全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完這封信后便服毒自盡。
從歷史上看,他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者,由于他出色的預(yù)判能力,最終從一個商人變成了一個國家宰相,然而,也正是因為他的投資,才注定了他悲慘的結(jié)局。
那么呂不韋究竟收到了怎樣一封信?為何看完只有三十個字的信就立刻飲鴆自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萬戶,君何親于秦?號稱仲父。與其家屬徙蜀!”
這封信是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記載的,翻譯現(xiàn)代文的意思是“你呂不韋對秦國又功勞嗎?沒有功勞又怎么可以享受租稅十萬戶? 你呂不韋與我又有什么親戚關(guān)系嗎?為何我要稱你為仲父?這樣一個對國家既沒有功勞、對我又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還是別呆在這里了,趕緊全家去蜀地吧!”
這便是呂不韋看到的信中內(nèi)容,確實,呂不韋真的服毒自殺了,其實原本呂不韋是不需要這樣做的,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事情回到秦始皇平定嫪?dú)迸褋y之后,呂不韋被免去了宰相的職務(wù),然而,因為秦始皇從小經(jīng)歷的不正常的家庭生活給他的身心帶來了太多的痛苦,他深知母親與呂不韋和嫪?dú)钡狞c(diǎn)點(diǎn)滴滴,直到他已經(jīng)是個十七八歲的男孩時,呂不韋依然去后宮和他的母親廝混。
尤其是那個嫪?dú)?,雖說嫪?dú)弊罱K被除掉,但呂不韋仍然在咸陽,如果有一天他重新進(jìn)入皇宮,和太后舊情復(fù)燃,不會造成麻煩嗎?
畢竟,秦始皇是個政治家,他考慮到秦國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于是決定讓呂不韋離開咸陽到洛陽去。
應(yīng)該說,秦始皇做出這樣的決定仍然給了呂不韋足夠的面子,到洛陽,呂不韋依然享受10萬戶的租稅,還享受著奢侈和財富,遠(yuǎn)離政治中心,過著安全清靜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解決他們之間特殊關(guān)系的最好辦法就是安排呂不韋安全、讓他安心地度過晚年。
其實如果呂不韋真的聰明,他應(yīng)該帶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洛陽,保持低調(diào),閉門謝客,總結(jié)自己從政以來的得失,安享晚年。
然而,呂不韋沒有這樣做,他認(rèn)為自己可以在洛陽積蓄力量,發(fā)展勢力,也許他會更有作為,甚至東山再起!
來到洛陽后,呂不韋又活躍起來,廣交好友,整日在家中大擺宴席,各國使節(jié)和客人紛紛來訪,這也是在史記中有記載的。
《史記·呂不韋列傳》載:“歲余,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p>
呂不韋在洛陽的活動很快蔓延到政治敏感的秦始皇那里,是在讓人無法忍受,秦始皇最終決定要對呂不韋采取措施,也就是寫了上面那封信,先是言語侮辱,最后趕呂不韋去蜀地!
按理說秦始皇要?dú)尾豁f易如反掌,但是最終還是以這樣的方式,這樣做對誰都好,當(dāng)然,秦始皇也并沒有要呂不韋自殺,所以也有傳言,呂不韋是在去蜀地的途中服毒自盡的,其實在那個年代,發(fā)配往往比死亡更痛苦!
從呂不韋的棄商從政,先是建功立業(yè),最后落得悲劇收場,可以看出,呂不韋的處事方式和商人無異,一直非常精明,但是在處理個人問題時就糊涂了。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就是這短短的30個字的一封信,讓一代權(quán)相秦始皇的重負(fù),呂不韋選擇自盡,呂不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分析。首先,呂不韋感到了秦始皇對自己的不滿,這種不滿已經(jīng)是到達(dá)了頂點(diǎn),皇帝對你的不滿已經(jīng)沒有辦法再忍,那么你就必須要死。其次,呂不韋無處可去,呂不韋在大秦王朝有著不一樣的地位,有著不一樣的功勛,同時正因為他對大秦朝的這些貢獻(xiàn)讓六國的人對他恨之入骨,他就算想不死他也無不可逃。再有,他要為自己的家人考慮,他不死一家子都得死,他死了一家子就能活。
因為這封信侮辱了他的人格,他為秦國所做的一切,相當(dāng)于完全否定了他本人,所以呂不韋感覺自己被羞辱,在羞憤之中他選擇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秦始皇寫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翻譯過來就是說,你有什么功勞對于秦國啊,還能食邑萬戶。你對于秦國有什么親近的關(guān)系呢?號稱自己是仲父。你和你的家屬都遷徙去蜀地吧。簡單點(diǎn)就是說,你有什么功勞資格擁有這么高的地位,身份,我不想看到你們,有多遠(yuǎn)就給我走多遠(yuǎn)。
咱們再來看看,呂不韋其實是一個功臣,他曾經(jīng)幫助子楚登上皇位, 與子楚可謂惺惺相惜之人。他其實也算嬴政的半個舅舅,嬴政的母親,趙姬,曾經(jīng)是呂不韋的歌姬,自己也算個功臣,在幫助嬴政治理國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嬴政說他對于國家沒有貢獻(xiàn),對于他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
第二,是一個儒士。對于一個書生,修身治國平天下是他們的人生目標(biāo),但對于呂不韋來說,這幾樣自己都沒有做好。修身來說,他與太后私通,行不軌之事,已然心里有愧,但自己介紹的人也去與太后私交,并且還生下了兩位孩子,自己愧對曾經(jīng)的摯友。對于國家,呂不韋自從遭到皇帝貶謫開始,便知道自己沒用被中用的機(jī)會了,更提不上平天下。就這樣,這位老臣其實過的一直很郁悶,才會有一天千門客,醉不停的無奈之舉。
此時,這份信看完之后,呂不韋心里肯定不好受,可能有一種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悲苦吧,痛苦之中做出自殺的舉動也不足為奇吧
呂不韋是古代一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也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的著作,《呂氏春秋》就是呂不韋的著作。呂不韋的一生也是在政治坎坷當(dāng)中度過的,在當(dāng)時的那個朝代,一個男人如果想要出人頭地,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從政,呂不韋也是憑借著自己的學(xué)識和大局觀念,成功的做到了秦國宰相的位置。
朝代經(jīng)常會發(fā)生更迭,這往往都會有很多的勢力在背后操縱。呂不韋在秦國當(dāng)政之后,他也是很努力的把嬴政的父親推上了秦王的位置,本來以為這個位置他可以坐很久,但是沒想到僅僅過了三年的時間,嬴政的父親就去世了,于是,這個秦王的位置就落到了別人的手上。后來呂不韋也是歷盡千辛萬苦,才讓嬴政坐上了秦王的位置。
中國有一句古話說得好,卸磨殺驢,鳥盡弓藏。在呂不韋的扶持下,年幼的秦王也是慢慢的長大,而且也是慢慢的掌握了很多的哲理,秦王長大之后也是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也是感受到呂不韋對他的威脅。畢竟呂不韋知道他的隱私,還有他的故事太多了,所以他就把呂不韋流放了,呂布偉才知道自己被流放了之后,他就已經(jīng)明白自己的結(jié)局是什么了。
呂不韋最終選擇了服毒自盡。主要是因為自己被秦王流放,就意味著秦王就對自己起了殺心,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人滅口。呂不韋自己服毒自盡,這樣就不會牽扯到自己的家人,也就不會為自己的家族帶來滅族之災(zāi),所以呂不韋也是一種非常無奈的做法,這也是充分的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帝王的無情和政治的殘酷。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