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竇太后和梁王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歷史上的竇太后為何那么偏愛梁王劉武,甚至希望他能夠登上皇位?
在太后竇漪房眼中,對于幼子梁王劉武的偏愛,是毫無疑問的。當然,這種偏愛更多是母親對兒子的疼愛,至于竇太后讓梁王劉武繼承皇位之事,最初其實出自漢景帝劉啟之口,作為母親,竇漪房對此自然樂見其成。
不過,我對漢景帝的動機深表懷疑,他很可能只是利用此事穩(wěn)住梁王劉武,為自己之后的削藩之舉做鋪墊,而當“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后,梁王劉武便失去了利用價值,結果漢景帝轉頭就將長子劉榮立為了太子,而竇太后見事不可為后,便也就此熄了“兄終弟及”的想法。
太后竇漪房的確偏愛劉武,但兄終弟及最早卻出自景帝之口
對于梁王劉武,《史記·梁孝王世家》有載,“孝王,竇太后少子也,愛之,恩賜不可勝道”。由此可見,梁王劉武的確是比較受竇太后的寵愛,不過在我看來,這種寵愛更多只是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罷了。
作為漢文帝的皇后,竇漪房曾經(jīng)也深受漢文帝劉恒的寵愛,不過后來由于因病失明,漢文帝對其的寵愛便逐漸衰退了。竇漪房與漢文帝共育有兩子一女,即漢景帝劉啟、梁王劉武和館陶公主劉嫖。對于一位居于深宮之中,目不能視物,又失去丈夫寵愛的女子來說,對兒女的疼愛也算是人之常情,由于長子劉啟乃是太子,時常不能見到,因此竇漪房最為寵愛的,自然就是經(jīng)常陪伴身邊的劉嫖和劉武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對于初為太子、后為皇帝的劉啟,竇太后已是賞無可賞,因而對梁王劉武和館陶公主劉嫖的恩賜多些,倒也無可厚非。之所以說竇太后對劉武的寵愛,更多出于母親對子女的疼愛,其實從竇太后對館陶公主劉嫖的態(tài)度也可側面看出。館陶公主劉嫖之所以權勢極大,甚至可以干涉皇儲廢立,所憑借的不就是竇太后的寵愛嗎?
不過,也正是由于竇漪房失明,使得她雖然對劉武極為寵愛,但對朝政干涉極少的她,并未想過讓漢景帝傳位于梁王劉武,此事最初乃是出自于漢景帝劉啟之口。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梁王劉武按例朝見天子,彼時漢景帝尚未立太子,兩人飲宴之時,漢景帝突然提出“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史記·梁孝王世家》)。
對于皇位,梁王劉武最初并沒有想法,驟然聽到漢景帝有此提議,心中的興奮和激動可想而知。對于竇太后來說,“兄終弟及”的想法估計一開始也不敢有,而正是由于漢景帝的這次提議,才讓他有了以劉武為儲君的念頭。
不過,鑒于漢景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間太過蹊蹺,而梁王劉武封國所在位置又太過重要,再加上此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不得不讓人懷疑,漢景帝此舉的真正意圖。
漢景帝或許從未想過“兄終弟及”,梁王劉武很可能遭到利用
西漢初期,由于彼時天下民生凋敝,各諸侯王實力有限,再加上劉姓諸侯王與皇室血緣關系較為親近,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王之間的關系相對較為和睦。然而隨著諸侯王實力的增長,再加上呂后執(zhí)政時期導致中央朝廷與諸侯王矛盾加劇,到漢景帝即位之時,中央朝廷與地方諸侯王的矛盾已經(jīng)極為突出。
其實早在漢文帝時期,鑒于淮南王劉長、濟北王劉興的謀逆,賈誼便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不過因當時局勢原因,并未被文帝采納。漢景帝即位之后,晁錯又于前元二年(前155年)上疏《削藩策》,向景帝提出削減諸侯封地、收回旁郡的建議,并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從之后局勢發(fā)展來看,晁錯的提議顯然打動了漢景帝劉啟,不過漢景帝也了解削藩難度很大。一方面源于諸侯王實力太過雄厚,根本不可能坐以待斃;另一方面則在于劉啟與諸侯王關系并不好,尤其是吳王劉濞,畢竟在做太子之時,劉啟因下棋而失守打死了劉濞的兒子。
因此,漢景帝削藩之前,必須對未來可能爆發(fā)的戰(zhàn)爭做準備,而劉武的封地梁國,恰好便處在諸侯王進攻關中的必經(jīng)之地。如此來看,漢景帝劉啟提出傳位于劉武,極可能只是為了穩(wěn)住梁王劉武,使其在未來的戰(zhàn)爭中堅定的站在自己一邊。
事實上,漢景帝此舉的確起到了應有的效果,“七國之亂”爆發(fā)之后,面對龐大的吳楚聯(lián)軍,梁王劉武拼盡全力抵擋叛軍,即使先后多次向漢景帝求取援軍未果,梁王劉武仍然死死地守住了梁國,未使叛軍越過梁國一步。
而從此后事態(tài)發(fā)展來看,漢景帝劉啟利用梁王劉武的可能性極大,當“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后,漢景帝便再也沒有說到過立劉武為儲君,反而在叛亂平定的次年,即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便將自己的長子劉榮立為了太子。
劉榮被廢后梁王心思再起,然而漢景帝又改立劉徹為太子
漢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十月,梁王劉武再度入朝,并被批準留在京城。此時的劉武其實已經(jīng)漸漸熄了做儲君的夢想,然而令他怎么也沒有想到的是,僅僅一個月后,在館陶公主劉嫖和王娡的聯(lián)手之下,漢景帝竟然廢黜了劉榮太子之位。
太子被廢,而自己又被準許留在京城,結果又給了劉武一個錯誤的信號,使其重燃了儲君的夢想,不過這種事情卻不好自己前去詢問,于是便有了竇太后向漢景帝提出立梁王為儲君之事。不過,這個提議很快便遭到了袁盎等人的反對。
竇太后眼看朝中大臣全部反對,而竇太后本身又早已不問政事,對朝政的影響力實在有限,再加上漢景帝對此提議也并不支持,只得就此作罷,至此之后再也沒有提過讓梁王繼位之事。而梁王劉武自知繼位無戲,便也就此離開京城,返回了封地。
綜上所述,竇太后對梁王劉武寵愛不假,但卻并沒有非立其為儲君不可,以梁王劉武為儲君,很可能只是漢景帝劉啟為此后削藩預做的一手準備罷了。不過,梁王劉武對于錯失儲君之位,卻是極為不滿,甚至派人刺殺袁盎等人,結果差點因此獲罪被殺。
竇太后并沒有私心,她之所以偏愛劉武,其實是不能經(jīng)常與其見面的緣故。
竇太后共生了三個孩子,女兒劉嫖,長子劉啟,次子劉武,劉嫖是姐姐。劉嫖生于公元前189年,大劉啟一歲,劉武生年不詳,推測比劉啟小1到3歲。
漢文帝一共八個兒子,在他繼位前,原王后生的四個兒子死的一個沒剩,所以繼位第二年便將最年長的劉啟立為太子。公元前178年,封劉武為代王。公元前177年劉嫖出嫁,丈夫是西漢開國功臣陳嬰之孫堂邑侯陳午。
值得一提的是,文帝時期不僅諸侯王需要到封國就藩,就連列侯也得去封地就國。這樣一來,年少的劉嫖及劉武在竇皇后的心里就成了;離家的孩子。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那個母親不想自己的孩子,更何況遠隔千里之外。
劉武為代王兩年后又被改封為淮陽王。十年之后又改封梁王。之前的梁王是文帝的少子劉勝。代國靠近為漢朝北部邊境,經(jīng)常受匈奴人滋擾,淮陽國、梁國均在中原腹地,自然要安全了許多。漢文帝喜歡劉勝要勝過其他兒子,這也是封他為梁王的主要原因。
漢文帝共在位23年,從他在位的后半期起,劉武才開始陸續(xù)入朝,這便意味著能與母親隔三差五地團聚了。劉啟繼位初,劉武每年都要入朝。當時諸侯王入朝后在京城逗留二十天,就得返回封國,當然也不排除劉武能多住幾天陪母親。但離京之后,母親竇太后又少不了想念兒子。
相比較劉武而言,劉嫖是另一種情況。漢文帝去世后,她來往京城就變得隨意多了,再加上還主動承擔起了為漢景帝供應美女的義務,所以混得風生水起,成了炙手可熱的京城一姐。這樣一來,劉嫖就能守著老娘過日子。
女兒成了貼身小棉襖,兒子劉啟每天都在眼皮底下晃悠,那么竇太后會想誰呢?不用問,自然就是聚少離多的劉武了。所以從做母親的角度出發(fā),竇太后偏愛劉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也就是說出于母愛,而不是私心。
那么,竇太后希望劉武登上皇位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最初竇太后并沒有這個想法,完全是被漢景帝給勾起來的。公元前154年,劉武入朝,當時漢景帝已經(jīng)在位三年,還沒有立太子。在一次酒宴上,漢景帝對劉武說:;我死之后,就把皇后傳給你!
劉武聽了只是心里略微激動了一下,他知道有十多個兒子的哥哥說的不是真心話,但一旁的竇太后卻信以為真。魏其侯竇嬰當場反對,說高皇帝定下的規(guī)矩是皇位傳兒子,傳兄弟是胡來,他老人家在地下也不會答應的!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這句話把老太太徹底得罪,以致于都不想再認他這個侄子。竇太后奉行黃老之術,以清靜無為治國,所以覺得哥哥讓弟弟當皇帝也沒有不可。從這點上也看出竇太后在道家黃老之術熏陶之下單純的一面,她也把兒子漢景帝看得太簡單了。
就目前大多數(shù)觀點而言,基本上都認為漢景帝當時說的是醉話,理由是他喝多了。實際上漢景帝那句話的真正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漢景帝繼位,老師晁錯認為自己終于等到了大顯身手的時機,于是一個勁兒地鼓動漢景帝削藩。文帝時期,晁錯就曾主張過削藩,但不被采納,如今漢景帝卻被忽悠住了。既然要削藩,漢景帝必須要得到弟弟劉武的支持,所以他才要用;傳位來籠絡住劉武。果不其然,劉武的作用很快就得到驗證。
幾個月后,由削藩引發(fā);七國之亂,由于劉武堅定地站在漢景帝這一邊,所以梁國成了叛軍圍攻的目標。而漢景帝正好將梁國當成誘餌,牽制住了叛軍主力,于是大將周亞夫繞到叛軍后方,截斷了叛軍糧道。叛軍見糧道被斷,士氣低迷,很快分崩離析,距發(fā)動叛亂僅三個月的時間。
七國之亂的平息,梁王劉武居功至偉,可是接下來漢景帝卻把長子劉榮立為了太子。此時,劉武可能已經(jīng)對皇位不抱有幻想,但竇太后還在堅持,她覺得還有讓漢景帝改主意的可能。可是結果是,三年之后漢景帝廢了劉榮又立了劉徹。這下竇太后徹底斷了念想。
其實就在劉榮被廢時,竇太后還想讓漢景帝傳位于劉武,當時漢景帝也沒有直接拒絕,但是大臣們卻反對聲一片。后來,以袁盎為首的一幫大臣干脆給;執(zhí)迷不悟的竇太后講了一段宋宣公的故事。說春秋時期的宋宣公死后,將王位傳給了弟弟公子和,公子和死后又王位還給宋宣公的兒子,但宋穆公的兒子堅決反對,于是由此引發(fā)了宋國持續(xù)五世的內亂。
袁盎這個故事就是在警告竇太后不要讓宋國的悲劇上演。竇太后本就是一個通情達理,豁達通透的女人,所以一下子醒悟,從此只字不提讓劉武當皇帝一事。但這時的劉武變得有些不明事理,他認為如果不是袁盎等人從中作梗,或許他這個皇帝夢真有可能實現(xiàn),所以他怒火中燒之余竟然派人將袁盎幾人刺殺。
隨隨便便刺殺朝廷大員,還有沒有王法?于是,漢景帝龍顏大怒。不過,他擔心母親竇太后經(jīng)受不起打擊,所以沒有責罰劉武,只是從此冷落了劉武。公元前144年,劉武入朝后想多住些時日,但漢景帝不準許。結果劉武在回到封國不久便去世了。
結語:
對于竇太后來說,她感覺劉武不能得到母親持續(xù)的關愛,所以想通過別的方式盡力去補償一下,除了賞賜財物,還想嘗試一下皇位。但最終她領悟到了當皇帝不是兒戲,所以只能收手??墒莿⑽渥罱K迷失了自我,這同竇太后的溺愛有直接的關系。
竇太后與漢文帝共生有二男一女:長女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少子梁孝王劉武。從史書上記載看,在這三個孩子當中,竇太后最寵愛的人,應該就是梁王。
竇太后寵愛梁王到什么程度呢?據(jù)說,梁王的封國是最大最富裕的,并且有皇帝賜予的儀仗,出行有千乘萬騎隨從,其待遇和漢景帝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以至于除了皇帝這個身份之外,梁王跟漢景帝兩個人在別人眼中基本看不出任何區(qū)別。
甚至而言,竇太后還要求漢景帝將梁王立為太子,待景帝去世之后便將皇位傳位給梁王。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竇太后對梁王,那是偏心到了極致,為什么會這樣呢?
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情況,自然是兩方面原因:一是對于大部分父母來說,小兒子一般都要格外受寵愛些,竇太后也不例外。二是梁王本身對竇太后特別孝順和聽話,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梁王的謚號為?孝王?,就應該能明白。
在這種背景下,竇太后出于對梁王的補償,畢竟大兒子成了皇帝,享受著天下最高的權力和地位,小兒子自然也不能太差,所以她或多或少會對梁王給以更多的賞賜和偏愛。
如果說,竇太后、梁王和漢景帝都只是普通人家,這個解釋自然已足夠。但問題是,他們三人都生在帝王之家,并且又都處在大漢帝國最高權力核心的位置,這種解釋顯然是蒼白無力的。
大家要明白,政治人物,尤其是強勢政治人物,做人做事很少會夾雜個人情感,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換而言之,作為政治人物,面對任何一件事或者人,第一感的條件反射就是這個人或者做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用處。
再通俗點解釋,如果竇太后真的寵愛梁王,就應該嚴加約束梁王的行為。因為,一個人本身已經(jīng)是實力最強和最富裕的藩王,又在吃穿住用行上面處處比肩皇帝,還卷入儲君之位的旋渦中,這樣的人,往往會是什么下場?竇太后會不知道嗎?
事實上,竇太后心里很清楚,她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想打造兩王并立的局面。換句話說,就是為防止某個兒子實力太強大而對自己的權力造成威脅,便扶持另一個兒子,讓他們相互牽制。
后來,孫權也這樣玩,為防止太子實力太過強大,便扶持魯王和他并立;楊堅也是,為遏制太子楊勇的勢力,他于是扶持晉王楊廣與其抗衡。還有李淵,害怕太子李建成難以控制,便有意擴大秦王李世民的權力;甚至后來李世民也這樣玩,讓太子和魏王李泰相互制衡。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我們不能簡單的,用普通的母子關系,來理解漢景帝與竇太后的關系。因為,他們一方面是母子,另一方面卻是政敵。換句話說,竇太后與景帝的利益是矛盾,并不是一致的。如果景帝權力越來越大,竇太后最好的結局,恐怕就是退回后宮當一個顧問,結局如果差點,估計就是被軟禁起來,甚至是死于非命。
竇太后作為一個有著強烈政治權力欲望的政治強人,既然已經(jīng)處在這個位置上,自然會想法設法擴張自己的權力,而梁王就是她擴張權力的最好幫手。當然,不僅是梁王,還有她的大女兒館陶長公主。
在竇太后的扶持下,館陶長公主幾乎成為大漢帝國有史以來最顯赫的公主,她的實力有多強大,我們只需要看下后來漢武帝之所以能當上皇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娶了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
一方面,竇太后本身有著足夠的政治經(jīng)驗,而竇氏家族,在大漢帝國也有著絕不可低估的地位。另一方面,梁王控制著地方上的強大軍事集團,館陶長公主在中央政府也擁有者強大的政治權力。
他們這些人,已經(jīng)溶為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再加上有竇太后這個政治經(jīng)驗豐富的鐵腕女人領銜,他們的軍政資源,隨時都可能發(fā)揮無法估量的威力。
在這種背景下,景帝雖然當了皇帝,卻始終無法強有力的鞏固皇權,更是處處受到竇太后的制約,所以終景帝一生,他所掌握的最高權力一直是一個不完整的最高權力??梢哉f,大漢帝國的真正權力,一直都被竇太后所掌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漢武帝登基后的第六年,隨著竇太后的去世,漢武帝才重新奪回大權。
作為母親,很容易偏愛看起來相對弱勢的孩子。當時的情況就是大兒子已經(jīng)是皇上,而小兒子只是王爺。
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出發(fā),大兒子是皇上,她會擔心小兒子的地位。因為親兄弟會包容你,但是親兄弟的子嗣就不一定了。所以竇太后一直希望大兒子把皇位傳給小兒子。可能是為了讓母親安心,劉啟在一次家庭聚會上,當眾承若要把梁王封為皇太弟,隨后繼承大統(tǒng)。也可能劉啟真的是這么認為的,也可能是順口一說。但是竇太后和梁王都當真了。
而且隨后梁王居然還把反對他當皇太弟的大臣給暗殺了,這個做法就讓劉啟內心很不舒服了。畢竟在皇上看來,有些東西我給你,你能要。但是不給你,你不能搶。到了這個份兒上,竇太后肯定會更擔心小兒子。在皇家,兄弟感情可是經(jīng)不去考驗。所以,竇太后越來越重視小兒子,就是希望大兒子看在自己的面子上能夠放兄弟一馬,起碼保他一生安穩(wěn)。
還有一個說法,梁王很會討竇太后歡心,也特別的孝順。況且,人的指頭都不是一樣長短,母愛又不是蘋果,能平均分配。感情這種事情,本來就不是外人能夠說清楚的。也可能是梁王更能激起竇太后的母愛,讓竇太后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其實竇太后也是喜愛大兒子的,只是大兒子已經(jīng)是皇上,要什么有什么。竇太后也沒有什么其他方法來表達母愛。所以外人看起來就是更偏愛小兒子。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6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