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夾河藳城之戰(zhàn)的具體經(jīng)過是怎么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建文三年(1401)二月十六日,朱棣率燕師南下。二十日,燕軍進抵保定,朱棣向諸將分析形勢,認(rèn)為野戰(zhàn)容易,攻城艱難,如今盛庸合諸軍二十萬駐在德州,吳杰、平安駐在真定,我軍若屯兵城下,他們必然合力援攻。堅城在前,強敵在后,此為危道。真定與德州相距二百余里,我軍介于兩城之中,可以誘敵出戰(zhàn),各個擊破。于是,燕軍東出移師紫圍八方。三月初一日,燕軍在滹沱河沿岸扎營,同時,派游騎為疑兵前往定州、真定,迷惑平安、吳杰,阻延其出師時間,以集中力量對付盛庸。二十日,盛庸率軍進扎于武邑縣南的夾河。次日燕軍也開進于此,兩軍相距僅四十里。
東昌之?dāng)≈?,朱棣以此為恥,與道衍和尚姚廣孝商議對策。道衍強烈支持朱棣再次出兵。于是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初九日,朱棣祭陣亡將士,并脫下袍子燒掉,激勵軍士。二月十六日,朱棣再次出師。當(dāng)時盛庸駐兵二十萬于山東德州,吳杰、平安駐扎在真定。朱棣決定趁南軍兩軍分隔,先破盛庸一部。三月二十日,燕軍探知盛庸在夾河(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附近,漳河支流)駐扎,于是駐扎在距對方四十里的地方。
三月二十二日,燕軍進兵夾河。盛庸仍結(jié)下堅陣,備大量火槍強弩。朱棣利用建文帝嚴(yán)禁傷害燕王之旨,親自率幾個輕騎兵掠過南軍陣地偵查。盛庸不敢開槍,只得派出自己的騎兵追趕朱棣,不了了之。偵查后,朱棣率領(lǐng)一萬騎兵和五千步兵攻擊盛庸軍左翼,不能入。此時燕將譚淵望見已經(jīng)開戰(zhàn),于是主動出兵攻打。盛庸部將莊得死戰(zhàn),會合盛庸軍,斬殺譚淵。朱棣、朱能等則趁南軍調(diào)動產(chǎn)生的混亂,趁暮色向南軍后方猛攻,斬殺莊得。盛庸穩(wěn)住了陣腳,天色已晚,雙方罷兵。此戰(zhàn)殺傷相當(dāng),但燕軍損失了大將譚淵。
當(dāng)夜,朱棣率領(lǐng)十余人在盛庸?fàn)I地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發(fā)現(xiàn)被南軍包圍。朱棣再次利用禁殺之旨,引馬鳴角,穿過敵軍,揚長而去。南軍愕然,不敢射箭。]朱棣回到營中,鼓勵眾將“兩軍相當(dāng),將勇者勝”,于是燕軍在東北方向,盛庸軍在西南方向,再次會戰(zhàn)。燕軍左右沖擊,盛庸堅守,雙方互有勝負(fù)。戰(zhàn)斗打了三四個時辰后,突然刮起了強烈的東北風(fēng),塵埃蔽天。南軍頂著風(fēng)沙,根本沒法作戰(zhàn);燕軍則乘風(fēng)大呼,縱左右翼橫擊之,盛庸大敗,損失了數(shù)萬人后,退回德州。吳杰、平安引兵準(zhǔn)備會合盛庸,聞庸已敗,退回真定。夾河之戰(zhàn)結(jié)束。夾河之戰(zhàn)重新確立了燕軍的優(yōu)勢。閏三月初四,建文帝因夾河之?dāng)?,再次罷免齊泰、黃子澄,謫出京城,暗中令其募兵。
擊敗盛庸后,朱棣進軍真定??紤]到攻城較困難,決定誘敵出戰(zhàn)。于是下令軍中四出取糧,而用間諜向吳杰等透露此事。吳杰等見狀,決定襲擊燕軍。閏三月初九,兩軍會于藳城,遂交戰(zhàn)。南軍列方陣,朱棣則率精銳攻其東北角以破陣。燕將薛祿由于馬失足被擒,但奪敵刀斬數(shù)人后,奪馬逃走。此戰(zhàn)大量燕軍被南軍的火槍和弓弩所傷,朱棣的帥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樣;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殺之旨,朱棣本人反而沒事。
次日,兩軍再次交戰(zhàn)。在戰(zhàn)斗中突然又刮起了猛烈的大風(fēng),南軍不能支,大敗而去。燕軍四面圍攻,斬首六萬余級。吳杰、平安等逃回真定,堅守不出。朱棣將射成刺猬的軍旗送回北平,令世子朱高熾妥善保存,以警示后人。從白溝河、夾河到藳城,燕軍三次得大風(fēng)相助而勝,朱棣認(rèn)為這是天命所在,非人力所能為。
建文元年七月(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由于明太祖晚年大量殺戮功臣,導(dǎo)致明惠帝手下缺乏將才可用,僅能派65歲的長興侯耿炳文率兵北上討伐。八月十二日,大將軍耿炳文佩征虜大將軍印,率軍30萬(實際兵力僅13萬)人扎營于真定。徐兵率兵十萬駐河間,潘忠率數(shù)萬軍駐莫州,楊松率九千精兵為先鋒進扎雄縣,準(zhǔn)備與潘忠會軍攻打燕軍。朱棣派得力干將張玉驍迎戰(zhàn),明、燕兩軍的第一次大戰(zhàn)——真定大戰(zhàn)揭開序幕。有勇有謀的張玉驍化裝后對耿炳文的軍隊進行偵查,回來后向朱棣報告:“炳文所率明軍毫無紀(jì)律,自恃人多,雜亂布營。潘忠、楊松扼我軍南路,應(yīng)該先吃掉這兩個人的部隊?!敝扉β勓源髳?,親自率兵至涿州。他在婁桑稍作休整后,引軍急渡白溝河。上岸后,他對諸將說:“今夜是中秋佳節(jié),明軍不知我軍已至,必會飲酒作樂,乘他們不備,我們必破敵軍!”
朱棣率軍擊敗其先鋒于雄(今河北雄縣)、莫(今河北任丘)。雄縣的楊松與其九千明兵全部戰(zhàn)死,其上好駿馬八千多匹也全為燕軍所獲;莫州駐軍的明將潘忠提兵趕來增援,也被燕兵生擒。朱棣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他連忙詢問眾將下一步該怎么辦?還是張玉驍出主意:“應(yīng)該直趨真定!我軍新勝氣銳,乘敵立足未穩(wěn),可一舉擊破!”眾人都認(rèn)為很對。朱棣突然改變主意,故意放回耿炳文部來降的小將,令其佯稱燕軍將攻真定的消息,誘使耿炳文將濾沱河(流經(jīng)正定西南)南岸之兵調(diào)至北岸,以便一舉全殲其部13萬人。一切布置好之后,朱棣抵真定,得知南岸的明軍果然向北移。朱棣又率數(shù)十輕騎,邊吶喊邊沖鋒,繞出城西南,連攪明軍兩營。
耿炳文聞訊,連忙出城迎戰(zhàn),燕將朱能、張玉、譚淵、馬云等率軍奮擊,朱棣率數(shù)百奇兵繞城從背后夾攻,一行人虎狼般橫貫明軍南陣。明軍一時大潰,耿炳文連忙下令后撤,左右副將軍李堅、甯忠等將士數(shù)萬人被擒、三萬余士兵戰(zhàn)死,失去兩萬余匹馬,只有少數(shù)明軍入城,據(jù)城死守。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沒有攻下,于是對諸將說:“攻城下策,徒曠時日,鈍我士氣?!本吐受娀乇逼叫菡?。敗訊傳至南京,建文帝大怒,說:“耿炳文老將,竟一戰(zhàn)而摧鋒,以后怎么辦!”
黃子澄安慰建文帝:“勝敗乃兵家常事?,F(xiàn)在再調(diào)五十萬軍隊,齊圍北平,以眾擊寡,必能克敵?!秉S子澄又建議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建文帝親自在江邊為李景隆送行,賜其通天犀帶,并給他將在外君王有所不受的特權(quán)。齊泰堅決反對,但惠帝不聽,讓李景隆率五十萬人伐燕。
靖難之役東昌之戰(zhàn)過程
建文二年十月,朱棣聽到南軍北上的消息后,決定奪取滄州并再次南下。他在直沽秘密修建了一座浮橋,派兵出征遼東,同步為北方的援軍鋪路。十月二十五日,燕軍從通州折轉(zhuǎn)南下,兩天后攻下滄州,徐凱等被迫投降。燕軍前行至山東德州,計劃招降盛庸未果,于是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燒敵方糧船。
接著從館陶渡河,先后到達(dá)東阿、東平,迫使盛庸率軍南下。盛庸拒絕投降,打算在東昌與燕軍一決勝負(fù)。為此,他擺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到達(dá)東昌。朱棣親自率軍沖鋒,先沖擊南軍左翼未果,接著攻擊中堅,盛庸誘入包圍圈,朱棣突圍成功。張玉、朱能也率兵前來救援,張玉戰(zhàn)死,燕軍傷亡慘重,最終被迫北還。
朱允炆不希望朱棣受到殺叔父的指責(zé),命令南軍將士不得傷害朱棣,這也讓朱棣得以單騎殿后,南軍無法追擊。然而,東昌之戰(zhàn)仍然是靖難以來南軍的首次大捷?;莸壑煸蕿蔀榇嘶謴?fù)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官職,以東昌大捷告太廟。
盛庸因此士氣大振,而燕軍則從此不再走山東之路,改由徐沛領(lǐng)軍南下。盛庸將軍的軍勢大增,燕軍在兩次戰(zhàn)敗后無法再向南推進,而徐沛將成為燕軍南下的唯一通道。這次勝利不僅在靖難全局中消耗了燕軍有生力量,也穩(wěn)固了山東的防線,特別是德州和濟南等重要戰(zhàn)略區(qū)域。局勢暫時趨于平衡,南北兩方均難以占據(jù)壓倒性優(yōu)勢。
盛庸是什么人?靖難之役后結(jié)局怎么樣?
在建文帝時期,發(fā)生了一次較為著名的內(nèi)戰(zhàn)——靖難之役。
盛庸是靖難之役時期杰出的明軍將領(lǐng),曾在東昌之戰(zhàn)大敗燕軍,斬殺燕軍名將張玉,使得形勢對明軍大為好轉(zhuǎn)。既然盛庸如此能打,那他投降朱棣后為何不僅沒有受到重用,還被逼死呢?
一、參與伐燕
盛庸早年從軍,因為兢兢業(yè)業(yè)而不斷得以晉升,一直做到都指揮。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擔(dān)心為侄子建文帝所害,便以“靖難”之名起兵反抗。盛庸便擔(dān)任參將,隨大將軍耿炳文伐燕。
由于耿炳文善守不善攻,所以屢次敗于燕軍,建文帝便將他撤職,派李景隆繼續(xù)伐燕。建文二年(1400年),大將軍李景隆在白溝河之戰(zhàn)慘敗,只得南逃德州。燕軍追至德州,李景隆只得又逃往濟南。
盛庸對李景隆的昏聵無能感到不滿,不愿再隨他逃跑,便和山東參政鐵鉉一起死守濟南。隨后濟南就在二人的防守下固若金湯,使得朱棣圍攻三月而不能破城。接著朱棣因為后方遭明軍威脅而準(zhǔn)備撤軍,盛庸與鐵鉉便趁機發(fā)動夜襲,大敗燕軍,還乘勝收復(fù)德州。
二、東昌破敵
庸引兵屯東昌以邀之,背城而陣。燕王帥兵直前薄庸軍左翼,不動。復(fù)沖中堅,庸開陣縱王入,圍之?dāng)?shù)重。燕將朱能帥番騎來救,王乘間突圍出。而燕軍為火器所傷甚眾,大將張玉死于陣。王獨以百騎殿,退至館陶。(明史·盛庸傳)
建文帝聽說濟南大捷,立即封盛庸為歷城侯、平燕將軍,讓他接替李景隆伐燕,還任命陳暉、平安為左右副總兵,馬溥、徐真為左右參將,讓他們輔助總兵盛庸。隨后盛庸駐兵德州,安陸侯吳杰守定州,都督徐凱屯滄州,互為掎角之勢。
不久朱棣率軍襲取滄州并生擒徐凱,接著乘勝攻擊德州未克便南下濟寧。盛庸只得率軍南下并決定在東昌與燕軍決戰(zhàn)。隨后盛庸在東昌城外列陣,朱棣便帶兵直沖明軍左翼,但未能擊潰明軍。朱棣便轉(zhuǎn)而直沖明軍中軍,想要擒拿盛庸。結(jié)果盛庸早就料到朱棣的圖謀,故意列開陣勢放燕軍深入,隨后將其重重包圍。
燕將朱能與張玉見朱棣被圍,急忙帶兵沖入明軍陣中營救,朱棣這才得以逃走。但盛庸早就在陣中準(zhǔn)備大量火器與箭弩,將之狠狠打向燕軍,殺死了名將張玉。朱棣北撤,盛庸便命吳杰阻攔燕軍北歸。結(jié)果吳杰作戰(zhàn)不力,朱棣得以返回北平。東昌之戰(zhàn)是明軍伐燕以來的第一次大勝,盛庸因此名聲大噪,成為名將。
三、夾河慘敗
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為雪東昌之恥,再次領(lǐng)兵南下。盛庸于是進軍夾河,阻攔燕軍。朱棣仗著建文帝不愿背上殺叔之名的旨意,故意前往明軍陣前查看虛實。盛庸只得派一千騎兵追趕,但為燕軍擊退。隨后盛庸列陣前進,朱棣則派先派步兵攻擊,后以騎兵沖擊明軍。盛庸指揮部下死戰(zhàn),斬殺燕將譚淵。
朱棣見首次突擊明軍未成,便與朱能、張武再次帶精銳騎兵分別突擊明軍。此戰(zhàn)打得十分激烈,雖然朱棣與朱能穿過明軍陣中匯合,但仍未能擊潰明軍。第二天,明燕兩軍繼續(xù)大戰(zhàn),互有勝負(fù)??呻S后陣中刮起大風(fēng),迷得明軍將士睜不開眼。燕軍趁機發(fā)動攻擊,大敗明軍。
盛庸兵敗,只得逃往德州。燕將李遠(yuǎn)趁機襲擊沛縣,燒毀明軍糧草。自此明軍士氣低落,又糧草不足,導(dǎo)致戰(zhàn)斗力大為下降。夾河之戰(zhàn)使得明軍好不容易再次取得的攻勢逆轉(zhuǎn),被迫轉(zhuǎn)為守勢。
四、投降被害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靈壁之戰(zhàn)大敗明軍,自此明軍再也無力與燕軍抗衡。盛庸只得率兵南下,在淮河沿線布防,希望阻止燕軍渡河。結(jié)果燕將丘福帶兵繞到盛庸身后,打得明軍措手不及,盛庸只得敗走。隨后燕軍乘勝南下,直取揚州。盛庸便在六合及浦子口設(shè)防,企圖阻止燕軍渡江。但明將都督陳瑄臨陣倒戈,導(dǎo)致盛庸兵敗,燕軍得以渡過長江。
盛庸見京師危急,便再次帶水師攻擊燕軍,結(jié)果依然失敗。隨后朱棣攻克京師,自立為帝。盛庸見大勢已去,只得投降朱棣。朱棣便命盛庸駐守淮安,安撫百姓。但朱棣內(nèi)心仍為東昌之戰(zhàn)的慘敗及愛將張玉的死感到痛心,自然不可能放過盛庸。
無何,千戶王欽訐庸罪狀,立進欽指揮同知。于是都御史陳瑛劾庸怨望有異圖,庸自殺。(明史·盛庸傳)
永樂元年(1403年),盛庸退休。隨后千戶王欽上書揭發(fā)盛庸有罪,深合朱棣心意,便立即被升為指揮同知。接著都御史陳瑛彈劾盛庸心懷不滿,有反叛之心。盛庸知道朱棣不會放過自己,于是自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