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鄭村壩之戰(zhàn)的具體經(jīng)過是怎么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十九日,燕軍在會州(今河北省平泉縣)整編,分立五軍(中、前、左、右、后)。十月二十一日,燕軍入松亭關(guān)(今河北寬城縣西南)。十一月初五日,燕軍渡白河(時已結(jié)冰,渡河處在今北京順義區(qū)東),并打敗李景隆的哨探陳暉部隊萬余人。當天,與李景隆大軍在鄭村壩會戰(zhàn)。燕軍左右沖擊,連破南軍七營,李景隆大敗。當夜,李景隆見戰(zhàn)事不利,令鄭村壩所有軍隊輕裝撤退。數(shù)十萬人的輜重全部留給了燕軍。但李景隆走得匆忙,沒有通知圍攻北平城的南軍軍隊,于是燕軍輕易擊潰北平城下的南軍,獲得其物資。李景隆率軍撤回德州,鄭村壩之戰(zhàn)結(jié)束。此戰(zhàn)南軍喪師十余萬人。
大將軍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鄭村壩。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寧(今內(nèi)蒙古寧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縣東40里),獲悉建文帝軍隊列陣于白河(即北運河)西,遂乘河水結(jié)冰,揮師而西,擊敗李景隆軍前哨都督陳暉所部萬余人。初五日,與李景隆軍戰(zhàn)于鄭村壩。朱棣見其兵動,遂以奇兵左右夾擊,連破7營。燕將張玉等列陣而進,抵達城下,城中留守部隊出城參戰(zhàn),內(nèi)外夾攻,大敗建文帝軍;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師續(xù)攻,破其4壘。諸軍聞李景隆已逃,乃棄兵糧,日夜南逃。此戰(zhàn),燕師共斃傷建文帝軍隊數(shù)萬人,獲馬2萬余匹。
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棣回到北平城,因為之前(七月)上書沒有回信,再次上書朝廷,陳述齊泰、黃子澄構(gòu)陷宗藩的罪過。建文帝沒有回應(yīng)。十二月,朱棣用反間計令遼東守將吳高被削爵貶黜,消除東北方向的后顧之憂。
由于李景隆準備等來年(1400年)開春再北上攻燕,朱棣決定攻打山西大同,以使南軍疲于奔命。十二月十九日,朱棣出師攻大同。十二月二十四日,燕軍抵達廣昌,守將楊宗投降。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初一,燕軍抵達蔚州,明軍守將王忠、李遠投降燕軍。二月初二日,燕軍攻打大同。由于大同是代王的封地且軍事地位極重要,李景隆不得不救援。待李景隆走出紫荊關(guān)后,燕軍從居庸關(guān)返回北平。南軍在冰天雪地中白跑一趟,兵力、裝備大量損失,士氣受到重創(chuàng)。
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二十八日,李景隆給朱棣寫信,請求暫時停戰(zhàn)。燕王回信索要齊泰、黃子澄等。一說李景隆自此有二心。除了使南軍白跑了一個月外,燕軍在本次伐大同時意外遇到了從蒙古來降的軍隊,收編之。此外,保定府于建文二年(1400年)二月降燕。
明史朱能列傳第三十三翻譯如下:
燕王起兵后,朱能與張玉謀劃殺死張籨、謝貴,奪取九門。朱能被授為指揮同知。他率軍拔薊州,殺馬宣,下遵化。又隨軍破雄縣,戰(zhàn)月漾橋,捉拿楊松、潘忠,在莫阝州降服其部眾。長驅(qū)直入真定,大敗耿炳文軍。朱能獨自與三十名騎兵敢死隊追奔至滹沱河,躍馬大呼沖向南軍。
南軍數(shù)萬人望風(fēng)披靡,被踩死者甚多,三千人投降。成祖親自寫信慰勞朱能,并進升他為都指揮僉事。朱能隨軍支援永平,趕走吳高,攻克大寧。返回后,統(tǒng)領(lǐng)左軍。在鄭村壩打敗李景隆。又隨軍進攻廣昌、蔚州、大同,戰(zhàn)于白溝河,朱能為前鋒,再敗平安軍。
進攻濟南,駐扎鏵山。南軍居高列陣,朱能以奇兵繞到其后,擊敗之,降服萬余人。又隨攻滄州,斬殺萬余人。
東昌之戰(zhàn),成祖陷入盛庸、鐵鉉軍的重重包圍之中,張玉戰(zhàn)死。情況十分危急,朱能率周長等殊死作戰(zhàn),幫助成祖突圍而出。又隨軍戰(zhàn)于夾河,譚淵戰(zhàn)死,燕軍受挫。朱能趕到,再戰(zhàn)再捷,使燕軍重新振作起來。
又與平安戰(zhàn)于藁城,擊敗之,追奔至真定,奪取彰德、定州,攻破西水寨。朱能率輕騎千人奪取衡水,俘獲指揮賈榮,攻克東阿、東平,盡克汶上諸寨。
不久,王真在氵肥河戰(zhàn)死,燕軍屢屢戰(zhàn)敗,諸將建議回師。唯獨朱能按劍說道:“漢高祖開始十戰(zhàn)九敗,最終卻獲得了天下。而今舉兵連連得勝,遇上小挫動輒就歸,豈能因此而北面事人耶?”成祖也大聲呵斥諸將說“:你們想怎么辦都行。
原文
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至北平,住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奪諸王。周、湘、代、齊、岷相繼得罪。道衍遂密勸成祖舉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p>
乃進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決。陰選將校,勾軍卒,收材勇異能之士。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建文元年六月,燕府護衛(wèi)百戶倪諒上變。
詔逮府中官屬。都指揮張信輸誠于成祖,成祖遂決策起兵。適大風(fēng)雨至,檐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fēng)雨。瓦墮,將易黃也。”兵起,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號其眾曰“靖難之師?!钡姥茌o世子居守。其年十月,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
道衍守御甚固,擊卻攻者。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nèi)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后敗遁。成祖圍濟南三月,不克。道衍馳書曰:“師老矣,請班師?!蹦诉€。復(fù)攻東昌,戰(zhàn)敗,亡大將張玉,復(fù)還。
成祖意欲稍休,道衍力趣之。益募勇士,敗盛庸,破房昭西水寨。道衍語成祖:“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睆闹?。遂連敗諸將于淝河、靈璧,渡江入京師。
擴展資料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朱能與張玉誅殺北平布政使張昺、都指揮使謝貴,奪取北平九門,被授為指揮同知。他隨后又奪取薊州,殺死都指揮馬宣,攻破遵化、雄縣,生擒楊松、潘忠。真定之戰(zhàn)時,朱能隨朱棣擊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并率三十敢死士追擊至滹沱河。
耿炳文整兵再戰(zhàn),朱能躍馬大呼,直沖南軍,俘獲三千余眾,因功升任都指揮僉事。后來,朱能隨軍援救永平,擊退江陰侯吳高,襲取大寧,并在會州立軍時掌管左軍,隨即在鄭村壩之戰(zhàn)中擊敗曹國公李景隆。
建文二年(1400年),朱能隨軍攻破廣昌、蔚州、大同,并在白溝河之戰(zhàn)中擔任燕軍前鋒,擊敗南軍平安部,而后隨攻濟南。他駐軍鏵山,率奇兵從后方襲破南軍。十二月,朱棣在東昌之戰(zhàn)中被歷城侯盛庸圍困。燕軍大敗,張玉戰(zhàn)死。朱能沖入重圍,與周長等人殊死戰(zhàn)斗,最終保護著朱棣突圍而出。
建文三年(1401年),大將譚淵戰(zhàn)死于夾河,燕軍士氣大挫。朱能率軍趕到,連戰(zhàn)連捷,擊敗南軍,重振燕軍士氣。不久,朱能在藁城再次擊敗平安,追擊至真定,又攻破彰德、定州、西水寨、衡水,生擒指揮賈榮。
建文四年(1402年),燕軍攻破東阿、東平、汶上,但在淝河戰(zhàn)敗,大將王真戰(zhàn)死。當時,諸將都勸朱棣退兵。朱能按劍而起,道:“漢高祖十戰(zhàn)九敗,最終卻能奪得天下。而今我們連連得勝,豈能小有挫折便退兵而回,再向他人稱臣?!敝扉σ矃柭曔池?zé),諸將都不敢再言。
不久,朱能率軍南下,擊敗平安所部銀牌軍,隨即又擊敗前來救援都督陳暉。他在靈璧之戰(zhàn)中生擒平安等南軍名將,收降十萬南軍,進封右軍都督僉事。五月,朱能奪取泗州,渡過淮河,擊敗盛庸,又攻破盱眙、揚州。
加官進爵
同年六月,朱棣率軍渡過長江,由金川門攻入南京,不久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并于九月大封功臣。朱能被授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獲賜鐵券,食祿二千二百石。他位列功臣第二,僅次于淇國公丘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東平王(靖難名將朱能)
靖難之役東昌之戰(zhàn)過程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聞報南軍北上,決定在南軍落腳未穩(wěn)之際,奪取滄州,再度南下,于是下令出征遼東,暗中派人在直沽(今天津市中心)修建浮橋。十月二十五日,燕軍從通州折轉(zhuǎn)向南行進,日夜兼程,十月二十七日到達滄州,南軍守將徐凱尚在筑城中;燕軍僅用兩天就攻下滄州,徐凱等投降。
燕軍自長蘆渡河,十一月初四到達山東德州。朱棣計劃招降盛庸未果,于是轉(zhuǎn)而南下,盛庸襲擊燕軍后軍,但遭到失敗。
十一月,燕軍到達山東臨清;朱棣決定擾亂南軍的糧道,遣輕騎至大名,焚其糧船。燕軍從館陶渡河(衛(wèi)運河,京杭運河的一部分;當時黃河奪準入海),先后到達東阿、東平,威脅山東南方,迫使盛庸率軍南下。盛庸將計就計,決定在東昌(今山東聊城)與燕軍決戰(zhàn),并在陣中擺了大量火槍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軍到達東昌,朱棣仍然親自率軍沖鋒,先沖擊南軍左翼,沒有沖擊成功;然后又沖擊南軍中堅,盛庸故意打開陣將朱棣誘入,然后合圍,朱棣被南軍重重包圍。燕軍大將張玉、朱能(一說還有朱高煦)分別引兵來救,朱棣死戰(zhàn),終于和朱能會合,逃離戰(zhàn)場。
但是燕軍損失慘重:大量燕軍被火器所傷,張玉被南軍包圍,最后戰(zhàn)死,南軍大將平安亦率兵趕來,與盛庸合兵作戰(zhàn)。次日,燕軍再次戰(zhàn)敗,遂北還。在擊退南軍的阻截后,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十六日,燕軍返回北平,張玉戰(zhàn)死,令朱棣悲傷的食不下咽。
東昌之戰(zhàn),朱棣多次頻臨險境。但是由于朱允炆有“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旨意,南軍將士懼怕戰(zhàn)后反攻倒算,既不敢傷害朱棣,又難以活捉,只得放任自由;朱棣也恃此特權(quán),單騎殿后,南軍無可奈何。
但是東昌之戰(zhàn)畢竟是靖難以來南軍的第一場大捷,惠帝朱允炆十分高興,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復(fù)了齊泰、黃子澄的官職(建文元年十一月兩人被罷免,但仍作為智囊留用;至是恢復(fù)齊的兵部尚書和黃的太常寺卿職務(wù)),并以東昌大捷告太廟,盛庸軍勢大振。
東昌之戰(zhàn)是靖難以來南軍的第一場大捷?;莸壑煸蕿墒指吲d,建文三年(1401年)正月恢復(fù)了齊泰、黃子澄的官職(建文元年十一月兩人被罷免,但仍作為智囊留用;至是恢復(fù)齊的兵部尚書和黃的太常寺卿職務(wù)),并以東昌大捷告太廟。
局勢——
盛庸軍勢大振,燕軍經(jīng)此敗,以后再南下,皆由徐沛,不再走山東。在靖難全局中,盛庸、平安等人通過山東境內(nèi)的兩次勝利消耗了燕軍有生力量,有效遏制了燕軍南進之步伐,使得山東全境尤其是德州、濟南等戰(zhàn)略要地得以鞏固。使得局勢一時平衡,南北二方都無法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7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靖難之役燕軍是怎么偷襲大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