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英是朱元璋收養(yǎng)的孩子,基本上是朱標一起長大的。后來因為戰(zhàn)功分封到了云南,那么靖難之役,30萬沐家軍為什么不出兵幫朱允炆?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稹?/p>
第一,沐英此刻已經(jīng)去世,沐家軍跟朱允炆的關系并沒有那么密切。
沐英跟朱標的關系確實非常好,沐英也是因為朱標的離去而病逝的,可見這兩人絕對是生死之交。如果沐英當時還活著,沒有理由不去救自己的侄子,也就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他手下雖然沒有三十萬大軍,但是幾萬人馬總是有的。不管有沒有得到皇帝的詔令,沐英這點情分肯定是有的。可惜沐英已經(jīng)去世了,而他的兒子沐晟繼位以后,掌握了軍權(quán),可是他跟朱允炆之間,沒有什么感情。他不會因為朱允炆遇難,而主動出征幫忙,他也沒有這個義務??拷煸蕿傻膶㈩I實在是太多了,不缺他這一號。
第二,沒有皇帝詔令,地方藩王不敢出兵。
當時各地的藩王都在造反,屬于烽煙四起的時候,如果沒有皇帝的詔令,沐家軍貿(mào)貿(mào)然出兵的結(jié)果,會讓人覺得他們也參與到了造反當中。而且朱元璋在的時候就已經(jīng)規(guī)定了,藩王只能管理自己地方上的事務,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沐家軍如果在這個時候走出了云南,那影響是非常差的,只會讓老百姓們認為天下再次大亂了。這么一來大明王朝就會再次陷入烽煙之中,一旦戰(zhàn)亂被平息以后,朱允炆也會秋后算賬。就算是沐家軍是來幫自己的,可是沒有他的命令沐家軍就能出動,這實在是太危險了。早早晚晚都會剿除沐家軍的力量。
第三,老朱家內(nèi)部的事情,他們外姓不好插手。
說句老實話,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斗爭,說到底都是家族內(nèi)部的斗爭。人家家里分家產(chǎn)的時候,你一個外人憑什么來干預呢?這干預以后的分寸是不是要掌握好了?他們畢竟是一家人,萬一得罪了某一方,等他們和好了,是不是要聯(lián)合起來對付自己呢?沐家軍在云南是世代鎮(zhèn)守的指責,他們已經(jīng)很滿足了,沒有必要再摻和到皇權(quán)爭奪戰(zhàn)當中去了。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朱允炆跟自己的部將們都說了,朱棣是自己的叔叔,大家打仗的時候千萬不要傷害他。所以說叔侄倆隨時都有可能復合,最后里外不是人的反倒是沐家了。
第四,山高水遠,沒有明確的消息,他們不敢貿(mào)然出兵。
那個時候通訊能力還是非常落后的,南京那邊的消息要想傳到云南,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且沐家一個藩王也不好一直打聽京城里的事情。所以消息就更加少了,而靖難之役所花費的時間也少的可憐,只有三年多時間而已。所以沐家并不能確定戰(zhàn)況達到了哪一步,他們是異姓藩王,地位比較特殊。稍有不慎就會落得全家都被殺的下場,所以他們走的每一步都要非常小心,這一次也是一樣,他們可不能聽風就是雨,貿(mào)貿(mào)然出兵,這是對家族的不負責任。一旦走上那條路,可就沒辦法回頭了。
第五,朱元璋時期殺的武將太多了,導致沒人敢貿(mào)然出兵。
不僅是沐家不敢出兵,天下絕大多數(shù)帶兵的將領和諸侯都不敢出兵。一旦參與到戰(zhàn)事中來,那就等著被秋后算賬好了。不管你是不是功臣,下場都不會好,這是老朱家人的德性。當年朱允炆的爺爺朱元璋所殺的人還少嗎?動不動就是幾萬人,實在是太可怕了。所以這些人都害怕了,如果不是被逼到了緊要關頭,誰敢貿(mào)然出兵呢?所以不是沐家人不肯出兵幫助朱允炆,而是他們沒有這個膽量。打輸了自然要被朱棣給滅了,可是打勝了,也有被朱允炆秋后算賬的可能。
總結(jié):沐家世代鎮(zhèn)守云南,為了子孫后代選擇明哲保身。
總的來說,沐家之所以不出兵,主要就是為了保住自己在云南的地位,保住沐家子孫未來的前程。出兵了可能里外不是人,也可能會被秋后算賬。可是不出兵,靜靜地等待結(jié)果,他們手里總是有朱元璋當年賜給他們的世襲證書的。朱棣獲勝以后,也沒有因為他們不出手相助就撤了這本證書,所以可見沐家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不管誰來當皇帝,只要自己家族的利益能夠得到保證,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在晚年的一個錯誤決定,直接縮短了大明江山的壽命,更是引起了家族之間的內(nèi)斗。這個決定便是越過了自己眾多的兒子,直接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這種傳位方式在歷史上都是少見的,朱元璋聰明了一世,卻在傳位方面犯了糊涂。
朱允炆在位期間一直在致力于削藩,但最終的結(jié)果卻不如預想。對藩王的過度壓迫也直接導致了朱棣起兵造反,發(fā)動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最終從自己的侄子手中奪得皇位。而朱允炆在一場大火之后杳無音訊,下落不明。不少人猜測是朱棣對于自己的侄子心軟了最終選擇放他一條生路,但是更多的說法是朱允炆殞命在這場大火中。
在這場改變明朝命運的著名戰(zhàn)役匯總,朱棣從不被看好到后來的人心所向,經(jīng)歷了很多,朱棣也明白了手握兵權(quán)才能穩(wěn)坐江山,朱棣從自己的燕地起兵時所帶兵馬甚少,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朱允炆甚至比朱棣更加孤立無援。因為明太祖把皇位越過了子輩直接傳給了孫子輩的朱允炆這個決定大多數(shù)藩王是不贊同的,但是由于朱元璋疑心很重,大多數(shù)藩王都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草草了事。畢竟無論誰做了皇帝只要能夠保證他們利益不受到傷害就可以接受。
令這些藩王沒有想到的是,作為小輩的朱允炆在當上皇帝沒多久之后便頒布關于削藩的一系列政策。藩王作為地方的管理者,都是手握兵權(quán),雄霸一方。一開始并沒有如此實力,隨著時間的發(fā)展,財富和兵力在積累,藩王們也越來越膨脹。甚至有部分藩王敢直接在朝堂上表達不滿。朱允炆政治才能稍遜一籌,但是年輕的他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所以決定削藩重振皇權(quán)威嚴。朱允炆在頒布法令之后,也就意味著和這些藩王作對了,所以靖難之役不出兵造反已經(jīng)是對這個侄子最后的尊重了。
當時除了藩王外還有一股非常重要的兵力,這股兵力主要集中在云南,負責鎮(zhèn)守云南和邊境,這支軍隊的領導者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沐英,沐英將軍自由便和太子朱標一同長大,兩人關系很好,是太子朱標的絕對擁護者。作為少數(shù)沒有被殺的開國功臣之一的他,內(nèi)心也是很感激朱元璋的。但在朱標死后,沐英因為悲傷過度加上疾病也隨太子而去。那么為何這支正統(tǒng)皇權(quán)用戶軍隊為何沒有幫助朱允炆呢?軍隊的易主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當時軍隊實際掌管者是沐英的兒子沐晟,他和朱允炆也算是發(fā)小,經(jīng)常在一起學習玩耍。
在和平年代生長的孩子之間的感情,遠不及父輩之間的深刻。如果要出兵的話,距離太遠,很容易出師未捷,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朱允炆自始至終都沒有宣召沐家軍,如果這個時候去幫助很容易被扣上翻上的罪名。所以沐晟為了保證軍隊的安全和自己的利益的安全并沒有選擇奮不顧身幫助朱允炆。
公元1402年朱棣登上皇位成為了明成祖,他是史上第一位成功奪取自己侄子皇位的人,這段奪位事件史稱?靖難之役?。老謀深算的明太祖朱元璋作夢也沒想到自己親自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不到3年就被撂翻。那么為什么建文帝朱允炆和他叔叔打仗的時候沒人來支援呢?根據(jù)史料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得罪了他的皇叔們 朱允炆繼位時藩王封地握權(quán)現(xiàn)象已經(jīng)很嚴重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策略,但他還是太年輕不夠老辣,動作過大,操之過激,一年左右時間先后削去周、齊、湘、代四位親王的權(quán)力并導致湘王全家自焚,這操作自然激起了他的皇叔們的強烈不滿,人人自危,當然也不會去支援他了。
?
? ? ? 2.云南沐王府主人易主
朱允炆與他叔叔朱棣打架期間,作為朱允炆最大后備力量的云南沐王府卻從頭至尾沒有幫忙,以沐王府和他爹太子朱標的關系是說不通的,但究其原因還是剛好當時和他爹穿一條褲子的沐王府當家人沐已死,繼位的是他的兒子沐晟,隔了一層這關系就沒那么鐵了,況且沐晟剛剛繼位自己家還一屁股事兒沒理清,哪里顧得上幫忙,而且沒有皇帝傳喚是不能輕易覲王的,還是坐山觀虎斗來的安全。
? ? 3.朱棣實力強勁眾望所歸
燕王朱棣在當時的藩王里勢力和聲望都是很大的,而且他是皇四子,前面三個哥哥都死了,按說皇位由他來繼承也是理所當然,沒想到朱元璋搞隔代傳位本就讓其余的皇子們心生怨念和不服,燕王起兵大家當然覺得反正都是自家人誰當不是當呢。
? ? 4.朱元璋卸磨殺驢的做法失了人心和人才
朱元璋奪得江山后搞的那套?狡兔盡、走狗烹?的做法讓人寒心,火燒慶功樓更是讓許多忠心于他的老人死的死,走的走,朝中無可用之才,導致與自己叔叔對仗時無良將可用,失敗是早晚的事。
朱允炆覺得那支部隊根本就用不上,朱棣有多少人,一個藩王就算有點兵權(quán)最多也就十萬人,朱允炆當時派了五十萬人去滅朱棣,他根本沒想到自己會失敗,選將領的時候朱允炆選錯了,第一次選的耿炳文,他擅長死守,并不擅長進攻,所以失敗了,第二次選了李景隆,這就是個紈绔子弟而已,李景隆成了新統(tǒng)帥以后,輸?shù)靡凰?,他根本就不會打仗?/p>
朱棣能成功首先要謝謝黃子澄,最早的時候大家就說藩王里要先把朱棣給滅了,黃子澄說不行,要把其他的藩王都撤掉以后再撤朱棣,這樣朱棣就沒有外援了,這是給了朱棣足夠的準備時間。
其次朱棣的三個兒子都在京城,朱棣怕造反兒子受牽連,就跟朱允炆說,自己生病了,希望兒子能回家,黃子澄說可以,這是為了讓朱棣放心,我們不會收拾他的,你看兒子我都給你放回去,朱允炆把自己的保命符親手送給了朱棣。
最后就是李景隆了,臨陣換將領也是黃子澄想出來,換成李景隆就是黃子澄提議的,李景隆的爹雖然很會打仗,可是李景隆就是一個官二代而已,從來沒指揮過戰(zhàn)爭,朱棣常年與蒙古人打交道,實戰(zhàn)經(jīng)驗豐富,李景隆去不是必死無疑嗎?
朱允炆還沒機會用到那三十萬人就被朱棣攻城了,自從朱允炆當了皇上以后,步步錯,根本就沒做出一個正確的決定,還有那個黃子澄,要不是最后寧死不屈我都以為他是朱棣的間諜。
如果朱允炆能夠預知自己會敗得如此之快的話,恐怕他也會預先做準備,調(diào)這支軍隊前來勤王的,可惜他沒有預知能力,等到事情緊急的時候,就算想再調(diào)用這支軍隊,也是不可能的了。因為這支軍隊離京城太遠,其主將沐英,一直鎮(zhèn)守云南邊陲之地,要想讓他來勤王,非得提前幾個月準備不可。
首先要說明一下,有人可能覺得朱允炆沒有調(diào)用這支軍隊是因為使喚不動,這應當是不符合常理的。因為沐家與朱家的關系非同小可,沐英是朱允炆祖父的干兒子,更有甚者,與其父朱標還是要好的哥們,感情非常深厚。有這樣的背景淵源,只要朱允炆一句話,他沐英焉能不赴湯蹈火 。
所以說,如果沐英真地被調(diào)到京城來了,那最后究竟誰勝誰敗,還真得不好說呢,也許朱允炆就可以保住大位了吧。但很可惜,這種情況沒有發(fā)生,朱允炆從頭到尾都沒有傳消息給沐家軍,讓他們到京城來勤王。一是因為之前沒有預料到朱棣會這么難對付,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敗得如此之快。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沐家軍所負責的云南,也是大明的一塊邊防重地,輕易調(diào)動,是容易出邊患的。正是因為這兩個因素的存在,才會讓朱允炆錯失了避免失敗的機會。可以設想,在他失去皇位的那一刻,心里一定非常后悔吧,如果他能夠預知后事的話,就算會引起邊患,恐怕也會調(diào)沐家軍前來勤王,畢竟這才是更重要的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