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最大的導(dǎo)火索是什么?可以說,靖難之役導(dǎo)火索就是建文即位藩王勢大,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biāo)病死,明太祖立朱標(biāo)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因生性“穎慧好學(xué),性至孝”,而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稱贊他“而誠純孝,顧不忘我乎?!辈贿^,對于這位“仁柔少斷”的皇太孫將來繼任帝位,朱元璋并不十分滿意,曾一度打算更換太子,后因翰林學(xué)士劉三吾的勸諫,才沒有這樣做。
盡管如此,朱元璋對朱允炆的繼位仍放心不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病故,廟號太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臨終前,朱元璋立下遺詔,“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nèi)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朱允炆即位,是為明惠帝,改元建文。盡管有朱元璋的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但燕王朱棣仍直奔京師(今南京)。朱允炆聞訊后,立刻派人持敕,令朱棣返回北平(今北京),對此朱棣十分不悅。
建文帝即位時,鎮(zhèn)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quán)勢,寧王朱權(quán)“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jié)制沿邊士馬”的重權(quán)。朱允炆對這些皇叔們憂心忡忡。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朱允炆即位不久,燕王朱棣即遣長史葛誠入朝奏事。朱允炆遂向葛誠密問燕王府之事,葛誠如實稟告,乃派他返回燕王府,作為內(nèi)應(yīng)。葛誠回到燕王府,朱棣見他神色不對,心中不免作疑。隨即朱棣親自入朝,他自恃皇叔身份,徑直走皇道入宮,登陛不拜。監(jiān)察御史曾鳳韶彈劾其不敬,戶部侍郎卓敬也密奏,以燕王“智慮絕人”,建議將他徙封至南昌,但都被朱允炆以“骨肉至親”,婉言拒絕。朱棣察覺到朝廷對自己懷有戒心,回燕王府后,便托辭患病,以觀事態(tài)的變化。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在侄子朱允炆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之下,憤然起兵抗?fàn)?,自此,叔?人之間展開了一場歷時4年的生死大戰(zhàn),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徹底戰(zhàn)敗、離奇失蹤,叔叔朱棣徹底勝利、如愿登上皇位而告終,史稱?靖難之役?。那么,這場叔侄之間的生死大戰(zhàn)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朱棣說:真相就是?清君側(cè)、靖國難?
其實,朱棣在起兵之前,也是猶豫了很久!
朱棣知道,雖然自己貴為手握重兵的藩王,但終究只是臣子而已,如果一旦起兵,身上將深深地刻上反賊的烙印,他一生雖然讀書不多,但卻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他很清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如果自己貿(mào)然起兵的話,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不可能得到輿論支持的!
?靖難之役?的真相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就2個字而已
然而,在侄子朱允炆的削藩政策的步步緊逼下,朱棣又不甘心乖乖地坐以待縛,這才決定起兵反抗。
既然要起兵,那就得找一個合理的理由,于是,朱棣便在核心智囊姚廣孝的建議下,決定從父親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xùn)》中入手,終于找到了起兵的依據(jù):?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cè)。?最終提煉出來就是:清君側(cè),靖國難!
?靖難之役?的真相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就2個字而已
我說:借口而已,為了權(quán)力而已!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打出?清君側(cè)、靖國難?的旗號,正式起兵!
那么,所謂?清君側(cè)?,朱棣要清的是誰呢?那就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齊泰、黃子澄等人!
在朱棣看來,正是在齊泰、黃子澄等人對少年天子朱允炆的鼓動下,這才導(dǎo)致了削藩政策的施行,從而加深了他們叔侄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些人統(tǒng)統(tǒng)是朝廷奸逆,作為朱家子孫,根據(jù)太祖皇帝的祖訓(xùn),為了維護(hù)朱家天下,起兵討伐,是合情合理的!
這就是朱棣的邏輯。
那么,?靖難之役?的真相真是這樣嗎?
當(dāng)然不是!所謂的?清君側(cè)、靖國難?恰恰說明了朱棣對自己反賊身份從心理上的認(rèn)同,這恰恰也證明了他內(nèi)心的心虛,說到底,這只是一個借口而已!
朱棣很清楚,朱允炆雖說是自己的晚輩,但卻是大明帝國真正的主人,而他雖然是朱允炆的長輩,但終究只是臣子而已!正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朱允炆再怎么對他、削藩政策對他再怎么苛刻,都是不違背君臣之綱的,因為對方才是皇帝!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皇帝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的!
關(guān)于這些,朱棣自己當(dāng)然也很清楚,但他還是要起兵,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兩個方面的原因所導(dǎo)致的。
首先,不甘心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作為固守北方邊境的9大藩王之一,朱棣手上握有十幾萬重兵,可算得上是位高權(quán)重的一方諸侯,可一旦侄子削藩削到自己頭上,王爵能不能保住都很難說,更別提兵權(quán)了,因此,他要起兵反抗。
其次,朱棣也一直想坐上皇位。明朝建國之初,太祖皇帝朱元璋就將長子朱標(biāo)立為了帝國儲君,對此,朱棣是心服口服的,畢竟,論出身,朱標(biāo)是嫡長子;論資歷,朱標(biāo)是大哥;論能力,也很出眾。因此,朱標(biāo)做太子,他無話可說。可自從身為大哥朱標(biāo)去世后,他對太子之位重新燃起了巨大的希望,同時,他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因為他不論是功勞還是能力,在一眾兄弟當(dāng)中都是出類拔萃,他相信,對于這些,他那英明神武的父親是看得見的!可惜,朱元璋還是讓他失望了,對他的功績,父親竟然視若無睹,仿佛沒看到一般,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傳位給他,而是立了年僅15歲的侄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更為可氣的是,自己的乖侄子在剛登基、位置還未坐穩(wěn),就開始騎到自己頭上耀武揚(yáng)威起來,不僅想削他的兵權(quán),還想奪去他的爵位,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是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原因,這才導(dǎo)致了朱棣在侄子朱允炆的步步緊逼之下,憤然起兵反抗,因此,關(guān)于?靖難之役?這場叔侄大戰(zhàn),朱棣無論打出怎樣的旗號為自己正名,都是借口而已,都掩蓋不了自己作為反賊與侄子搶奪皇位的事實,說到底,都是為了權(quán)力2字而已!當(dāng)然了,這也否定不了朱棣的豐功偉績和對歷史的貢獻(xiàn)!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18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