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古代上承隋朝下啟五代十國的朝代,由李淵建立。接下來聽聽對百科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飛鳥盡,良弓藏”講的就是在一個人已經(jīng)沒有用武之地的時候就該收起鋒芒了。這句話也常常適用于古代皇帝與臣子之間的關系,害怕功高震主的皇帝總是會對有功之臣懷有戒備之心。
哪怕是明君,也會由于各種各樣的情況難免會有這種想法。例如李世民,他是后人公認的一位知人善任的明君,為唐代的盛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是即便是這樣一位皇帝,在他死前也不禁囑咐兒子要殺了一位功臣。
01
讓李世民忌憚的功臣
這個人名字叫做李勣,他是隋末唐初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將領。在隋朝末期,殘暴的統(tǒng)治讓民眾苦不堪言,眼見著隋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日薄西山,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也在轟轟烈烈的進行當中。李勣便是其中一員。
瓦崗軍是當時起義軍隊中比較有名的一員了,而李勣則是瓦崗軍的一位猛將。是他在眾人被隋軍打得魂飛魄散的時候組織起了整個隊伍,鼓舞士氣讓眾人趕忙迎戰(zhàn),于是眾人士氣大增,便在與隋朝的戰(zhàn)爭中打下了響當當?shù)拿枴?/p>
隨后,李勣和瓦崗軍都投靠了李淵,成為了他的得力干將。此后,李勣更是跟著李淵南征北戰(zhàn),為唐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說李勣是唐朝時期最為重要的一位開國功臣之一也是不為過的。
正因為李勣與唐朝的江山有著深深的淵源,因此他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并沒有明確表示支持李世民。因為古代繼承皇位的向來都是嫡長子,雖說李世民也是戰(zhàn)功赫赫,但是他不是被立為太子的人選,這難免讓李世民心生怨懟:畢竟自己才是為唐朝打下江山的皇子,憑什么不讓自己繼承大業(yè)?
因此,李世民才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逼迫李淵退位,并且將自己的哥哥也逼死了。為了爭奪這個皇位,他還聯(lián)絡了朝中的不少大臣,但是李勣卻以不愿意過多參與爭奪皇位這一理由拒絕了。
其實這也難怪李勣這樣選擇,盡管李世民在當時是當皇帝的不二之選,但是畢竟最是無情帝王家,如果李勣一招不慎,那不僅僅是自己掉腦袋,這時株連九族的大罪。因此李勣在這個當口選擇了明哲保身。
或許正因為這個事,讓李世民看清了李勣的底線,雖說此后李世民和李勣之間并沒有什么矛盾,但是這讓李世民始終是非常忌憚李勣的。
02
伴君如伴虎的李勣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在皇帝開心的時候,你就是建功立業(yè)的大功臣,會被封功行賞,會被賜予金銀財寶和大量的封地,但是當皇帝不高興的時候,大功臣也可能會變成覬覦皇位的一個大大的隱患。
總之,在皇帝身邊做事,命運如何發(fā)展全看在皇帝的一念之間內(nèi)。而看著對自己的態(tài)度捉摸不定的李勣,李世民更是不得不加以防范了。尤其是在自己將要去世的時候,他看著自己尚且羽翼未豐的孩子,更是忍不住立下了囑托。
李世民明白繼承自己江山社稷的李治,他雖然有繼承大業(yè)的機會,但是卻沒有繼承大業(yè)的能力,最多也就是維持唐朝的正常運轉(zhuǎn),想要在他手里再開拓一個盛世,那是不可能的了。
因為李治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他生在和平年代的帝王之家,自然對于權勢、謀略都沒有很大的體會,也沒有自己的見解,因此很可能在手握重權的時候真壓不住一些位高權重的老臣。其實這點我們從后來武則天奪權一事也能夠看清楚。
因此,他不得不為孩子的以后做打算。他認為自己尚且對李勣心存忌憚,那更別提兒子了,于是他便告訴李治:李勣這個人你是捉摸不透也鎮(zhèn)不住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就殺了他以絕后患吧。
03
恪盡職守的李勣
只是一代開國功臣,怎么能夠說殺就殺?況且李勣為人十分謹慎,不會留下任何話柄在他人口中,因此沒有個服眾的理由自然是沒辦法的。
于是李世民就建議李治,干脆給安排個看守邊塞的活計,如果李勣毫無怨言的接受了,那就正好借此機會將他革職,然后遠調(diào),如果李勣沒有接受,那就正好以忤逆圣意為由,將他除了。
再說接到命令的李勣,他也明白這是皇帝對自己的試探。于是欣然接受了這個結果,心甘情愿地離開了京都,到了遠方去任職。在職期間,他恪盡職守,造福一方,百姓們對他的口碑也都非常好。
看著在遠方走馬上任的李勣沒有任何怨言,李世民和李治對于他的忌憚也少了許多。于是在后來的唐朝建設當中,李治還是將李勣調(diào)回了京都,并且請他擔任了宰相一職,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哪怕是當上了宰相,李勣仍舊是云淡風輕的模樣。他盡心盡力的輔佐李治維持唐朝的運轉(zhuǎn),同樣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史冊上留下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的一筆。
可見,李勣在亂世之后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為唐朝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和平的年代,李勣也能夠盡心盡力的輔佐君王,雖說他沒有在玄武門之變中明確的支持李世民,但是此后他對李世民忠心耿耿的效力已經(jīng)很明顯的說明問題了。
04
總之可見,李世民對于李治的教導是非常高明的,而如何在伴君如伴虎的情況下做到明哲保身,李勣有屬于自己的為官之道。而他即便是處于帝王不信任、被貶到外地卻仍然能夠做到云淡風輕的泰然處之,可見他是非常睿智的。
李勣的為人處世的哲學不僅僅能為我們在職場上打拼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也讓我們能夠?qū)W會在生活中面對逆境的時候要放寬心態(tài)。這樣的為人處世,才能夠在最后得到一個善果。否則的話,便會得到一個兔死狗烹的前車之鑒。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3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司馬孚是什么人他為何敢反對司馬氏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