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執(zhí)意除掉太平公主的原因是什么?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guān)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幼女,唐玄宗李隆基的姑媽,叱咤風(fēng)云于中唐的一位女性,風(fēng)華絕代的一位佳人。她曾與李隆基聯(lián)手鏟除“韋后勢力”,從而推睿宗李旦重新登上皇位。可是,二人終歸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太平公主也想如母親武則天一樣坐看風(fēng)云、君臨天下??墒抢盥』鶇s懷揣著光復(fù)李唐社稷的夢想,不想受任何人操控自己,也不想給任何人覬覦皇權(quán)機會。因此“韋后集團”覆滅之日,也注定是李隆基與姑媽分道揚鑣之時。
然而,太平公主同樣懷揣夢想,且雄心萬丈,因此她在見識了李隆基的廬山真面目后,開始多管齊下,一方面有意培植自己的勢力,以備有朝一日同侄子一較高下;另一方面以自己的權(quán)勢向朝臣施壓,鼓動他們向睿旦請求廢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再就是拉攏皇長子李成器,散布李隆基不具備繼承皇位身份的言論。
公元713年7月初(農(nóng)歷),戶部尚書魏知古面見李隆基,說已經(jīng)得到確切消息,太平公主明日就要對您下手,請陛下趕快定奪。李隆基沒有慌亂,隨后叫來大臣崔滌。為什么叫崔滌呢?原來崔滌是宰相崔湜的弟弟,而崔湜又是太平公主的“閨中蜜友”,李隆基想說服崔湜投靠自己。
很快,崔湜入宮見駕。李隆基對他說:“予(當時李隆基還能用‘朕’自稱)是皇帝,太平公主不過皇親,孰輕孰重,請愛卿度量,還望能棄暗投明,不負大好前程?!贝逌浤涣季?,然后說:“陛下多慮了,微臣那敢對陛下懷有二心”。李隆基微微一笑說:“但愿卿家口能應(yīng)心!”隨后揮揮手,目送崔湜離去。
晚上,崔湜照例到太平公主處“打卡”。溫存過后,崔湜對身邊的太平公主說:“想必你那侄子(李隆基)已經(jīng)黔驢技窮,盡然拉攏起我了。以咱倆之間的關(guān)系,我能棄你而去嗎?看來他腦子進水不少呀!”太平公主聽完詳細經(jīng)過后,臉上也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當天夜里,睡得特別香沉。
第二天一早,李隆基同王毛仲等人率領(lǐng)300衛(wèi)士先進入武德殿,然后議事為由召左羽林將軍常元楷及知右羽林將軍李慈。二人剛?cè)胝\虔門就被斬首,之后,李隆基等人又闖入朝堂,將正在等侯上朝的宰相岑羲、蕭至忠等人當場砍殺。最后,率領(lǐng)衛(wèi)士去圍追太上皇李旦。此時,李旦已經(jīng)慌慌張張?zhí)由铣刑扉T城樓。太平公主聞訊后,則逃入山中寺廟躲藏。
李旦自覺兇多吉少,心里感慨萬千,回想大唐王朝,一直行走于刀光劍影之中,如今看來又是一場浩劫,真心希望大唐從此浴火重生。想到此,李旦的已經(jīng)淚眼婆娑。隨后,李旦以手拭面,轉(zhuǎn)而對扶自己爬上城樓的兵部尚書郭元振說:“愛卿恐怕今日要陪朕一起上路了!”只見郭元振先是冷笑,然后幽幽地說道:“太上皇不必擔心,皇帝正是奉您詔命誅殺太平公主黨羽!”
聽了郭元振的話,李旦如醍醐灌頂,原來郭元振不過當年玄武門之變時的尉遲恭。不過,慶幸自己性命無憂,心里也就踏實了。之后,李旦向城樓下面的李隆基喊話:“三郎我兒,即日起軍政大事全交你處理,為父要享清福去了!”
如今,李隆基登基雖已當了一年有余,但此刻他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掌璽”皇帝。原來之前父親所謂的“禪位”,只是給了他部分不打緊的權(quán)力,而三品以上官員任免,以及軍政大權(quán)等統(tǒng)統(tǒng)還由父親繼續(xù)把控,李隆基不過是個朝堂上“打雜”的。
到此,也許有人疑問,不是說第二天太平公主一伙要采取行動了嗎?怎么沒見動靜,而且面對李隆基怎么沒有一點防備沒有,所有人幾乎還都是束手就擒?
既然有上述疑問,所以我們有必要再來亮一下太平公主的家底兒:
謀臣方面有宰相竇懷貞、岑羲、崔湜、蕭至忠等人,另外太子少保薛稷、新興王李晉也是其心腹,武將方面有左羽林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等,其中如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及胡僧慧范等人都是其左膀右臂。
所以,縱觀太平公主的綜合實力,如果她真想使用武力,李隆基顯然不是對手。因此,李隆基之所以先發(fā)制人,不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一個奪權(quán)借口,他不想擔驚受怕地做“半個皇帝”,所以真正的目標是父親李旦。另外,還有一件隱藏著的事情就很能說明問題,也是促使李隆基采取行動的關(guān)鍵誘因。
原來,李隆基早先就對太平公主有過一次行動,不過參與者是尚書右仆射劉幽求及右羽林將軍張喡。但后來由于張喡泄密于侍御史鄧光賓而被李隆基緊急叫停。事后,李隆基主動向父親請罪,張劉二人遭到貶謫,均到京外任職,自己得了個“巡邊”處分。只是由于李旦舉棋不定,致使期限一再拖延。
而于太平公主來說,她實際上并沒有用“武力”解決侄子的打算,只不過是想先通過拉攏朝臣孤立他,而后再唆使哥哥將其廢除,自己再操控傀儡或是親自上陣。因此,太平公主在等李旦下達“巡邊”的詔命,因為只有那樣,才是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同時更能彰顯她掌控大局游刃有余的風(fēng)采。可是,太平公主有些太自信過頭,她沒想到侄子會如此精明干練,如此雷厲風(fēng)行。
寫在最后:回顧李隆基為何要召見崔湜,真的是為策反他?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他在使用障眼法,好讓太平公主知道他沒有“動武”的能力和打算,或是即便有,也不是當下。人生中有些非常重要的機會,但是只有一次,李隆基抓到了,太平公主失去了!這就是兩個命運截然的關(guān)鍵所在。
710年六月,唐中宗李顯突然暴斃。根據(jù)《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正史上的記載,唐中宗是被自己的妻子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合謀下毒毒死的。這一指控并無實據(jù),但韋皇后確實隱瞞了唐中宗的死訊,直到她任命自己的親信在軍中擔任要職,以及將唐中宗僅存的幼子李重茂扶上皇帝寶座后,才對外公布了皇帝駕崩的消息。
韋皇后是個極有野心的女人,她一生最痛恨和最崇拜的是同個人,那就是她的婆婆武則天。自從唐中宗第二次登基稱帝后,韋皇后便效仿武則天把持朝政大權(quán)。她想方設(shè)法打壓反對勢力,并不斷培植自己的親信。
唐中宗死后,韋皇后大權(quán)獨攬。她欲效仿武則天當年那樣臨朝稱制,進而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然而在她面前卻存在著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武則天的女兒、唐中宗的同胞妹妹太平公主。
早在唐中宗死前,韋皇后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就曾想對太平公主和安國相王李旦(唐睿宗,690年被武則天逼迫退位)下手。但因?qū)κ謱嵙μ珡姸黄戎兄?,不過雙方的矛盾已就此結(jié)下。唐中宗死后,無論是韋皇后還是太平公主心里都非常清楚,擺在雙方面前的將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zhàn)爭。
710年六月十二日晚,臨淄王李隆基(李旦第三子)、燕國公薛崇簡(太平公主次子)等人在爭取到守衛(wèi)玄武門的羽林軍支持后,對皇宮發(fā)起突襲。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韋黨的眾多支持者在一夜間悉數(shù)被誅殺。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唐隆政變”。
唐朝正史上將這次政變的結(jié)果歸功于李隆基,也就是未來的唐玄宗??墒聦嵣?,李隆基當時的身份并不顯赫,既沒有足夠的名望,也沒有豐厚的財力來支持他發(fā)動政變。因此從這次政變后的結(jié)果來看,太平公主才是真正的幕后策劃人。
“唐隆政變”發(fā)生兩天后,太平公主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宣布廢黜年僅十五歲的唐殤帝李重茂,并擁立唐睿宗李旦復(fù)位登基。在此后一段時間中,唐睿宗成了名義上的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但朝廷真正的實權(quán)卻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肮魉?,上無不聽,自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其余薦士驟歷清顯者不可勝數(shù),權(quán)傾人主,趨附其門者如市?!?br>
不久,唐睿宗冊封在政變中有功的第三子李隆基為皇太子,當權(quán)的太平公主對此事并沒提出什么異議。然而太平公主很快就發(fā)現(xiàn),當時默認讓李隆基成為太子實在是一個重大失誤。
唐睿宗雖然在眾人的擁戴下重新成為了皇帝,但他本人卻對這個全天下人都覬覦的職業(yè)表現(xiàn)得毫不感興趣。國家大事幾乎全部交給了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去處理。
李隆基精明能干,做事果斷,再加上他的儲君身份,很快就吸引到了一大批支持者。自古以來,權(quán)力這個東西都是“一山不容二虎”,隨著太子勢力的不斷壯大,他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
最先發(fā)難的是李隆基手下兩個堅定的支持者:姚崇、宋璟。他們說服唐睿宗將太平公主派出京師,唐睿宗勉強接受了這個建議。于是,太平公主就被貶至濮州,但她在長安的勢力幾乎沒受到任何影響。沒過多久,太平公主就發(fā)起了反擊。姚崇、宋璟分別被貶至外地,太平公主支持者對李隆基持續(xù)不斷的攻擊讓他難以承受,甚至一度打算放棄太子之位。711年秋,李隆基請求皇帝將太平公主召回京師,這也意味著雙方在第一輪較量中以太平公主完勝告一段落。
712年夏,唐睿宗不顧太平公主的強烈反對,毅然決定提前將皇位禪讓給李隆基。八月,李隆基正式登基,是為唐玄宗。
此時太平公主仍控制著大部分文武大臣,但她心里很清楚,年富力強的新皇帝絕不可能會讓這種狀況長期持續(xù)下去。于是她決定再次采取行動。
712年七月,太平公主聯(lián)合自己的黨羽決定發(fā)動武裝政變。由于當時太平公主的勢力強于皇帝李隆基的勢力,因此政變行動原本很可能會成功。可是就在計劃實施的前一天,有人卻將整個行動和盤托出報告給皇帝。于是李隆基先發(fā)制人,迅速逮捕了太平公主陣營中的一批核心成員,其中包括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四位宰相,常元楷、李慈、李欽等禁軍主要將領(lǐng),政變行動就此流產(chǎn)。三天后,太平公主在自己的府第被賜死。自此,從武則天開始的由女性掌握朝政大權(quán)的時代,到太平公主這里徹底宣告結(jié)束。
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國唐朝時候巔峰時候的一位皇帝,也是爭議很大的皇帝。唐玄宗年輕時候英氣勃勃,勵精圖治,開創(chuàng)了我國封建社會最高峰開元盛世。但是由于晚年的懈怠朝政,迷戀楊貴妃,沉迷于歌舞酒色,醞釀了使唐朝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之后退位成為太上皇。
但無論如此,李隆基為唐朝創(chuàng)下功績也是不由分說的,他也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年輕時候,與姑姑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兵變從韋皇后中奪回了屬于李唐王朝的政權(quán),絕殺了由武則天開創(chuàng)的女人專政風(fēng)氣??墒?,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同一條戰(zhàn)線作戰(zhàn)的姑姑太平公主,這到底是是為什呢?
我們看看唐玄宗李隆基與他的姑姑太平公主的人脈,都是背景超強大。李隆基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爸爸李旦是皇帝,伯伯李顯是皇帝,他自己也是武則天的孫子,自己登基之后也是皇帝。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雖然是李治的女兒也是李氏的女兒,卻也嫁給了武則天的家屬,這也很難分清太平公主屬于李唐宗室的人還是武家的人。但是在歷史上從平定韋皇后的篡位來看,也算是李家的人。
在武則天晚年退位之后,李顯繼承皇位,也是唐中宗。李顯也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窩囊廢,朝廷大事也是老婆韋皇后一人說得算。由于武則天開創(chuàng)的女人當皇帝的先河,這也是韋皇后想效仿武則天成為女皇帝,于是與女人聯(lián)合一起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李顯。之后韋皇后獨攬朝政,飛揚跋扈,儼然要上演武則天當女皇的歷史。
當時,李隆基作為唐朝皇室的重視,是很有遠大理想抱負的,想奪回政權(quán),讓江山又回到李唐王朝的管治之下。可是,當時的李隆基是皇子李旦的兒子,也只是一個沒有實力與兵權(quán)的親王,自然實現(xiàn)不了這個夢想。
于是,他只能找合伙人,這個人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也很有實力,夢想也是與武則天一樣有著權(quán)力欲望??墒强粗f皇后要稱帝,太平公主自然也不干了。這樣,太平公主也愿意與李隆基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之變,殺死了韋皇后,韋皇后死后,一起推舉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繼位。
但是,李旦也是窩囊廢,覺得沒有能力勝任皇帝,于是就主動退位為太上皇,傳位給兒子李隆基。當時李旦退位時候,對李隆基說擔心太平公主也會謀反,重演女人掌控政權(quán)的歷史。
當李隆基登上皇位之后,在朝廷有勢力的太平公主有些手忙腳亂,就密謀御林軍謀殺李隆基,然后宰相魏知古知道之后,立馬倒下李隆基,李隆基果斷出手,把太平公主一家人一網(wǎng)打盡。之后,太平公主在子女和仆人的掩護下,逃到了鐘南山寺廟手中當時,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是個識大局的人,把兵權(quán)交給了李隆基,李隆基這才免死于他們母子倆,賜他們行李,官爵如以前。
可以看到,太平公主敗給李隆基,還是在于?時也命也?,李隆基掌握著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把太平公主勢力一網(wǎng)打盡。
太平公主和母親武則天最大的不同是:武則天想做天下之主,并最終實現(xiàn),而太平公主卻只想權(quán)傾朝野,當然,就能力而言,太平公主也差了武則天一大截。在他兩個軟弱的哥哥做皇帝的時候,她能干涉朝政,政出私門。當遇到強勢的侄子李隆基的時候,兩人就勢同水火了。
她想廢掉李隆基,另立聽話的傀儡皇帝;李隆基想除去她,盡得皇權(quán)。而在不久前,兩人還曾通力合作,除掉了韋后集團。一致對外之后就是你死我活。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武則天攝政后,雖極力打壓兒子們,卻很寵愛太平公主。但不得不說明的是,武則天雖然自己當了皇帝,但她并沒有想過把帝位傳給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說到底武則天只能是個例外,所以太平公主即便和武則天的容貌、性情都很相似,她也只能躲在政治的幕后,武則天并不希望太平公主干政,她可以找女兒商量、詢問政事或者交代女兒一些政務(wù),卻不允許太平公主公開議政。
但武周政權(quán)后期,太平公主還是有了不少權(quán)力,705年,武則天病重,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家子孫密謀發(fā)動政變,誅殺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之后張柬之等逼武則天退位,李顯繼位,太平公主做為李顯的親妹妹,又一心維護李唐宗室,得到了李顯的尊重,開始從幕后走到臺前。同樣干政的還有韋后和安樂公主,這對母女完全是?才華撐不起夢想?的一類人,政治能力一般,卻想著效仿武則天稱帝,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政出私門,這一時期,安樂公主和姑姑太平公主已經(jīng)成為政敵,表面上看來,安樂公主的權(quán)勢在太平公主之上。但710年李顯去世后,形勢發(fā)生改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密謀發(fā)動政變,之后太平公主讓次子薛崇簡跟隨李隆基行動,發(fā)動唐隆政變,但此次政變雖然除掉了韋后集團,太平公主也失去了得力助手上官婉兒,李隆基執(zhí)意將其殺死。之后李旦繼位,李隆基功勛卓著成為太子。
從此,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開始了權(quán)力的爭奪。李旦和哥哥李顯一樣軟弱,任憑太平公主干政,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在唐睿宗時期達到鼎峰,她每每入朝議事,都和李旦坐在一起討論,有時候宰相奏事的時候,李旦都要問是否奏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最初,太平公主并沒有把李隆基放在心上,她以為李隆基也很好控制,所以兩人之間并沒有什么沖突,然而李隆基自從成為太子后,勢力越來越大,逼著太平公主警覺起來,她動了廢太子的心思。李隆基做為李旦的第三子,還是庶出,本來不該被立為太子,但因為他功勞最大,又李旦嫡長子的推讓,李隆基最終成為太子。太平公主抓住這一點,散布謠言說李隆基并非嫡長子不該成為太子,她甚至動員當時的宰相們改立太子,宋璟和姚元之為此向李旦提議將太平公主遷往洛陽,但李旦拒絕了,之后李隆基為平息事端建議將宋璟和姚元之貶官。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3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劉裕北伐前做了哪些準備為何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