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五代十國真的很亂嗎?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guān)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該出手時就出手,
拉下了五代史的帷幕。
因此,可以通過他有趣的了解一下五代十國的情況,他就是郭威。
郭威當上皇帝后,有一次去淮南調(diào)查民情,當?shù)匕傩崭嬖V他,朱溫早年征伐這里時,將繳獲的上萬頭耕牛給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征收牛租,時至今天的后周,還在征收,而當年的牛早就死了。
郭威當即下令廢除了這項既過時又累民的稅收。他不僅聽當?shù)匕傩罩v天下大事,也回憶起了自身經(jīng)歷。
公元907年,郭威的父親郭簡在戰(zhàn)亂中被劉仁恭所殺,這年才4歲的郭威便隨母親由順州逃難到潞州去??墒窃谕局?,母親又不幸辭世,郭威只好由姨母撫養(yǎng)成人。也正是在這一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給他,他便在開封稱帝,國家正式步入五代十國時期。
朱溫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因其父早死,母親便帶著他們?nèi)值芡侗紕⒊缂掖蚬樯?。但是由于他們?nèi)值芙?jīng)常偷懶,劉崇因此很厭惡他們。
877年,本來就不喜歡從事生產(chǎn)的朱溫于是叫上哥仨參加了黃巢的起義軍,唐僖宗被他們打得不得不逃往成都。朱溫也因功被黃巢任命為防御使。
但是,在與王重榮交戰(zhàn)被擊敗后,朱溫連寫了10封信,請求黃巢派兵支援,卻都沒有回信。朱溫因此斷定跟著黃巢沒什么前途,再加上手下的勸說,于是就投降了王重榮。
王重榮立刻就寫奏章上報給唐朝廷??吹津斢律茟?zhàn)的朱溫投了降,唐禧宗像撿到寶一樣開心的說:
“此乃上天賜予我的上將啊!”
(殊不知是滅唐上將)于是立即下詔授予朱溫左金吾大將軍,并賜名他“朱全忠”。次年,唐僖宗又任命他為汴州刺史和宣武軍節(jié)度使,并要求收復(fù)京城后才上任。
不到4個月,黃巢被逼出長安,朱溫進入汴州,上任節(jié)度使,他從此以汴州為大本營。884年,朱溫看到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克用很能打仗,并且手下有一支很精銳的部隊,于是請求他一起攻打黃巢起義軍。
這年4月,兩人聯(lián)合果然在中牟消滅了黃巢。5月14日,朱溫在上源驛大擺筵席犒勞李克用。席間,多喝了幾杯的李克用酒后吐真言:“幸好全忠歸降得早,不然的話,也是跟黃賊一樣的下場!”
李克用的話讓朱溫懷恨在心,而且朱溫覺得李克用軍力強大,必定是自己將來的勁敵,于是當晚想趁李克用喝醉留宿于上源驛客站之機殺掉他。朱溫派兵將李克用住宿之所層層包圍了起來,然后往里投火把,欲圖燒死李克用。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閻王爺暫時還不想收留李克用。當天夜里,一場大雨澆滅了李克用住宿處的火勢,李克用死里逃生撿回了一條命。
此后,李克用與朱溫不共戴天。
李克用逃回自己的營地后,向唐僖宗告了朱溫一狀,并請求對朱溫用兵。唐僖宗怎么舍得失去朱溫呢?于是加封李克用為隴西郡王,并說:“你倆都是我的愛將,是唐朝的頂梁柱,不能互相殘殺。”僖宗并未怪罪朱溫。
僖宗死后,繼位的唐昭宗更是成了朱溫的傀儡皇帝。
朱溫為了掃除自己登基的障礙,斬除李唐根基,先后殺害了丞相和宦官及皇帝的身邊人員共1000多人,這樣唐昭宗便成了朱溫的刀俎之肉。
忠于唐朝的李克用看到朱溫要篡唐,于是號召天下起來反朱溫,同時聯(lián)合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西川節(jié)度使王建、襄陽節(jié)度使趙匡凝討伐朱溫。
朱溫為了放心與李克用交戰(zhàn),索性殺了昭宗,立13歲的李柷為帝,即唐哀帝。
稱帝后,朱溫立即組織力量攻打李克用,但李克用也不是那么容易打的。
不過,第二年李克用病逝,臨終前拿出三支箭對兒子李存勖說:“這三支箭都分別代表我的一個敵人,就是朱溫、劉仁恭、耶律阿保機,你一定要替我殺了這三個敵人。”
朱溫得知李克用的死訊后,以為可以消滅李克用部隊了,誰知幾次交戰(zhàn)都敗在李存勖手下。氣得朱溫感嘆地說:“李克用雖然死了,但他的兒子同樣厲害,不比他差,我的兒子能有這么厲害就好了。”
朱溫作戰(zhàn)能力超群,但他的荒淫亂倫也超群。他的長子朱友裕死得早,因此稱帝后不知道立誰為太子,幾個兒子都不成器,如同豬狗,于是他就趁諸子在外統(tǒng)兵,將兒媳召入宮中,與之私通,看哪個兒媳最讓他開心,就立哪個兒子為太子。
結(jié)果他的養(yǎng)子朱友文的老婆玩得他最舒服,于是就立朱友文為太子。老二兒子朱友珪得知消息后,派遣幾百親信化妝潛入宮中,殺死了朱溫,隨后偽造詔書賜死朱友文,自己稱帝。
可是朱友珪本來就人脈少,這次是弒父篡位,就更不得人心了。于是朱友貞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并聯(lián)合大將袁象先發(fā)動宮廷政變,結(jié)果朱友珪被逼自殺,朱友貞成了后梁末代皇帝。
正當后梁起內(nèi)訌時,李存勖在北方一邊擊退契丹的入侵,一邊奪取了許多個州鎮(zhèn)。這時的李存勖事業(yè)很得意,因為朱溫的兒子幫自己殺了第一個敵人,接著在后來的一兩年里又俘獲了劉仁恭并處死了他。到923年,李存勖已占據(jù)北方十三個節(jié)鎮(zhèn)、五十多個州。
朱友貞看到李存勖稱帝復(fù)唐,就生氣了,心想我們剛剛把唐朝滅了,你又來興唐,于是就兵分多路去攻打后唐,誰知由于兵力分散,造成汴州城內(nèi)空虛,被李存勖乘虛攻入汴州,朱友貞氣得自殺,后梁就此滅亡。
另一方面,后唐建立時,東南各割據(jù)政權(quán)紛紛向后唐進貢稱藩,唯獨西南蜀地不肯臣服。于是李存勖決定興兵討伐。
可是,不到兩年,李存勖也荒怠政務(wù),縱容宦官(唐末逃匿民間的宦官投靠于后唐的有1000多人),他又愛唱戲,以致伶人亂政,聽信宦官的話,誅殺功臣,猜忌中心耿耿的李嗣源。
李嗣源死后,長子李從厚剛繼位,養(yǎng)子李從珂就發(fā)動兵變殺向洛陽,其姐夫石敬瑭幫他抓獲李從厚來請功,結(jié)果李從厚被從珂派人殺害。
李從珂即位后,總覺得姐夫石敬瑭會來謀自己的皇位,于是為了削奪石敬瑭的兵權(quán),就想把他調(diào)離河?xùn)|這塊老根據(jù)地。這讓石敬瑭極為不滿,但又不敢明面反對。
參加完李嗣源的葬禮后,石敬瑭怕李從珂,故而不敢回河?xùn)|去,急的不像人樣。后來經(jīng)母親曹太后的求情,又看到石敬瑭瘦成這樣,估計構(gòu)不成威脅,于是就放了他回去。
看看準備的差不多了,石敬瑭于是故意激怒李從珂發(fā)兵來打。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以抵擋李從珂,又得知盧龍節(jié)度使趙德鈞也正在求救契丹,并以割讓河?xùn)|為條件。
石敬瑭便立即以割讓幽云十六州(河北與山西北部地區(qū))為條件,派桑維翰來到契丹帳內(nèi),向耶律德光跪下哭著說:“請主人放棄趙德鈞之請,幫幫我們石敬瑭!”。石敬瑭這叫“孫賣爺田不心疼”,另外每年還向契丹進貢大批財物,以兒皇帝自稱。
正找借口南下的耶律德光高興壞了,于是立即領(lǐng)兵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后偷襲大敗后唐軍隊。
936年11月,石敬瑭在耶律德光冊封下在柳林(太原)稱帝,以山西的簡稱“晉”為國號,史稱后晉。同月,石敬瑭攻入洛陽,后唐亡。
其實,就連石敬瑭的親信劉知遠也對他這種認賊作父、賣國求榮的行徑也表示反對。劉知遠對石敬瑭說:“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賄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日后中原更易遭侵襲,悔之莫及?!笨墒磋┤砸灰夤滦小?/p>
942年(天福七年),契丹遣使來向石敬瑭要吐谷渾之鼎,由于他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劉知遠,更不敢得罪他的“父皇帝”,最終憂郁得病,在屈辱中死去,時年51歲。
石敬瑭死后,他的養(yǎng)子石重貴被眾臣擁立繼位。但石重貴這個人覺得老爸向契丹主稱“兒皇帝”太羞辱,于是他繼位后沒有像石敬瑭那樣討好契丹了。這就惹怒了耶律德光,讓舉兵南下,想來教訓(xùn)石重貴。
在將士們的英勇抗擊下,石重貴打了一兩次勝仗。可石重貴有些驕傲自滿了,覺得契丹也就如此而已,于是整天和他的嬸嬸尋歡作樂(石敬瑭死后,石重貴立馬就跟寡嬸成了親)。
另一方面,劉知遠看到石敬瑭駕崩后,覺得機會來了,于是著力經(jīng)營太原,加強自己的實力,大量聚集財富,契丹南下來打石重貴,他既不出兵救援,也不抗擊契丹,只是冷眼旁觀,靜觀其變。
契丹打下汴梁,滅亡后晉后,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建立遼朝。劉知遠假裝派人奉表于遼朝皇帝,耶律德光心里高興,于是呼其為兒,并賜予木拐,就是說把他當作自己統(tǒng)治中原的拐杖。
耶律德光很想回遼寧去安逸一段日子,于是交代他在汴梁的傀儡人員一些相關(guān)事宜,押著石重貴一行回遼寧去了。
劉知遠表面上說要去營救石重貴,但實際走到壽陽便又轉(zhuǎn)回太原。他趁契丹人北上,中原空虛之際,渡過黃河,進入洛陽,殺死遼扶植的人員,自己稱帝,他對外宣稱說:“我是劉邦的后人,所以國號也跟他的一樣,叫漢?!笔飞戏Q之為后漢。
劉知遠坐上皇位僅一年就病死了。于是他的兒子劉承祐繼位,史稱后漢隱帝。當時朝中的幾位大官如宰相蘇逢吉、管機政的樞密使楊邠、掌出兵作戰(zhàn)的樞密使郭威、統(tǒng)率禁兵的史弘肇、管財政的王章,這些大臣都最有權(quán)力,但是武斷專橫,各行其是,搞得朝中亂成一團。
這些人中只有郭威比較有知識,他留心搜羅有才能的文士,并取得了好感。
這里說一下郭威,在18歲時便應(yīng)募來到李克用這邊的澤潞節(jié)度使李繼韜賬下當兵。由于他勇力過人,被李繼韜看中,于是帶在身邊做親兵。后來李繼韜因叛變而被李存勖所殺,其軍隊被編入從馬直,郭威由于能書又會算而被任為軍吏。
劉知遠任侍衛(wèi)親軍都虞候時,十分器重郭威,任河?xùn)|節(jié)度使后,也將郭威一直帶在身邊。劉知遠稱帝后,又任命他為樞密副使,隱帝時升任為正使,他多次統(tǒng)兵征伐,都有功勛,在軍中穿幅巾短衣,與軍士無異,皇帝所賜錢財,都分與諸將和軍士,因此在軍中威信很高,將士們都愿意為他效力。
漢隱帝由于很厭惡他老爸遺留下來的那些大臣,于是想找機會將這些大臣換為自己的親信。
終于在950年的一天,漢隱帝趁郭威出征時,派人殺死了楊邠、史弘肇、王章,以及郭威的老婆和兒子,隨后又派使者到魏州去殺郭威。
郭威被迫起兵,下令攻入京城,準許搶掠朝中文武百官財物十天,漢隱帝劉承祐在劫掠中被亂軍所殺。
當時,郭威看到劉崇在太原擁有強兵;許州忠武節(jié)度使劉信;劉崇的兒子劉赟在徐州當武寧節(jié)度使,如果要起兵反漢,那他們?nèi)齻€節(jié)度使聯(lián)合起來,郭威是難以抵擋的。
于是郭威讓李太后下令立劉赟繼皇位,并派馮道等大臣去徐州奉迎??吹阶约旱膬鹤颖粨砹⒗^皇位,劉崇當然是高興了,可他不知此為郭威之計謀。
郭威大軍來到澶州時,將士們都覺得劉家已不得人心,建議郭威稱帝,隨即將一面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他為皇帝。而同時在國內(nèi),王峻和王殷也已派人將還未到達京城的劉赟拘押了起來,并以太后之令,廢劉赟為湘陰公。劉信聞訊自殺。
至此,郭威正式登上皇帝位,改元廣順,因郭威自認為是周朝虢(guó)叔后裔,故建國號為周,史稱后周。
郭威即位后,自己帶頭節(jié)儉,并下詔禁止各地進貢奇珍異寶和山珍海味;砸碎宮中原有的金銀玉器,以表自己厲行節(jié)儉的決心。
為了盡快改變晉代以來殘破的社會經(jīng)濟,郭威下詔獎勵耕殖,招撫流亡,平均賦役,恢復(fù)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這些措施都有力促進了后周國力的增強,為以后的征戰(zhàn)打下了基礎(chǔ)。
可是,三年后的954年,郭威就駕崩了,由于他自己沒有兒子,臨終前就把皇位傳給了他的養(yǎng)子柴榮。
959年,柴榮突發(fā)疾病,不久駕崩,傳位給年僅7歲的柴宗訓(xùn)。970年,大將趙匡胤學(xué)著了郭威的手法,以“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逼迫柴宗訓(xùn)禪位于他,結(jié)束了五代歷史。后來趙匡胤和他的弟弟趙匡義逐步統(tǒng)一了南方各地。
記得小時候記背歷史朝代時,最后一句就是“唐宋元明清”,粗心的同學(xué)還會以為,唐朝過后就是宋朝了,其實,在唐宋之間,還有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史稱“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非常強盛,但終也逃不脫盛極而衰的歷史宿命,先是“安史之亂”將大唐這位虛弱的“巨人”給重重一擊,接著暴發(fā)的“黃巢起義”更是將唐朝的最后一點顏面給撕得支離破碎,結(jié)果被黃巢部降唐的朱溫(朱全忠)給一手替代,唐朝滅亡。
五代就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區(qū)的五個政權(quán),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五代雖歷五朝,但其實的更替太快,朝代與皇帝像走馬燈似的,只存在了53年。960年,后周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jié)束。
后梁(907~923年),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907年,梁王朱溫篡唐稱帝,國號為梁,建都開封(今河南省開封市),期間909-913年建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史稱后梁,唐朝正式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后梁自梁太祖朱溫開國之前就長期與后唐前身即河?xùn)|的晉國爭霸直至亡國,共歷三帝,前后17年。因為皇帝姓朱,為與南北朝時的南梁相區(qū)別,故又稱朱梁。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京(今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后唐同時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后唐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qū),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南越江漢;925年至933年,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國土到達極盛;有今豫、魯、晉、冀、湘、渝諸省,陜、川、鄂之大部,寧、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蘇、皖淮北等地。
后晉(936年—947年)是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時期的一個朝代,從936年后晉高祖石敬瑭滅后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后晉,一共經(jīng)歷了兩帝,12年,另別稱為石晉,初定都西京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后遷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陜西的大部及河北、寧夏、甘肅、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
后漢(947年-950年),劉知遠建立的政權(quán)。后唐滅亡后,石敬瑭建立后晉,任命劉知遠為河?xùn)|節(jié)度使,西元947年,契丹滅后晉后占據(jù)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后攻克并定都于東京開封。后漢西南失階州、秦州、鳳州、成州于后蜀,西北得勝州于遼國,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陜西的大部及河北、寧夏、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十國之一,是五代的最后一個朝代,從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滅后漢開國,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宋,歷經(jīng)三帝,享國10年。后周首都是開封,統(tǒng)治范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陜西中部、甘肅東部、湖北北部以及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地區(qū)。
五代的疆域是相對固定的,多以江淮為界。而十國的情況則更復(fù)雜,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qū)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jù)政權(quán),其中前蜀(王建建國,成都)、后蜀(孟知祥建國,成都)、吳(又稱楊吳)、南唐(李昪定都江寧的政權(quán))、吳越(錢镠建于907年)、閩(王延鈞稱帝)、楚(以湖南為中心,又稱馬楚)、南漢(唐朝末年就存在的割據(jù)政權(quán),被北宋滅掉)、南平(荊南,高季興所建)、北漢(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quán),劉姓,建都太原)等十余個割據(jù)政權(quán)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xué)家統(tǒng)稱為十國。
從趙匡胤建立北宋后,北宋一朝先后統(tǒng)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quán),基本上實現(xiàn)了南方的統(tǒng)一,十國結(jié)束。
蜀國(907年—925年),十國政權(quán)之一,王建所建,定都成都(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歷二主,共十八年。
后蜀(933年—966年),又稱孟蜀,都成都(今四川省成都)。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其疆域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東線和北線最為顯著。東由襄樊退至重慶一帶,北也由甘陜退到廣元。
吳國滅亡前夕,其統(tǒng)治范圍北起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南到虔州(今贛州市),東起常州,西達鄂州(今武漢市),大致相當于今天的江蘇、江西、安徽南部、湖北東部等地。
南唐極盛時東暨衢、婺,南及五嶺,西至湖湘,北拒長淮。相當于今日蘇、皖淮河以南,贛之全部,閩南和鄂之東部,湘以及粵、桂的背部地區(qū)。
吳越國極盛時,轄有杭、越、湖、蘇、秀、婺、睦、衢、臺、溫、處、明、福十三州;另又設(shè)有鎮(zhèn)海、鎮(zhèn)東、中吳、宣德、武勝、彰武等節(jié)鎮(zhèn)。
閩(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先后定都于長樂(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
南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24州,下設(shè)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jié)鎮(zhèn),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quán)之一。位于現(xiàn)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面積約40多萬平方公里。
南平(924年-963年)又稱荊南、北楚,高季興所建,都城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南平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后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于南平;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和維持商貿(mào)往來,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第五主高繼沖,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納地歸降。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quán)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后一個政權(quán)。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北宋建立后,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quán)被各個擊破,才實現(xiàn)了南方的統(tǒng)一。
公元907年,曾經(jīng)參加過“黃巢起義”后又叛降唐王朝的朱溫,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件大事就是逼迫唐朝皇帝禪位,至此這個曾孕育出了古代王朝諸多盛世的朝代,最終徹底覆滅。理論上說新舊王朝興衰交替,往往都會有新朝氣象。但唐朝滅亡后,卻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同以往王朝交替不一樣的是,在唐朝滅亡后歷史旋即便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中并不多見的一個大亂局。因為自朱溫篡唐自立之后,晚唐的戰(zhàn)亂局面非但沒有得到改善,還有進一步加劇的情況發(fā)生。如果以朱溫篡唐的公元907年為五代十國的歷史起點,那么到公元979年北宋滅亡北漢政權(quán)為終點。這段戰(zhàn)亂的歷史總共持續(xù)了七十二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唐朝滅亡朱溫自立所引發(fā)的戰(zhàn)亂局面,直到北宋太宗一朝才算徹底解決。那么,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局面,為何持續(xù)七十年之久?
首先,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所以能夠持續(xù)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實際上同長時間沒有一個中原政權(quán)能夠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的地位有很大的關(guān)系。我們都知道,五代十國中的五代梁、唐、晉、漢、周雖然基本上都占據(jù)了長江以北廣大的中原地區(qū)。但實際上,除了后周以外,其余四代均沒有在當時的混亂局勢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可以說是多種原因交錯的的結(jié)果。
一來,自唐朝滅亡后,中原地區(qū)的建立的朝代本身便不穩(wěn)定,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原地區(qū)都是戰(zhàn)火遷延不斷的景象。再者,晚唐時期北方地區(qū)的契丹人開始逐漸走向強盛,并對當時的中原事務(wù)展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這使得本就不穩(wěn)定的中原政權(quán)變得愈發(fā)不穩(wěn)定了起來。其中,后唐、后晉兩個中原政權(quán)更是直接亡于契丹人之手。由此可見,五代十國戰(zhàn)亂遷延如此之久,其很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五代走馬燈式的不斷更迭,無法確立對南方諸國的優(yōu)勢。以至于,直到后周時期,北方政權(quán)才逐步開始對南方諸國的戰(zhàn)略優(yōu)勢。
當然,戰(zhàn)亂局面遷延七十年,不能只是用戰(zhàn)亂來概括。實際上還在于五代亂局的背后,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我們都知道的是,唐朝雖然最終滅亡,但是其遺留下來的問題,最終卻并沒有得到解決,尤其是地方節(jié)度使權(quán)力過大的問題,對于五代的歷史走向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實際上,自朱溫始便不斷的增加禁軍實力,來掣肘壓制地方帶兵大將。但這樣的方法,完全是治標不治本,兵變叛亂就如同難以治愈的頑疾一般,不斷的發(fā)作。這樣的局面,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繼位之時才得到解決。如果從中晚唐藩鎮(zhèn)開始算起的話,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實際上遷延了兩百年的時間。
其次,南方諸國在一定時期的強盛,也是五代十國戰(zhàn)亂的一個主要原因。如中原政權(quán)到了后晉時期,中原政權(quán)的國力便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低谷。這是因為,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南方的吳國與南唐實力則大為增長。其長期聯(lián)合北方契丹,對中原政權(quán)形成了一定鉗制。這樣的情況,直到后周建立時才有所松動,當時周世宗柴榮為了能夠削平南方諸國也不得不采取漸進的戰(zhàn)略逐步削弱南方諸國。
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完全可以說是唐末變亂的一個延續(xù)。而這樣的局面所以持續(xù)七十年之久,則完全是多種原因如犬牙般交織的一個結(jié)果。這些原因中如節(jié)度使權(quán)力過大這樣的問題,更是從中晚唐時期開始遷延直到北宋建立后才得以解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3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朝盛世時期的美女長啥樣
下一篇: 萬歷皇帝為什么不理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