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刀最初來自日本,后來通過了多種渠道進入了大明,并刮起了仿制之風。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初建,倭寇的騷擾就是困擾明代統(tǒng)治者的一大難題。明太祖曾多次派出使者與當時日本的南朝、北朝政權進行交涉,要求來貢并取締倭寇。雖然在幾經反復后,明政府冊封了南朝的懷良親王,南朝及北朝也曾八次遣使來貢,但入貢中因“無表”、“無國王之命”、“不奉正朔”、“表詞不誠”等原因,明政府多次拒絕日本的入貢,并移書責之。
一、日本入貢
兩國關系因與胡惟庸事件有牽連的“林賢事件”而降到了冰點,明朝同日本斷交,直到永樂時期,雙方關系回暖,勘合貿易開始實行,明日之間以官方為主導的交往才開始頻繁起來。明建文三年,商人肥富向足利義滿極言與明交往通好的利益所在(此時足利義滿已經將征夷大將軍之位讓給兒子足利義持),足利義滿被說動,決定向明朝派遣使者。日本貢使的進貢物品中刀已在列,《善鄰國寶記》中記載此次入貢的眾多物品中有“劍十腰,刀一柄?!鼻裁魇乖诖文旰兔鞒拐咭黄鸹氐饺毡?,帶來了建文帝的詔書。
此時明朝政局變動,靖難之役結束,朱棣登上了帝位。明永樂元年,足利義滿以天龍寺堅中圭密為正使與明使同行到明朝朝貢,并預先準備了致明惠帝與致明成祖兩道表文,以便遣明使到達明朝時,不管是誰在位,均可立即呈上表文。與此同時,明成祖也準備遣使日本,使者還未出發(fā),日本使者便到達了寧波。
禮部尚書李至剛奏:“故事,番使入中國,不得私攜兵器鬻民。宜敕所司核其舶,諸犯禁者悉籍送京師?!钡鞒勺鎰t準許日本使團進行兵器交易,可想而知,明成祖的這一決定將會為倭刀對華出售提供極大便利。明永樂二年明朝使者趙居任送日使回到了日本,這一年,明成祖同意與日本進行貿易,“詔日本十年一貢,人止二百,船止二艘,不得攜軍器,違者以寇論?!钡魅针p方均未嚴格執(zhí)行關于勘合貿易時間,船只及人員數量的規(guī)定。
藤家里之助對日本入貢有如下統(tǒng)計:明永樂二年至明永樂八年間,日本6次入貢,每次均為38艘船。明宣德八年至明嘉靖二十六年勘合貿易終止,日本11次入貢,每次3艘到9艘船不等。
二、倭刀的流入
倭刀始終是日本進貢的重要物品,雖然文獻中并不是對每次日本進貢物品及其數量有詳細記錄,但我們也可以從幾次有記錄的進貢物品中一定程度上推測倭刀進入明廷的數量,下面舉以下幾例:明宣德八年,日本“入貢人船踰數,刀劍過多,特諭來使,令后貢船不過三只,使人毋過三百,刀劍毋過三千,不許違禁。”
從中可見日本在人船超出規(guī)定數量的同時,帶來的刀劍數量也十分巨大,使得明廷不得不采取措施進行一定限制。明宣德八年五月,“日本國王源義教遣使臣道遠等奉表貢馬及鎧甲盔刀等方物?!泵餍戮拍辏毡矩曃镏杏小叭鼋鹎蚀蟮?把,黑漆鞘柄大刀100把,長刀100柄?!泵鞒苫哪晔辉?,“日本國王源義政遣使臣清啟等奉表來朝貢馬及聚扇盔甲刀劍等物?!泵髡缕吣甓?,“日本國王源義澄遣使貢馬匹盔鎧大刀諸方物?!蹦緦m泰彥的統(tǒng)計結果如下:第一、二次勘合船所帶劍刀約3000把,第三次就騰升到9960把,第四次3萬把,第五次7千余把,第六次竟達到3.7萬余把,第七、第八次各為7000把,第十次是24152把。
而且這只是所謂“國王附載物”的數量,并不包括使臣和其他隨船人員的“附載”。如加上其他附載物中的刀,則僅上述十一次勘合船輸入明朝的刀,就不少于二十萬把。明廷為收購貢品也付出了不小的經濟代價,20年內日本進貢的刀劍數量已經成倍增長,并且由于數量過于龐大導致明廷不得不壓低收購價格。類似的記載也見于明成化五年,“禮部奏,日本國所貢刀劍之屬,例以錢絹酬其直,自來皆酌時宜以增損其數。況近時錢鈔價直,貴賤相遠。
今會議所償之銀,以兩計之,已至三萬八千有余,不為不多矣。而使臣清啟猶援例爭論不已,是則雖傾府庫之貯,亦難滿其溪壑之欲矣。宜裁節(jié)以抑其貪。上是之,仍令通事諭之,使勿復然?!蹦緦m泰彥認為:明廷給日本刀的最高價為每把萬文,還有5000文、3000文,少者也1800文,只是在個別情況下,才給300文。
日本學者認為:由日本輸出到明朝的貿易品,主要是硫磺與銅等礦產物,刀劍,武器,扇子等工藝品。特別是刀劍的輸出數量龐大,根據記錄,明成化元年三萬余把,明成化十九年三萬七千余把。刀劍的大量輸出,招致了因大量生產而引起的粗制濫造,最初每把刀值十貫文,后來下降到一貫文。
如此龐大的刀劍數量當然不僅僅是進貢明廷的數量,更多的刀劍因當初明成祖允許日本使團進行兵器交易的政策而流入市場。明朝與日本幕府進行勘合貿易,最主要的意圖是希望幕府能夠抑制倭寇,但效果并不理想。而幕府也僅在勘合貿易初期能夠控制勘合船,不久,勘合船的控制權先是轉入到大名,最終轉到商人手中。
三、勘合貿易
明成化十九年,幕府組織的第六次勘合貿易,由子璞周瑋任正使,所率三船全由堺市商人承包??焙洗貒?,堺市商人每船交給幕府4000貫銅錢,其余利潤歸自己所有。這時的勘合貿易很大程度上已經是官方貿易旗號下的民間貿易。經過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15、16世紀日本刀的生產地,幾乎都是國內外主要貿易港所在地,如筑后、肥后、薩摩、堺市等地。
值得注意的是,九州及瀨戶內海地區(qū)同時也是倭寇最重要的發(fā)源地,我們可以推測,眾多的倭刀從這些地方出發(fā)進入明朝。朱國楨在《涌幢小品》中引述一名叫作劉鳳岐的人所言:“自(萬歷)三十六年至長崎島,明商不上二十人,今不及十年,且二三千人矣。合諸島計之,約有二三萬人?!?/p>
如此龐大的商人數量一方面說明了走私貿易的興盛,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明政府的海禁效果十分有限。明崇禎六年至明崇禎十二年,德川幕府先后發(fā)布五次鎖國令,但允許明朝船只出入長崎港,乃至明朝滅亡后,明朝遺民也被允許進入長崎,幕府對中國商船限制的相對寬松使得中日之間的貿易活動得以繼續(xù)開展,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粵多番刀,有曰日本刀者?!?/p>
可見倭刀并沒有因幕府的鎖國令而不再進入中國。西班牙人也目睹了日本“有很多中國人,他們在日本娶妻,把女嫁給日人;有的人不斷在日本和中國之間做生意;又有一些富有的商人,一直住在他們的商店、貨棧里,跟日本商人做大買賣?!辈贿^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資料的限制,有關走私進入明朝的倭刀具體數量無從考證。與之相對,明人張夑記載:“倭刀甚利,中國人多鬻之,其精者能卷之,使圓蓋百煉而繞指也?!睆闹锌芍魅艘矃⑴c到了倭刀的貿易當中,乃至開始了對倭刀的仿制。
四、明朝對倭刀的仿制
《崇禎長編》載崇禎三年十二月“甲寅,云南巡按趙洪范進新制鳥銃十三具,倭刀、苖刀各三十口附觧。帝命所司覆收驗試。”其實對倭刀的仿制并不出現(xiàn)于明末,而是早在洪武時期便已開始,洪武十三年,明朝設置“軍器局”,制造除神槍、神炮之外的一般性軍器、軍裝。軍器局所制作的武器中就有“倭滾刀”,此“滾刀”應為“袞刀”,指的是狹長而有長柄的大刀。
位于皇城之內的兵仗局也曾制作倭刀,正德九年八月,時江彬用事,曾命兵仗局制作“倭腰刀萬二千,長柄倭滾刀二千。”同一年七月,正德帝“命造神銳箭、盔甲、倭刀、鐵矢數萬。”我們還可從兵仗局的儲備來窺見明朝仿制倭刀的數量,史可法曾請于南京兵仗局戍字等庫“發(fā)舊倭刀三五千把,為馬上精兵之用?!笨梢?,明廷對倭刀的仿制確實規(guī)模不小。但論及軍器質量,則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明代人已經了解到日本倭刀的精湛工藝,然而相比之下,《天工開物》載:“倭國刀,背闊不及二分許,架于手指之上,不復倒,不知用何錘法,中國未得其傳?!?/p>
除了工藝上未掌握日本的鍛造技術外,可能還與明代軍械制造的弊病有關,關于明代軍器制造的積弊當時人就已有不少的揭露,唐順之指出了當時制造器械的弊端,“估造器械,官價率有余,然內而監(jiān)造人員與掌局工作,以漸侵克,是以高價而得低物也。鐵與煉鋼之已精未精,非若金銀可以成色辨計。往昔只照常制造,尚自弊多;至于煉鐵,則弊益易著手盜炭。指粗鐵以為精鐵,而易精鐵,將無所不至矣?!?/p>
監(jiān)造人員的上下其手,質量把關不嚴,生產過程監(jiān)督不力等原因使得官造武器質量得不到良好的保證。戚繼光北上薊鎮(zhèn)后向朝廷請求戰(zhàn)車、鳥銃、藤牌、長刀等器械,但提出“其制造不必仰給工部,惟分行各省。廣東出藤牌則造牌,福建出刀則造刀,浙江精鳥銃則造鳥銃。戰(zhàn)車、百子銃,就近山東,(山)西、河南造之?!边@可能存在擔心工部所造兵器質量較差的因素,導致不得不舍近求遠。不單是刀劍這種冷兵器,火銃,火炮等火器制作不得法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如用鋼鉆給鳥銃鉆孔,一日只可鉆寸許,一月鉆完的工匠已經是非常熟練了,但很多鳥銃銃管粗細厚薄各不相同,銃管也未鉆光,很容易導致炸膛。
結語
這種質量低劣的武器嚴重影響了官兵對待火器的態(tài)度及火器在軍隊中的普及過程,尤為嚴重的是不可靠的武器在作戰(zhàn)中必然會使軍隊蒙受不必要的損失乃至無法實現(xiàn)作戰(zhàn)意圖。不過除此之外,質量差距的原因可能還在于明朝仿制的倭刀屬于批量生產物,主要是為軍隊作戰(zhàn)使用,而不是武士的珍藏品,因此需要控制成本和保證生產規(guī)模,所以質量上有所折扣在所難免。
其實即便在戰(zhàn)國時期的日本,戰(zhàn)場殺敵的主要武器也不是刀,而是長槍和鐵炮(火繩槍)。不過日本制作的刀也有眾多“數打物”(刀匠同時制作數把的產品,減少了折返次數和皮鐵或刃鐵的厚度),因倭刀輸入中國的數量巨大,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輸入明朝的大量倭刀中大部分都是這種級別的武器。此外,明朝通過與倭寇及侵朝日軍的交戰(zhàn)繳獲的大量倭刀也是倭刀輸入的一個來源。
刀有很多種,你具體問哪種呢??普遍裝備的是腰刀,后來戚繼光由倭刀的技術仿制了長刀(恩,雖然倭刀本來源于中國,不過由于歷史戰(zhàn)爭的發(fā)展,那種制刀技術逐漸失傳了),不過呢,要說到戚繼光打倭寇可不單單只憑著刀就行的,他利用了些編隊戰(zhàn)法(比如鴛鴦陣),協(xié)同作戰(zhàn),倭寇便到了末日了。
與日本刀相似苗刀是中國明朝時期的刀具
苗刀,是中國明朝時期的一種刀具,其殺傷力非常大,是明朝軍隊的主要兵器,而對于苗刀到底是不是中國國刀一直以來都有比較大的爭議,那么苗刀是中國國刀嗎?關于苗刀是中國國刀嗎這個問題還要從苗刀的起源說起。
其實苗刀是根據日本倭刀改造而成的。明朝期間,日本進攻大明,使用的就是倭刀。由于倭刀殺傷力太強,明軍節(jié)節(jié)敗退,將領戚繼光便將倭刀加以改造成了苗刀,并成功擊退敵人。
從苗刀的來歷來看,似乎苗刀是中國國刀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畢竟苗刀是根據倭刀來的,也就是說苗刀按道理來說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刀具了,但實則不然。關于這個問題還要追本溯源,從倭刀的來歷求證。
雖然倭刀是日本的,但是倭刀卻是根據中國唐朝的唐刀改造而成的。隨著兩國文化的交流,唐刀傳入了日本之后由日本改造成了倭刀,日本又用這種刀來進攻明朝,這才有了之后由戚繼光改良的苗刀。?
其實,苗刀之所以要根據倭刀來改造,實在是因為唐刀在之后失傳了,即使到今天,中國出土的文物里面都沒有唐刀的身影,所以明朝時期的刀具才會因為失去了以前的傳承而弱于倭刀。因此,根據苗刀以及倭刀的來歷就可以知道,苗刀確實是中國的國刀,只不過因為苗刀畢竟是根據倭刀改造來的,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并不知道苗刀是中國國刀而已?! ?/p>
我國的苗刀與日本刀長的極為相似,常常也被人誤認為苗刀就是日本刀,可是日本刀是日本人所創(chuàng)建的,苗刀卻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建的。雖然苗刀與日本刀長的比較像,但兩者之間的區(qū)別還是有的,那么苗刀與日本刀的區(qū)別有哪些呢
苗刀起源于西漢時期,卻是由明朝戚繼光所改造的,苗刀是戚繼光在吸取日本刀優(yōu)點的情況下鑄造的,不過卻與日本刀有很多不太一樣的地方。首先,苗刀與日本刀的區(qū)別在于刀刃與刀柄,苗刀的刀刃只是一點點的彎曲,乍一看都像是直的,而日本刀是彎曲的,而且彎曲的弧度的是非常大的?! ?/p>
其次,苗刀的主要功能在于“刺”,苗刀刀身修長細小,卻鋒利無比,一刀刺下去不死也是重傷。日本刀的主要功能在于“斬”,由于刀身是彎曲的,所以斬是最為方便的。 而且近現(xiàn)代苗刀做了不小的改變,因此苗刀與日本刀的差異也越來越大了。
苗刀集合了刀和槍兩種冷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使也能當刀刺,而日本刀就不可以,日本刀的用法是固定的,它的用法限于“斬”類。
當初戚繼光發(fā)明苗刀之時就是為了克制日本刀,所以說苗刀有著日本刀無法彌補的缺憾和優(yōu)點,但兩把刀唯一相同的就是它們的殺傷力都是很大的,當初倭寇進攻朝鮮之時就是因為他們的刀殺傷力太大導致明兵無法抵御,后來在戚繼光的改造之外才有了更加尖銳的苗刀。
戚家刀,在中國古代講究十八般兵器,人們最常聽說的就是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在這里面刀被排在了第一位,這說明了刀在戰(zhàn)斗中的副武器地位。 在我們現(xiàn)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刀當中,最常見的就是明清時候的刀,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歷經明清兩朝的盛傳的“戚家軍用刀”。而在戚氏在《紀效新書》中曾經提到長刀自倭寇傳入,但與《練兵實記》及后來的《武備志》中均無腰刀設計受倭刀影響的記載。腰刀書示狹身而曲刃,但從形制看來,更接近前文所敘之元式柳葉腰刀。 本人的其他著作和明代史籍中均未發(fā)現(xiàn)有“戚家刀”的字眼或其為仿倭腰刀之說法。目前僅在清榮詩中有 “今朝喜得戚家刀”一句而已。 根據戚氏自述,腰刀無肩乃利,妙尤在尖,這與倭刀之起脊鎬造刀身和帶切先之刀尖大相徑庭;其次,腰刀是單手使用,不屬雙手刀之列;再次,腰刀后期成為明代騎兵主要武器,但明代倭刀并不適合馬戰(zhàn),而是以步戰(zhàn)為主。所以在此小心推測, “戚氏仿倭制腰刀以對拼倭長刀腰刀”之類的說法應為后人猜臆之詞,雖然鴛鴦陣改變了明軍對付倭長刀時“短器難接,長器不捷”的局面,但其原因是長短兵器協(xié)同作戰(zhàn)制約了倭長刀技術和能力的發(fā)揮,而并非戚家軍的腰刀采用了后人盛傳的學習倭刀“包鋼制法”的結果。目前流行的另一種說法是或戚繼光把仿倭腰刀改成“刀柄下彎”以利單手持握,但事實上,早在抗倭之前元式腰刀,無論雁翎還是柳葉,其刀柄已經是下彎的,而在戚氏二著作和書中插圖的腰刀,其刀柄多數是上曲的。當然,難以否認,在明晚期的很多腰刀上可以看到倭刀的影響,這畢竟是明刀發(fā)展演變的主要趨勢之一,但客觀分析,這種影響或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始于明初甚至可能更早,在明晚期達到頂峰。完全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憑借個人的喜好或希冀把它歸結為戚繼光的功勞或業(yè)績。至于戚家刀一詞,如果真的在當時存在,筆者僅僅把它看成對戚家軍用刀的稱呼,其形制與當時其
他明軍的腰刀并無太大區(qū)別,并非專指仿倭腰刀。同時這個詞更接近去描述戚家軍配合藤牌所用的刀法。
從對腰刀在不同階段的使用方法和配備情況可以看到,刀和其他兵器都必須隨著戰(zhàn)爭的需要發(fā)生演變。當戰(zhàn)爭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和規(guī)模后,其勝負并不僅僅取決于某一種兵器的高低,同樣沒有任何兵器可以做到一器通用或無懈可擊。刀也如此,不同的刀均有特殊的用途,單手腰刀直接對拼雙手倭刀自然是輸多勝少,而在以毛竹削制的狼筅配合下和藤牌的保護下卻能同樣可以斬殺倭寇,履立功勛。這所有一切,戚繼光將軍功不可沒,在他的努力和影響下,中國刀的使用和在戰(zhàn)爭中的地位達到了以后的又一個高峰。 公寶刀歌謝萊陽 *** 府桂寶同年清 榮 昔年曾刻《南塘集》,今朝喜得戚家刀。 刀輕如紙光如水,兩行款識秋芒豪。 上鐫萬歷十年字,是時公居薊鎮(zhèn)地。 登州戚氏岳家軍,鑄刀初成姓為記。 憶昔浙閩與三邊,公所到處皆凌煙。 虜酒朔風不成醉,精神炯炯三百年。 幾經流傳濟南驛,徐侯得之若拱壁。 銀函未改明時裝,鵜血染苔花碧。 我今持節(jié)過萊陽,下馬直上徐侯堂。 徐侯寶刀舉相贈,知余團練兼御防。 千掛樹生不疑,楚弓楚得千古奇。 即今防邊無二義,關東諸將何離披。 北洋舟師更無論,一擲二千六百萬。 遂令窮島逞天驕,海夾蝦夷任滋蔓。 朝廷命我治鄉(xiāng)兵,徐侯與我同歲生。 俯仰東南天半壁,酒酣斫地淚縱橫。 形制特點 倭式腰刀雖與倭刀關聯(lián)深刻,但亦有相當區(qū)別,從鍛造結構看,多為身軟刃硬的嵌鋼結構,異于倭刀外硬內軟之包鋼結構;從熱處理和淬火看,利用了鐵無法淬火的原理,整體加熱,不需似倭刀之敷土淬刃,工藝節(jié)儉,但效果相同;從柄莖的結合方式看,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尾鉚固定法而非目釘固定法;從佩戴方法看,采用的是雙箍環(huán)懸掛法而非腰帶協(xié)插法。從外裝看,是傳統(tǒng)的中國刀裝飾而非日本刀裝飾。 以上三種刀形,真是生動地反映了明代腰刀的發(fā)展過程,首先,明承制,其兵器一定會最先繼承正統(tǒng)中原文化的宋朝的形制,同時接收部分幸存于戰(zhàn)火之宋刀。其次,元代統(tǒng)治中原八十余年,蒙古的冷兵器,尤其是其馬上彎刀,有相當的先進性及合理性,吸收其長處并對其形狀外裝稍加改變亦適用明軍使用是一件極為順理成章的事情。另外,雖被推翻,但中亞帖木兒王朝(1370—1506年)仍是西域大國,與之交往頻繁并長期保持貢賜貿易往來。明朝初期,帖木兒多次遣使臣來朝,貢品中不乏優(yōu)質的鑌鐵、腰刀、寶劍、盔甲等物。據 《實錄》,洪武二十五年,萬戶尼咎卜丁等來朝進貢了馬84匹、駝6只、絨6匹、青梭幅9匹、紅綠撒哈剌2匹、鑌鐵、刀、劍、盔甲等物。而《實錄》則記載了在景泰四年十二月丙戌,西番黑樓等地面三十一 *** 婦共一百一人來朝貢品中除大量的駝、馬、騾、驢、玉石外,還有鑌鐵和四把腰刀?!睹鲿洹匪小凹t鯊魚皮靶黑斜皮鞘錽芝麻花十字隔手事件腰刀”極有可能是對元代蒙古彎刀的改制。而明仿制倭刀更是貫穿整個朝代,據清修《續(xù)文獻通考》卷131《兵器》載,洪武十三年(1380)設置“軍器局”,所制作的各類刀中就有“倭滾刀”。年間“兵仗局”制作“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明會典》亦有“紅鯊魚皮靶黑斜皮鞘錽銀事件倭腰刀”的名目,應為仿造倭刀。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4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