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備和趙云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xì)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劉備晚年為何和趙云反目成仇?
我們都了解,在三國歷史中,劉備伐吳是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戰(zhàn)爭,它的成敗決定了三國未來的走向,而劉備作為這場戰(zhàn)役的主角,也是帶出了蜀國近乎所有的戰(zhàn)斗力,只惋惜在進軍路上犯了兵家大忌,讓陸遜一把火燃盡了蜀國的生機。
這場戰(zhàn)役從演義中看,說劉備揮師70萬,連營七百里伐吳,其實是有很大的夸張成分,現(xiàn)實上總兵力也就在十萬左右,而且因為伐吳路途遙遠,地形復(fù)雜,中途需要換人休息防守后路,所以真正在前線的也就五六萬人。
雖說五六萬在當(dāng)時也算是聲勢浩大的作戰(zhàn)人數(shù),可劉備身邊偏偏沒有跟出一位重臣。文有馬良,黃權(quán);武有馮習(xí)、廖化、傅彤等人,路上又招攬了一些南越異族,比如沙摩柯等人一起攻打東吳,可以說這次出征真的是"星光黯淡",縱觀雙方陣營,軍事才能真正突出的其實也只有陸遜一人。
蜀國的那些名將此時究竟去哪了呢?
首先馬超此時早已病重,臥床不起難以跟隨劉備,而魏延要鎮(zhèn)守漢中要地,無法抽身,孔明作為蜀國的后方大腦,本就很少跟隨部隊出征,加上他還反對劉備伐吳,就被安排在了"大本營"沒有跟去。
同樣,伴著孔明反對的聲音,還有許多大臣也紛紛勸阻劉備,認(rèn)為劉備此去伐吳只是白費力氣,加上北魏此時被吳蜀聯(lián)盟重挫銳氣,還未調(diào)整回來,應(yīng)該先隱忍失去關(guān)羽的悲痛之情,北上伐魏才是最佳選擇。
可劉備當(dāng)時急火攻心,想要為二弟復(fù)仇的心情難以平復(fù),加上自己稱帝后還沒有打過一次展現(xiàn)威望和能力的大仗,急著想證明自己,所以把這些反對的臣子們?nèi)剂R了一通,使朝中大臣沒有了再敢進諫的聲音。
而此時剛正不阿,敢于直言的趙云卻站了出來,和孔明一起極力勸阻劉備,說道:"國賊是曹操,非孫權(quán)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短短十七個字,道出了當(dāng)時三國局勢,后來的乾隆皇帝也稱贊趙云有大局觀:"使如趙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zé)o成。"
可就算當(dāng)時所有人都反對,劉備也不會停下伐吳的腳步,他的決心早已定下,這也是他少有的意氣用事的幾次,趙云無可奈何只能同行,但還是因為一路都在勸阻劉備,被留在了江州。
后來陸遜抓住機會反攻劉備,火燒連營七百里,蜀軍大敗,趙云聞訊前來救駕,殺退了吳國追兵,保住了蜀國僅剩的兵力。
舊恨未報,再添新仇,趙云也同樣失去了關(guān)羽、張飛兩位情同手足的兄弟,而此次伐吳兵敗,趙云自己雖然認(rèn)識到了正確的局勢卻無濟于事,還是讓劉備帶軍倒在了一把大火中,心中也是悔恨交加,這也成為了趙云的一塊心病。
而后劉備病逝,五虎將也只剩趙云一人,昔日榮光不復(fù),趙云也只有一個愿望,讓諸葛亮帶他前去北伐。以解開自己的心頭之結(jié)。
但世事無常,馬自負(fù)失掉了荊州,也讓北伐戰(zhàn)爭無功而返,趙云想要光復(fù)漢室的心愿在這兩場戰(zhàn)役的打擊下支離破碎,久經(jīng)沙場的身體也不堪重負(fù),一代名將就這樣病倒了。
去世前,趙云將滿心的不甘和怨恨都化成了兩個字向諸葛亮吐了出來,那就是"北伐。",除此之外,再無他言。
將星隕落,眾臣默聲。趙云去世之前仍然對北伐念念不忘,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當(dāng)年征戰(zhàn)天下也是意氣風(fēng)發(fā),如今卻只能帶著滿腔怨恨離世,不知劉備還有沒有臉在另一個世界見他一面,而這樣的離世,或許對于趙云而言,也是一種解脫。
三國趙云為何不受重用?
三國之后的西晉時期,盛行門閥制度。門閥士族在政治、經(jīng)濟上享有極大的特權(quán),操縱“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在政壇造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以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趙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于西漢后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guān)。漢末亂世,群雄并起,門閥制度也受到?jīng)_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zhàn)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云也就倒霉了。同時,孔明的任人唯親,也是史有定論的,馬謖、楊議就是例子。難怪在孔明當(dāng)政的后期,蜀漢是“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了。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lǐng)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趙云是政治斗爭失敗者。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有趙云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dāng)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yè),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比允且槐酝揖让裰荆锰谜?,劉備只得大喜從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沒有野心,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guān)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guān)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云。。。。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為官清廉。從劉備,孔明幾次欲大賞趙云,趙云不受或分賞諸軍,可見趙云為官必然清廉。清官自然就沒錢籠絡(luò)家將,估計他也是蜀漢那些貪官的眼中釘。我在想,若是蜀漢統(tǒng)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話,恐怕趙云更不好過。第三個原因是趙云時運不濟,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云屢屢充當(dāng)警衛(wèi)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jīng)是十?dāng)?shù)年后了,誰都習(xí)慣了趙云警衛(wèi)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tǒng)兵經(jīng)驗,蜀漢又將領(lǐng)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tǒng)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后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云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云,已經(jīng)是滿頭白發(fā)了。。。。趙云犯了為官的幾大禁忌,又時運不濟,故雖一生任勞任怨,也只能是死后封侯。當(dāng)初若是投曹操,我想不至于如此結(jié)局。關(guān)于趙云的統(tǒng)帥能力。趙云品性謙遜,性情冷靜,善內(nèi)政,從擇定賢主,千難萬險,追隨不改見忠貞種看出,趙云實有大智慧。若趙云統(tǒng)兵,輔以一智謀之士,我肯定謀士之言他能聽得進。為將者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條件是能使士卒用命。故名將吳起親自替士兵吸膿,為得就是能使士卒用命。而趙云,做戰(zhàn)英勇,每每身先士卒,最難得的是,有大賞又不獨自享受,而是分與諸軍。這樣的人不是帥才那什么樣的人才是帥才? 三國9中像張飛這種常常醉酒鞭打士卒的人居然都有84的統(tǒng)帥。。。。統(tǒng)兵作戰(zhàn)經(jīng)驗尤為重要,而經(jīng)驗是需要積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沒有天生的將軍。若是趙云一開始就定位在統(tǒng)帥的位置上,我以為他的統(tǒng)兵能力不比關(guān)羽差。
趙云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一生忠勇,武藝高強,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立下汗馬功勞。最開始,趙云跟隨的是公孫瓚,那時,公孫瓚也是一方諸侯,占據(jù)幽州,有很大的勢力,可是,趙云為何后來離開公孫瓚,而偏偏追隨顛沛潦倒的劉備呢?他看中劉備的到底是什么呢?
趙云投奔劉備時,劉備一窮二白,什么都沒有,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將不過關(guān)羽和張飛,到處投奔,連一塊立足之地都沒有,可以說,是最落魄的時候。
如果說公孫瓚這時羽翼豐滿,而劉備卻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可是,趙云為何看中了劉備呢?
趙云難道是糊涂嗎?其實,趙云是慧眼識珠,后來的事實也證明,趙云選對了人。
史書記載,趙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也就是說,趙云身高很高,長得雄壯威武,相貌堂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趙云因為本郡人的推舉,帶領(lǐng)義從吏兵投奔了占據(jù)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當(dāng)時,袁紹割據(jù)冀州,稱冀州牧,勢力非常強大,公孫瓚對趙云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 怎么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
趙云回答說,天下大亂,也不知道誰是明主,老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jīng)過商議討論,一致決定,要追隨仁政所在,并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于將軍您。此后,趙云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這件事在《三國志》注引《云別傳》中有明確記載:云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云來附,嘲云曰:“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彼炫c瓚征討。
趙云追隨公孫瓚之后,漸漸地發(fā)現(xiàn),公孫瓚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好,有時也很殘暴,是個難成大事的人,正好這時,劉備也依附在公孫瓚處,趙云和劉備經(jīng)過接觸和了解,逐漸發(fā)現(xiàn)劉備是個不錯的人,此人仁德布于天下,雖然當(dāng)時沒有地盤和勢力,但是,不會久居人下,是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很有前途,于是,趙云就追隨了劉備。從此,跟隨劉備一生,征戰(zhàn)天下。
《三國志》注引《云別傳》記載:時先主亦依讬瓚,每接納云,云得深自結(jié)讬。云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云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云見於鄴。先主與云同床眠臥,密遣云合募得數(shù)百人,皆稱劉左將軍部曲,紹不能知。遂隨先主至荊州。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5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高季輔,唐朝時期宰相,頗得唐太宗贊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