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秦始皇駕崩之后沒有謚號和廟號?謚號和廟號分別指的是什么?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廟號是皇帝于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在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中的“太宗”,明太祖朱元璋中的“太祖”,就是皇帝中常用的廟號。與此相對應的是,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會依據(jù)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謚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那么,問題來了,對于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什么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謚號呢?
首先,就廟號來說,始于商朝。商朝時期,最原始的廟號只有四種,創(chuàng)基立業(yè)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且甲)、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
不過,對于商朝之后的周朝,卻選擇廢除了廟號。對于周朝來說,只是繼續(xù)發(fā)展了商朝的謚號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謚號而無廟號。而就秦始皇嬴政,出生于戰(zhàn)國時期,也屬于東周這一歷史階段。
所以,秦始皇很可能是因為周朝廢除廟號的影響,所以自己也沒有采用廟號。那么,沒有使用廟號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秦始皇嬴政也沒有謚號呢?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過秦始皇沒有謚號的原因,按照太史公司馬遷的觀點,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后,認為謚號是在帝王過世后,帝王的繼承者依照過世帝王生前的品行來確定的。換而言之,謚號不是自己評定自己的,而是后人評價先人的,所以謚號一般是有褒有貶的。
在此基礎上,秦始皇嬴政認為謚號便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那便是「子議父、臣議君」。并且,對于秦始皇嬴政來說,認為自己的功勞太大了,比如剪滅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推行郡縣制等等。
在秦始皇看來,自己的功績超過三皇五帝,所以自號始皇帝,自己的功勞如此之大,怎么能允許他的兒子和他的臣子評價他呢?由此,秦始皇不僅取消了廟號,還廢除了謚號。在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胡亥因為得位不正,秦王子嬰因為在位時間太短了,自然都沒有給秦始皇追封廟號和謚號。
最后,經(jīng)歷楚漢爭霸后,劉邦建立西漢。對于西漢朝廷來說,因為劉邦既有廟號(太祖),也有謚號(高皇帝)。不過,劉邦建立的西漢朝廷也沒有給秦始皇追封謚號和廟號。
至于西漢之后的朝代,因為時間遙遠,也就更不可能給秦始皇嬴政追封謚號和廟號了。而且,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實在太過偉大了,這也是后來的朝代不敢給其追封謚號和廟號的重要原因。此外,對于秦始皇來說,始皇帝雖然不是嚴格意義的謚號和廟號,不過,其實際上已經(jīng)是對秦始皇很好的評價了。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在儒家的推動下,謚法具有了評價逝者生前品行功績的作用,謚號才有了美惡褒貶之分?!耙蛔职A袞,一字貶而斧鉞”,謚號成為子孫百世不能夠更改的定論。戰(zhàn)國中后期,還出現(xiàn)了《謚法》,其以“╳╳╳╳曰╳”的形式對百余謚字進行了解釋,如“經(jīng)緯天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等,并作出“大行受大名,細行受小名”的規(guī)定。
謚法到秦朝曾一度遭到廢止。秦始皇翦滅六國后,下令廢除謚法。他認為這是后代君王議論前代君王,是以下犯上。朕稱“始皇帝”,后代君王的稱號只用數(shù)字表示,下面依次是“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秦始皇廢除謚號,是為了突出帝王尊嚴,不許群臣和后人對他隨便加以評議,更不容指摘自己的過失。學者認為,這也與秦始皇信奉法家有關,他“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摒棄儒家仁義禮治的治國思想,進而“矜其所習,自任私知,訕笑三代,蕩滅古法”。秦朝的暴虐統(tǒng)治,最終引發(fā)社會不滿,繼陳勝、吳廣于公元前209年發(fā)動農民起義后,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舊貴族也相繼割據(jù)稱王,尤其是一些儒生,紛紛“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公元前207年,陳勝被車夫殺死,后被儒生們謚為“隱王”。由此打破了秦始皇有關謚號的禁令。
《孔子圣跡圖》之《漢高祀魯》,明,曲阜文官會藏
西漢初年,劉邦在建立政權的過程中,受儒生們的影響較大,他意識到謚法對他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楚漢之爭時,劉邦就下令叔孫通制定關于謚法的禮儀制度。前202年,劉邦在垓下之戰(zhàn)打敗項羽后,很快謚其生母為昭靈夫人,追尊其兄劉伯為武哀侯,接著又給一些異姓諸侯王賜予謚號,把謚法作為他鞏固新生政權的法寶,并在朝廷中正式設立管理王公列侯謚法的職官,即大鴻臚。謚號成為神化皇帝的工具。除了皇帝,后妃也可以加給謚號。后妃的謚號,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部分為帝謚,后部分為后謚。比如劉邦的謚號是“高”,呂后的謚號就是高皇后。
從歷史文獻來看,先秦時期對謚號似乎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儀式。西漢時期開始,皇帝之謚需請謚于南郊,祭天而得。群臣到南郊去禱告上天,為崩殂的皇帝制定謚號,有不敢欺騙上天的意思。當天,文武百官齊集南郊,分立于圜丘午階之下。太尉登壇向昊天上帝神位進獻奠祭,太祝跪讀祝文,太尉退下,捧尊謚議置于昊天上帝神位前,跪奠退立,讀謚議官跪讀謚議,百官再拜,就算已向昊天請得謚號。當然,給前代帝王之謚雖由禮官商議而成,最終的審核權還在繼任皇帝。為什么要在南郊祭天呢?依照陰陽五行學說,天為乾,地為坤,南方為陽,北方為陰,天在陽位,故圜丘必筑于都城南郊。不過天到底是一個不能言語的東西,真正給皇帝謚號的還是大臣們。
謚號是人死后,后人給予評價的文字。
謚號起源于周朝前期,之后無論是周朝天子還是諸侯王都有謚號。
謚號最初被設立的時候,一般為一個字或兩個字,且只有“美謚”和“平謚”。
也就是說謚號是統(tǒng)治者維護自己權威的一種手段,是用來贊美和祭祀已死去統(tǒng)治者的文字,例如周昭王謚號“昭”,意思為儀容恭美;周共王謚號“恭”,意思為尊賢貴義。
后來,周厲王因為暴政,死后被謚為“厲”,自此謚號有了“惡謚”這一類別。后來的周幽王謚號“幽”、晉靈公謚號“靈”等都是惡謚。
又比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的謚號既是美謚又是惡謚,因為他的謚號有兩個字,一個為“武”字,一個為“靈”字,這與他的功過有關。他胡服騎射、戰(zhàn)功赫赫,所以謚號為“武”字,為美謚;又因為他廢長立幼、造成內亂、被活活餓死,所以謚號加了一個惡謚“靈”字。以“武靈”二字綜合評價了他的一生。
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君臨天下,改弦更張。他認為,謚號無論是美謚還是惡謚,都是子議父、臣議君的行為,是大不敬的行為,是損害帝王權威的行為,所以一道詔書廢除了謚法。
因此,秦始皇沒有謚號,他的兒子胡亥死后也沒有謚號。
謚法廢除后,秦始皇自稱為始皇帝,后世繼位的皇帝依次按照數(shù)字排列,稱為秦二世、秦三世,乃至秦萬世。
所以說,秦始皇沒有謚號是他自己廢除謚號的原因。
秦朝滅亡后,漢朝又恢復了謚法,之后的歷朝歷代都予以使用,直到清朝滅亡。所以后來的皇帝都有自己的謚號,唐太宗和康熙帝自然也不例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6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秦始皇生前兩大奇異預兆是什么
下一篇: 秦始皇陵的水銀來源于哪里是誰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