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國古代總計產(chǎn)生過400多位皇帝,其中絕大多數(shù)人的下落都有明確的記載,僅有3位皇帝的下落成謎,宛若“人間蒸發(fā)”一般。他們分別是:
閩帝王延政,是閩太祖王審知第十三子,閩帝王延翰、閩太宗王延鈞、閩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初任都教練使,后被任命為建州刺史。王延羲在位時驕淫暴虐、猜忌宗族,王延政上書勸諫結(jié)果遭到斥罵,兄弟二人由此結(jié)怨。后晉天福五年(940年),王延羲下令討伐王延政,歷時4年的內(nèi)戰(zhàn)爆發(fā)。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僭號稱帝,國號為殷。
王延政兵敗投降南唐,此后事跡不詳
次年(944年),王延羲被部將朱文進所殺,后者自立為閩王,但不久便被王延羲的舊臣所殺。朱文進被殺后,王延羲的舊臣迎接王延政,后者遂率軍進入福州,并恢復(fù)國號為閩。閩國持續(xù)數(shù)年的內(nèi)亂,給南唐提供了進攻的機會。就在王延政進入福州的同年,南唐中主李璟派大將查文徽進攻閩國,王延政勢窮投降。此后,王延政的事跡便不再出現(xiàn)于史冊當中,仿佛“人間蒸發(fā)”一般。
元天順帝孛兒只斤·阿速吉八,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玄孫,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長子,生母為八不罕皇后,年僅3歲便被冊立為皇太子,時在泰定元年(1323年)。泰定帝是史上著名的“妻管嚴”皇帝,對八不罕皇后各種驕悍跋扈的行為不敢進行約束,只能在研習佛法中茍且度日。再加上帝國此時正處于多難之秋,各種煩心事紛至沓來,令才能平庸的泰定帝心情甚是郁悶,身體狀況越來越差。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巡視北疆期間,在上都開平府因病駕崩,年僅36歲。按照規(guī)定,太子阿速吉八理應(yīng)繼位為帝,然而權(quán)相倒剌沙出于長期掌權(quán)的需要,竟然遲遲不肯扶立新君,并在暗地里進行著鏟除異己的勾當。倒剌沙的舉動引起朝野的猜疑和憂懼,從而為別有用心者制造動亂提供良機。
當年九月,僉樞密院事燕鐵木爾在大都發(fā)動政變,擁立元武宗(泰定帝的堂兄,1307-1311年在位)的次子圖帖睦爾為帝,是為元文宗。消息傳到上都后,感到大事不妙的倒剌沙才開始行動起來,聯(lián)合宗王脫脫、王禪等人擁立阿速吉八即位,改元為天順,并派出大軍南下進攻大都。起初,上都的軍隊攻勢極猛,一度攻至大都近郊,但隨即在棗林、檀州南野兩地遭遇慘敗,導致局勢逆轉(zhuǎn)。
燕鐵木爾擊敗大都“討逆軍”后,隨即揮軍北上并包圍上都。同年十月十三日,倒剌沙自知大勢已去,只好出城投降,建立還不到1個月的天順政權(quán)就此覆亡。關(guān)于阿速吉八的結(jié)局,正史當中并無記載,宛若“人間蒸發(fā)”一般,但依據(jù)蒙文史料《黃金史》、《恒河之流》的說法,則稱他死于亂軍之中(此處存疑)。
明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的長子,成祖朱棣的侄兒。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因病去世,朱允炆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并在6年后繼位為帝,時年21歲。建文帝上臺后,增強文官在參決國政當中的作用,并推行寬刑省獄、嚴懲宦官等措施,同時還改變祖父在位的一些弊政,使得明朝的局面蒸蒸日上,史稱“建文新政”。
為了消除藩王手握重兵、尾大不掉的隱患,建文帝采納翰林學士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的建議,大力推行“削藩”政策,先后廢黜周王朱橚(朱棣的胞弟)等5個藩王,并準備對燕王朱棣動手。朱棣對朝廷的“削藩”政策極為恐懼,為求自保,便聽從心腹謀士姚廣孝的建議,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悍然舉兵反叛,史稱“靖難之役”。
戰(zhàn)事持續(xù)3年時間,起初建文帝占盡道義、軍事優(yōu)勢,數(shù)次有將朱棣消滅的機會,然而后者的命實在是硬,總能在關(guān)鍵時刻反敗為勝、擴大勢力。同年十月,朱棣成功地劫持寧王朱權(quán),并吞并他麾下的精銳部隊(包括“朵顏三衛(wèi)”)后,開始在戰(zhàn)場上扭轉(zhuǎn)劣勢。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至南京城下,負責守衛(wèi)金川門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未做任何的抵抗,便開城投降。
國都淪陷后,建文帝縱火焚燒皇宮,然后冒充僧人出逃,從此再無下落。由于建文帝生死不明,所以反朱棣的勢力便以此大做文章,用他的名號從事反對朝廷的活動,讓朱棣及其子孫傷透腦筋。雖然朱棣及其子孫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但暗地里一直在加緊搜查他的行蹤。有分析稱,鄭和7次受命出使西洋,名義上是宣揚“天朝威儀”,實際上卻是在搜索建文帝的行蹤。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有能力的思想家,政治家不計其數(shù),汗牛充棟的史籍更是精彩紛呈,其中所記敘的人物皆能力非凡,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史籍中對人物的記載皆是有始有終,只是因人物成就而有長有短,要么為國死于泰山,或者隱居山林“修道成仙”,但卻有三個人,他們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足跡,但最終卻下落成謎,到如今仍是“下落不明”。
老子,騎青牛,出函谷。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 中國 春秋 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著有《 道德經(jīng) 》一書,是 道家
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他的學說后被 莊周 發(fā)展。道家后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 孔子 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guān)于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 三清
尊神之一 太上老君 的第十八個化身,老子與后世的 莊子 并稱 老莊 。
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guān),在關(guān)令尹喜的請求下,留下了曠世奇書《道德經(jīng)》,
后就消失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大多數(shù)人認同的是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guān),下落不明了。大多數(shù)人接受出函谷關(guān)這一說法,出了函谷關(guān)又去哪里了呢?可能經(jīng) 流沙奔印度
去了。也有說法是老子可能晚年的老子在甘肅臨洮居住,歸隱后的老子練內(nèi)丹、養(yǎng)生修道,最后修煉成仙,飛升入天。當然,這只是對偉人最好歸宿的一種說法了。
徐福
徐福,
傳說是去東渡海尋找仙丹之人,嬴姓徐氏,即徐市,字君房,齊地瑯琊郡人。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關(guān)門弟子。學辟谷、氣功、修仙,兼通武術(shù)。他博學多才,通曉醫(yī)學、天文、航海等知識,且同情百姓,樂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帶民眾中名望頗高。
當時,徐福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
秦始皇派徐福率領(lǐng)童男童女數(shù)千人,還預(yù)備了糧食、衣履,藥品等物,耗資巨大。但徐巿和隨從出海多年,并沒有找到神山,徐福就在當?shù)兀◢魃剑┳∠?。并留下后代,此后再也沒有返回中國。也有人說徐福死于大海中了,還有說徐福去了日本的,但是史學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論。
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天生麗質(zhì),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jīng)典傳說,與越國另一美女鄭旦合稱“浣紗雙姝”。
當時,越國稱臣于
吳國 , 越王勾踐 臥薪嘗膽 ,謀復(fù)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 鄭旦 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 使 夫差 如醉如癡
,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而西施的結(jié)局一共有三種說法。
西施根據(jù)傳說在吳亡后和心愛的人范蠡駕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終;
還有一種是吳亡后被沉溺于江中,其實由于史書沒有明確記載,西施的歸宿也只好千古存疑了。但人們普遍流傳的版本更傾向于前者,那么,西施無疑是四大美女中最幸福的一位。
也有人認為西施最后愛上了吳王,在吳王死后追隨他而去。
這些名人最終的結(jié)局到底是怎樣的?沒有史料記載,誰也不能肯定,我們便只能揣測。但在歷史中,他們是確實真實存在的,還留下了屬于自己的足跡,而對于他們的消失,或許有一天會被發(fā)現(xiàn)蹤跡,也許,又始終是個謎。
小時候穿越時空的愛戀風靡一時,掀起了一陣穿越熱潮,小丸子與朱允炆最后的結(jié)局耐人尋味,然而歷史上的朱允炆的下落卻是個謎,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一起看一下朱允炆的故事。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但因為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后,朱允炆即位,時年21歲。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jīng)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
1398年末,允炆即位幾個月后,開始考慮削弱藩王的勢力,并且利用莫須有的罪名對弱小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動。在廢了五個藩王后,燕王朱棣便成為了下一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jié)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敵對行動爆發(fā)于1399年7月末,有個忠于朱允炆的軍官抓到了屬于燕王的兩名下級官員,并把他們送往南京以煽惑罪處死。燕王抓到了把柄,利用這個機會在8月5日向鄰近幾個州縣發(fā)動軍事進攻,借口要鏟除奸佞。這標志著在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xù)三年的軍事對抗,后來這場戰(zhàn)爭被稱為"靖難之役"。
建文帝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被破。燕兵進京后,在燕王軍隊抵達后的一場混戰(zhàn)中,南京城內(nèi)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后在灰燼中發(fā)現(xiàn)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jīng)不能辨認,據(jù)說是朱允炆的尸體,也有人說建文帝和臣下9人,從宮中地道逃遁后,削發(fā)為僧,皈依佛門,云游天下,不知所終。
朱允炆的下落始終成謎,所以在電視劇的拍攝中給了我們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答案,他穿越了,來到了現(xiàn)代。雖然結(jié)果已經(jīng)無從考究,但是懸念可以給人無限的遐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6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