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fù)辟唐朝后,大肆封賞中興功臣,其中張柬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崔玄暐因誅殺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等功勞,不僅全部擔任宰相職務(wù),并且都被封為郡公,一時間權(quán)勢、威望無人能及,時人稱之為“五公”。但讓世人沒有預(yù)料到的是,張柬之等人在朝中并未待多久,便全部遭遇滅頂之災(zāi)。
原來,唐中宗某次到上陽宮探望母親時,發(fā)現(xiàn)她面容憔悴、披頭散發(fā),顯得異常衰老滄桑,跟往昔容光煥發(fā)的形象大相徑庭,不禁大為驚訝。武則天看到兒子后,便哭泣著說道:“我把你從房陵接回神都,本來就是打算要把天下托付給你,而張柬之等五賊卻貪求事功,不僅把我驚動到這里,還讓你落下不孝的罵名,實在是可恨啊!”
武則天畫像
唐中宗聽后悲憤痛苦不已,便跪在地上向母親請罪。經(jīng)此一事,唐中宗開始對張柬之等五人懷恨在心,并開始讓武三思(武則天之侄)、武攸暨(武則天的堂侄,太平公主之夫)、武延秀(武則天的侄孫,安樂公主之夫)等武氏族人參與朝政,尤其是倚重武三思。而正是在武三思的連番構(gòu)陷下,張柬之等人的命運急轉(zhuǎn)直下。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cè),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fù)櫛頮,形容嬴悴。上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鄙媳蛔詣?,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見《資治通鑒考異·卷十二》。
唐中宗在幽禁房陵期間,曾對韋皇后發(fā)下誓言,一旦自己能復(fù)辟成功,必將與其共享天下,無論她做何事都不會加以干涉。正因如此,等到唐中宗復(fù)位后,韋皇后便頻頻干涉朝政,并公然賣官鬻爵、迫害異己,儼然成為帝國實際上的主人。有鑒于此,武三思便不斷地攀結(jié)韋皇后,不僅跟她聯(lián)合作惡,還與其私通,制造了恁多的丑聞。
武三思既然與韋皇后結(jié)盟,便不斷地慫恿她在皇帝面前大進讒言,極力排陷張柬之等五人,再加上唐中宗此時已對“五公”心生怨恨,所以在復(fù)辟5個月后,便解除他們的宰相職務(wù)。張柬之等人被罷相后,全都被進封為郡王,獲賜丹書鐵券,表面上看是莫大的恩寵,但實際上不過是皇帝誅殺他們的“障眼法”。
武三思不斷地誣陷張柬之等人
果不其然,張柬之等人獲封王爵后半年多時間,便被陸續(xù)外放到邊遠州郡做刺史,形勢對他們來講愈發(fā)不利。神龍二年(706年)三月,駙馬、光祿卿王同皎因憤恨武三思專權(quán)禍國的行為,便圖謀將他殺死,結(jié)果被人告發(fā)后遇害。事后,武三思誣陷張柬之5人與王同皎合謀,并說服唐中宗他們的削奪王爵和丹書鐵券。
當年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的丑事進行大肆宣揚,并嫁禍給張柬之等5人,唐中宗獲悉后大為震怒,下詔將他們流放到蠻荒之地,并且禁錮終身。但武三思對此并不滿足,隨即唆使太子李重俊,請求夷滅張柬之等人的三族,但遭到唐中宗的拒絕。
張柬之畫像
武三思因為擔心張柬之等人會復(fù)起,便聽從心腹崔湜的建議,矯詔任命酷吏周利貞為代理右臺御史,命其在途中攔截、虐殺他們?!皯c幸”的是,張柬之年老體衰、恚恨成疾,剛剛到達貶所新州便病死,崔玄暐則在流放古州的途中病逝,成功地逃過周立貞的虐殺,但其他3人卻沒有這樣的“好命”。
其中,敬暉在流放瓊州的途中被周利貞抓到,被處以凌遲極刑;袁恕己在流放環(huán)州途中被周利貞追及,被逼著喝下野葛汁,毒發(fā)后疼痛難忍、以手抓地,但即使指甲磨盡仍然沒有死,最終被大杖活活打死;桓彥范在流放瀼州途中被逮捕,被周利貞命人綁縛著在竹槎之上拖行,以至于皮肉都被刮掉,然后才被亂棍打死。敬暉、袁恕己、桓彥范三人死相之慘,實在是令人悲憤嘆惋。
最后簡單說一下加害張柬之等人的元兇、幫兇的下場。其中,武三思因與太子李重俊交惡,1年后便被滅門;唐中宗因阻礙韋皇后的女皇夢,在張柬之等人死后4年被毒死,17天后,韋皇后又被太平公主、李隆基(唐玄宗)聯(lián)合誅殺;崔湜因依附于韋皇后、太平公主而數(shù)次拜相,但在太平公主奪權(quán)失敗后,被唐玄宗賜死;周利貞茍活到開元初年,因敬暉之子敬讓向朝廷訴冤,被唐玄宗賜死。
首先我們要知道武則天這個人政治手段非常狠辣,她歷經(jīng)兩個朝代,所以也有許多大臣跟隨她。武則天一生忠于權(quán)利,喜歡算計,成功登上帝位后,也有許多男寵,到了她晚年的時候,更是無心朝政,于是就有許多看不慣她的大臣開始發(fā)動政變,武則天見大勢已去,只能立李顯為皇帝,這就是當時有名的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的五個參與的大臣,在李顯繼位后,都被封了高官。當然武則天肯定是很不爽的,而且武則天當時是不想讓李顯繼承王位,而是想要立武三思為皇帝,畢竟每個皇帝都不想讓自己的國家很別人姓,但是武則天晚了一步,就被李顯霸占了去,但是,這也不過是把皇位還給了李家。
擊輸入圖片描述
雖然武則天是被趕下臺了,但是她的余孽余黨還在朝廷當中。而且跟隨她的余孽還有很多,而武三思呢,一直覺得這個皇位是自己的,于是聯(lián)絡(luò)了那些支持武則天的大臣,暗地里來了一場密謀,這個密謀的目的就是如何奪回皇位,自然奪不回來了,但是那五個大臣卻因此而喪命。
武三思也是一個有點手段的人,憑著自己的小聰明也成功的弄到一個官混混。他巧言善變,李顯也非常的信任他,所以他就不停的在皇帝面前說那五個大臣的壞話,皇帝也都是半信半疑的,而后來,他竟然污蔑那五個人,要皇帝將那五個人流放,不過皇帝也非常聽信,他們五個人在流放的過程中都被殺了。
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荒廢朝政,導(dǎo)致大權(quán)落入二張手中。 此時,一直都在醞釀推翻武則天,恢復(fù)正統(tǒng)李唐王朝的反抗勢力,準備發(fā)動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聯(lián)絡(luò)右羽林衛(wèi)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他們以平定麟臺監(jiān)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為名,率領(lǐng)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jiān)國。第三天,武則天下詔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fù)位。二月初四,復(fù)國號為唐,至此神龍政變成功,持續(xù)數(shù)十年的匡復(fù)李唐的運動也宣告結(jié)束。 可事情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中宗復(fù)位后,張、崔、敬、桓、袁為中興五大首要功臣,在朝中地位顯赫,成為武氏領(lǐng)袖、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愛弄權(quán)術(shù)、妄圖做第二個武則天的中宗皇后韋氏的眼中釘。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云'恃功專權(quán),將不利于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nèi)實奪之權(quán)。'上以為然……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范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 武、韋二人狼狽為奸,向中宗大進讒言,稱五大功臣功高蓋主、目中無人。聽信了二人的中宗,順應(yīng)二人的意思,采用明升暗降的方法,給五大功臣賜以郡王爵位,卻奪其實權(quán)。 五大功臣被封王爵,因此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五大功臣失去實權(quán)后,武三思與韋后繼續(xù)陷害功臣集團。為了徹底扳倒五大功臣,武三思想出了不少理由:幾位功臣意圖謀害自己,四處宣揚韋后 *** 后宮,甚至意圖謀反。 武三思以五大功臣誣陷韋后為由,通過中宗頒布詔令,將崔玄暐流放古州,崔玄暐病逝于途中。 桓彥范先后被貶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瀧州司馬,并被奪取爵位。此后武三思還慫恿太子李重俊上書,請求誅滅桓彥范全族,但上書被中宗否決。 武三思怕桓彥范復(fù)起,派酷吏假傳圣旨,最終將其折磨致死。《新唐書·桓彥范傳》記載:"三思慮五人者且復(fù)用,乃納崔湜計,遣周利貞矯制殺之。利貞至貴州,逢彥范,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而敬暉也被凌遲處死。 《資治通鑒·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又諷太子上表,請夷暉等三族,上不許。中書舍人崔湜說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后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使者,湜薦大理正周利貞?!脮?,咼而殺之。" 至于袁恕己,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與黃金相克的野葛汁。 據(jù)《新唐書·袁恕己傳》記載,袁恕己體內(nèi)毒發(fā),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張柬之亦在流放中憂憤而死。 回看五大功臣的不幸,有人會發(fā)現(xiàn),當年在敬暉和桓彥范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后,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jīng)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chǎn)、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yīng)該借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后來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薛季昶的建議,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張柬之解釋說:"這應(yīng)該是皇上的事情?;噬线€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于是,敬暉也不再堅持薛季昶的建議。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后會死在什么地方了。" 張柬之等沒能及時將亂黨斬草除根,成為了后來他們雖有匡世之功卻仍慘死的禍根。 正如蔡東藩所說: "張柬之等,舉兵討逆,名正言順,二張之誅,正天之假手柬之,為淫惡者示之報也。惟淫后尚存,且加尊號,余孽未殄,仍守舊官,柬之等但知懲前,不務(wù)毖后,固為失策,昭昭者天,豈尚未厭禍,再欲亂唐耶?"
唐中宗李顯能夠順利復(fù)位,其中“五王”功不可沒,他們是神龍政變的主要策劃者和實施者。實際上李顯重新稱帝以后,很快便把這五位功臣封為郡王,而且對他們也沒有任何不利的猜忌,但這五位功臣的下場卻很慘烈,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參加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
參加神龍政變的五位功臣: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在神龍政變成功以后,都被唐中宗封為郡王,號稱“五王”。但是,他們被封王沒過多久,就遭受了嚴厲的打擊。不但被取消王位,還被貶謫了地方上擔任刺史、司馬這樣的官職。但是,他們最終連個刺史、司馬也沒有當穩(wěn)當,張柬之、崔玄暐兩人,在貶謫途中,還沒走到目的地,就在巨大的磨難中病死。敬暉、袁恕己、桓彥范這三個人,則在貶謫的途中被殺害。
那么,本來是讓大唐復(fù)國的五位大功臣,為什么竟然遭遇了這樣的悲劇呢?
一般功臣被殺,都是受到皇帝的猜忌。因為功臣建立的功勞太高,其官職必然很大。由于官職大,因而權(quán)力必然很大。當功臣權(quán)力很大的時候,皇帝就很擔心,害怕皇位被功臣奪去。因而,必然就會誅殺功臣。
歷史上的劉邦、朱元璋都是這樣做的。神龍事變后,武周變成了大唐,唐中宗相當于開國皇帝。他在這時候打擊功臣,其實也是很好理解的。
不過,張柬之等“五王”被殺,卻并不是因為唐中宗李顯猜忌功臣。因為李顯實際上并沒有猜忌過他們。那么,既然李顯并沒有猜忌功臣,這五位大功臣,為何走到那樣的結(jié)局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神龍事變后的權(quán)力格局。
發(fā)動神龍事變,其實并不是李顯的主動行為,而是張柬之等人挑起來的。當張柬之等人擁戴李顯,讓他承頭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的時候,他死活都不愿意,是張柬之等人生拉硬拽,把他拉到政變現(xiàn)場。
政變成功后,李顯當了皇帝。不過,李顯雖然當了皇帝,他自己卻并沒有掌控權(quán)力。有人可能會認為,應(yīng)該是張柬之等人掌控了權(quán)力。
不錯,張柬之等人因為擁戴之功,確實都升官了,在朝廷最核心的部門任職。然而,雖然李顯懦弱不掌權(quán),但是,張柬之等人實際上并沒有掌控朝廷的權(quán)力。那么,皇帝不掌權(quán),大臣不掌權(quán),權(quán)力在誰的手里呢?
這還要說到當時武則天的權(quán)力布局。
武則天晚年的時候,和眾多晚年的皇帝一樣,必須面對皇位繼承的問題。而武則天所面臨的問題,比其他皇帝所面臨的問題更復(fù)雜。除了因為身體衰朽但依然害怕過早失去權(quán)力以外,她還面臨著把權(quán)力傳給誰的問題。
本來,她是想把權(quán)力傳給武家的。但是,狄仁杰等大臣告訴她,若是傳給武家,她百年后將得不到祭奉。因為沒有侄兒祭奉姑母的。這話說動了武則天,她因此在繼承人問題上產(chǎn)生了猶豫。
不過,他又不愿意痛痛快快地把皇位傳給她的兒子李顯、李旦等人。因為傳給他們,便意味著李家得勢。而李家一旦得勢,便意味著將來會打擊武家。武則天自然不愿意在她百年后,武家遭到嚴厲打擊。因此,她希望的政治格局,是李家和武家共同執(zhí)掌天下。
所以,一方面,她把李顯立為皇儲,另一方面,她又努力讓武家后人建功立業(yè)。比如,當聽說契丹稱汗的時候,本來這是一件小事,但是武則天讓武三思等武家后人大張旗鼓率軍征討,目的就是讓武家后人建功,以便能在朝廷中擁有權(quán)力。
這樣一來,神龍事變之后,雖然武則天退位了,權(quán)力被李顯奪回來了,然而,武家依然掌控著部分權(quán)力。當初“五王”在擁戴李顯奪權(quán)成功后,有人建議打擊武三思等武家后人,但是這“五王”最終并沒有下定決心,武三思等武家后人的權(quán)力得以保存下來。
除此外,由于李顯的不作為,他的妻子韋后和女兒安樂公主又開始染指朝廷中的權(quán)力,成為朝廷權(quán)力中的新力量。
韋后和安樂公主為了打擊“五王”,同時也為了打擊太平公主、李旦等李家的勢力,因此,極力把武三思迎進宮,讓他參與制衡“五王”及李家勢力。畢竟武三思是安樂公主的公公,他本身就掌控著部分權(quán)力,又加入到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陣營中來,這就使得韋后這一集團的權(quán)力空前強大。因為他們不僅是皇后與宰相,同時還是李顯的代言人,他們說的話,差不多也就是李顯說的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7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