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滿族是怎么過春節(jié)的?滿族春節(jié)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yè)能業(yè)”,源于漢族習俗。今天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節(jié)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qū)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國各地滿族地區(qū)。
滿族春節(jié)源于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qū),在漢族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fā)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繼位后,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jīng)濟文化上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jié)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節(jié)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lián)、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墻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
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后
讓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jié)骨制成的玩具)。
滿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jīng)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jié)有特殊的風情。
滿族春節(jié)源于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qū),在漢族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fā)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后,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jīng)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
節(jié)前習俗
滿族春節(jié)的節(jié)前要做滿族傳統(tǒng)糕點薩其瑪----薩其瑪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jié)日佳品、張貼對聯(lián)、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jié)節(jié)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
春節(jié)與元旦
滿族春節(jié)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yè)能業(yè)",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
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fā)“神紙”,其后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于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8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