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賀,西漢將領,漢武帝時期丞相,封葛繹侯。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膠東王劉徹立為太子,選為太子舍人。后元三年(前141年),漢武帝即位,遷太仆。元光元年(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先后以太仆之職出任輕車將軍、騎將軍、左將軍七次出擊匈奴,憑軍功封為南奅侯,亦因酎金失侯。太初二年(前103年),代石慶為丞相,封葛繹侯。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因巫蠱之禍冤死獄中。
人物生平
太子舍人
公孫賀北地郡義渠(今甘肅寧縣)人。他的父親(《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言“賀父”,《漢書·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言“賀祖父”)公孫渾邪(公孫昆邪)于漢景帝時期擔任典屬國、隴西太守之職。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fā),公孫渾邪參與平叛并建有功勛。漢景帝前元六年(前151年)四月(《史記·孝景本紀》言“春”,春季為1~3月),景帝封賞擊吳楚有功者五人,公孫渾邪被封為平曲侯。漢景帝七年(前150年)四月,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其后,年少的公孫賀因多次從軍有功且為平曲侯子之故選為太子舍人。
官居九卿
漢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春正月甲子,景帝崩于未央宮,太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太子舍人公孫賀亦被武帝擢升為九卿之位的太仆一職,秩祿中二千石,掌管天子出行的車輿馬匹。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衛(wèi)夫人(衛(wèi)子夫)盛寵。武帝提拔其弟衛(wèi)青為建章監(jiān),加侍中,賞賜給衛(wèi)家的賞金在數日之間累積至千金之多。雖此,武帝猶覺不夠,后又詔公孫賀娶衛(wèi)夫人的姐姐衛(wèi)孺(衛(wèi)君孺)為妻。公孫賀也由此更加為武帝所寵。
拜將封侯
元光元年(前134年),大行令王恢受馬邑城商人聶壹之言建議漢武帝伏兵馬邑城誘擊匈奴。一番部署之后,武帝拜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將軍,領四將軍。發(fā)伏兵二十余萬于馬邑城旁山谷中誘擊匈奴單于。公孫賀時封為輕車將軍號,駐兵在其中。此次軍事行動因泄露而失敗,眾將皆無功。
元光五年(前130年,一說元光六年),匈奴南下。武帝派軍分四路出擊匈奴于關市下。公孫賀再封輕車將軍,領命出云中。無所斬獲,亦無功。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公孫賀以騎將軍號跟從車騎將軍衛(wèi)青出擊匈奴。并與彊弩將軍李沮、輕車將軍李蔡一同從朔方出發(fā)。在與匈奴的交戰(zhàn)中,公孫賀捕獲匈奴王,有功。班師回朝后,于四月丁未日,漢武帝封公孫賀一千三百戶南奅侯。
元朔六年(前123年)、元狩四年(前119年),公孫賀三次以左將軍號隨大將軍衛(wèi)青從定襄出擊匈奴,皆無功。
酎金失侯
元鼎五年(前112年)九月,列侯因獻給朝廷祭祀宗廟的黃金成色不足分量不夠,由此犯下不敬之罪而被奪去侯爵者共計六百人,南奅侯公孫賀在其中。
元鼎六年(前111年),武帝欲給因軍功封侯又因酎金失侯的公孫賀和趙破奴復侯機會,便封公孫賀浮沮將軍號,遣其領兵一萬五千騎從五原郡(一云“九原”)出擊匈奴。然后由于匈奴在武帝年間一系列連續(xù)反擊中元氣大傷,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zhàn)后更是遠遁漠北。故而公孫賀遠走二千余里至浮苴井卻并未遇見匈奴一人,最終無功而返。
位列三公
太初二年(前103年)正月戊寅(一說“戊申”),丞相石慶薨。武帝欲拜公孫賀為三公之首,因自漢高祖以來,丞相皆用列侯任之。故武帝于閏三月丁卯封公孫賀為葛繹侯,并詔其續(xù)任丞相之職。然后當時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對大臣的要求及監(jiān)督非常嚴格。自丞相公孫弘老死任上之后,李蔡、莊青翟、趙周皆因罪自殺,前任石慶雖秉承其家嚴謹作風,亦數次受到武帝譴責。公孫賀害怕自己不能擔此重任,一但有所紕漏恐將禍延于身,不肯受丞相的金印紫綬,見武帝生氣后才不得已拜受。公孫賀升任后,太仆之位空缺。于是,武帝又將自己的外甥、時為侍中的公孫賀與衛(wèi)君孺之子公孫敬聲擢升為太仆。
冤死獄中
征和元年(前92年),公孫敬聲憑借著母親衛(wèi)君孺是皇后的姐姐,行事驕奢不守法紀,居九卿太仆之高位,擅用北軍軍餉一千九百萬錢。事情敗露之后被捕下獄。這時,漢武帝下詔欲抓捕的陽陵人朱安世卻遲遲未能歸案,公孫賀便請命此差以贖公孫敬聲的罪過。武帝答應此請。后來朱安世果然被捕成功,卻在獄中上書誣告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以及行巫蠱詛咒天子之事。征和二年(前92年)春正月,公孫賀被抓捕,并冠以興利弟子賓客不顧黎民死活等多條罪名,父子雙雙死于獄中。
后元元年(前88年),丞相田千秋為寬慰武帝于巫蠱之禍中留下的傷痛而勸誡武帝尋找自娛自樂的方法。武帝在與田千秋的對話中曾提到:巫蠱案初,廷尉的審理中并未查問審訊出罪證。
漢武帝時期一共有13位丞相:1、建陵侯衛(wèi)綰;2、魏其侯竇嬰;3、柏至侯許昌;4、武安侯田蚡;5、平棘侯薛澤;6、平津侯公孫弘;7、樂安侯李蔡;8、武強侯莊青翟;9、高陵侯趙周;10、牧丘侯石慶;11、葛繹侯公孫賀;12、彭城侯劉屈氂;13、富民侯田千秋。
漢代實行的是察舉制,默默無聞的人是不可能當宰相的。
你說的人物應該是公孫弘(前200年—前121年),現將其簡介如下:
公孫弘年輕時曾在家鄉(xiāng)薛縣做獄吏,后因觸犯法律而被免職。失去職務的公孫弘沒有了經濟來源,于是到海上去養(yǎng)豬。
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他因通曉《詩》、《書》而聞名郡國,并與同齡的賈誼被征為博士,一年之中升遷為太中大夫之職。
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冬十月,武帝下詔要求朝堂及郡國二千石以上官員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在這次舉薦之中,時年60歲的公孫弘以“賢良”之名被菑川國推介給朝廷。
后來,武帝派遣公孫弘出使匈奴,因復命之言不合武帝的心意,武帝認為公孫弘沒有才能。公孫弘因此稱病,被免官后依舊回到家鄉(xiāng)。
因為武帝多次下詔要求郡國舉薦賢良文學之士。在元光五年(前130年)八月的舉賢詔下發(fā)之后,菑川國再一次推薦公孫弘赴京。公孫弘進京后,因為“天人之道”的對策被拜為博士,在金馬門待詔。
建元六年(前135年)唐蒙、司馬相如通西南夷以來,鑿山開道一千余里,發(fā)巴、蜀、廣三地戍卒數萬人轉運糧餉,二年后,花費巨萬通往西南夷的道路沒有修成,而往來間死亡的戍卒卻為數不少。而西南夷又數次舉兵反漢,巴蜀之地困苦,武帝為此深感憂患。不久,公孫弘便被派遣至西南夷視察。公孫弘回朝后極力反對通西南夷之策,稱此舉對漢朝沒有益處。而雄才大略的武帝當然并不認同。后來因為公孫弘有吏治方面的才能,被擢升為左內史,治理京畿。
元朔二年(前127年)六月,衛(wèi)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之地,主父偃上書建議在河南筑朔方、五原二郡。公孫弘反對,當然雄才大略的武帝自然沒理會他的反對。
元朔三年(前126年),原御史大夫張歐因年老多病而被免責,武帝任用公孫弘為御史大夫接替張歐之位。
元朔二年(前127年),齊厲王劉次昌畏罪自殺。次年,齊相主父偃被趙王劉彭祖告以受賄、謀害齊王之罪下獄,受金事件也已坐實。武帝本不想誅殺主父偃,然而公孫弘落井下石,于是武帝誅殺主父偃。
元朔三年(前126年),因門人擅自為自己殺了仇家而被牽累,被迫逃亡已久的著名游俠郭解被捕。同鄉(xiāng)儒生因說郭解作奸犯科公然違法不能稱賢而被其門人所殺并割去舌頭。因此官吏就此事責問郭解,郭解不知殺人者誰。負責此案的官吏便上奏稱郭解無罪。御史大夫公孫弘說:“郭解以一介白衣行俠弄權,因小事殺人,郭解雖然自己不知道,但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應當判處他大逆無道之罪。”于是,郭解就這樣在對門人殺人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因公孫弘的一句話而被枉殺。
公孫弘在蓋粗布被子沽名釣譽的時候,又坑了汲黯一把,更得眾官僚之心。
丞相薛澤被免職。武帝欲任用公孫弘為丞相。然而,按照漢朝先前的制度,丞相之職一直選用列侯擔任,唯獨公孫弘沒有侯爵,于是武帝下詔封平津鄉(xiāng)650戶給丞相公孫弘為平津侯。后世以丞相封侯的實例即始于公孫弘。
至于當了丞相后的事情,還請樓主自行百度之。
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反復上演著君權和相權相爭的一幕幕活話劇,經久不絕。即使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之后,相權通過內閣票擬的形式再度復活于政壇,除了滿清一代以外,其他王朝相權侵凌君權的現象時有發(fā)生,特別是唐宋時期,宰相體制尊貴、禮絕百僚,雖親王不能為之下。所以,一旦出現乾綱獨斷的君主時,君主和宰相的沖突就在所難免。漢武帝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在漢代,宰相號稱是“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的君王之下第二號政治人物,而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殺戮宰相如同尋常人家宰殺雞犬一般,難怪在這一時期,宰相成了被宰之相的簡稱了。
漢武帝執(zhí)政期間,先后一共有十幾位宰相,其中除了極個別的得以善終,其他的都是或者被殺或者自殺或者族滅,而漢武帝的宰相隊伍中不乏外戚、勛舊、宗室、將領,但都被漢武帝視作呼來喝去的奴才,這在早期封建社會是非常罕見的。劉徹出身貴公子,卻絲毫沒有曹丕、曹叡、司馬炎等人疏闊的缺點,自十幾歲即位之后除了初期曾經遜讓于太皇太后之外,其余時間段里都是牢牢的控制著朝政,他首開尚書替代丞相處理軍國大事的先河,為后代帝王削弱相權立下了規(guī)矩,世以秦皇漢武并稱不是沒有原因的。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漢武帝任命的首任宰相是自己的親戚,奶奶的堂侄竇嬰,竇嬰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和周亞夫、欒布等名將同列。他和自己的姑姑竇太后的關系不是那么好,一度因為頂撞太后被削去了門籍,竇太后喜歡幼子梁王劉武,漢景帝喝酒喝高興的時候說將來要把皇位傳給劉武,讓竇太后非常興奮,偏偏竇嬰不識時務的站起來說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向來只傳給兒子,沒聽說傳給兄弟的,陛下說這樣的話,就是失言,請自罰一杯酒。漢景帝這時酒勁也過去了,知道自己的失語,所以,就坡下驢,立刻喝了一杯罰酒。可把身邊一直喜氣洋洋的竇太后和梁王氣得不得了,從此疏遠了竇嬰。漢武帝一上臺,很快把這位表叔找來目的很簡單,就是準備推行儒法對付老太后的。然而沒等竇嬰幫上忙就又一次的被自己的姑姑趕下了臺。
竇太后死后,皇帝啟用自己的舅舅田蚡作宰相,田蚡是一個十足的小人,一旦得勢,馬上翻臉,因為他的原因,漢武帝被迫殺了竇嬰,因為皇帝的母親也就是田蚡的姐姐王太后對漢武帝發(fā)脾氣說:我還活著的時候就有人欺負我的兄弟,要是我死了他們還不都被給狗吃了嗎?漢武帝依靠母親和姑姑的力量做的皇帝,所以,自然不敢違反母親的意思,因而只好委屈表叔竇嬰了。田蚡在竇嬰罷相以后,特別專橫,朝廷任命兩千石以上的官員都要他來點頭,家里金銀珠寶堆積如山,這讓年輕的漢武帝特別憤恨,一次他對田蚡說:“你的官員任命完了沒有,如果任命完了,我該任命我的官員了?!睗h武帝看見田蚡家的土木工程后憤憤的說道:“怎么不把國家的武庫搬來?”田蚡這才明白這位不滿弱冠的皇帝的權力欲望是相當強烈的。田蚡死后不久,淮南王劉安(漢文帝的侄子)叛亂被殺,田蚡交通淮南王的事情敗露,漢武帝說:“假使田蚡活著,已經族誅了。”在竇嬰和田蚡之間有一個許昌的人做丞相,沒有什么貢獻,后來功臣的后代薛澤做了丞相也沒有任何建樹,等到平民出身的公孫弘出任丞相時,漢武帝時代才真真開啟。
為什么說公孫弘一出現或者說此公做了丞相,漢武帝時代就出現了呢?這里有這樣一個原因:漢武帝之前包括武帝本人初期的執(zhí)政,丞相不僅在漢家制度上可以封駁皇帝的旨意,而且丞相本身的人選也是構成對皇權制約的另一特殊原由。從惠帝開始,歷經文帝、景帝、武帝(早期),其中的丞相(相國)如蕭何、曹參、陳平、周勃、灌嬰、申屠嘉、陶青、周亞夫、薛澤、竇嬰等,他們的榮華富貴或者取自軍功,或者取自世襲,或者取自姻戚,與皇帝的當朝賜予關系不大,比較能夠說明問題的就是他們的爵位早在就任丞相之前便已經有了,所以,他們對于皇帝的恭順程度顯然不是那么的大,陳平、周勃等人且不說,以申屠嘉為例,居然公開準備對景帝的寵臣晁錯動手,而且還以不能先斬后奏為恥。申本人不具備周勃那樣的功勛,也不具備竇嬰那樣的門第,甚至不具備周亞夫那樣起死回生的本領,然而就是這么一個曾經受知于高祖的老臣也敢于和景帝抗衡,可見相權的力度和丞相人選的關鍵了。
然而,公孫弘和他們都不一樣,這位幾乎和蕭何有著比較類似的刀筆吏出身的老書生正所謂一介寒儒,如果沒有漢武帝的挖掘,他可能就此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之中了,漢朝丞相封侯自公孫弘開始,這里面雖然只是和前代相比顛倒了一下封侯的時間順序,但是涵義卻大不相同。公孫弘以布衣任丞相進而封侯,體現了恩出自上的全部意義所在,而以往侯爵不以出任丞相取自,現在只要就任丞相自可以不奉大功而封侯。丞相成為皇帝賞賜的手段,丞相人選不再出身豪門,換言之,假如你可以取得皇帝的信賴和寵信,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成為現實。漢武帝在沒有完全改變制度的前提下,改變了制度的執(zhí)行者的身份和背景,僅此一點可以看出劉徹其人的智慧和能力在兩漢二十多位皇帝確實是翹楚,不要說元成哀平等無法望其項背,就是昭、宣、明、章等皇帝也不能和他同日而語。比起他徒有虛名的老子漢景帝更加勝出了。
公孫弘本人自然清楚劉徹之所以選中他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政治上特有的“孤立”,既無功勞可援,也無背景可依,一切的榮辱都是取自皇帝本人的許可。所以公孫弘不僅成為漢初以來最為俯首帖耳的丞相,也是從來不在乎群臣對其指責的厚臉皮,因為他知道大臣對他意見越大,他越是孤立無援,皇帝對他的寵信就越加鞏固。史稱:“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敝背技橱龊凸珜O弘約定一起奏報,可是一旦當黯的說法不能和皇帝的意思對路時,公孫弘就寧可得罪黯而逢迎皇帝,所以汲黯指責公孫弘虛偽,皇帝不以為意。公孫弘還威權于主上,劉徹施特恩于屬下,君臣在各取所需、各自揣摩的情況之下,平穩(wěn)的渡過了第一時期,公孫弘既不像主父那樣咄咄逼人,也不似李蔡那般昏聵不堪,他平庸的同時不乏惕厲,因而他成為漢武帝時代真正得以善終的三位丞相之一不是偶然的。(和石慶屢受責備以及田千秋見用于晚相比,公孫弘可以稱得上唯一的了)
漢朝的丞相權威是很重的,有記載稱:皇帝對丞相禮遇隆重。凡拜相,天子臨朝,六百石以上的官員皆得朝會。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申屠嘉做丞相時,不僅難為景帝的寵臣晁錯,而且一度要殺了文帝的佞幸鄧通,周亞夫直接反對景帝封大舅子王信為侯。然而,這些抗上的舉動在漢武帝一朝幾乎絕跡,耐人尋味的是號稱是儒家正宗傳人的丞相如公孫弘等人在直諫方面反而不如法家出身的汲黯。此外,漢武帝一朝的丞相不僅權力被侵奪之大為漢初所僅見,而且其人的能力和品格也實在成問題。
[ 轉自鐵血社區(qū) / ]
漢武帝不但在選拔丞相的人選上大做文章,而且公然把朝廷分為內外兩朝,內廷供奉的官員從大司馬、前后左右將軍到給事中、光祿大夫都居中用事,而后漢武帝死前以昭帝托孤的重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無一不是出自內朝?;艄庥檬轮?,居然以大將軍的身份準備把田千秋(丞相、富民侯)下獄,可見,經過武帝一生的努力,丞相的威風早已冰消瓦解了。
漢武帝除了限制丞相的正常權力、加重給事中等內朝官的事權之外,還逐步提升御史大夫的地位,使之得以和丞相平分秋色。丞相位缺,往往以御史大夫繼其任。故俗稱丞相、御史大夫為二府。張湯為御史大夫,每奏事,直至日晚,天子忘食,而丞相則徒有虛名,天下事皆決于湯。甚至連皇帝的詔令也都由御史大夫下達。張湯和稍后的桑弘羊成為武帝遏制外府權力有效的拐杖。而公孫弘之乖巧也正在于此,他其實是明明知道張湯對于自己形同監(jiān)視,卻一再和他交好,二人之間經常吹捧,讓汲黯大為惡心,但卻被武帝視作放心。相反,莊青翟就沒有看清形勢,所以最后只好自殺了事。
公孫弘之后的宰相中只有石慶和田千秋是得以善終的,其中田千秋是后來輪臺思過提拔上來的“火箭干部”,姑且不論,單說石慶確實是一個不簡單的人物。石慶是漢朝著名萬石君石奮的兒子,石奮家族是漢初黃老學派忠實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后來漢宣帝說漢家法度是王霸道雜糅也是取自于此,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卻也并不排斥法家和黃老,石慶為人恭順,身任太仆時,皇帝問他一次出行有幾匹馬,石慶其實對此早就熟記在心,可還是當著皇帝的面重新數了一遍,報之以實數。盡管如此,石慶本人在任上也多次受到漢武帝的譴責,好在有家門的余蔭,得以不死。
石慶前后的李蔡、趙周、莊青翟、公孫賀、劉屈鷔等人都不免橫死,其中,公孫賀接到漢武帝的任命之后,頓首涕泣而不能起,人以丞相為富貴,而此時則以丞相為畏途,由是見之,可知丞相在漢武帝時期的地位了。漢武帝以御史大夫監(jiān)臨,以大將軍統(tǒng)軍,以給事中宣達,丞相形同木偶,而漢武猶不為已,還要借口其他理由,經常斥責和殺戮丞相,以玩偶視之,用蹂躪一詞當不為過,然漢朝制度也就此走向中央集權的成熟期,后來漢宣帝、光武帝、漢明帝等人無一不是漢武帝丞相學說的繼承者。而武帝挺立內朝實開后代臺閣制度的先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8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