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打仗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207年的南陽一間茅草屋里,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經人指點從在隆中請出了諸葛亮,而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也從這里誕生。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諸葛亮被評價為”近乎妖“,說明了諸葛亮的厲害之處,而諸葛亮自己也比為”管仲樂毅之才“,而管仲樂毅是何許人呢?
一個是春秋時期的齊國相國,就是他的治理下將齊國打造成了當時的第一強國,開啟了”春秋五霸“的時代;而樂毅也是毫不遜色,帶領著弱小的燕國以少勝多大敗當時的巨無霸齊國,將齊國一度打的滅國。
作為堪比管仲樂毅的人,諸葛亮卻一直備受質疑,他的內政才能不用說,劉備死后硬是接過了蜀漢這個爛攤子,將蜀漢治理的井井有條,然而在軍事上很多人認為他沒法和這兩位相比。
首先很多人質疑他在戰(zhàn)績方面并沒有什么特別出彩的戰(zhàn)績,六出祁山連長安的邊都沒看到,最終自己病死五丈原;其次就是劉備每逢大的戰(zhàn)事卻從不帶他,比如荊州之戰(zhàn)帶的是龐統(tǒng),漢中之戰(zhàn)由法正出任軍師。
那么難道諸葛亮真的不會打仗嗎?否則劉備為什么每次率軍出征都不帶他,其實這劉備的背后自有深意,并非不信任諸葛亮。
比起軍事諸葛亮更擅長內政
雖然很多人對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飽受質疑,可是在古代歷朝歷代從來沒有人質疑過諸葛亮的軍事水平,唐朝平定的”武廟十哲“諸葛亮位列十哲之一,而后來的”武廟六十四將“以及”武廟七十二將“諸葛亮都位列其中。
只不比起他的軍事才華來說,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才華更加出色而已,比如諸葛亮在外交方面的才能,當時劉備被曹操打敗趕到了江夏,這個時候就是諸葛亮前往東吳促成了孫劉聯(lián)盟;比如劉備在漢中打仗之時,他將后方全權交給了諸葛亮管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這個,而諸葛亮在這個方面做得很出色。
同樣的,劉備夷陵之戰(zhàn)慘敗后,蜀漢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這個時候也還是諸葛亮出來主持大局,先是平定了南中的叛亂,之后逐步將蜀漢拉回了正軌,到后來公元228年此時距離夷陵之戰(zhàn)僅僅過去了七八年,可是蜀漢竟然已經可以北伐。
這些事情說明了諸葛亮內政、后勤運輸、外交方面的出色才華,劉備打仗需要一個安穩(wěn)的后方,而沒有人能夠比諸葛亮更適合這個位置,畢竟當時劉備身邊謀士不少,可是缺少的就是類似蕭何一樣的管理型人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軍事方面諸葛亮偏重于穩(wěn)
或許有些人質疑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然而軍事方面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行軍打仗的方式都是不同的,比如《漢書》就將中國古代名將的打仗方式分為四類,諸如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等等。
韓信就是兵權謀的代表人物,他非常善于運用各種謀略以及戰(zhàn)術作戰(zhàn),然而諸葛亮卻并非屬于這種類型的人軍事型人才,像類似韓信運用各種謀略戰(zhàn)術打仗的往往需要膽大,韓信的”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等等雖然堪稱經典,但每一次都堪稱是險中求勝。
然而諸葛亮不行,正如司馬懿所言:”諸葛亮這個人用兵太謹慎“,所以諸葛亮打仗不能像韓信那樣創(chuàng)造很多的奇跡,這也是他否決”子午谷之計“的原因之一,因為對于當時的蜀漢來說他輸不起,而這也是諸葛亮在漢中之戰(zhàn)不帶諸葛亮去打仗的原因。
當時劉備和曹操在漢中成膠著狀態(tài),可是劉備和曹操之間的差距實在太大了,如果以諸葛亮的性格的話很難在短時間內分出勝負,而一旦曹操騰出手來支援漢中那么可以說是非常危險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需要運用各種謀略方能取勝,當時的蜀漢陣營之中,龐統(tǒng)已死,而法正則彌補了龐統(tǒng)的這個空缺。
在漢中之戰(zhàn)時劉備將法正帶在身邊,而將諸葛亮放在后方既擺脫了他,又能發(fā)揮諸葛亮的才能。
劉備能從亂世之中三分天下靠的可不僅僅是運氣,而是高超的識人能力,論識人能力,可以說劉備絕對不比曹操差,曹操還錯信過陳宮、張邈導致兗州失守,而劉備一生可以說從未看錯過人,。
然而或許正如水鏡先生所言:’孔明雖得其主卻未得其時”,當時曹魏已經成為了最強的國家,縱使諸葛亮有通天之才說實話也很難逆天改命。
原因是諸葛亮在一些方面上,還有有一點缺陷。諸葛亮過于謹慎,在任何事情上都有所表現(xiàn)。在赤壁之戰(zhàn)過后,諸葛亮基本沒有出過成都。劉備在外作戰(zhàn),并沒有帶諸葛亮,而是用其他人來代替他。這并不是不信任諸葛亮,而是在戰(zhàn)場上需要一些陰謀和小聰明,但對于諸葛亮來說,他過于謹慎會出現(xiàn)許多的問題,這也是劉備不帶他出門打仗的原因。在漢中之戰(zhàn),劉備身邊只帶了法正,法正喜歡出一些小陰謀和策略,劉備十分的欣賞他。不過諸葛亮在劉備的心中地位是頗高的,三顧茅廬才把諸葛亮出山,劉備也是十分珍惜的。劉備的想法只是各司其職而已。
一,諸葛亮在成都也有許多事情要做,為了鞏固后方的軍需,不方便與劉備一起作戰(zhàn)。在劉備打仗時,諸葛亮就成為了穩(wěn)固后方之人,打仗都需要糧草,所以諸葛亮需要在后方保護糧草的運送。其次在南方,諸葛亮需要平定南方的土著人,以此擴大蜀漢的勢力。所以諸葛亮不是不和劉備一起打仗,而是各有各的職責。
二,諸葛亮過于謹慎,劉備的兵法和他有所不同。在諸葛亮出山后,諸葛亮為劉備策劃了取天下的計劃,但大多數(shù)都過于小心,而導致事情過于緩慢。加上劉備自知自己的軍隊羸弱,所以需要一點小聰明,就此法正開始得到劉備的信任,他們兩人有共同的想法。劉備之所以不帶諸葛亮也是因為丞相的事務繁忙。
總結而言,劉備不帶諸葛亮,并不是不信任諸葛亮,而是他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而身為蜀漢的宰相,也要為國家的社稷考慮,所以在軍事上就有所欠缺。主要還是我們太過于狹義,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想法。
這個問題問的我覺得比較妙,也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一個問題,很多小伙伴可能都不怎么能夠注意到這個細節(jié)。在三國演義中,或者大家去看三國志也能夠發(fā)現(xiàn),劉備去打很多仗的時候,其實身邊是沒有帶著諸葛亮的,當然也是有很多樣是帶著諸葛亮的,但是大部分仗,一般都不帶諸葛亮。
首先在諸葛亮剛跟著劉備的時候,劉備手下可靠的謀士,能夠真正信賴,可以重任的人其實是不多的,而諸葛亮又是那不多的中的一個也是最可靠的一個。當劉備成功依靠諸葛亮的計謀,拿下荊州之后,按照諸葛亮的計謀,劉備就要去奪取東西二川,只有這樣才能夠穩(wěn)固自己的勢力。
但是劉備率領大軍去奪取東西二川的話,荊州就需要有一個十分能夠值得依靠,而能力又超強的人才能夠守得住,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人選毫無疑問是諸葛亮,因為龐統(tǒng)是剛剛被劉備收服,那么劉備帶著龐統(tǒng)去收東西二川,一方面是可以盯著龐總也更加的放心,另一方面諸葛亮跟著劉備的時間比較久,無論是謀略還是中心上都更加靠得住,讓諸葛亮守荊州是最明智的選擇。
在劉備成功建立蜀國之后,由于關羽失掉荊州,被東吳害死,劉備想要去討伐東吳,而這一點當時遭到了諸葛亮的反對,因為按照諸葛亮的計謀,要跟東吳聯(lián)手才能夠去討伐北魏。既然諸葛亮不支持劉備的想法,那么劉備自然也不會帶著他再加上劉備親自的踹大軍去攻打東吳,那么成都就更需要有人去守著,一旦東西二川失守,那么劉備將無家可歸,這是十分危險的。
劉備是否重視諸葛亮,和是否帶他打仗,沒有必然聯(lián)系。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請得諸葛亮出山,曾興奮的對關羽張飛說,自己得到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一樣,這已經完全可以說明劉備是有多看重諸葛亮了。至于為什么打仗不帶上諸葛亮,主要是因為歷史上的諸葛亮,主要是個政治家,而非軍事家,擅長治國,短于爭戰(zhàn)。
諸葛亮對于劉備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隆中對,為劉備的未來指明方向;促成孫劉聯(lián)盟,使劉備不至于在荊州就被曹操所滅;協(xié)助劉備取下西川,成為漢中王,徹底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勢;七擒孟獲,去掉蜀漢后顧之憂;六出祁山,為蜀漢霸業(y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在按自己當初隆中對的計劃在進行著,如果劉備不器重諸葛亮,那么劉備集團是不太可能一直堅定沿著諸葛亮的既定路線前進的。如果不客氣點說,沒有諸葛亮,劉備可能根本沒有機會當上蜀漢之主,天下可能都不會三分,也就沒有三國故事了。
劉備唯一一次沒有聽諸葛亮的話,就是因關羽之死而起兵伐吳,這個突發(fā)事件徹底打亂了諸葛亮苦心經營多年的戰(zhàn)略布局,本來關羽之死、荊州之失就已經讓蜀漢損失慘重了。但劉備買一送一,又送了一次人頭,夷陵之戰(zhàn),讓蜀漢政權辛辛苦苦幾十年,一下回到了解放前。
諸葛亮對于蜀漢政權來說,如同擎天之柱。正史中的諸葛亮,一直都在努力維持著劉備集團的后方穩(wěn)定,其作用和曹操手下的荀彧差不多。夷陵之戰(zhàn)后劉備郁郁而終,將大事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為了報達劉備的知遇之恩,這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逆天行事,六出祁山,最終累死在了五丈原。
諸葛亮是不世出的奇才,但畢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樣樣精通,相比于戰(zhàn)爭,諸葛亮更擅長的,還是治理內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歷經七朝的郭皇后為何最后會選擇輕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