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戰(zhàn)是楚漢之爭中的一場戰(zhàn)略決戰(zhàn),發(fā)生在漢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楚漢兩軍在垓下爆發(fā)戰(zhàn)爭。最終以漢軍勝利,項羽自殺而終。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zhàn)爭過程
漢軍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嬰引兵進占彭城,同時攻下楚地許多地區(qū)。被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將進入九江地區(qū),誘降了守將、楚大司馬周殷,隨后合軍北上進攻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劉邦也由固陵東進,形勢對楚極為不利,項羽被迫向東南撤退。
十一月,項羽退至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筑壘安營,整頓部隊,恢復(fù)軍力,此時楚軍尚有約十萬人。
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當(dāng)時以十月為歲首)在垓下將向江南撤退的十萬楚軍層層包圍。
漢軍以韓信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孔將軍為左翼,費將軍為右翼,劉邦坐鎮(zhèn)后方,周勃、柴武等預(yù)備軍在劉邦軍后待命。韓信率漢軍向前推進,在不利的情況下開始向后后撤,而由兩翼向前推進,楚軍受挫,韓信率軍向前推進大敗楚軍于垓下。
四面楚歌
漢軍夜間高唱楚歌,楚軍自項羽以下莫不以為漢已盡得楚地,乃士氣崩潰。項羽眼見大勢已去,便乘夜率領(lǐng)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南逃。天明以后,漢軍得知項羽突圍,于是派遣五千騎兵追擊。
項羽渡過淮水后,僅剩百余騎相隨,行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因迷路耽擱了時間(《史記》中交代因田父欺騙),被漢軍追及,項羽突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手下僅剩二十八騎。
烏江決戰(zhàn)
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沖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長江邊的烏江浦)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shù)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最后自刎而死,年31歲。
項羽死后,漢軍全殲八萬楚軍,楚地皆降漢,唯獨項羽原封地的魯國人不肯投降(楚懷王曾封項羽為魯公,后又尊項羽為魯王),后劉邦將項羽首級展示給魯人,魯人乃降。至此,歷時4年半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