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明朝第一代趙王,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同母弟,生母是仁孝文皇后。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隨著《大明風華》的熱播,大家開始對朱棣一家子產生了濃厚興趣,原來歷史上還有這樣“相愛相殺”的一家人。
雖然電視劇對史實有所改編,但事件、人物大致的脈絡是基本符合歷史的: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兒子,發(fā)動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而他本人,只有三個嫡出的兒子,老大朱高熾,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
正是因為一代文治武功的帝王只有三子,并且均嫡出,所以朱家三兄弟在奪取皇位的路上不可能不激烈,兄弟感情不可能不越來越淡薄。
朱高熾、朱高煦的真實結局
隨著明成祖朱棣的駕崩,蹦跶的特歡的朱高煦、朱高燧兄弟倆失去了父親的庇護,面對人氣、威望極高的大哥朱高熾,他們只能暗氣暗憋的老實下來。
然而天意弄人,朱高熾僅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關于朱高熾的死因,歷史學家有諸多猜測,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是:嗜欲過度與心臟病突發(fā)。
除此之外,有的人甚至認為朱高熾是死在了兒子朱瞻基的陰謀之下,不過按照正統的歷史學界說法,朱高熾是病重而崩。
明仁宗朱高熾駕崩,朱高煦與朱高燧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蠢蠢欲動起來。
面對兩個親叔叔的挑釁,明宣宗朱瞻基展現了一個帝王的氣魄,迅速御駕親征并直接粉碎了朱高煦多年的皇帝夢,把叔叔抓回了北京城。
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被抓的朱高煦毫桀驁不馴,用腳絆倒了來看自己的侄子朱瞻基,朱瞻基大怒,用800斤的大缸扣住朱高煦,在外面點火,朱高煦隨著青煙去見父親和哥哥了。
朱高燧的真實結局
朱高燧一直是唯朱高煦馬首是瞻的,不能否認作為明成祖朱棣唯三的兒子,他沒有奪位野心,但在朱高煦的強悍氣勢下,朱高燧暫時選擇與二哥結成同盟,共同對付大哥朱高熾。
朱高熾駕崩,朱高燧著實老實了一段時日,直到朱瞻基登基,朱高燧才隱隱的起了再次反叛的心思。不過苗頭沒出,朱瞻基就直接打壓了下去,朱高燧老老實實地匍匐在了侄子的腳下,此后再沒有過非分之想。
公元1383年(癸亥年)年,做了29年趙王的朱高燧因病在府中去世,其后,他的兒孫們把趙王的位置傳承了14代,到1647年即永歷元年十二月才隨著明朝一起壽終正寢。趙王一支是有明一朝難得的長時間存在的藩王。
看著《大明風華》風華中的朱高燧,不得不令人難以置信,他竟有如此善終。
朱棣一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這兩個弟弟并不是省油的燈,他兩聯合起來陷害哥哥,但是哥哥并沒有記仇。在他們的事情暴露之后,哥哥朱高熾不管是出于本心,還是政治需要為他倆說情。在登上地位 ,也沒有公報私仇,而是善待兩個弟弟。
朱高煦性格很像朱棣,在戰(zhàn)場上非常勇猛。曾經兩次因為他的參加而使戰(zhàn)役扭轉,救父親與險境之中。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兒子,再加上朱高煦很受武將的擁護,于是就開始奪儲。由于他的所作所為讓朱棣警覺起。后來因為王朱橞一案,牽涉出朱高煦私自招募精兵,殺死兵馬指揮, 并且常常以李世民自居。朱棣意識到危險,快速處理了朱高煦,在朱高熾的反復求情下被輕處罰。但是朱高煦自找死路,在宣宗年間發(fā)動兵變最后被鎮(zhèn)壓而囚。三年后,宣宗去看完他,他多次戲弄宣宗,先是將其絆倒,后又把罩他的缸頂起,最后激怒了宣宗,在大缸周圍點火,朱高煦被大火干悶死在缸中。
朱高燧做為朱棣的三子也是非常崇尚武力。于是和二哥一起陷害大哥,想要奪取儲君之位。在第一陷害朱高熾的時候 被朱棣發(fā)現,在哥哥的求情下,朱棣原諒了他,只是剝奪了他的冠服。但是朱高燧緊接著謀劃第二次行動,朱棣的近臣因為受到太子朱高熾的訓斥,于是懷恨在心。在朱高燧的支持下,聯絡了中下級軍官準備發(fā)動宮廷變動,后由于被告發(fā)而失敗。最后又是大哥朱高熾求情而被原諒。經過這件事,朱高燧再也沒有了奪儲的念頭了,從此低調行事 最后得到了善終。
生在帝王家的兄弟們?yōu)榱藘粻幍念^破血流。但是朱高熾卻非常仁慈 ,對兄弟們選擇了寬容對待。這是非常難得,在帝王中是很少見。朱高煦最后的悲催結局,也是他自找得。
歷來皇室中人爭奪王位的過程,都是極其消耗國家資源的一件事,所以每逢亂世總是伴隨著皇位短暫而迅速的更迭。
明朝恰好也有這么一段皇位迅速更替的時代,那就是后世所謂“五龍同朝”時期,不過這一時期卻是發(fā)生在明朝最鼎盛之時,而朱高燧就是這一時期中一位幸運而又不幸運的王爺。
他不幸在于每每做壞事之時總會暴露,例如重則給自己的父皇下毒,輕則給自己的皇兄下絆子。
而他幸運之處則在于即使犯下如此多罪責,也還是屢屢能夠被輕輕放過,以至于身背兩次弒君嫌疑的他都能善終。
這樣的經歷在世間,尤其是在皇家真是絕無僅有,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朱高燧逢兇化吉的本事,又是什么樣的經歷給了他企圖兩次弒君的膽氣呢?
野心生長于寵溺之間
洪武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朱高燧生于北平燕王府,為燕王三子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孫。由于朱元璋孫輩眾多,朱高燧也非燕王長子所以他并不得朱元璋的注意,以至長到成年也未得爵位封賞。
燕王朱棣愛戰(zhàn)尚武,這一點喜好勢必會成為他評判子嗣的標準,這一標準也一定會左右他對子嗣的喜愛程度。
這一點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完成得尤為出色,朱高燧次之,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作為第一繼承人的朱高熾卻尤為不擅此道。
這也就導致朱棣對這個長子并不十分喜愛,甚至因為長子癡肥的身形隱隱有些厭惡,于是朱棣的拳拳愛子之心便繞開了朱高熾,分散在了另外兩個兒子身上,而其中朱高燧因為年幼又獨得大半。
父親愛弟弟甚愛長子這放在平民家庭,都是取禍之道,更何況放在燕王府這個即將晉升皇室的王公之家。
可以看出父親的偏向,使朱高燧時常得到錯位的寵愛,長而久之這份寵愛便幻化成了一種虛幻的階梯,連接著催促著朱高燧再進一步。這份幻想初還不顯,直到朱棣成功登上那九五至尊的王位后,便時常在朱高燧的想象中浮現。
不過有此幻想的不僅朱高燧一人,他的二哥朱高煦也同樣如此,而且他二哥在追隨朱棣打下天下后,更是獲得了相當體量的兵權。這一優(yōu)勢對朱高燧是壓倒性的,所以前期朱高燧便只能靜待時機,接著和兄弟們其樂融融的表演兄友弟恭。
這便能明了了,后期朱高燧屢屢給太子下絆子,以及敢膽大包天的弒君勇氣,是從哪里生出的了。
那便是從他一出生朱棣對他的的過度寵愛中生出的,也是從后續(xù)成長過程中朱棣對長子的過度厭惡中生出的。
這份不對等的愛子之情,使原本應該最親密的兄弟三人各懷心思,而這種種心思隨著朱棣登上皇位后,究竟會愈演愈烈還是逐漸消解呢?
燕王府的稚子,宮廷中的狡狼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稱帝,燕王府一躍成為皇族貴胄,朱高煦朱高燧都是親王,按理說朱高熾在朱棣登基后就該冊封為皇太子,可朱棣卻似把他忘在了北平一般遲遲不召他回京就封。
這個舉動已經充分地表明了,朱棣對朱高熾這個預備役儲君的不喜,此番就是以此來觀察士大夫們的態(tài)度的。
這是新任君王與臣子的第一次博弈,這場博弈輸贏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大明未來的走向,儲君乃是一國之本若是其非長非嫡,那么大明的正統性也就不復存焉,所以朝臣們是不可能由著君王的性子來的。
雖然朱棣的一時任性并沒有得到實現,但其中表達出的對儲君的不滿情緒,依然如一聲沖鋒的號角吹響在朱高燧兄弟二人心頭。
其實倒也無怪乎二人如此野心,實在是朱棣自己偏心太過。例如靖難之役時朱棣就對朱高煦說過 “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這樣的引導話語,對于朱高燧雖未明說但也極盡寵愛,在他封王后更是將自己的“龍興之地”給了朱高燧,并且還特意下令給了朱高燧”政務皆啟王后行”的權力。
餅畫的太大,胡蘿卜吊的太近的后果就是,朱高煦不肯就藩云南并且索取天策衛(wèi)為己用,行架僭越天子行事越發(fā)放蕩。而朱高燧雖居北京卻時常返回京師,且每次來往都要太子朱高熾送至江東驛。
太子柔和至此反倒更讓朱高燧覺得軟弱可欺,他便于二哥結成同盟時常行構陷太子之事,只是他們卻忘了此時的太子已經不再是燕王世子了,他們的父親也不會再以自己的好惡處理他們之間的官司了,所以朱高燧朱高煦二人很快便得到了懲處。
永樂七年,朱棣就朱高燧企圖奪嫡之事,褫奪了他的冠服誅殺了他的長史,最后朱高燧本人辛得太子求情才未被從重處置。
永樂十四年,同樣朱高煦也被痛斥并剝奪冠服,囚于西華門內險些被貶為庶人,最后仍是朱高熾求情,才改為削減護衛(wèi)誅殺親信這樣的懲罰。
永樂十五年,朱高煦改封樂安州即日啟程赴任,朱高燧則與國子寺業(yè)趙享道及董子莊,學習為臣之道。
知道今時不同往日的兄弟二人,并未放棄自己的野心,只是將其粉飾成痛改前非的樣子。
對于兩位愛子能懸崖勒馬,朱棣也表現得十分開心會經常和太子夸獎朱高燧,果然進益非常矣。
然而被欲望養(yǎng)大的虎狼,真的能放棄籠外仿佛唾手可得的肥肉嗎?朱高燧又真的因這不痛不癢的懲罰幡然醒悟了嗎?
宣宗繼位,趙王善終
從此前的教訓中觀朱棣的態(tài)度,朱高燧得知了自己能當太子的機會渺茫,可是放棄自己多年的籌謀也不可能,那就唯有等一個可以跳過正常繼位流程的機會了,不過數年這個契機還真就被他等到了。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病重,朱高燧伙同護衛(wèi)指揮孟賢欽天監(jiān)王射,內侍養(yǎng)子楊慶等人偽造遺詔,欲給朱棣下毒。
然而百密一疏的是這個消息被高以正,透露給了姻親總旗王瑜,一個未參與謀反的臣子知道了這個秘密,會怎么做就可以預料了。王瑜自聽到這個消息后,便立刻報給了朱棣知曉,不久后王瑜升為遼海衛(wèi)千戶,孟賢等有關人員伏誅。
朱棣當堂質問朱高燧是否有做過此事,朱高燧啞口無言方寸大亂,眼看事件就要無法挽回,朱高熾連忙說情并以都是下人所為的理由,將朱高燧摘了出來。
或許是此次朱棣勃然大怒嚇到了朱高燧,又或許當真是朱高熾的寬宏大量感化了朱高燧,在此后的相當一段歲月里,朱高燧不管表面還是內里都十分乖順起來,且這份乖順一直持續(xù)到明仁宗朱高熾登基都沒被打破。
不僅朱高燧如此連一向張狂的朱高煦也是如此,當然這也可能只是因為朱棣死得太倉促,他們來不及反應的緣故,同理他們二人沒造朱高熾的反,應當也是與朱高熾僅在位一年的任期有關。
朱高燧與朱高煦雖沒來得及叛明仁宗的亂,但不代表他們會對一個黃口小兒口稱陛下,縱然這個小兒是他們看著長大的親侄子,當然朱瞻基也未必就沒有防著這兩位親叔叔。
朱家皇族從朱元璋起便注重削藩,朱瞻基也不能例外,其實各地藩王在經歷過四朝君王后,已沒有任何能威脅京師的能力了,到了朱瞻基這一朝唯二顯赫的藩王便是,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
削藩之事要么懷柔利誘要么流血千里,很顯然朱瞻基除了身下的皇位,已經沒有什么能吸引兩位叔叔的了,于是一場無法避免的戰(zhàn)爭便開始了。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起事前朱高煦曾給朱高燧來過信,目的自然是為了爭取朱高燧的兵力。朱高燧并沒有回這封信也沒有選擇向上告發(fā),他選擇了站在江邊看鷸蚌相爭。
可惜戰(zhàn)爭的走向并沒有按照朱高燧期望的那樣,朱高煦很快地便被朱瞻基帶兵平下了,沒有兩敗俱傷只有單方面的暴力鎮(zhèn)壓。
戰(zhàn)爭的結果已經出來清算的日子也隨即來到,其實朱高燧的狼子野心滿朝文武便沒有不知的,就算沒有證據他也逃脫不了,證據的存在也就是一個正當的理由罷了。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朱瞻基卻并沒有著急對朱高燧動手,皇帝不急朝臣可不能忽視朱高燧這個不穩(wěn)定因素。
一時間奏案上彈劾朱高燧意圖謀反的折子猶如雪花般飄來,朱瞻基是很糾結的,一方面朱高燧確實與漢王有通信,但另一方面朱高燧也確實什么都沒做。若是以此來除掉趙王,反而不足以取信天下人。
也正因為如此想法,在面對楊士奇的勸諫時,朱瞻基以先帝和趙王的情誼為由,拒絕了給朱高燧定罪。
本來驚疑不定的朱高燧在知道朱瞻基的決定后,幾乎感激涕零的同時,也十分自覺地請求削減自身的護衛(wèi)。朱瞻基看他識趣也并未為難,反而還給他留了一隊儀衛(wèi)司,叔侄兩人一請一推倒真的能看出幾分真情在。
經此一役,朱高燧再無謀反之力,放下這份權欲的他順利地活到了五十歲,這在三兄弟之間是難得的善終了。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看完朱高燧的一生后則不得不感嘆此話甚是正確,若是朱棣在養(yǎng)育三兄弟時稍微想得長遠一些,對待三人稍微平等一些,想必就可以避開之后的兄弟鬩墻,叔侄廝殺了吧。
可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道理,即便是貴為皇親貴胄也是不能免受其影響的。
朱棣的三個兒子結局分別是:
1、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棣次子,最初被封為高陽郡王,后隨父親起兵靖難,累立戰(zhàn)功。成祖即位后,封為漢王,藩國云南。
他卻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謀取太子之位,縱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輿器物。永樂十五年,被強令就藩樂安州,但仍不悔改。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后,朱高煦起兵造反,卻在明宣宗親征后投降,被廢為庶人,囚禁在西安門內。后與諸子相繼被殺。
2、朱高燧:
朱高燧是朱棣第三子,靖難之役后,其父朱棣登基改元永樂,于永樂二年四月封為趙王,藩地為彰德府,時年22歲。
受封趙王以后,永樂帝命其據守北京,令有司將一切政務先交由趙王朱高燧過目,再進行處理。由此可見朱棣對這個兒子能力的肯定,并且對他信任有加。宣德六年八月二十六日薨逝,年50歲。
3、朱高熾:
朱高熾是朱棣長子,洪武十一年,朱高熾生于鳳陽府。洪武二十八年立為燕王世子。朱棣起兵靖難期間,以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府。朱高熾善撫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永樂二年,立為皇太子。
明成祖朱棣數次北征,朱高熾都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朝無廢事。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寵于朱棣,串通宦寺,陰謀奪嗣;后因侍郎胡濙密疏,成祖才改變更換太子之意。永樂二十二年八月登基。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熾病重,不久去世,終年48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11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