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崇禎皇帝即位后,立即著手鏟除魏忠賢,將他碎尸萬段、懸首示眾。那么后來為什么又讓人秘密收葬魏忠賢遺骸,重新安葬魏忠賢在生前看好的香山碧云寺呢?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
人在面臨絕境時,往往會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崇禎皇帝也在這將要國破已亡之時,重新回顧了魏忠賢的價值,才發(fā)現(xiàn),也許此時魏忠賢尚在,明朝不至于走到今天這樣的境地。
魏忠賢專權主政時,時任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這個皇帝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那個木匠皇帝,愛木匠活勝過愛國事,說實話,真讓這個木匠皇帝來治理國家,明朝也許亡得更快。
也因為朱由校喜歡做木工,給魏忠賢制造了專權的機會。據(jù)記載,魏忠賢每次都在朱由校潛心于木工研究時奏報國家大事。每當這個時候,朱由校都會感到十分厭倦,對魏忠賢說,我知道了,你看著辦就事。于是,逐漸地魏忠賢就掌握了朝政,導致奸佞當?shù)溃貏諜M行。
當然,站在正統(tǒng)的立場來說,魏忠賢身為太監(jiān),本不該弄政,加上魏忠賢本身貪圖權勢,謀害忠良,干了很多壞事,所以歷史上都他的評價就是一禍亂國家的奸臣。
但拋開正統(tǒng)的言論,只就其個人能力來說,魏忠賢有良好的處理大事的能力,在明末黨爭不斷的環(huán)境下,對于維護大明朝廷內(nèi)部的穩(wěn)定是有重要作用的。明熹宗朱由校在將死時還曾對崇禎說過: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雖然“忠貞”之說有失偏頗,但“可計大事”的評價卻是很貼切的。
具體來說,魏忠賢在其專權期間作出的功勞有如下二點:
一是,魏忠賢閹黨的得勢,使得長于空談的東林黨人的勢力大受打擊,使得明朝從紛亂的黨爭中擺脫出來,國內(nèi)政治得以穩(wěn)定。
二是,魏忠賢善于用人,在邊關的防御上,調拔適當,北方對于滿清起到了有效的抵抗作用,所以,在魏忠賢專權時期,滿清在邊關上并沒占到什么便宜。
當然,以上兩點并不能抹殺魏忠賢擾亂朝政,“奸盜內(nèi)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崇禎語)的種種奸佞行為。但崇禎皇帝在鏟除魏忠賢一黨后,由于他自身多疑等自身性格缺陷,卻并不能很好的管理國家。重新啟用的東林一黨又空談誤國,導致黨爭又起,朝廷內(nèi)耗不斷。所以,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崇禎極為勤于政事,卻始終無法阻止明朝的頹勢,反而加劇了明朝的滅亡。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面對已無力回天的大局,崇禎感到極為絕望。此時,身邊的太監(jiān)曹化淳感嘆地說了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讓崇禎皇帝突然想到了明熹宗朱由校臨死時說的話,想到自己未聽從兄長的安排,倉促鏟除魏忠賢一黨,導致今天的亡國之境,于是就悄悄讓人收斂魏忠賢的遺骸。
崇禎皇帝在死前想過了各種招數(shù)來避免亡國,但是都一一失敗了,并且大臣們也沒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自殺。崇禎可以說是一位非常好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勤于朝政,非常體恤百姓,事事都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考慮,但是由于當時的時代他還是逃不過亡國的命運。即使在死前最后一刻,他依舊在為明朝做打算。
崇禎皇帝希望能夠戰(zhàn)略轉移來躲過李自成的進攻,然而無濟于事。當時李自成的軍隊已經(jīng)馬上就進攻到北京的城外了,崇禎沒想到會有這么嚴重的后果,這個時候著急起來了,立刻安排大臣們開會討論如果應對,崇禎想出了很多個方案,但因為起義軍已經(jīng)到了城門口了而無法實施。焦急的崇禎寄希望于這些有勇有謀的大臣們身上,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這些大臣們已經(jīng)在心里覺得馬上就要亡國了,不僅想不出什么有用的辦法,更是已經(jīng)自暴自棄了。
起義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崇禎意識到了魏忠賢的重要性,所以才將魏忠賢的尸體秘葬了。崇禎當時殺掉魏忠賢之后,覺得自己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
然而等到了起義軍已經(jīng)殺到城門口時,崇禎突然意識到了魏忠賢的重要性,如果這時候魏忠賢在的話,或許可以給崇禎出出主意,甚至能夠有一絲挽回的機會。對于崇禎來說,后悔已經(jīng)晚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敵軍靠近。而魏忠賢也沒有辦法死而復生再給崇禎效力了,所以后悔的崇禎皇帝選擇將魏忠賢的尸體秘葬。
崇禎執(zhí)政初期確實清算了一批太監(jiān),但是他多疑的性格造就了他又不得不寵信太監(jiān)、依靠太監(jiān)治理朝政,因為明晚期太監(jiān)對政局的影響已經(jīng)不是除掉一個魏忠賢就能得到清除的地步了,再加上大臣們對崇禎的消極怠工使得他覺得還是太監(jiān)比較靠譜兒,所以他這實際上是做給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們看的,造成一種清算魏忠賢是不得已的這么一個假象或者是變相的對太監(jiān)低頭,達到籠絡太監(jiān)的目的。
這個問題分成三部分來回答比較合適,涉及到明末天啟、崇禎兩朝的歷史內(nèi)容,并不算很復雜。
明熹宗為什么交代崇禎不能殺魏忠賢?
天啟皇帝(明熹宗)登基時只是個16歲的少年,其父泰昌帝的李妃想要借此垂簾聽政,后來是倚重東林黨人的力量才得以上位的,所以天啟初期皇帝是重用東林黨人的。然而在之后的國家政事中,天啟皇帝發(fā)覺這幫東林黨人高談闊論可以但辦事能力不行,而且還形成一股嚴重威脅皇權的文官勢力。在這種情況下,天啟皇帝開始著手培養(yǎng)身邊的內(nèi)臣,也就是魏忠賢那幫人,以此來抗衡打壓東林黨人。后來的事實證明,魏忠賢這幫人確實能辦事,而且還相對比較忠心,東林黨人的氣焰被打壓下去了。所以天啟皇帝臨終前交代崇禎?忠賢可議大事?、?勿殺魏忠賢?這類話,就是因為他對這幫東林黨文官很了解,他知道一旦殺了魏忠賢,朝局就會變的很難掌控。
崇禎為什么堅決殺掉魏忠賢?
崇禎殺魏忠賢,這點挺好理解的。魏忠賢當時已經(jīng)是權勢滔天,會嚴重影響到崇禎的帝權,加上崇禎對魏忠賢在天啟年間的胡作非為肯定是知情的,所以他要鏟除魏忠賢。其實從這點來看,崇禎當時對朝局可能沒有太清楚的了解,或者就是對東林黨人太有信心,但都反映出崇禎當時其實還是缺少點政治經(jīng)驗的。
崇禎后來為什么收集魏忠賢遺骸下葬?
崇禎鏟除魏黨后重用東林黨人,東林黨人其實代表的是江南一帶財團的利益,所以不久后商業(yè)稅等即被東林黨人運作取消了,這對大明朝廷來說失去了很重要的一份收入。再往后崇禎自己也發(fā)現(xiàn)這幫東林黨人的奸滑,所以崇禎在亡國時說他們是亡國之臣,同時他應該也想起了天啟臨終前對他說的那些話,深感自責,覺得當初不該殺魏忠賢,所以命人拾魏忠賢遺骸而厚葬之。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4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秦朝“四大軍團&···
下一篇: 皇帝的龍袍臟了是怎么清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