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dāng)說起歷史上那些有名的暴君,我們就會想起朱元璋。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平?jīng)龊钯M聚是明朝知名的開國名將,也是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從小就生得魁梧偉岸,精通武藝的他在一次街頭賣藝中,迅速地吸引到了朱元璋的注意,兩人相見恨晚,遂結(jié)拜為兄弟。
當(dāng)時的朱元璋還沒有獨立,他為岳父大人郭子興做事,深得對方的器重。他聽說定遠處的張家堡里盤踞著大量的民兵,如果能夠?qū)⑺麄兪站庍^來,那將會是大功一件。
朱元璋自告奮勇地向郭子興請示,要去收編張家堡那邊的民兵!這些民兵總數(shù)約有三千多人,孤立無援又缺少糧食的他們產(chǎn)生了想要投奔郭子興的想法,但卻一直猶豫不決。
所以,為了取得對方的信任,朱元璋只帶了費聚和另外九名士卒前往勸說歸降!
朱元璋帶著這十個人到了張家堡附近以后,見到對方眾人列成陣勢,十分威風(fēng)凜凜,除費聚外的九名士卒都產(chǎn)生了想要后撤的想法,但被朱元璋厲聲勸阻了。
為了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誠意,朱元璋帶著這幾個人下馬渡過了河,同其首領(lǐng)進行了一番交談,結(jié)果很順利,對方同意歸降。朱元璋給了他們?nèi)斓臅r間去做整理,隨后便將費聚留了下來,以給他們指路,而他自己則帶著剩下的九個人先行離去。
然而,不久后費聚發(fā)現(xiàn)對方有意反悔,他迅速將趕到濠州去匯報給朱元璋。朱元璋當(dāng)即帶著費聚和另外三百士卒,再次前往張家堡,用計抓住了對方的首領(lǐng),將這三千民兵全部收編成功。
從這一次事件,費聚所立下的功勞是非常大的,不久之后,他又憑借著自己的智慧,替朱元璋收編了盤踞在豁鼻山的八百士卒,可謂足智多謀。
后來,費聚便跟著大部隊,接連收復(fù)了靈璧、泗州、滁州、和州等地,耿炳文攻克長興重地后,他以副將的身份,陪同耿炳文駐守在那里,多次擊敗張士誠的進攻,還用計擒獲了其元帥宋興祖,致使張士誠多年來都不敢再對長興這塊地有所想法。
過后,費聚又率領(lǐng)水軍從海陸出發(fā),配合湯和討伐方國珍,成功平定浙東地區(qū),緊接著乘勝追擊,南下討伐福建軍閥陳友定。
也正因為擁有著如此多的戰(zhàn)功,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諸侯的時候,費聚得以獲得平?jīng)龊?,食祿一千五百石,在朱元璋自己做的功臣排行表中,獲得第十八位,并獲得了一張可以世襲的免死鐵券!
按照免死鐵券的規(guī)定,除了謀反這樣的大罪之外,其余若犯死罪皆免死,但有次數(shù)規(guī)定,即自己可以免兩次,用時也可以給兒子免一死,超過了就沒用了!
然而,對于費聚來說,這張免死鐵券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因為后來朱元璋給他羅織的罪名,就是以胡惟庸朋黨的身份意圖謀反。任由費聚如此為自己辯駁,都無濟于事。連同一起死的,還有陸仲亨、唐勝宗、趙庸等!
藍玉案,或稱藍黨之獄,爆發(fā)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開國名將遭誅殺。
朱元璋與藍玉案
藍玉也是定遠人,本是開國公常遇春的妻弟,在常遇春手下當(dāng)兵,臨敵勇敢,所向披靡,積功至大都督府僉事。后來,他又先后跟隨中山王徐達征討北元殘部,跟隨西平侯沐英征討西番,跟隨穎川侯傅友德征云南。由于屢立戰(zhàn)功,藍玉被封為永昌侯,而且其女被冊封為蜀王妃。藍玉最著名的軍功,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作為左副將軍隨大將軍馮勝出塞,降服了北元悍將納哈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作為大將軍出塞,征討北元嗣君脫古思帖木兒,一直打到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大勝而還,藍玉因此以軍功而晉升為涼國公,他是繼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之后的明軍重要將領(lǐng)。
但是,藍玉因立有軍功和受朱元璋的寵愛,漸漸驕傲恣肆,曾經(jīng)縱容家奴侵占民田。御史對其家奴的不法行為進行質(zhì)問,他就驅(qū)逐御史。藍玉帶兵北征回還,夜半來到喜峰關(guān)城下,要求開門,關(guān)吏限于制度沒有及時開門,他就毀關(guān)而入。后來,又有人告發(fā)他,說他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致使元妃因羞愧而上吊自殺。在軍中,他為所欲為,擅自升降將校。參加西征后,他被升為太傅,而與他同時出征的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卻被封為太子太師,他對此大為不滿,整日滿腹牢騷。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錦衣衛(wèi)指揮蔣揭發(fā)藍玉謀反。經(jīng)審訊,說是藍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田時起事。朱元璋當(dāng)然不能容忍謀反之事,于是,藍玉被族誅,凡連坐的都稱為藍黨,一律處死。朱元璋親手寫詔布告天下,并將藍玉謀反的事實編為《逆臣錄》。朱元璋在詔書中說:藍賊為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殺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后,朱元璋似乎還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寬容了。然而,僅列入《逆臣錄》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經(jīng)這一次殺戮之后,明初的功勛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wèi)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這時候,朱元璋還說什么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很明顯這完全是一句騙人的話,因為此時已經(jīng)無人可追問了。
如此眾多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lǐng),為什么會毫無反抗地束手就擒呢?顯然,他們沒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對的準(zhǔn)備,也就是說,他們并沒有反謀。與之相反,朱元璋卻早為這次殺戮做了精心準(zhǔn)備。
雖然朱元璋對權(quán)臣的防范由來已久,但藍玉案爆發(fā)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導(dǎo)火線。藍玉案爆發(fā)前一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年僅三十九歲的太子朱標(biāo)死了?;饰焕^承人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他在皇宮東角門召見群臣時說: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不禁大哭,這時他已經(jīng)六十五歲了。
按嫡長子繼承制,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長子接任,而朱標(biāo)的長子早已夭折,這時排行老大的允才十五歲。朱元璋誅殺權(quán)臣,本來想要為子孫鏟除后患,當(dāng)年,朱元璋曾對朱標(biāo)明確表示,鏟除權(quán)臣如同除掉荊杖上的棘刺,是為了便于掌握,但是他沒想到太子朱標(biāo)會死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則記載說,當(dāng)初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一直處于郁郁不樂的狀態(tài),戮殺大臣的行為也更加恣意。有一次,太子朱標(biāo)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朱元璋聽了以后不說話,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朱元璋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干凈了,難道不好嗎?現(xiàn)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啊!太子跪下來給朱元璋磕頭,但心里不同意朱元璋的觀點,低頭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他這是什么意思呢?他這是表明,父親您似乎不是堯舜那樣的明君,否則哪來那么多亂臣賊子?你想,朱元璋聽了這話能不生氣嗎,老皇帝氣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過去,要砸太子,太子嚇得趕忙逃走。
朱元璋把一切都設(shè)計得很美妙,但是惟一沒設(shè)計到或者說他控制不了的因素就是,朱標(biāo)早逝,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把荊棘上的刺磨得再干凈,一旦后繼乏人,操杖之人不在了,那該怎么辦?朱標(biāo)生性敦厚仁柔,他死后,他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孫朱允則更為孱弱,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將難于駕馭,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jīng)驗,將來怎么能保證坐穩(wěn)皇位?
雖然老將都已經(jīng)被殺光了,但新起的藍玉等人能征善戰(zhàn),強悍桀驁,不能不令人擔(dān)心。因此,為了孫子朱允,為了防備不測,對藍玉這樣的強臣,反也得殺,不反也得殺。藍玉等人的引頸就戮,恰恰說明是朱元璋采取了先發(fā)制人的行動。
朱元璋不僅先發(fā)制人,說話還不算數(sh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二十二日,他推翻了不再追究胡黨的承諾,再次借胡惟庸案誅殺了靖寧侯葉升。葉升是藍玉的姻親,殺葉升就是揭開了藍玉案的序幕。這時,藍玉尚遠在征討西番的前線,死心塌地為朱元璋征戰(zhàn)的他對即將臨頭的大禍毫無覺察。如果他稍有異心,在姻親葉升被殺后也不會老老實實地回來。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家談遷說:藍涼公非反也。虎將粗暴,不善為容,彼猶沾沾一太師,何有他望!……富貴驕溢,動結(jié)疑網(wǎng),積疑不解,釁成鐘室。他這話的意思是,藍玉不過是一個脾氣粗暴的將領(lǐng),驕傲跋扈,不善于討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終于招致殺身之禍。藍玉死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殺了宋國公馮勝,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殺了穎國公傅友德。這樣,終洪武一朝,在明初開國功臣中,身為公侯而得以幸存的人僅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
胡藍之獄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農(nóng)民、一個游方僧,一旦登上皇帝的寶座,要實現(xiàn)絕對集權(quán),并欲使之傳之久遠,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殘忍,而他的殘忍又讓多少人斷送性命、付出鮮血!古人評論當(dāng)年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時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為較漢高祖劉邦實在是遠遠過之矣。
清代史學(xué)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這樣評價胡藍之獄:漢高謀殺功臣固屬殘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韓、彭,至欒布,則因其反而誅之。盧綰、韓王信,亦以謀反有端而后征討。其余蕭、曹、繹、灌等,方且倚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嘗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未有!
他又拿歷史上的其他例子做了比較——漢光武帝、唐太宗定天下時,他們自己還很年輕,正處壯年,等到他們老的時候,諸功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了。宋太祖做皇帝的時候年紀(jì)雖然不小了,但是他有個能干的弟弟,他這個弟弟就是后來的宋太宗,有這個弟弟駕馭諸臣,這些功臣因此都得以保全。至于明太祖,他起事雖早,但是到天下大定時則年已六十有余了。懿文太子朱標(biāo)仁柔,等他死后,其子朱允就更孱弱,朱元璋于是不得不為身后之事而做準(zhǔn)備了。因此,他兩興大獄,將諸功臣一網(wǎng)打盡,由此可推見其心跡。
胡惟庸之死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發(fā)之時,同誅者不過陳寧、涂節(jié)數(shù)人。而到朱元璋興胡黨之獄時,則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這時候距惟庸死已十余年。后世史家每每論及此處,就會反諷:豈有首逆已死,同謀之人十余年始敗露者?這只不過是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借題發(fā)揮,陰使獄詞牽連到所有的人,以實現(xiàn)他的草禽之計,趙翼的評價是很有見地的。
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quán)是為了強化專制皇權(quán),維持朱家皇朝的長治久安。但在當(dāng)時,明朝剛剛建立,中央集權(quán)的加強可以說保證了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完成,有利于抵御外敵,有利于保證經(jīng)濟的恢復(fù)和發(fā)展。但是,朱元璋的極端專制和野蠻殺戮,將民主精神扼殺凈盡,給后世留下了惡劣的先例,導(dǎo)致中國再次陷入長期專制統(tǒng)治的深淵,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
朱元璋手下大將
朱元璋手下大將包括: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花云、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云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
徐達:明代開國第一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謀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對朱元璋極為恭謹,在外交戰(zhàn),每策必報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謀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頗多,貫穿有明一代。對他的死有兩種傳言,一為達背部膿腫,朱元璋送去燒鵝,達明朱元璋賜其死之心,自殺而亡;一為達西征王保保,大敗而歸,損失數(shù)萬,朱自此疏遠達,并尋機殺死。前者頗感荒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機會再談吧。
常遇春:明代開國第二武將,配享太廟,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異常,戰(zhàn)無不勝,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對朱元璋極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員大將聞名天下:邵榮、徐達、常遇春。邵榮資格老,功勞多,可數(shù)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發(fā)現(xiàn)后,本欲革職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稱臣子當(dāng)中心不二,邵榮這樣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則自己與邵榮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聽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淚斬了邵榮。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極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襲國公位。
朱元璋手下34員大將
“朱元璋”何許人也?此乃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是也。朱元璋出身貧農(nóng),曾做過乞丐,后來逐步入軍發(fā)展,最終一朝“黃袍加身”。那些年,陪朱元璋打天下的34人,30人歷經(jīng)了朱元璋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最后剩下的4人,他們是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
要知道這34人可都有朱元璋御賜的“免死金牌”,可是為什么其他30人被殺了,剩下的這4人有什么能耐,能“躲過一劫”呢?
NO.1湯和——何許人也?乃明朝開國名將,著名軍事家!身為朱元璋老鄉(xiāng)的他,芳年26加入郭子興起義軍,追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取鎮(zhèn)江,軍功赫赫,官至統(tǒng)軍元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湯和又西征北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
湯和是個越老越恭敬謹慎的人,還是個讀過不少史書的人,在看過太多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刀劍相向的故事后,就找了個機會直接找了朱元璋“告老還鄉(xiāng)”,朱高興極了,立即大肆賞賜。最終在洪武二十八年,湯和因病去世,終年七十,得以善終。
NO.2沐英——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將領(lǐng),也是朱元璋的養(yǎng)子,八歲就被朱元璋收留。他年少從軍,開國洪武三年,即被授予“鎮(zhèn)國將軍”,為了朱爸爸南征北戰(zhàn),最終平定云南并鎮(zhèn)守云南,也因戰(zhàn)果累累而常受朱元璋賞賜。
不得不說,沐英不辭辛勞、兢兢業(yè)業(yè)、重情重義,他的一生有兩次大悲:一次是因為皇后亦養(yǎng)母馬皇后病逝,因過渡悲傷而咯血;一次是因為皇太子朱標(biāo)去世,悲痛欲絕,最后因病英年早逝,年僅48歲。所以,沐英沒被殺一部分是朱元璋養(yǎng)子的關(guān)系,另一部分其實就是因為他自己死的早啊,沒熬到被殺!
NO.3郭英——人稱“郭四”,也是朱元璋老鄉(xiāng),更是明朝功勛將領(lǐng)。郭英一生身經(jīng)百戰(zhàn),擒斬獲俘人馬一十七萬余,遍體鱗傷,但卻不是因為患病而亡,不得不說也是位“戰(zhàn)神”!
郭英為人忠誠樸實,在開國后,更是南征北戰(zhàn)。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后,郭英前往討伐結(jié)果無功而返。在朱棣即位后,隨即被罷官還鄉(xiāng)。最終,郭英在永樂元年死于家中,享年六十七歲。
NO.4耿炳文——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早年承襲父職,曾任總兵都元帥,東征西討,屢立戰(zhàn)功。在朱元璋去世后,耿炳文率兵討伐起兵叛亂的燕王,最終兵敗真定。有一說耿炳文當(dāng)下就殉國了,又有一說是在朱棣即位后畏罪自殺了。
但為什么耿炳文躲過一劫呢?他其實僅僅是個將才,而非大帥之才,換言之,他并不會對皇位有什么威脅,所以沒有被殺。但不管怎么說,耿炳文總算是熬死了朱元璋,但最終也未能善終,略為可惜。
所以,陪“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34大將,被他殺了30人,最終還剩湯和、沐英、郭英、耿炳文4人。
不得不說,建國后的朱元璋就變了,變得和歷史上的多數(shù)開國皇帝一樣了,不僅不念兄弟們打江山時的拋頭顱灑熱血,還大肆殺戮功臣,將不少功臣滿門抄斬,真是又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了一回!不得不說朱元璋就是現(xiàn)代版“渣男”的典型代表!
朱元璋如此殘忍、冷血無情,無怪乎后世對他有著極大的負面評價,縱然他也有無數(shù)的豐功偉績,但這就讓他在歷史洪流中留下了巨大的污點。他本可名垂青史,但卻成為具有極大爭議的人物,實在是可惜!
所以,做人,還是不要忘恩負義、過河拆橋,不然不僅會斷了自己未來的路,甚至?xí)o自己、給自己的后代帶來很負面的評價!做人嘛,知恩圖報、知足常樂就好,你們說是不是這樣呢?
朱元璋手下哪五位大將
朱元璋的五虎將介紹五虎將的結(jié)局如何
朱元璋五虎將朱元璋之所以能在元末混亂的局勢中順利突圍,除了朱元璋自己是一位非常了不起人物之外,首先還有很多人才的輔佐,在戰(zhàn)爭年代自然少不了戰(zhàn)將,而朱元璋首先的戰(zhàn)將不但多,而且非常了不得。
朱元璋五虎將畫像
朱元璋有五虎將,這五個人是朱元璋帳下最能打仗的將軍,他們分別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馮勝。由于朱元璋手下的戰(zhàn)將太多,說以能夠躋身前五絕對是優(yōu)秀中的優(yōu)秀。
朱元璋五虎將中徐達排名第一是沒有什么異議的,因為徐達是朱元璋手下公認的名將第一,他的戰(zhàn)功卓著,一生沒有打過敗仗。排在五虎將第二位的就是常遇春,這個人也是非常厲害的,自從投奔朱元璋以后就做了先鋒官,也是沒有打過敗仗,但是由于去世時間過早,他沒有等到朱元璋開國,但是他的功績無可比擬。
第三位之所以是李文忠,是因為李文忠確實是朱元璋五虎將中僅次于徐、常的優(yōu)秀將領(lǐng),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擅長長途奔襲,尤其是在對北元的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的極為出色,一生之中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四位是鄧愈,他不但在前期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后來的北上整套蒙古中也有很大功勞。最后一位是馮勝,這個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很早就跟隨朱元璋,為他立下了許多大功勞。
在那個風(fēng)云際會的年代,將星閃耀,朱元璋五虎將絕對是其中最為明亮的五顆。
朱元璋為什么殺徐達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對于徐達朱元璋也是非常信任的,可以說朱元璋得天下,徐達居功至偉。而這樣一位名將,傳說是被朱元璋賜死的,為什么朱元璋要殺徐達呢?
徐達畫像
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證據(jù)有這幾點:首先是徐達立的功勞實在太大,所謂功高震主,朱元璋怕自己的兒子掌控不了他所以要殺他;其次是朱元璋在得天下以后已經(jīng)用不到徐達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的猜忌心理是很重的,所以要殺徐達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
在野史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徐達病了,大夫為徐達看病之后回報朱元璋說病的比較嚴(yán)重,是背部長瘡,尤其不能吃鵝肉。于是朱元璋派人為徐達送去了一只燒鵝,徐達看見以后知道了朱元璋的用意,就將這一只燒鵝吃光了,不久就死了。
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不知道,實際上史書中沒有記載朱元璋殺徐達,因為徐達為人正直忠勇,他對朱元璋是死心塌地的效忠,同時他為人十分低調(diào),在明朝建國以后雖然他功勞最大,但是從來不張揚,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徐達是朱元璋的兒女親家,兩家聯(lián)姻在一起。
所有這些因素聚合在一起來看,朱元璋是沒有殺死徐達的,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言,就是因為徐達的功勞太大,再加上他英年早逝,很多人不相信是病死的,但是在實際的史書中記載,由于常年征戰(zhàn),徐達身體在建國以后一直不好,最終病死。
徐達常遇春徐達、常遇春二人跟隨朱元璋數(shù)十載,分別列于明朝開國功臣的一、二名。歷史上對于這二人的英雄事跡流傳甚多,據(jù)了解,徐達用兵如神,多有謀略,常遇春驍勇善戰(zhàn),仿佛生于沙場。兩人都被封王,但結(jié)局卻大有不同。
徐達畫像
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殺戮,在沙場上戰(zhàn)無不勝,卻常常殺降,即殺掉投降過來的士兵。后世對他的這一行為頗有微辭,古有云“殺降不詳”。繼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兒子常茂死于龍州,二兒子常升在朱棣靖難之時戰(zhàn)死沙場,三兒子常森也不知所蹤,常遇春戎馬一生,在勝利即將到來的前夕,死于歸途,其子孫也未能享受到開國功臣該享受的榮譽。與常遇春恰恰相反,作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不僅驍勇善戰(zhàn)、治軍嚴(yán)明,還足智多謀,善于學(xué)習(xí),懂得采納不同意見,擁有大局觀。徐達不僅得到朱元璋的重賞,富貴一生,其子孫后代也在徐達的庇蔭下,享受了無上的榮耀。史載,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并世代沿襲;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四子徐增壽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后代世襲定國公;長女后來也成了明成祖皇后。
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常遇春生于安徽農(nóng)村,自幼習(xí)武,體貌魁梧,二十五歲參加朱元璋的義軍隊伍,隨朱元璋東征北伐。四十歲時,在北征途中逝世,享年也才四十歲。為什么常遇春會英年早逝?一種說法是被朱元璋謀殺,另一種說法是被累死的。
常遇春畫像
回顧常遇春的一生,第二種可信度更高。眾所周知,常遇春嗜好出征,在戰(zhàn)場上更是帶頭沖鋒陷陣,以大將的身份與敵軍的小兵廝殺,給手下的士兵極大的鼓舞,這也是為什么常遇春戰(zhàn)無不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洪武二年五月,元軍將也率兵侵擾通州,常遇春與另外幾名大將北上討伐,在近兩月的對戰(zhàn)中,明軍不斷傳出捷報。洪武二年七月,元軍退至開元,明軍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討伐勝利了,但對于常遇春來說,他的精力也被消耗待盡。常遇春自開平啟程搬師回京,大軍行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發(fā)病,召喚郎中過來看后,便說是得了“卸甲風(fēng)”。不久后,就暴病身亡。其實,從常遇春的生活軌跡來說,得“卸甲風(fēng)”是可想而知的事。常遇春常年南征北戰(zhàn),中原人去北元那樣的地方征戰(zhàn),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加之北方白天艷陽高照,廝殺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又要身穿盔甲,奮力迎敵,免不了一身的熱汗。到了晚上,北風(fēng)凄凄,軍隊隨處安營扎寨,卸下盔甲,免不了貪享那一抹涼風(fēng),這樣一熱一冷,加之戰(zhàn)后的疲憊,再強壯的身體,哪經(jīng)受得住這樣長年累月的摧殘,出問題是很自然了。
李文忠怎么死的一代開國將領(lǐng)李文忠,因病離世,逝后朱元璋親自提筆撰文寫悼語,將其追封為岐陽王,以武靖相稱,給他賜配太廟,使他名列功臣廟的第三位。
李文忠畫像
1380年明朝丞相因擅權(quán)、謀逆、不尊王法等罪名被明太祖處死,牽連眾臣,朝中人心惶惶。李文忠為此極其憂慮,屢屢進諫均被擱置,李文忠唯恐殘殺功臣的舉動會造成民心盡失帶來政權(quán)不穩(wěn),于是再三考慮之下決定再次進言。
他徹夜未眠寫奏章,待天亮出門前,叮囑妻子要將孩子好好培育成人,長大后為國效力,做好了此去赴死的準(zhǔn)備。在朝中,朱元璋一見到奏折,尚未讀完面已色變,讀到氣憤處,便起身離坐,一面手指李文忠怒斥其膽大包天,但文忠毫不畏懼,反問皇上如果殺盡群臣,以后遇敵還有誰可上戰(zhàn)場?朱元璋火冒三丈,命人將其拉下稱要將其斬首,最后在皇后的說情下將其罷官留家。
李文忠革職在家后,1383年冬季患病,朱元璋親自前來探病,并下旨命令華云龍為其負責(zé)看病治療。次年,李文忠去世,享年46歲。朱元璋懷疑文忠是被華云龍下毒致死,遂將其降職,流放家屬,妻兒處死。
李文忠與明太祖之間,不僅是血緣上的舅甥關(guān)系,還是歷經(jīng)沙場的君臣之聯(lián)。李文忠十分受到器重,且沉穩(wěn)有學(xué)識,遇到大敵臨危不亂,是朱元璋親信中唯一有學(xué)識有謀略的人,也是朱元璋家族中最后一位親人,在朱元璋開國以及建國,都起到了不可取替的非凡大功。
李文忠征北李文忠19便跟隨朱元璋四處征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李文忠首戰(zhàn)便獲得軍功,援助池州擊敗敵軍,且攻下四個縣,奪占建德、諸暨,招降王溥。
李文忠畫像
1362年,苗兵叛亂,李文忠擊退敵兵,穩(wěn)定金華,奪取處州,守住諸全、義烏、諸暨,將張士誠打擊得全軍潰覆,占其糧草、將士。1366年,李文忠赴杭牽制敵軍,招降余杭守將并禮待,將城內(nèi)治理得井井有條。次年,李文忠進駐福建,討伐劫匪,平定了江南一帶。
1369年,李文忠開始討伐北元之路,隨常遇春逼元帝退位,常遇春逝后由其接管該部隊,太原告急前去救援擊退元兵。李文忠令軍隊靠河扎營自固,大退夜間前來劫營的敵軍,大獲而歸。
次年李文忠?guī)к娊捣d和將領(lǐng),元帝死后其子上位后潛逃,李文忠?guī)П敨@元昭宗的后宮、將臣、珍寶等,派兵在其后窮追不舍,降服五萬余人。此捷一出,李文忠獲大封,回京時,得朱元璋親至城門迎接,升為曹國公享有世襲權(quán)。
1371年,李文忠奉命前去協(xié)助傅友德安定四川,派兵建了新城駐守要塞后得以返回。次年,李文忠作為副將帶兵至蒙古地區(qū),此戰(zhàn)艱難且行途不易,雙方持平,且失了幾員大將遂未能封賞。
1373年,李文忠?guī)П惫?,多方擊退敵軍,斬敵方將領(lǐng),擒元舊臣,守護邊防。
1379年,李文忠建洮州衛(wèi),并上書求建龍首渠,為歷史上首條地下水渠。
朱元璋手下幾員大將
武將:
1、徐達
徐達,漢族,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tǒng)帥,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鐘離人,農(nóng)家出身。
元末,他參加了朱元璋領(lǐng)導(dǎo)的起義軍。1363年大敗陳友諒。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jù)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tǒng)治,
1368年攻入大都,元朝滅亡。以后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于治軍,戎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國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2、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lǐng),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zhàn)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3、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很受重用,文武全才,且有勇有謀,很得老舅的真?zhèn)?。他的的確確是有幾次還算得意之筆的,比如1365年諸全新城之戰(zhàn)以少勝多,1369年大同附近破元將脫列伯,以及1370年襲破應(yīng)昌。這幾戰(zhàn)不光是贏得漂亮,關(guān)鍵是都有李文忠的“謀戰(zhàn)”在其中。
4、傅友德
勇猛、智略與常遇春差不多,就是活得長,平四川時立下頭功。在洪武十四年率兵30萬眾掃定云南時,可謂達到了其軍事生涯的頂峰。
在時人的眼中,一向沉默寡言的傅友德之驍勇僅在常十萬之下,其“喑啞跳蕩每戰(zhàn)必先士卒”,而“多謀恤眾”又過之,可謂兼有徐、常二人之優(yōu)長;更幸運的是,傅友德雖身被百創(chuàng)、九死一生,然終能茍全性命,其“英風(fēng)壯采,猛奪雄貔,出奇制勝,料敵如神,鐵騎長驅(qū),橫金千里”,終于成長為一代戰(zhàn)功赫赫的名將。
文將:
1、李善長
字百室,濠州定遠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zhàn),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洪武三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可謂位極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處死,年七十六歲,后追謚襄愍。
2、劉基
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xiāng)人,故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其劉文成、文成公。
劉基通經(jīng)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劉基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yè)、開創(chuàng)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
朱元璋殺功臣順序一覽表
順序如下:
1、朱元璋誅殺廖永忠。
簡單來說,就是投靠自己時間越短的,就會越早被殺。朱元璋第一個殺掉的是廖永忠,理由是“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
不過,這或許只是其中一部分,廖永忠曾經(jīng)“窺探朕意”,在小明王韓林兒的事情上,廖永忠讓朱元璋背了黑鍋,所有人都以為是朱元璋指示廖永忠干掉小明王的,因此,這應(yīng)該也是朱元璋處死廖永忠的一個原因。
2、胡惟庸案和藍玉案。
之后就比較有名了,胡惟庸案以及藍玉案。胡惟庸案中,宰相胡惟庸專政擅權(quán),很多事情沒有請示朱元璋,直接就辦了,在朱元璋得知胡惟庸隱瞞不報占城來貢之后,勃然大怒,涉事官員相互推諉,更是讓朱元璋惱火,下令徹查胡惟庸等人的罪行。
這件事情并沒有因為胡惟庸的死而結(jié)束,前后延續(xù)數(shù)年,涉案被殺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還有一直存在爭議,究竟是否與胡惟庸有勾結(jié)的李善長。
藍玉案。藍玉軍功赫赫,風(fēng)頭強勁,這讓朱元璋很是不爽,而藍玉也的確仗著自己的威望做了一些事情,朱元璋終于動了殺心,誅殺藍玉,族誅三族,平時與藍玉有些來往的人也都遭遇抄家的下場,前后因此而死的人竟有一萬五千人之多。朱元璋借著這件事,將軍權(quán)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徹底鏟除了將權(quán)對皇權(quán)的潛在威脅。
3、韓國公李善長。
定遠人,早年間加入朱元璋義軍,“為參謀,預(yù)機畫,主饋餉”。1370年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左丞相,位居功臣第一,朱元璋在制詞將他比作蕭何。之后李善長一度與劉伯溫在朝中博弈,后推舉胡惟庸任丞相。1390年朱元璋以“知逆謀不發(fā)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將77歲的李善長以及一家七十余人全部處死。
4、吉安侯陸仲亨
濠州人,17歲就加入了朱元璋義軍。1370年陸仲亨被封為吉安侯。曾因事被降為指揮使,負責(zé)抓捕盜賊,但不久恢復(fù)爵位。朱元璋經(jīng)常對人說“此我初起時腹心股肱也”。但1390年朱元璋懲治胡惟庸黨時,陸仲亨的家奴舉報他與唐勝宗、費聚、趙庸同謀,因而被處死。
5、延安侯唐勝宗
濠州人,18歲時就加入朱元璋的義軍。1370年唐勝宗被封為延安侯,曾因“擅馳驛騎”,被奪爵,但不久又恢復(fù)。此后他又鎮(zhèn)守遼東、巡視陜西,1390年坐胡惟庸黨被處死。
6、宋國公馮勝。
定遠人,初名國勝。早年間與兄長馮國用結(jié)寨自保,后歸順朱元璋。1370年馮勝被封為宋國公。朱元璋在誥詞中稱馮“勝兄弟親同骨肉”。1393年藍玉被殺當(dāng)月,馮勝被召回京。兩年之后,馮勝被賜死。文獻記載,“上召勝飲之,酒歸而暴卒”。
7、穎國公傅友德。
碭山人,元未加入紅巾軍。傅友德先后在明玉珍、陳友諒麾下,但無所知名,后歸順朱元璋,遂得重用。1370年傅友德被封為潁川侯,此后他大放異彩,平巴蜀、征西塞、伐云南,功勛第一。1384年晉封為潁國公。1394年傅友德被賜死,據(jù)說他是在朱元璋面前當(dāng)眾自盡的。
之后有很多記載甚少的不做列舉。
朱元璋是怎樣的人:
看了上面這些,你是否認為,朱元璋實在是心狠手辣?震驚歷史的明初四大案中,胡惟庸與藍玉案件是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的政治案件,“空印案”應(yīng)是整頓吏治的案件,“郭桓案”則偏向于經(jīng)濟案件,而當(dāng)時因這些案件而死的人,不下十五萬。如果單看這些數(shù)據(jù),似乎朱元璋實在是一個惡魔似的皇帝。
我們可以聯(lián)想一下秦始皇,他在歷史上的“罪名”,很多都是后世添油加醋上去的,就比如“焚書坑儒”,焚書是有,但是先秦時期還不是有很多古籍保留了下來?至于坑儒更是太過夸張,只是殺了一些嚼舌根的方士,卻被說成了坑儒。
朱元璋也大抵是這種情況,看清人給他的畫像就知道了,能怎么丑化就怎么丑化,以至于后人真的以為他長了一張鞋拔子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63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