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葬進明十三陵的三個皇帝是誰?感興趣的讀者和對百科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麓的明十三陵,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同時也是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里面安葬了從明成祖朱棣到亡國之君朱由檢期間的十三位皇帝,所以才叫做十三陵。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那么另外三位皇帝的陵墓為什么不在十三陵里面?這三位皇帝的陵墓又在哪里呢?
第一個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自秦漢時期開始,即產(chǎn)生有成型的喪葬制度,皇帝不管年齡大小,登基一年后,就要開始修建陵墓,朱元璋將墓地選在了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死后和馬皇后合葬,馬皇后謚號孝慈高皇后,而且奉行孝治天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被稱作明孝陵。
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他不僅沒有被安葬在十三陵中,而且連陵墓都沒有。
朱元璋在位期間,十分欣賞嫡長子朱標(biāo),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并將他立為太子,可惜朱標(biāo)英年早逝,悲痛欲絕的朱元璋擔(dān)心兒子們?yōu)闋幓饰换ハ鄽垰?,于是將皇位直接傳給皇太孫朱允炆。
1399年,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開始起兵反抗,攻打建文帝,最終取得勝利,史稱“靖難之役”。戰(zhàn)亂之中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自焚而死,有人說他逃到宮外出家為僧,所以明十三陵中也沒有建文帝的陵墓。
朱棣登基后,為鞏固皇權(quán),做了一件涉及到國家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的大事,那便是遷都北京,北京是朱棣的藩地,對他來說,在自己的地盤上當(dāng)皇帝才能安心。于是從朱棣開始,明朝皇帝的陵墓都修建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當(dāng)然還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明景帝朱祁鈺,他的哥哥是明英宗朱祁鎮(zhèn)。1449年,土木之變爆發(fā),朱祁鎮(zhèn)親征瓦剌,結(jié)果兵敗被敵軍俘虜,此時太子年幼,不能決斷大事,于謙等大臣勸服太后,讓朱祁鈺繼位。
朱祁鈺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擊退了瓦剌的入侵,瓦剌雖然擒獲皇帝,但是并未對明朝造成很大的威脅,于是將英宗放回。英宗回國后,一直被景宗軟禁,后來在石亨等人的幫助下發(fā)動政變,奪回皇位。
朱祁鈺在英宗復(fù)位不久后便去世,按親王待遇安葬在北京西山,是朱棣遷都北京后唯一一個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代十六朝,北京十三陵只13座墓,缺三帝。
一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區(qū)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于鐘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內(nèi),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二是建文帝
仁柔寡斷的建文帝即位后,將朱棣三子“扣”于南京,叔侄間劍拔弩張。朱棣裝瘋賣傻請求建文帝歸還其子之后,起兵反抗,以“清君側(cè)、靖國難”為借口,揮師南下討伐,史稱:“靖難之役”。后朱棣揮師渡江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戰(zhàn)亂中建文帝下落不明。
三是景泰帝朱祁鈺。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被俘,危急關(guān)頭朱祁鈺被于謙等擁立登基,是為景泰帝。不久明英宗放回,被幽禁于南宮。后來英宗發(fā)動奪門之變復(fù)位,廢祁鈺為郕王。祁鈺死后以親王禮葬于北京西山。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座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明朝自開國以來,從明太祖朱元璋傳到明思宗朱由檢(即崇禎皇帝),共傳了16位皇帝。其中除了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還有那個在靖難役中不知所蹤的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外,其余14位皇帝中的13位,就連亡國之君吊死煤山的明思宗朱由檢,都葬在了北京的明十三陵: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唯獨第七任皇帝明代宗朱祁鈺,卻沒被葬入十三陵。
明代宗朱祁鈺是明宣宗(宣德帝)次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正統(tǒng)帝)之弟。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所俘。朱祁鈺被擁立為帝,年號景泰,并遙尊英宗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代宗朱祁鈺即位后,用于謙為兵部尚書,粉碎了瓦刺對北京的進攻,并成功地迫使瓦剌放回了英宗。
英宗被放回后,自然不甘心當(dāng)大權(quán)旁落的太上皇。代宗為怕英宗復(fù)辟,故將其軟禁,由此兄弟倆結(jié)下了很深的仇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危,在英宗朱祁鎮(zhèn)心腹黨羽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的策劃下,發(fā)動奪門之變,迎英宗朱祁鎮(zhèn)復(fù)位,改元天順,廢景泰帝,殺了景泰年間的朝廷棟梁兵部尚書于謙,重用了一批忠于朱祁鎮(zhèn)的舊臣。
代宗病重期間,英宗不準太醫(yī)幫他看病,令其病情日益嚴重,最后駕崩。至于他的死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因重病而死,有的說是英宗命太監(jiān)用白綾將其勒死。總之眾說紛紜。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qū)域內(nèi)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其陵墓被稱為景泰陵。
英宗死后,其子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朱見深念代宗迎還英宗有功,恢復(fù)景泰年號,并將北京西山的景泰陵以皇帝之禮重新布置。但代宗還是沒能進明十三陵,成為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后,唯一沒能葬入明十三陵的大明皇帝了?! ?摘自《歷史也能這般幽默》,作者:劉繼興孫玉良)來源農(nóng)村大眾)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
除危難)為名發(fā)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dāng)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
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fù)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qū)域內(nèi)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分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這樣,明朝十六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6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在唐朝不尊重老師會有怎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