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宗朝,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具體關(guān)系如何?后世是如何界定的?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guān)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界目前的觀點大致無外乎這兩種:第一種認為是經(jīng)歷了由合作到對立的關(guān)系轉(zhuǎn)變;第二種認為二人大體上是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關(guān)系,在此小編是較為贊同第二種觀點的。
梳理史料,不難發(fā)現(xiàn),上元元年前政事的真正主導者是高宗,以皇后武則天為眼線,是高宗愿意與皇后分享皇權(quán)的表現(xiàn),武則天權(quán)勢日隆的趨勢是伴隨著高宗強化皇權(quán)的腳步。
不論是百官朝皇后亦或是組建北門學士集團,武后都是在高宗的默許下進行的。從其在臨終前夕仍然堅持以武后協(xié)助新皇帝處理軍國大事的舉動來看,高宗對武后的信任度和對其能力的認可度是極高的。
一、戰(zhàn)友情結(jié)的早期顯露
唐高宗與武則天戰(zhàn)友情結(jié)的早期顯露是在高宗對武氏與王皇后、蕭淑妃之間斗爭的處理上。一方面王、蕭與武氏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另一方面,出于對武則天的寵愛,高宗給予武氏足夠的寵愛和信任。
為了提高武昭儀的地位,首創(chuàng)宸妃的封號,對其進行冊封。宸妃位列唐后宮四大一品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之首,可稱得上后宮內(nèi)皇后之下第一人。但此行為受到新晉宰相韓媛、來濟的抵制,以“宸妃古無此號”的原因,反對立武氏為宸妃。
繼而高宗將斗爭目標更換為立武氏為后,為了使長孫無忌贊同更換皇后,“密遣使賜無忌金銀寶器各一車、綾錦十車”,隨后更是請武則天母親楊氏去拜訪長孫無忌宅。在官員眼中,高宗儼然已經(jīng)成為一位不遺余力欲更立武氏為后的皇帝丈夫。
由此才會發(fā)生王德儉向官場失意的李義府建議“上欲立武昭儀為后,……君能建策立之,則轉(zhuǎn)禍為福矣?!狈饨ㄍ醭瘯r期,不只是帝王要籠絡官員,不少的官員們也在不斷揣測帝王心思,期冀得到帝王賞識來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而皇后問題正是永徽六年政治問題的中心問題。
繼李義府之后,許敬宗、袁公瑜、崔義玄等人相繼表態(tài),支持立武氏為后。但在之后的宰臣會議上,除李勣外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堅決反對更換皇后??刹徽搹哪囊还賳T群體的角度出發(fā)來觀察,高宗與武昭儀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都是緊緊依靠、共同奮斗的戰(zhàn)友關(guān)系,二者有牢靠的感情基礎以及共同的目的和利益。
二、兩人戰(zhàn)友關(guān)系的細分與固定
自顯慶二年,韓媛、來濟被外貶以及顯慶四年長孫無忌倒臺后,高宗和武后消除了執(zhí)政的最大隱患,二人之間的關(guān)系似乎開始醞釀一些微妙的變化,由更立皇后問題時的親密戰(zhàn)友關(guān)系逐漸細分、固定下來,表現(xiàn)出以高宗為主導、以武后為輔佐的狀態(tài)。
顯慶五年,高宗由于身體原因,令武后協(xié)助處理政事,李治與武則天的戰(zhàn)友關(guān)系得到進一步發(fā)展,致使武后“權(quán)與人主交矣”。借此機會武氏得以正式走出后宮,來到帝國政治的正式舞臺參與政務。
從李義府表示支持立后開始,其在官場便平步青云,無論是出自高宗的寵愛還是武后的暗中支持,都使得以李義府為代表的第一批公開支持高宗立武氏為后的官員,獲得豐厚的政治資源和賞賜,成為朝廷新貴。
加之顯慶五年武后有機會參政,武后在官員眼中就突破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皇后身份,漸漸成為擁有豐富政治資源的常青樹。但這并沒有改變高宗主導朝局的狀態(tài),在高宗在位期間,武后始終是處于輔佐地位,二人之間小矛盾也有,但始終是可以信任依靠的夫妻、戰(zhàn)友。
在永徽六年,李義府向高宗上表請立武昭儀為后,不僅得到高宗的贊賞和升官,且“昭儀又密遣使勞勉之”,二人對李義府的分開賞賜既是人之常情,又成為以后官員圍繞在武后身邊的濫觴。
顯慶三年李義府與杜正倫不和,義府被貶為普州刺史,“是時義府雖在外,皇后常保護之?!奔词够实蹖υ壮加枰跃嫣幚?,但皇后仍為有擁立之功的官員提供政治保護?;实圩鳛橐粐鄶?shù)情況下要保持公允的形象,但身為女性的皇后顯然沒有這些桎梏。
皇后身份帶來的優(yōu)越性以及支持武后的所帶來的政治紅利,勢必會吸引更多的官員,圍繞在武后周圍為唐廷服務。武后可以借此優(yōu)勢彌補丈夫李治為政舉措的一些不足,就比如對被外貶寵臣李義府進行適當?shù)陌矒?。至于,李義府被處理的問題,部分人認為是高宗不滿武后擅權(quán)、敲打武后一派的措施。
孟憲實在其《李義府的靠山》一文提到,李義府的真正靠山還是高宗,筆者是贊同此觀點的。其一,李義府是在龍朔三年以“窺覘災眚,陰有異圖”為主的罪名被告發(fā)的,在封建王朝這是大忌。永徽五年,王皇后和其母就因在宮中壓勝而被處理。而“陰有異圖”的解釋就要與李義府命令其子賣官予長孫無忌之孫長孫延的行為聯(lián)系起來。
在高宗朝,官方恢復長孫無忌之官爵是在上元元年,在朝廷即高宗還沒有正式通知赦免之前,李義府擅自授予罪臣之后官職的行為,顯然是觸動了高宗的神經(jīng)。此兩罪名應該是高宗處理李義府的核心原因。其二,李義府在龍朔三年正月乙酉左遷為右相,如若要處理武后一方勢力,升遷之舉就顯得毫無意義。
其三,在處理李義府之前,高宗曾勸誡李義府應當約束后輩,李義府“勃然變色,腮頸俱起”反問高宗告密者身份。這種在皇帝面前無法無禮的行為明顯可以作為借口處理李義府,但高宗卻沒有行動。究其原因,還是高宗自己才是李義府的真正靠山,武后對李義府的器重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而無法做到雪中送炭。
在高宗決意拋棄李義府時,就暗示其注定是失敗的人生。至于多數(shù)史家認為李義府是武后寵臣的觀點,大多是因為武后在“如意中,贈義府揚州大都督”榮譽的舉措,固然此舉有感謝李義府永徽六年的擁護之功,但其背后明顯還藏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內(nèi)涵。
其目的應當有二:其一,自然是褒贊李義府的擁護之功;其二,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希望借由此事件展示武則天對擁戴自己官員的優(yōu)待政策。如意元年是武則天改唐為周的第三年,是其身為太后臨朝稱制的第九年(光宅元年684年——如意元年692年)。在武后稱帝第二年即天授二年“冬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舉?!?/p>
與此同時,誅殺文昌左相岑長倩、納言歐陽通以及地官尚書格輔元。岑長倩、格輔元二人因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而被諸武記恨,進而被政治清洗。
此時武則天正為立儲問題所困惑,但岑長倩明顯是支持返政于李唐王室血脈的,在此前曾建議“改皇嗣姓為武氏,以為周室儲貳”,目的是要武則天與高宗的后代來繼承皇位,而非更立武姓族人。但二人后來被誅殺就說明武則天還是意欲鞏固武周統(tǒng)治。那么就不難理解令官員自舉政策的意義,還是要吸納更多擁戴武周統(tǒng)治的官員。
加之武則天在此前施行的一系列鞏固自身權(quán)威的政策如:誅殺李唐王室、設置銅吏、任用酷吏等,造成的政治緊張恐怖,勢必需要一些措施來緩和矛盾,而褒獎、追封高宗朝擁立自己的功臣李義府等人就是其中措施之一。
同時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由高宗朝過渡到武周朝的官員,尤其是公認為是以前被武后提拔的官員,如北門學士,實際上多數(shù)成員仍舊是為唐王室服務的。北門學士的主要成員有劉祎之、元萬頃、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賓等,皆為文學之士。
其中劉祎之因反對武后臨朝稱制而被賜死家中;而元萬頃、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賓幾人中,元萬頃因與徐敬業(yè)兄弟友善,于永昌元年被酷吏陷害,流放嶺南而死。在此之后,范履冰和周思茂相繼被酷吏所殺。
算上《舊唐書》未提及卒年的苗神客,以及因個性機謹?shù)靡员H暮e,僅有兩人得以善終。六人中有三分之二在武周朝因政治原因被殺,可見北門學士既不是武則天稱帝的忠實擁護者,也非武后私人所屬性質(zhì)的官員。另外,這一團體建立是得到高宗默許的,并且高宗對這一團體建立的目的是知情的。
最初是修撰,至于后來參與朝廷決議和百司奏事,并成為秘書小團體,可能與當時的時局有關(guān)。北門學士名號出現(xiàn)在大約乾封年間,但《資治通鑒》將其列入“上元二年乙亥”條。
針對北門學士的源流,孟憲實提到早在武則天建議之前,類似北門學士性質(zhì)的文人就已存在,高宗只不過是延續(xù)了武德、貞觀年間的做法,其職責在于草擬詔敕,難免部分取代宰相的議政權(quán)。
《資治通鑒》、《新唐書》將北門學士的組建與侵奪宰相職權(quán)與武則天聯(lián)系起來是有強烈政治意圖的歷史書寫,將北門學士的組建放置在上元年間,可能是為了與上元元年末武后提出的“建言十二事”中的部分內(nèi)容相呼應,進而妖魔化武則天,但這卻是不符合歷史邏輯的。
武后此時也沒有那么大的政治能量。再者乾封元年以后,唐廷開始大規(guī)模征伐高麗,欲徹底解決遼東地區(qū)的邊疆問題,同時吐蕃于西北邊地不斷侵擾,一度侵占安西四鎮(zhèn)。邊地危機的加劇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國內(nèi)問題,間接促成皇帝令北門學士草擬詔敕時產(chǎn)生了侵犯宰相議政權(quán)的行為。
不論是李義府還是北門學士,皆是高宗與武后在政治上優(yōu)勢互補的結(jié)果,武則天在恰當?shù)臅r候為高宗提供幫助,且這可能是李治的有意為之。從李淵開始,作為正妻地位的女性就有為李氏家族提供政治幫助的傳統(tǒng)。
高祖皇后竇氏出身名門,是隋定州總管、神武公竇毅之女,在幼年就展現(xiàn)出高絕的政治素養(yǎng),曾勸舅舅周武帝要優(yōu)待出身突厥的皇后。在高祖李淵任扶風太守期間,勸說高祖將駿馬獻予煬帝。高祖當時沒有決斷以致被貶,后曾對諸子表達悔意。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同樣出身名門,是隋右驍衛(wèi)將軍長孫晟之女。在太宗與建成、元吉斗爭中,極力彌補李世民與高祖、后妃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玄武門事變起事前夕,親自去玄武門勉勵將士,有學者認為此舉意在激起將士斗志。
太宗即位后,長孫皇后對太宗的幫助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勸誡太宗要重用魏徵、勿拋棄房玄齡;二是始終勸告太宗勿重用后族之人。那么,不論是竇皇后還是長孫皇后,皆是政治素養(yǎng)較高的名門之女,也都在不同時間節(jié)點為丈夫提出過正確的建議。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李淵和李世民都認為皇后對自己的政治建言能彌補自己的缺漏。再之李治本人是非常尊敬長孫皇后的,在長孫皇后去世后,李治“哀慕感動左右,太宗屢加慰撫”。在祖母、母親事跡的感染下,李治繼位后,定然也期冀自己的皇后可以承擔竇皇后、長孫皇后那樣的隱性政治功能。
三、戰(zhàn)友關(guān)系經(jīng)歷“波折”的考驗
武則天比王皇后更符合李治對于皇后角色的要求:可以在政治上給予幫助的賢內(nèi)助。武后成長起來后確實在政治上給予高宗不少幫助。一方面,在高宗身體狀況欠佳的情況下,夫妻協(xié)作主持朝政,不放松對國家最高權(quán)力的掌控;另一方面,以皇后身份上表,為高宗提供更多的政治選擇。
這種親密無間的戰(zhàn)友關(guān)系,更多的是在政治上為高宗保駕護航,確保其政治穩(wěn)固。當然二人的戰(zhàn)友關(guān)系也經(jīng)歷過一些被看似“波折”的考驗,包括:上官儀于麟德元年被下獄處死,被看做是二人矛盾的表現(xiàn);武后嫉妒其侄女賀蘭氏得寵,在乾封元年借武惟良、武懷運獻食之際毒死賀蘭氏。
四、雖產(chǎn)生矛盾,卻并未從根本上動搖戰(zhàn)友關(guān)系
二人真正可能產(chǎn)生矛盾恐怕是由于高宗寵幸韓國夫人之女賀蘭氏。賀蘭氏年輕貌美“頗承恩寵。則天意欲除之”,通過投毒將其殺死,可后來處理的人員卻是先死的武惟良、武懷運。此事件性質(zhì)類似于永徽年間高宗欲強硬冊封武昭儀為宸妃,兩個事件皆是由皇帝對后宮個別妃子的寵愛引發(fā)的。
區(qū)別在于賀蘭氏之死對皇權(quán)沖擊不大,遠比不上永徽年間提高武昭儀地位對皇權(quán)復興的意義。此事對高宗武后戰(zhàn)友關(guān)系究竟是否產(chǎn)生影響,限于史料所限,目前無法得知。
但從上元元年,天后上表“建言十二事”被高宗采納以及上元二年高宗欲令天后攝知國政的舉動來看,二者的戰(zhàn)友關(guān)系并未從根本上動搖。在身體狀況變壞時,高宗還是希望以了解熟悉自己為政理念、能力出眾的武后來掌舵唐朝。
五、總結(jié)
其實,不管是和誰做到對立,還是戰(zhàn)友關(guān)系,兩種觀點皆是后世史家梳理了高宗朝的不同政治事件,在對大量歷史記載分析后得出的不同結(jié)論。小編認為,欲要探究高宗、武后之關(guān)系,必須要把高、武之關(guān)系放到彼時的大環(huán)境去考慮。
通過梳理永徽元年到上元年間,事關(guān)高宗與武后的政治事件,理清政治事件背后的涵義,分清高宗、武后在政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相對準確的勾劃出高宗武后關(guān)系發(fā)展的脈絡,確定建言十二事提出時高宗武后的關(guān)系性質(zhì)。
唐高宗李治,字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皇帝。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從長孫皇后的角度講,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太子應該是輪不到他做的。他于貞觀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為晉王。兩年后,被遙授并州都督。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fā)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quán)的斗爭,這讓唐太宗異常憤怒和十分失望。為了保持大唐王朝江山社稷的穩(wěn)定,唐太宗痛下決心,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黜。就這樣,按照繼承順序就輪到嫡出三子李治了。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晉王李治被冊封為太子。
就在李治當上太子之后,他在夜以繼日地侍候患病臥床父親的同時,竟然在父親的更衣室與父親的女人武則天偷情。從此,開始了他與這位年輕美貌庶母的戀情。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
唐太宗死后,武則天依唐朝后宮之例,入感業(yè)寺削發(fā)為尼。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5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業(yè)寺進香之時,又與武則天相遇,兩人相認并互訴離別后的思念之情。唐高宗即位后,蕭淑妃專寵后宮。永徽二年五月,王皇后主動幫助武則天回宮,企圖“以毒攻毒”。武則天回宮后迅速打敗蕭淑妃,獲得唐高宗的寵愛,第二年便被晉升為昭儀,后來,還生下了她的第一個兒子李弘。隨著她地位的變化,武則天的欲望也隨之水漲船高,開始動起了當皇后的念頭。王皇后和蕭淑妃結(jié)成一派,和武則天周旋于后宮。
不久,因為武昭儀所生小公主突然夭折事件,唐高宗廢皇后王氏,改立武則天為皇后,在朝中形成了“擁武派”。這打破了原來鐵板一塊的局面,沉重打擊了關(guān)隴貴族集團,讓唐高宗基本迅速實現(xiàn)了君主集權(quán)制,進而改變了整個唐朝的政治走向。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quán)不振的情況被一舉改變,對中國歷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那么,唐高宗李治為何對武則天這位父親的女人情有獨鐘?他又是怎樣將自己庶母抱上龍床的?究竟誰是李治貪戀美色而不顧 *** 荒唐行為的幕后推手呢?那還要從武則天進宮說起。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進宮一年多之后,終于被召入掖庭宮,受唐太宗初次寵幸,被太宗賜名叫武媚。這時的武媚娘千嬌百媚,含苞待放,情竇初開,渴望擁有權(quán)勢男人的寵愛??墒?,她在唐太宗身邊十多年,只是個“才人”,比一個侍女的地位高不了多少。唐太宗是隋末唐初亂世走出來的一個英才皇帝,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而如此看來,武則天的美貌與才干都沒有不到唐太宗的賞識。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才人,在宮中度過了整整十二個年頭,她從一個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漸走上了成熟。不過,這一時期,由于她沒有能得到唐太宗的寵遇,因此也沒有為唐太宗生養(yǎng)子嗣。
唐太宗晚年患病臥床,李治身為太子,常常來宮內(nèi)奉侍病榻上的父親,有機會見到了比他年長四歲的武則天。有一次,李治進宮侍奉湯藥,恰好武媚娘正在一旁侍奉,李治見她長得美麗動人,不禁心神搖蕩,兩人目光交錯時,武則天面含羞色愈加秀色可餐。當時,李治苦于沒有機會與她說句話,心中十分煩惱。一天,天賜良機,武則天手捧水盆跪進,李治看周圍無人,便將手伸進水盆里,把水灑在武則天衣服上,挑逗說:“乍憶翠山夢里魂,陽臺路隔豈無聞?!蔽鋭t天隨即宛爾一笑道:“未漾錦帳風云會,先沐金盆雨露恩?!崩钪涡睦砩駮敿蠢鹚氖?,來到父親更衣室內(nèi),鳳倒鸞顛,極盡纏綿。那一年,李治十九歲,武則天二十三歲。
從此之后,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來。就這樣,武則天明里雖是唐太宗的才人,暗地里卻是李治的情人。在唐太宗患病臥床期間,武則天就這樣同這對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來。
當時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出身太原王姓大家,聲名顯赫,王氏自己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同安長公主以其美貌推薦給唐太宗做兒媳婦。唐太宗對這個兒媳頗為滿意,曾稱她和李治是一對“佳兒佳婦”。但王氏似乎并不得寵,也未曾生育,當時,得寵的是蕭淑妃。蕭氏出身齊梁皇族后裔蘭陵蕭氏,也是士族高門。貞觀末年正是蕭良娣寵幸最盛之時,一子二女都在這一時期誕生。然而,這仍然不能代替李治和父親的女人偷情的 *** 。由此可見,李治對于“父親的女人”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興趣。
其實,李治對于“父親的女人”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興趣,這還不是唯一的一次。除了武則天之外,李治身邊還有一位徐婕妤,她是唐太宗賢妃徐惠的胞妹。唐太宗駕崩后,徐惠哀慕成疾拒絕醫(yī)治,其妹入宮來照顧她,徐惠去世后,其妹便成為唐高宗的婕妤。據(jù)說,這位徐婕妤不僅與其姐容貌極為相似,而且也是一位才女,人稱“女中班昭”。說起來,按輩分,這位徐婕妤應該是李治的小姨母。其實,不論是將庶母冊立為皇后,還是把小姨母封為婕妤,這些恐怕都與李治的戀母情結(jié)不無關(guān)系。
李治從小生長在宮廷,耳聞目染,深知政治斗爭的血腥殘酷,作為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三個嫡子之一,他是幸運的,他從出生就擁有高貴的血統(tǒng),不但比常人高貴,也比其他庶出的兄弟高貴,他是天生的第三儲君,在他前面只有大哥太子承乾,四哥魏王李泰,慈愛的母親長孫皇后溘然早逝,使年幼的李治從小便要獨立面對一切險象環(huán)生的政治環(huán)境;大哥承乾和二哥李泰為了爭太子之位,爭斗了十多年,結(jié)果兩敗俱傷,命運之舟將李治推到了風頭浪尖。李治本該對天上掉下來的儲君之位感到高興,但李泰的一句“爾善元昌,得無及乎?”卻讓李治不寒而栗;再加上目睹自己的親哥哥被流放他鄉(xiāng),李治的心中又有多少興奮可言。
唐太宗病重臥床期間,李治日日在病塌前盡孝,正是在這時,李治第一次見到了武則天。這個比他大四歲的女人,卻是李治的初戀。據(jù)《唐會要》記載,“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正是在如此險象環(huán)生的政治環(huán)境中,武則天的出現(xiàn),給李治戰(zhàn)栗不安的內(nèi)心帶來了一種久違的溫暖,這種埋藏在心底的溫暖一直伴隨著李治登上九五之尊,并讓他對在感業(yè)寺出家為尼的武則天戀戀不忘,不但把她接回宮中,還力排眾議,將她扶上了皇后的寶座。
直到一千多年后,在遙遠的歐洲,有一位偉大的學者解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佛洛依德提出的戀母情結(jié),又稱俄狄浦斯情結(jié),從小缺少母愛,又要過早獨立面對險惡的政治斗爭,李治自然地產(chǎn)生了戀母情結(jié),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論,李治正因為對武則天有強烈的戀母情結(jié),才會對她言聽計從;才會一直對武則天戀戀不舍,這是那些靠容貌取悅皇帝的后宮佳麗們永遠也做不到的。
當然,縱觀古代帝王史,李治的戀母情結(jié)還不算登峰造極,最登峰造極的,要算是后來明朝的憲宗皇帝,他與那個比他大十九歲的萬貴妃的姐弟戀,應該是戀母情結(jié)的最佳典范。由此不難理解,像唐高宗李治這樣的生于宮廷,長于宮廷的皇子皇孫們,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強烈的戀母情結(jié)了。
武則天是李世民在位時的才人,也就是妾。武則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李世民比武則天大26歲,其實在當時那個時期,武則天的出身并不算卑微,而且還是多才多藝,但跟隨李世民多年地位卻遲遲沒有提升,甚至沒有個一兒半女。
其實,武則天也是非常聰明的,他知道該尋找靠山了,至少保障自己的后半輩子吃喝不愁,在李世民晚年患病期間,李世民的兒子李治經(jīng)常在床前盡孝,一找到機會的武則天就和李治眉目傳情,暗通款曲,兩人聯(lián)合給李世民帶了一頂大大的綠帽子,不過李世民對此并未察覺,不久便去世了。最終武則天成為李治的皇后,不久,外廷的長孫無忌、褚遂良、于志寧、韓瑗等人或免或貶。自此,武則天正式成為李治的妻子,李世民的兒媳婦。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軍事家、詩人。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tǒng)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武則天名武_,祖籍并州文水縣(現(xiàn)成山西文水縣東),生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_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皇。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19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高緯真的愛馮小憐嗎為什么把她玉體橫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