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黻P(guān)于劉沆的詳細(xì)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劉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九月十八日生。天圣八年(1030年)劉沆進士及第,名列第二。宋仁宗時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共7年,“自進士設(shè)科,擢高第至宰相者,吉郡以沆為首”,在位以“長于吏事”著稱。
人物簡介
皇祐三年(1051年)三月,劉沆由尚書工部侍郎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以前政事多由宰相決斷,副相不過備位而已。劉沆任職后,積極參與國事決策,重大問題多廷議解決,對政事有所救正。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劉沆又進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集賢殿大學(xué)士。當(dāng)時中書省任官多近臣舉薦,劉沆向皇帝進言指出其三弊:一、近臣保薦,授非公選,多出私門,浮薄權(quán)豪之流交相薦舉,互以貿(mào)易,以致不能選賢任能;二、任人唯親,造成“當(dāng)入川廣,乃求近地;當(dāng)入近地,又求在京”,邊遠(yuǎn)貧困之地?zé)o人愿去;三、獎罰升遷,“常格雖存,僥幸尤甚,以法則輕,以例則厚,執(zhí)法者不能持法,多以例與之”,以致賞罰不明。劉沆懇請皇帝能革除這用人上的弊端,使真正有才德的人,能挑選到政府部門中來。仁宗接受了劉沆的奏請,詔令照此施行。
劉沆奉詔,實行三舉,革除“三弊”。一、舉薦賢才。他反對近臣拉關(guān)系,走后門,任用無德無才之人;而他本人則以國家利益為重,大力舉薦賢才,為安邦治國盡力盡責(zé)。當(dāng)時歐陽修被讒出守同州(今陜西大荔縣),劉沆奏請皇帝把歐陽修留在史館修書。過后不久,推薦歐陽修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不負(fù)眾望,與宋祁等到同心協(xié)力,終于編修成了一部高水平的《新唐書》。劉沆薦人,不為私利,完全出于公心,他引富弼共政,勉其大展經(jīng)綸,富弼感激不盡。劉沆罷相后,富弼寫了一封信給他,仍不忘此事:“每辱公勉以盡瘁”。弼終身感其恩德。二、強化中央集權(quán)。定御史遷次之格,“滿二歲者與知州,御史范師道、趙忭,歲滿求補郡,沆引格出之”。三、竭力抑制僥幸,深入觀察權(quán)近的功過是非,“陰持以軒輊取事論者,以此少之”,“沆挾臺諫之威。權(quán)近畏之?!?/p>
劉沆為相,敢于啟用賢人,救正時弊,他的這種剛正性格,得罪了那些僥幸謀官者與既得利益者,于是群起而攻。中丞張升上書刊號17條彈劾劉沆。仁宗皇帝本性溫厚,時人說他“無隔夜之怨”,眼看劉沆被控,便一改初衷,取消革新。劉沆孤掌難鳴,受到內(nèi)外夾擊,便稱病求罷,堅臥月余。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后,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工部尚書知應(yīng)天府,再后遷刑部尚書,徙陳州(今河南省淮陽)。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0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