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掌管天下的一切,皇帝會擔心國庫銀兩不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對百科小編一起看一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有人會問,皇帝掌管天下,還用擔心錢不夠用嗎?就算國庫里邊沒有錢,自己拿點銀兩去煉成銀塊不就好了嗎?
話雖如此,但銀子也是需要從礦里邊開采的,在古代不短的時間里都是以銀子為本位,但是古代人用的銀子大部分沒產(chǎn)自國內(nèi),而是從國外進口的,因為我國古代算是貧銀國。
再者就是皇帝不是強盜,銀子是通過征稅收上來的,所以說,手里的銀子是有限的。
南宋到明代,中國大量出口貨物,大量白銀流入,荷蘭西班牙等等國家大航海的白銀,都通過中國對歐洲的貿(mào)易順差給帶入中國,讓白銀數(shù)量劇增,清代之后,白銀進一步流入,貿(mào)易順差繼續(xù)加大,英國通過鴉片扭轉(zhuǎn)貿(mào)易劣勢,讓白銀再次流出。中國林則徐禁煙,英國受不了如此不正常的貿(mào)易逆差,發(fā)動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逼迫中國打開國門。
除了海外貿(mào)易,走私活動也是十分的泛濫,明代末年合法出海貿(mào)易的商船有幾十艘,而走私的商船卻是上百倍之多,所以古代皇帝之所以擔心國庫銀兩不夠,是因為當時我國銀礦開采的不多,白銀需要大量從外國進口。
《晉書·惠帝紀》中有言: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當時發(fā)生了饑荒,老百姓沒有糧食吃,沒本事的人只能活活餓死,而活下來的也只能挖草根、吃樹皮。消息傳到宮中之后,晉惠帝司馬衷十分不解,“體恤民情”的他想為老百姓出個好主意,于是他這么說道:老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何不去吃肉粥呢?
可見,古代平民和貴族之間分化嚴重,朝中官員中飽私囊、蒙蔽圣聽,維護表面繁榮的景象,致使民不聊生,等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引發(fā)動亂,最后便是王朝的更新?lián)Q代。大約在700年前,有一個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人來到了元朝,他把所見所聞都寫到了《馬可波羅游記》中:東方人富得流油,遍地黃金、羅綺,簡直是一個人間天堂。
基于馬可波羅的記載,所有西方人都對中國充滿了向往,尤其是那些掌握了航海術(shù)的國家,他們不惜跨越千山萬水,也要來一睹為快。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7年),英國的一個使團踏上了中國大地,然而,目之所及卻與他們的設(shè)想相差甚遠,書中描述完全是“子虛烏有”。使節(jié)感覺到自己上當受騙了,因為他們眼前所見的景象,還沒有歐洲的一個小城繁華。
當時,清朝百姓已經(jīng)被剝削了一層又一層,就算他們出力再多,也不過是皇室貴族的廉價勞動力,他們面無表情、眼神空洞,就像行尸走肉一樣。史書記載,18世紀的中國農(nóng)民一般以粗糧、青菜為主,雞蛋是難得一見的奢侈品,一年到頭也吃不了幾次,而肉類更不用提,完全被各級官員以及皇家壟斷,“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這句話不只是說說而已。
另外,《18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農(nóng)民卷》中還提到:中國農(nóng)民家庭一年的收入在32兩白銀左右,而他們一年的支出卻達到了35兩之多,正好多了3兩出來,無論他們怎么省都沒用。有一句話說得很有意思:世界上所有的發(fā)明都是懶人琢磨出來的,雖然聽著有些奇怪,但實際上,還真就是這么回事。
2000多年前,商鞅實行變法時曾提過“馭民五術(shù)”,也就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據(jù)《商君書》記載,所謂“壹民”,便是統(tǒng)一思想;弱民,則是國強民弱;疲民,給老百姓找事做,讓他們疲于奔命,沒時間顧及他事;辱民,讓其無“自尊自信”,教唆他們互相檢舉揭發(fā),終天生活于恐懼氛圍。最后一個,貧民,只讓百姓留下維持生存的糧食和錢財,使其“人窮志短”。若5項措施都不好使,只能殺掉了。
不得不說,商鞅對付百姓的手段絕對稱得上是“毒計”,他為了秦孝公的統(tǒng)治,不惜犧牲百姓的利益,尤其是其中的“弱民、疲民、辱民、貧民”之計,完全把一個活生生的人變成了只知勞動,不會思考的“機器”。維護統(tǒng)治的出發(fā)點固然是好,但若走了極端,只會引發(fā)動蕩,無數(shù)前車之鑒已經(jīng)證明了這一點。
3兩銀子不多,但就是賺不到,只要朝廷一道命令下來,剛富裕起來的百姓又會被打回原形。另外,幾乎每個皇帝都很擅長使用賑災(zāi)、增稅的手法,讓百姓在為3兩銀子奔波的同時,還要感謝“皇恩浩蕩”。于是,所有人都在為3兩銀子絞盡腦汁,自然就沒人去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東西,而同一時期,英國的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機器逐漸取代手工業(yè),解放了一大批勞動人民,一個民族奮發(fā)向上的靈魂就這么被抽走了。
在古代皇帝的權(quán)利是非常大的,他們可以隨意處置一個人的生死,同時也擁有大量的金銀珠寶,尤其是皇帝的國庫,里面的稀世珍寶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也正是因為這樣,古代皇帝才可以養(yǎng)活那么多的人,那么在清朝滅亡以后,大清的國庫還剩下多少銀子呢?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最鼎盛時期,國庫里有多少銀子,在公元1644年的時候,大清奪得了天下,經(jīng)過長時間的統(tǒng)治,雖然有些人依然想要反清復(fù)明,但是大多數(shù)人還是愿意歸順清朝的,對于老百姓來說,誰成為皇帝都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生活。
所以在康熙時期,大清朝還是非常太平的,百姓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到雍正帝登上皇位后,當時清朝國庫已經(jīng)有800多萬兩了,但這并不是最多的,國庫最多的時期是在乾隆年代,不過這些錢都是雍正努力存起來了,雍正在登位后,對于國庫空虛這件事情十分重視,為了讓國庫充盈起來,他成為了清朝皇帝最勤懇的一位,最后還因為積勞成疾去世了。
不過雍正皇帝的努力并沒有白費,在雍正去世以后,清朝國庫的銀子已經(jīng)達到了六千萬兩,之后到乾隆執(zhí)政前期,更是達到了八千萬兩,可惜乾隆皇帝是個敗家子,他在看到國庫有錢了以后就開始四處征戰(zhàn),擴大清朝的政治版圖,可是戰(zhàn)爭是非常燒錢的,再加上乾隆皇帝不喜歡待在皇宮,總是下江南,于是國庫里面的錢越來越少。
等到嘉慶皇帝登位后,他不敢跟自己的父皇學(xué),但也許是因為嘉慶皇帝不會理財,所以他留給道光皇帝只有2700萬兩銀子,這點錢,道光皇帝更是不敢隨便亂花了,于是他成為了清朝皇帝中最摳門的一個,但是因為鴉片戰(zhàn)爭,導(dǎo)致在道光十年的時候,國庫只剩下800萬兩白銀了。
而在咸豐年間更慘,因為到處都是戰(zhàn)亂,導(dǎo)致國庫入不敷出,在咸豐三年,國庫就只有170萬兩不到了,后來慈禧掌控了朝中大權(quán),慈禧是不會在意國庫里有多少銀子的,她只要自己過得好就可以了,于是在慈禧的各種鋪張浪費之下,國庫里面是徹底沒有錢了,等到大清朝徹底滅亡以后,國民政府的工作人員去國庫清點時徹底傻眼了,因為國庫里面只有10枚銀元,這筆錢連慈禧的一頓飯錢都不夠。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1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