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赤壁與曹操大軍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作戰(zhàn),史稱赤壁之戰(zhàn)。此戰(zhàn)以曹軍大敗告終。今天對百科小編就給大家?guī)硐嚓P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想當年曹孟德"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又奈何困于周郎也。赤壁之戰(zhàn),乃三國三大戰(zhàn)役之一,后世圍繞著它也撰寫了很多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中描述的繪聲繪色,說是諸葛亮草船借箭,幫著孫吳一舉擊潰了曹魏大軍。然而小說并不是歷史,在那場戰(zhàn)役中,占據主要地位的還是東吳的周瑜。不可一世的曹公,怎也不會料到,自己會敗在周公瑾之手。
(一)、一世之雄,險些命殞當場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這首《赤壁懷古》,展現了他對年少有為的英雄周瑜無盡的仰慕之情。他那時是何等的春風得意,剛剛收獲美人,而又立下了不世之功??芍^是既有江山,又有美人。反觀豪情萬丈的曹孟德,在赤壁卻差點丟失了性命。
1. 旌旗蔽空,東吳大驚失色
很多人了解三國的那段歷史,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但它一直在尊劉貶曹,貶孫,所以存在著歪曲歷史人物的現象?!冻啾趹压拧肪褪前凑照鎸崥v史來的,周瑜并非小說描述的那么不堪。同樣,曹孟德那是古直悲涼之人,論才華,論膽識,一時之間無能出其右者。
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在統(tǒng)一了北方之后,心想著能夠將南方也歸于己手。如此一來,天下再度平寧。司馬光的《赤壁之戰(zhàn)》,詳盡的描述了這場戰(zhàn)役。
當時曹操給孫權修書一封曰"近著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擺明了告訴孫權,自己即將揮師入東吳,你或者迎戰(zhàn)或者主動請降??梢?,當時的曹公對這場會戰(zhàn)信心十足。
而孫權將書信呈于朝堂之上,大家紛紛請降。在孫權左右權宜之計,魯肅的一番話醍醐灌頂。他本人若是投降曹操,那么"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曹操肯定以禮相待,待遇不會有變。而若是孫權投降了,又將何以自處?
如此一來,更加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
2. 千里,兵敗赤壁戰(zhàn)場
當時曹操自稱有八十萬大軍,不過這只是虛張聲勢而已?!吨荑鳌分袑O權的估計是曹軍水軍在十萬人上下,陸軍不計其數。
而聯軍方面,"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東吳發(fā)兵三萬,而劉備出兵兩萬。
所以,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斗爭。孫吳兩家加起來,還沒有人家的一半多。如果不能好生利用地形優(yōu)勢,根本無可取勝。當時周瑜讓黃蓋詐降,然后帶著他們早已經準備好的已經鋪上黃草,淋上油的戰(zhàn)船往曹軍方向走去。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備走舸。"曹操并不知道,這是詐降,反倒還非常歡迎。"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火烈風猛",曹軍的戰(zhàn)船悉數被燒。
而周瑜和劉備,分別從水陸兩棲率軍來援。適逢大雨,道路泥濘,人馬很容易陷進去。曹操命令老弱病殘們打草鋪席,以供騎兵通過。很多人都被馬蹄踏中而死。此時糧草運輸也被掐斷,很多人都因此餓死。
這場戰(zhàn)役中,曹軍有的被燒死,有的得病而死,有的餓死,也有的被馬踐踏而死。孫劉聯軍,最終以少勝多,贏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曹操統(tǒng)一天下,也不得已向后推遲。那么,曹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天時地利人和,皆不歸操所有
領兵作戰(zhàn),并不像游戲里那樣簡單,誰的兵力多,誰就可以獲勝。曹操統(tǒng)一北方以后,變得有些膨脹,他認為袁紹那么強大都被自己打敗了,何況小小的東吳還有不足為懼的劉備。但他未曾想過,自己的兵士根本不熟悉水上作戰(zhàn)。
1. 人,乃戰(zhàn)敗的關鍵因素
長江那是南方政權的天塹,很多自北向南統(tǒng)一者,都曾困在這里。只有得到當地人的幫助,才能夠取得勝利,就像當時的金兀術南下,便是如此。
而曹操那個時候,人心向吳,他又能從哪里去找人幫助他。孫家父子三代,長期在此耕耘,民心堅固異常,豈是說破就破。
正如魯肅所說"操舍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今又盛寒,馬無稿草"。曹軍大都以騎兵和步兵為主,將士們很多都沒見過水。
而水戰(zhàn),就是東吳方面的優(yōu)勢。同時正值凜冬,曹軍即使帶來了大量的軍馬,也會因為沒有糧草而失去戰(zhàn)斗能力。水上作戰(zhàn)時,曹軍的士兵大都暈船,根本沒有戰(zhàn)斗能力。
此外,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曹操的士兵都來自北方,他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果不其然,魯肅的話全都一一應中。曹軍剛駐扎之時,將士們紛紛跑肚拉稀,甚至剛到就產生了瘟疫。
經歷過火燒赤壁以后,死傷更多,瘟疫在曹營中傳播開來。"公至赤壁,與備戰(zhàn),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所以,曹軍不能取得勝利的第一個原因,就是"人"。曹軍的士兵水土不服,不能得到及時救治,作戰(zhàn)之時大家又同時暈船,不能和習慣水戰(zhàn)的孫權軍隊抗衡。同時,也得不到當地人的幫助,大家普遍視其為侵略者。
2. 天公不作美,曹軍乃傾頹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如果當時沒有那股東風,吹得周瑜準備好的戰(zhàn)船,一路順流而下,恐怕曹軍就不會有如此大的傷亡。正是火燒赤壁這一幕的發(fā)生,讓原本就士氣低迷的曹軍,變得更加一蹶不振。
他們原本信心十足的進駐東吳,但是被水土不服鬧的士氣全無。再加上戰(zhàn)船悉數被燒,人員驟然銳減,肯定會心生畏懼。
倘若沒有了士氣,即使人數再多,也不過是敵人的活靶子罷了。而且當時連日陰雨,道路不通,曹操的陸軍很多都身陷在泥潭之中,無法通行。
他們若是不能盡快抽身,肯定會被孫劉聯軍追趕上來。倘若沒有那些天連綿不斷的雨,曹軍也不用付出那么多的傷亡。此外,人家孫權的軍隊屬于本土作戰(zhàn),人家本來就是水軍。熟悉周圍的一草一木。
曹操的水軍大都是些旱鴨子,臨時趕鴨子上架拼湊起來的部隊。業(yè)余的水軍,怎么能夠與專業(yè)水軍相比。
(三)、孟德有后顧之憂,不敢傾盡全力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 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這一戰(zhàn),令周瑜周公瑾的名望大增。其實曹操戰(zhàn)敗的原因,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司馬光早就借魯肅之口,說的一應俱全。那場仗,孟德是敗也得敗,不敗也得敗。
1. 關西在后,怎敢孤注一擲
馬超在西北耕耘多年,他和韓遂在當時也是曹操的勁敵。曹操打東吳時,雖然已經統(tǒng)一了北方,但只是管轄著中原地區(qū)。而西北方向,還有很多的割據政權。所謂"今北土未平,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
曹操還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就率軍南下,此舉有些輕敵冒進。他倒不如先攻擊西北方向的敵人,畢竟那里不如江南富庶而且人心也不如東吳穩(wěn)定。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時刻都得擔心著是否馬超等人會自西北趁虛而入。
所以,曹操在經歷了火燒赤壁以后,沒有敢再調撥軍隊。倘若西北戰(zhàn)事平定,那么曹操一定會不遺余力的再次發(fā)動攻擊。那時候,東風與不與周郎便,又是另說著了。
所以,曹操失敗的又一原因,是他不敢大規(guī)模的調兵入吳,生怕自己的巢穴,遭到敵人偷襲。到時候,偷雞不成蝕把米就得不償失了。
2. 大江東去浪淘盡,是非成敗轉頭空
曹操的兵士們不熟悉南方的環(huán)境,在此水土不服,對很多疾病都沒有抵抗能力,久而久之,自然發(fā)展成了瘟疫。而孫吳和劉備的士兵們,大都是自南方招募,他們對當地的很多疾病,都有先天的免疫能力。
同時,這些人長年累月的在此生活,熟悉當地的水文以及風向,這是南方士兵的專利。而曹操根本就沒有想到,他們會利用風向來發(fā)動攻擊。不論怎么說,曹操敗了,就是敗了。自此,天下歸于一統(tǒng),又要無限期的向后拖延。
因此,也有人認為孫,劉兩家是拒絕統(tǒng)一的罪人。如果站在宏觀的角度考慮,這種說法的確有些道理。
然而站在孫權和劉備的立場上看,率部投降,那等于自尋死路。不論如何,這都是歷史的選擇,不該以上帝視角去看待。這些風流人物,猶如點點星辰,墜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結語:
赤壁之戰(zhàn)曹操失敗的原因,首先,他沒有做好萬全的準備,沒有想過士兵水土不服的問題。其次,東吳屬于本土作戰(zhàn),而且又多水軍,對抗曹軍這些業(yè)余人馬,不在話下;再次,曹操在南下攻吳的同時,還要時刻提防著西北來犯,因此不能調集全力。
而對于劉備和孫權而言,這是一場關乎生死的戰(zhàn)役,贏了,則是,不贏則死。對于其士兵而言,也一樣。他們都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去參戰(zhàn)。而曹軍則不同,即使輸了,大不了退回北方便是。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1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