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字伯約,三國時期蜀漢著名軍事家。下面由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磉@篇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接著往下看吧。
景耀六年(263年),魏國伐蜀,蜀漢滅亡,從建立到滅亡,共四十三年,前后兩位皇帝。
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擊敗諸葛瞻父子,諸葛瞻父子戰(zhàn)死沙場,綿竹丟失,直接導(dǎo)致了后主劉禪投降。
劉禪投降之后,姜維還率軍在劍閣與鐘會作戰(zhàn)。
劉禪下令,讓姜維等立即率軍向鐘會投降,不要再抵抗了,盡管將士們心中憤怒,拔刀砍石,但是,皇帝都投降了,而且也命令他們投降,誰也沒有辦法,只有投降。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姜維向鐘會投降的時候,手中是多少兵力?
要知道,姜維是蜀漢的大將軍,作為主力,他手中的兵馬,是保證蜀漢這駕馬車安全行駛的重要力量。
姜維到底有多少人馬?
史書記載,姜維的兵力,一共只有四五萬人。
這個數(shù)字是誰說的?是鐘會說的。
劉禪投降,將姜維也投降,姜維投降之后,鐘會大喜,立即上表朝廷,鐘會在上表中,明確說明姜維的全部人馬只有四五萬人。
《三國志 鐘會傳》記載:維等所統(tǒng)步騎四五萬人,擐甲厲兵,塞川填谷,數(shù)百里中首尾相繼,憑恃其眾,方軌而西。
如果姜維手中的兵力,只有五萬人,那么,蜀漢全部兵力是多少?也就是說,加上成都等地的,還有多少人馬?
蜀漢滅亡,有史書記載:劉禪派尚書郎李虎送上士民薄,數(shù)據(jù)顯示,一共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兩千人,官吏四萬人,米四十余萬斛,金銀各兩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
這是蜀漢的全部家底,這個數(shù)據(jù)是王隱《蜀記》記載的。
這個數(shù)據(jù)可靠嗎?
王隱是東晉的史學(xué)家,按理來說,距離蜀漢滅亡的時間不長,應(yīng)該可靠,但是,可以推測,十萬人馬,是蜀漢的全部兵力,包括姜維的四五萬人,還有鎮(zhèn)守漢中等各地的兵力,再加上保護成都的兵力,包括在沓中屯田的兵力,除了姜維,這幾處的兵力,加起來,大概五萬人。
也就是說,姜維手中,能直接調(diào)動,北伐中原的部隊,只有四五萬人,這四五萬人,是直接歸姜維指揮的,也是數(shù)量最多的一支部隊。
就算有這十萬人,比起魏國,還差得太多了,魏國伐蜀,一共三路大軍,鐘會一個人就帶了是十余萬人。
姜維用手中的四五萬人,死死把鐘會的十萬人馬擋在劍閣,不能前進一步,姜維真英雄也。要不是劉禪投降,姜維還不一定輸給鐘會。
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國大權(quán)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fā)動戰(zhàn)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漢將領(lǐng)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作為一場滅國之戰(zhàn),魏滅蜀之戰(zhàn)自然帶來了非常大的傷亡。尤其是蜀漢一方,多位將領(lǐng)在蜀漢滅亡之際戰(zhàn)死沙場。其中,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就在綿竹之戰(zhàn)中陣亡。
彼時,鄧艾率領(lǐng)大軍偷渡陰平,成功進入到蜀漢腹地,諸葛瞻率領(lǐng)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等人防御綿竹(今四川省德陽市一帶)。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zhàn),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在此背景下,后主劉禪出降,蜀國滅亡。那么,問題來了,蜀漢滅亡之際,除了諸葛瞻、諸葛尚父子,還有哪些蜀國將領(lǐng)戰(zhàn)死沙場?
張遵、黃崇、李球
在綿竹之戰(zhàn)中,不僅諸葛瞻、諸葛尚父子戰(zhàn)死沙場,還有多位名將的后代也陣亡。其中,張遵是蜀漢五虎上將張飛的孫子,黃崇是黃權(quán)之子,李球是蜀漢將領(lǐng),建寧太守李恢侄子。由此,在綿竹之戰(zhàn)中,蜀漢無疑出動了最后的精銳力量,也即這些名將的后人,都為守護蜀漢而壯烈犧牲了。等到綿竹之戰(zhàn)后,鄧艾大軍兵臨成都,后主劉禪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放棄了抵抗。
趙廣
趙廣是趙云的后人。根據(jù)陳壽在《三國志·蜀書六·趙云傳》中的記載:“次子廣,牙門將,隨姜維沓中,臨陳戰(zhàn)死。”在魏滅蜀之戰(zhàn)開始時,姜維一開始駐軍沓中,并且遭到了鄧艾等曹魏大軍的進攻。此戰(zhàn),雖然姜維成功突圍,回到劍閣一帶防守鐘會,但是,趙云的次子趙廣,則在這場戰(zhàn)役中犧牲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很可能是為了姜維的主力能夠順利撤回蜀地,趙廣為了殿后而付出生命。畢竟,作為趙云的兒子,趙廣自然不希望看著父輩們一手建立的蜀漢毀于一旦。
傅僉
傅僉(約220年—263年),義陽(治今湖北棗陽)人,傅肜之子,蜀漢后期名將。傅僉官至關(guān)中都督。魏國攻伐蜀漢時,傅僉和蔣舒防守陽安關(guān),兵敗戰(zhàn)死。也即為了阻擋鐘會大軍突破漢中防線,傅僉付出了性命,在傅僉陣亡后,鐘會大軍成功攻破陽安關(guān),朝著劍閣一帶進軍。值得注意的是,就傅僉的父親傅肜,則是在夷陵之戰(zhàn)中為了保護劉備撤退,才陣亡的。
以上這些將領(lǐng)都是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陣亡的蜀國將領(lǐng),還有一些將領(lǐng),則是在蜀漢后主劉禪投降后被殺的。
姜維
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姜維率領(lǐng)大軍退守劍閣,以此擋住了曹魏大將鐘會所率領(lǐng)的大軍。蜀漢滅亡后,姜維向鐘會投降,姜維知道鐘會有謀反之心,于是勸說鐘會設(shè)法殺害曹魏將領(lǐng),鐘會一方面陷害鄧艾,一方面準備起兵造反,但是,因為事情敗露,不僅鐘會被殺,姜維也被亂兵所殺。對此,在筆者看來,姜維可以說是為蜀漢傾其所有,竭盡所能。
張翼、蔣顯
在三國時期,張翼歷任蜀漢梓潼、廣漢、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隨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官至左車騎將軍,領(lǐng)冀州刺史。初封關(guān)內(nèi)侯,進爵都亭侯。在鐘會、姜維策動的兵變失敗后,張翼、蔣顯等人也被殺害。值得注意的是,蔣顯(?
—
264),荊州零陵湘鄉(xiāng)(今湖南湘鄉(xiāng))人,是蜀漢大司馬蔣琬的次子。彼時,蜀漢后主劉禪派蔣顯到姜維軍中,讓姜維放棄抵抗。于是,留在軍中的蔣顯,最后也被亂兵所殺了。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余哀。姜維自幼博學(xué)多識,精于謀略,善于用兵,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兵出祁山。當時姜維和功曹梁緒、主記梁虔、主簿尹賞等,跟隨天水太守馬遵四處巡視,后得知蜀軍到來,各處郡縣都響應(yīng)。馬遵因懷疑姜維有異心。將其丟棄,姜維不得已投靠蜀漢。諸葛亮北伐期間,姜維屢建奇功,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姜維繼承他的遺志,先后九伐中原,忠心耿耿。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姜維繞過鄧艾諸葛緒的防御,馳援漢中,并在劍閣與鐘會僵持不下。然而鄧艾卻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劉禪驚慌失措,率蜀漢文武百官投降,并要求姜維即刻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仰天長嘆:吾等死戰(zhàn),何故先降耶?無奈之下,姜維向鐘會投降,然而不久后,姜維被衛(wèi)灌剖腹取膽,全家也被殺害,這究竟是為何,以下依據(jù)演義內(nèi)容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姜維投降鐘會,卻是別有用心,意圖借鐘會之手復(fù)國。話說太傅蔣顯到達劍閣,傳后主命,要求姜維投降。維大驚失語,將士們也是怨聲載道,姜維拔劍砍斷大石,率將士哭拜于諸葛亮靈位前。姜維突然安撫眾將士:眾將勿憂,吾有一計,可復(fù)漢室。隨后便投降鐘會,原來姜維投降鐘會,是想勸說鐘會謀反,借他之手復(fù)國。鐘會素來志向遠大,非池中之物,況且當時鄧艾滅蜀,搶得頭功,鐘會對其十分反感,二人都想贏得滅蜀第一功。
而姜維也看出了二人的矛盾,但當時鐘會擁有十余萬兵馬,實力遠超鄧艾,況且鄧艾雖然居功自傲,但并無謀反之心。而在姜維死后八十二年,一封密信的現(xiàn)世,也為姜維抹去投降的污點,這封書信正是姜維寫給劉禪的:愿陛下忍數(shù)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fù)安,日月幽而復(fù)明。由此看來,姜維投靠鐘會,也是情非得已。
其次姜維欲借鐘會之手斬殺鄧艾。話說鄧艾奪取成都之后,未經(jīng)司馬昭允許,私自任用蜀漢官吏,封劉禪為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督尉,蜀中大小官員都受到不同的賞賜。鄧艾聲稱,若是百官落入其他人之手,恐怕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于是眾人都感激鄧艾的恩德。
他又在綿竹地區(qū)修筑高臺,為自己歌功頌德,于是鄧艾在蜀中的威望日益增強。這一切讓鐘會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畢竟他才是三軍統(tǒng)帥,擁有的兵馬也是最多,功勞全被鄧艾奪取,若不是鐘會在劍閣牽制住姜維,鄧艾根本就沒有機會偷襲成都。
鐘會于是便找姜維商議,姜維建議他上書司馬昭,彈劾鄧艾在蜀漢籠絡(luò)人心,訓(xùn)練軍隊,圖謀不軌。司馬昭本來就對鄧艾有防備之心,加上鄧艾功高蓋主,在蜀漢不聽從號令,因此司馬昭也想借助鐘會之手除去鄧艾。鐘會有派人截獲鄧艾給司馬昭的表文,令人模仿鄧艾的筆記,改成傲慢之詞。司馬昭讀后勃然大怒,令鐘會即刻捉拿鄧艾父子,押回洛陽。鐘會于是令監(jiān)軍衛(wèi)灌前去捉拿鄧艾父子,姜維鐘會見到鄧艾都破口大罵,維因痛恨鄧艾滅蜀,會因痛恨鄧艾搶奪功勞。
隨后鄧艾父子被押回洛陽。后來衛(wèi)灌發(fā)現(xiàn),想謀反的是鐘會,不是鄧艾,又怕鄧艾回到洛陽后自己死無葬身之地,于是命部下田續(xù)率軍追趕鄧艾,并在綿竹地區(qū),將鄧艾父子斬殺。毛宗崗在《三國演義》中曾這樣批注:
姜維欲先殺諸魏將,然后殺鐘會,而重立漢帝,其計不謂不深,其心不謂不苦矣。且除鄧艾,而假手于會,將除衛(wèi)灌,而又假手于艾,是謀殺諸將者姜維。
再次姜維成功勸說鐘會謀反,卻功敗垂成,壯烈殉國,滿門被殺。衛(wèi)灌收押鄧艾父子,鐘會盡得鄧艾兵馬,傭兵幾十萬,一時間鐘會的實力大增。司馬昭早已察覺到成都的異樣,對鐘會也是萬分提防,于是率大軍進駐長安。昭寫書信給鐘會,聲稱因害怕鐘會不能捉拿鄧艾父子,特率大軍至長安,以防不測。鐘會看到書信后,與姜維商議,司馬公明知我軍數(shù)倍與鄧艾,卻又率軍趕來,這分明就是在懷疑我。姜維也聲稱主上懷疑臣下,臣不久將死,鄧艾就是個例子,鐘會于是更加恐慌。
姜維借此勸說鐘會謀反,鐘會于是決意謀反,聲稱若能稱霸蜀漢,也不失為劉備也。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會大驚曰:“吾兵多艾數(shù)倍,若但要我擒艾,晉公知吾獨能辦之。今自引兵來,是疑我也?!彪S與姜維計議。維曰:“君疑臣則臣必死。豈不見鄧艾乎?”維曰:“吾意已決!事成則得天下,不能則退西蜀。亦不失為劉備也!”
姜維成功勸說鐘會謀反,于是建議以謀反篡逆,背君弒主的罪名討伐司馬昭。鐘會于是召集曹魏將士商議,當日正值元宵佳節(jié),鐘會于酒宴之上突然大哭,聲稱司馬昭背君弒主,今郭太后新亡,我等應(yīng)該討伐此大逆不道之人。眾將士聽后,無不驚慌失措,面面相覷。鐘會因看到將士們不敢謀反,隨將他們聚集在一起,嚴加看管。并在宮中挖掘一個大坑,鐘會聲稱,將不服從命令者,先打死再坑殺。
然而消息卻不脛而走,傳播消息的人正是丘建,他原本是護軍胡烈的部下,當時胡烈也在被困人員當中。丘建因感激胡烈的恩德,又深得鐘會的信任,這才成功將消息傳遞給胡烈之子胡淵。胡淵即刻召集本部人馬,與監(jiān)軍衛(wèi)灌一起星夜殺奔成都。姜維正欲坑殺曹魏將士,突然心痛如絞,昏死過去,半晌方醒。這才聽到四面喊聲大震,無數(shù)曹魏兵馬趕到。鐘會拔劍斬殺數(shù)人,卻被亂箭射殺。
姜維也拔劍在手,左沖右突,突然心痛加劇,隨仰天長嘆:吾計不成,乃天命也!姜維自刎而死。衛(wèi)灌等人,因痛恨姜維謀害曹魏官員,策反鐘會,將姜維破腹取膽,并將姜維的家屬全部殺害。可憐姜維,至死還想著復(fù)活,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后人有詩嘆姜維曰:
天水夸英俊,涼州產(chǎn)異才。系從尚父出,術(shù)奉武侯來。大膽應(yīng)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余哀。
公元263年,掌握魏國大權(quán)的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fā)動戰(zhàn)爭,派遣鐘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在魏滅蜀之戰(zhàn)中,魏軍具體進軍路線是:西路鄧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維,中路諸葛緒負責切斷姜維后路,東路鐘會軍則主攻漢中諸城。姜維在沓中與鄧艾交戰(zhàn)后,晃飛諸葛緒,直奔東路抵擋魏軍主力。而鐘會大軍在占領(lǐng)漢中大部分據(jù)點后,前進到劍門關(guān)外時 被回援的蜀軍阻攔,僵持不下。
鄧艾則采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于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余里荒無人煙的地區(qū),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后主劉禪因鄧艾兵臨城下,向魏軍投降。到了公元263年11月,蜀漢正式滅亡,成為魏蜀吳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諸侯國。在蜀漢滅亡之際,筆者今天要說的三位老將全力抵抗,無奈還是沒能阻止蜀漢的滅亡。那么,問題來了,這三位老將在見證了蜀國的滅亡后,最終都是什么結(jié)局呢?
首先,姜維(202年~264年),字伯約,天水郡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對于公元202年出生的姜維,在魏滅蜀之戰(zhàn)爆發(fā)的時候,已經(jīng)60多歲了,也即是不折不扣的老將了。景耀六年(263年),姜維聽聞鐘會治兵關(guān)中,上奏后主劉禪,派遣張翼、廖化分別駐守陽安關(guān)口、陰平橋頭防患于未然。但是,因為黃皓這位佞臣的讒言,導(dǎo)致后主劉禪沒有放在眼前。所以,在魏滅蜀之戰(zhàn)正式爆發(fā)的時候,蜀漢一方自然是缺乏防備的。同年8月,司馬昭發(fā)動了魏滅蜀之戰(zhàn)。
此戰(zhàn),鐘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時,劉禪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張翼與董厥支援陽安關(guān)口。姜維被鄧艾所牽制,退駐陰平,鐘會圍攻漢、樂二城,又另派軍進攻關(guān)口,蜀將傅僉格斗至死,而蔣舒卻開城投降。鐘會見關(guān)口已經(jīng)攻下,于是長驅(qū)直入,姜維和廖化只好放棄陰平,與張翼、董厥會合,退保劍閣。在劍閣一帶,姜維和鐘會僵持不下。在此背景下,鐘會寫信勸降姜維,但姜維不作回應(yīng),鐘會久攻不下,于是商議,準備撤還。就在鐘會已經(jīng)有撤軍的打算時,鄧艾改變了魏滅蜀之戰(zhàn)的走向。
彼時,鄧艾卻在由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擊破諸葛瞻,劉禪開城投降,并敕令姜維投降。在得知蜀漢滅亡的消息后,姜維軍士各個都拔起刀劍揮砍石頭發(fā)泄心頭的憤怒,但無可奈何,姜維率軍向鐘會投降。對此,在筆者看來,作為一位60多歲的老將,姜維幾乎為蜀漢奮斗了一生。
因此,在蜀國的歷史結(jié)束后,姜維就算不在魏國朝廷謀取一官半職,也可以告老還鄉(xiāng)了。但是,姜維對于蜀漢的忠誠,加上諸葛亮的托付,促使其不愿意放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23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李治為什么會讓后宮干政
下一篇: 胡太后為什么最后會在煙花之地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