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正史合稱為二十四史,這是由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均以紀(jì)傳體編撰。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二十四史》分別為:《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記》作者司馬遷:西漢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漢書》作者班固:東漢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班固在父親大儒班彪《史記后傳》的基礎(chǔ)上,撰寫《漢書》,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后竇憲因擅權(quán)被殺,班固受株連,死于獄中,時年六十一歲。
《后漢書》作者范曄:南朝宋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在被貶之處完成了《后漢書》的著述,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參與劉義康謀反,事發(fā)被誅,時年四十八歲。
《三國志》作者陳壽: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xué)家,在西晉任職期間撰寫了《三國志》,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晉書》作者唐朝房玄齡等,作者共二十一人 ,其中有天文學(xué)家李淳風(fēng),也有后來成為武則天心腹的李義府。
《宋書》作者沈約:南朝(宋、齊、梁朝時期)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仕三朝而不倒,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官修史書的諸多作者不算)境遇最好的一位。
《南齊書》作者蕭子顯:南朝梁朝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南朝蕭齊皇朝在歷史上只存在二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年代很短的一個封建皇朝。撰寫的蕭子顯,是齊高帝蕭道成的孫子,一個史學(xué)家,以他曾經(jīng)是宗室的身份來撰寫這個皇朝的歷史,這在二十四史的眾多的作者中別無第二人。
《梁書》《陳書》主編:姚察、姚思廉:這二人是父子檔,姚思廉繼承了父親的史著舊稿,與魏征等人共同完成了兩部史學(xué)巨著。
《魏書》作者魏收:南北朝時期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撰成《魏書》后,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北齊書》主編李百藥:唐朝史學(xué)家、詩人,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詔撰《齊書》,據(jù)父舊稿,兼采他書,經(jīng)十年,成五十卷。
《周書》主編令狐德棻:唐朝史學(xué)家以及政治家,貞觀年間奏請重修梁、陳、北齊、北周及隋朝正史,被采納,是《周書》的主編。
《隋書》主編魏征: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總知其務(wù)",主編《隋書》,參加隋書編修的還有顏師古、孔穎達(dá)、許敬宗等人。
《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壽:唐代史學(xué)家,貞觀年間,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及當(dāng)朝國史的修撰,之后獨(dú)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
《舊唐書》主編趙瑩:五代時期政治家、史學(xué)家,后梁時代進(jìn)士,后擔(dān)任后晉的宰相,奉命組織編撰唐朝歷史。
《新唐書》:北宋慶歷四年(公元一〇四四年),到嘉佑五年(公元一〇六〇年)完成,前后歷時約十七年,參加編撰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zhèn)、呂夏卿等人。
《舊五代史》: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纂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jiān)修,盧多遜、扈蒙、張澹、劉兼、李穆、李九齡等同修。
《新五代史》作者歐陽修:此書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國史學(xué)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學(xué)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歐陽修文采更是引人入勝,可由于提倡"春秋筆法",近人褒貶不一。
《宋史》《遼史》《金史》:元代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
《元史》:成書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編。
《明史》: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jiān)修,開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張廷玉最后定稿,進(jìn)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經(jīng)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歷史書的總稱。除《史記》是通史且為個人寫作外,其余都是斷代史,且大多為官家集體編寫。
《史記》 西漢司馬遷著 2、《漢書》 東漢班固著 3、《后漢書》南朝宋范曄著4、《三國志》西晉 陳壽著(這四部史書稱為前四史) 5、《晉書》 唐朝房玄齡等6、《宋書》 南朝梁沈 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8、《梁書》 唐朝姚思廉9、《陳書》 唐朝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 魏收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征等 14、《南史》 唐 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 16、《舊唐書》后晉劉昫等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20、《宋史》 元 脫脫等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22、《金史》 元 脫脫等 23、《元史》 明朝 宋濂等24、《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一、二十四史的作者分別是
1、史記,漢·司馬遷著。
2、漢書,東漢·班固著。
3、后漢書,南朝宋·范曄著。
4、三國志,西晉·陳壽著。
5、晉書,唐·房玄齡等著。
6、宋書,南朝梁·沈約著。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著。
8、梁書,唐·姚思廉著。
9、陳書,唐·姚思廉著。
10、魏書,北齊·魏收著。
11、北齊書,唐·李百藥著。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著。
13、隋書,唐·魏征等著。
14、南史,唐·李延壽著。
15、南史,唐·李延壽著。
16、舊唐書,后晉·劉昫等著。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著。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著。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著。
20、宋史,元·脫脫等著。
21、遼史,元·脫脫等著。
22、金史,元·脫脫等著。
23、元史,明·宋濂等著。
24、明史,清·張廷玉等著。
二、二十四史有女作者。
班固撰寫了《漢書》。班固,字孟堅(jiān),扶風(fēng)安陵人,生于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隨從車騎將軍竇憲出擊匈奴,參預(yù)謀議。后因事入獄,永元四年死在獄中。
那時《漢書》還有八表和《天文志》沒有寫成,漢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補(bǔ)作,馬續(xù)協(xié)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的女作者。
擴(kuò)展資料
《史記》內(nèi)容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
作者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于漢武帝征和三年。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fù)責(zé)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愿望沒有實(shí)現(xiàn)就死去了。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yè)。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xué)習(xí)當(dāng)時的古文,后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xué)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
通過對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后的史實(shí)的實(shí)地調(diào)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后來編寫《史記》作了很好的準(zhǔn)備。司馬談臨終前將撰寫史記的重任交給司馬遷,司馬遷含淚答應(yīng)父親請求。
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不同的是,《史記》并非官方修史,而是私人修史,秉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想法而著《史記》。后,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xiàn)和國家檔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馬遷說,李陵投降,是因?yàn)楸姽巡粩?,又沒有救兵,責(zé)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漢武帝認(rèn)為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庇護(hù)開脫,貶責(zé)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武帝得知司馬遷在撰寫史書,便要求查閱,并要求司馬遷對漢朝的歷史按自己的意愿做修改,司馬遷不從,武帝大怒,投其下獄。
司馬遷始終不改初心,不負(fù)先父和作為史官的操守,寧受宮刑也要保歷史真實(shí)。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后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妒酚洝沸蛑袑懙?,全書有本紀(jì)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jì)》、《武帝本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
后人大多數(shù)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shù)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bǔ)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bǔ)作。
《史記》取材相當(dāng)廣泛。當(dāng)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shí)地調(diào)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重要材料來源。
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rèn)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一些無稽之談。對一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tài)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于取材廣泛,修史態(tài)度嚴(yán)肅認(rèn)真,所以,《史記》記事詳實(shí),內(nèi)容豐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36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shí)真實(shí)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shí),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